1860年中国传统纪年年号:清文宗咸丰十年,庚申年(猴年),在这一年中,举世瞩目的圆明园被毁,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步伐。
传统纪年
年号:清文宗咸丰十年,庚申年(猴年);
大事记
1860年,阿根廷由联邦共和国改为共和国。
2月,英、法两国政府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
葛罗为
全权代表,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
法军约七千人,扩大侵华战争。
3月24日——日本发生“
樱田门事变”,江户幕府大佬
井伊直弼被杀。
5月、6月,英军占
大连湾,法军占烟台,封锁
渤海湾,并以此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前进基地。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和美国公使
华若翰也于7月赶到渤海湾,再次以“调停人”为名,配合英、法行动。
清政府在大沽战役获胜后,幻想就此与英、法两国罢兵言和。当英、法军舰逼临大沽海口时,咸丰帝还谕示
僧格林沁、恒福不可“仍存先战后和”之意,以免“兵连祸结,迄无了期”,“总须以抚局
为要”,并派恒福与英、法使者谈判。前敌统帅僧格林沁则以为敌军不善
陆战,因而专守大沽,尽弃
北塘防务,给敌以可乘之机。伊格纳季耶夫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设防的情报。
6月30日 --
牛津大论战,赫胥黎与牛津主教威尔伯福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论战。威尔伯福以讽刺的口吻问赫胥黎:“请问与猴子发生关系的是你祖父那方还是祖母那方?”这刻薄的词句引擎人们的喧哗。但赫胥黎却从容走上讲台,以确凿的事实反驳了牛津大主教的话,并说:“一个人并没有理由因为猴子做他的祖父而感到羞耻,真正感到羞耻的应该是那些想用花言巧语和宗教情绪将真理掩蔽的人,然而,这永远是做不到的!”这便是著名的牛津大论战。最终,经历了曲折的斗争,达尔文
进化论终于在生物学领域取得了胜利,使
生命科学完全建立在
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赶走了上帝的统治,改变了人们的
宇宙观,这是
人类进化进程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8月14日,攻陷
塘沽。再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指挥下,英勇抗击。但
清政府本无抗战决心,咸丰帝命令僧格林沁离营撤退。清军遂逃离大沽,经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
通县)。
8月21日,大沽失陷。
侵略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清政府急派
桂良等到天津议和。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
天津条约》外,还要增开天津为
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清政府予以拒绝,
谈判破裂。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9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通州。
9月21日,清军与
英法联军在
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
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致使全军动摇,而遭败绩。次日,咸丰帝带领后妃和一批官员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
承德),令其弟恭亲王
爱新觉罗·奕䜣留守北京,负责和议。在英法联军进攻
北京时,俄使伊格纳季耶夫又向英、法提供了北京防卫的情况。
10月6日——
英法联军闯进
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抢劫。
10月7日至9日,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法放火烧掉圆明园。
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入
安定门,控制
北京城。侵略军一路烧杀抢掠,在
清廷长期经营的
圆明园大肆抢掠
珍贵文物和
金银珠宝,并将园内建筑付之一炬。
10月24日、25日,爱新觉罗·奕䜣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
天津条约》
批准书,并订立中英、中法《
北京条约》。
11月6日——
亚伯拉罕·林肯当选为第十六届美国总统。他是第一位
共和党总统。
出生
4月12日——
严修,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南开系列学校创办人之一。
5月21日——
荷兰病理学家
威廉·爱因托芬:他发明了
心电图描记器,于192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9月6日——玛丽·摩西,原始派画家出生。
9月13日——美国
特级上将约翰·约瑟夫·潘兴出生,于1948年7月15日逝世。
逝世
3月24日——
井伊直弼,日本
江户幕府大老。(1815年出生)
6月24日——杰罗姆·波拿巴,拿破仑幼弟,威斯特法利亚国王。(1784年出生)
历史记载
安庆保卫战
咸丰十年(1860)二月至(1861)十一年八月,
太平军为救援安庆,与
湘军进行了多次艰苦卓绝的战斗。安庆为长江中游重镇、
安徽省城,又是
太平天国京师西大门。自咸丰三年正月攻克安庆以来,一直
以之作为
天京和西线太平军人力物力的
供应基地。咸丰十年二月,
曾国藩分三路进攻安庆:曾国藩之弟、道员
曾国荃率部进犯安庆西北集贤关,
副都统多隆阿率部攻
桐城,道员
李续宜率部接应。曾国藩设大营于皖南
祁门,
胡林翼等设大营于
皖北英山(旋移营太湖)。五月,湘军攻占
枞阳,完成对安庆的包围。十月,曾国荃所部陆师万余人自集贤关攻城,复有水师助战。太平军固守待援,曾国荃乃掘长濠围困安庆。十一月,英王
陈玉成率部西征武汉途中图解安庆之围,与
湘军多隆阿、李续宜部大战于桐城
挂车河,未能取胜。次年三月,陈玉成回
师集贤关,于
菱湖北岸筑垒十三座,并派部将
吴定彩率兵千余入安庆城相守。四月,陈玉成率
太平军与曾国荃所部水陆师大战于安庆城郊,失利,乃留部将刘玱琳镇守赤冈岭,陈亲去
天京求援。五月,湘军攻陷赤冈岭,刘玱琳等太平军将士两千余人牺牲。七月,陈玉成率援军再救安庆,苦战半月有余,劳而无功。八月初,安庆城内粮绝,湘军乘机以地雷轰倒北门城垣,攻入城中。守城太平军在饥饿垂绝的情况下奋起抵抗,经过激烈
巷战,两万余人全部壮烈牺牲,安庆陷落。陈玉成率部退地
庐州(今
合肥)。
沙俄吞并乌苏里江
咸丰十年(1860)五月十四日,
沙俄悍然出兵占领中国东北重要海口
海参崴。中俄《瑗珲条约》订立后不久,沙俄又将侵略魔爪伸向我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咸丰八年五月初二日,沙俄
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
东正教大主教英诺森的陪同下,乘船抵达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处的
伯力,擅自将该地命名为“哈巴罗夫卡”,以纪念十七世纪中叶武装入侵
黑龙江流域的沙俄殖民强盗哈巴罗夫。此后到咸丰年间,穆拉维约
夫亲率舰船不断入乌苏里江,并在江东地区建立了二十三个军人村镇,移民三百多户,派兵三千余人驻守。沙俄侵略者对世居此地的中国居民任意枪杀,强行撵走当地中国官员和岗哨,还派人四处非法勘查,私自绘制中国东北边界地区地图,将《瑗珲条约》中割去的
中国领土和
乌苏里江以东所谓中俄“共管”地区全部划入俄国版图,对中国政府的多次抗议置之不理。沙俄侵占
海参崴后,改名“
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控制东方”。至此,沙俄在北起黑龙江口,南到
图们江口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包括
库页岛全部实行了
军事占领。并于咸丰十年十月通过中俄《
北京条约》将这片约四十万
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彻底吞并。
北塘激战
咸丰十年(1860)六月十五日,
英法联军占据北塘。先是,咸丰十年初,英、法政府为报复上年大沽口惨败及在中国掠夺更多的特权,再度分别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英、法驻华全权专使,并以克灵顿和孟斗班分任两国侵华军司令以,准备扩大侵华战争。是年春,英国军舰及运输船一百七十三艘,军队一万八千余人,法舰三十二艘、军队七千余人陆续开到中国。六月中旬,英法联军舰队两次集结大沽口外。其时,负责天津一带防务的清科尔沁亲王
僧格林沁因上年大沽之胜骄傲轻敌,于北塘一带除埋设了一些地雷外,竟尽撤该地防务,专守大沽。此情况被先期到达渤海湾刺探清军情报的俄使伊格纳切夫探告,密报葛罗。于是英法联军遂制定自北塘登陆,抄袭大沽炮台后路的
作战计划。六月十五日,英法联军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占领北塘,顺利完成了登陆计划。十七日是,联军两千余人在侦察前往大沽道路时,与清军发生遭遇战。二十六日,联军一万余人分两路猛扑
新河和军粮城。经过激战,清守军三千余人全军覆没,新河、
军粮城相继失陷。二十八日,联军占领
塘沽。
七月初二日,白河南岸的大小梁子亦告失陷。
大沽炮台遂陷于腹背受敌境地。
第三次大沽激战
咸丰十年(1860)七月初五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
北塘之战后,大沽炮台陷于腹背受敌境地。七月初三、初四两日,联军数百人由塘沽进至石缝炮台背后作
进攻准备,被清军击退。初五日辰五时,联军向大沽口北岸炮台发猛攻,海上敌舰亦发炮助攻。镇守炮台的清直隶提督乐善率军顽强抵抗,经过一天激战,毙伤敌军四百余名,乐善力竭捐躯,守台将士全部壮烈殉国,炮台陷落。驻守南炮台的科尔沁亲王
僧格林沁见大势已去,率部撤往天津。
直隶总督恒福在英军巴夏礼的威胁下,将南炮台及全部军火物资拱手交给
英法联军,自己也于初七日逃回天津。
第三次大沽之战遂以清军惨败,炮台陷落而告结束。英法联军
兵锋直指天津。
英法攻陷天津
咸丰十年(1860)七月初八日,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先是,英法联军进攻
大沽炮台,镇守南炮台的科尔沁亲王
僧格林沁撤至天津。又以天津“较之大沽,不啻天渊”,更难扼守,遂将
天津炮台大炮运回北京,小炮及
绿营官兵撤至通州,将天津拱手让给了侵略者。七月初八日,英法联军侵入天津以后,以占领者的姿态宣布:天津城置于
军事管制之下,
文官仍留原任,由英国侵略军翻译官巴夏礼“监督政务”。
直隶总督恒福、
天津县知县等
清朝官员遂成了侵略者的附庸。天津绅商张文锦等还专门成立“支应局”替侵略者输供应等事。天津陷落后,咸丰帝急命
大学士桂良、直隶总督恒福为钦差大臣,恒祺为
帮办大臣在天津与
英法联军议和。谈判中,英法方面提出
天津开埠、赔款英法各八百万两、各带侍卫一千人进京换约、保护天主教、允许华工出口等条款。桂良等唯命是听,接受了全部条件。咸丰帝担心外国军队入京会威胁其统治,坚持先退兵,后定约。令桂良等不得签字,谈判遂无结果。
通州八里桥激战
咸丰十年(1860)八月初七日,清军在通州城西八里桥迎战英法联军。先是,该年七月,英法联军因天津谈判无结果,遂于二十四、二十五两日,自天津向北京逼进。沿路数百村镇尽遭掳掠。咸丰帝急忙改派
怡亲王载垣、
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前往通州与
英法联军重新议和,同时令
僧格林沁在
河西务一带防堵。联军侵占河西务后,派巴夏礼、
威妥玛等为代表,于七月二十九日在通州与载垣等初次会谈。载垣表示愿接受英法方面过去提出的全部要求,但英法代表又提出向
中国皇帝面交
国书,遭载垣等拒绝。八月初四日,英法联军进犯通州
张家湾,谈判破裂,清方拘囚巴夏礼等英方代表二十六人,法方代表十三人。同日,僧格林沁兵败,通州失陷,联军继续向西推进。八月初七日,联军自郭家坟分三路向
八里桥一带猛扑。其时,驻守八里桥一带清军不下三万,分别由僧格林沁、胜保、瑞麟统率。经过三个多小时激战,西路英军从于家卫方向包抄,清军西面
僧格林沁所部首先溃退;中部胜保左颊、左腿中弹落马,阵营亦乱;东面瑞麟虽继续在八里桥头与法军展开激烈争夺,无奈孤掌难鸣,终于被迫西撤。是役清军全线溃退,伤亡过半。次日,咸丰帝自
圆明园逃往
热河。
英法焚掠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八月二十二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之后,将这座中外驰名、精美绝伦的“
万园之园”付之一炬。圆明园历经康、雍、乾、嘉、道五代一百多年的增修扩建,成为汇江南众多名园之
胜景,集古今中外
造园艺术之大成的“万园之园”。园内珍藏着大批历代罕见的典籍书画、鼎彝礼器、铜瓷古玩、金玉珠宝,堪称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
八里桥之战后,
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听说中国皇帝正在
圆明园,遂绕道
安定门、
德胜门,直逼北京西郊,于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二日占领圆明园。在圆明园,英法侵略者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和抢劫。先由军官们分批进入,随后下令士兵可以进去“自由抢劫”。参与
焚掠圆明园的英国侵略者
戈登供认,“离开圆明园时,军中每个人都获得值45镑以上的掠夺品”。这些抢来的奇珍异宝,除大批运回本国外,还在天津街头
公开拍卖,然后将钱按等级发给军官和士兵。抢劫之后,为销赃灭迹,并对清朝进行报复,英法联军悍然放火,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火烧
玉泉山、清绮园等地。一座世界名园就这样被外国强盗们毁成了一片残垣断壁。
英法攻占北京
咸丰十年(1860)八月二十九日,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先是,咸丰帝获悉通州兵败,联军进逼北京,遂于八月初七日以
载垣、穆荫办理和局不善,撤去钦差大臣职务,改派其六弟恭亲王奕忻为钦差大臣继续求和,自己于次日清晨率后妃、皇子及王公大臣逃往承德。此时的北京城,物价飞涨,人心慌慌,官眷、商民等出城逃避者“十有七八”,
六部九卿无人入署办事,京城内外十余万清军“溃散十之八九”。八月二十一日,联军直抵北京城下。次日抄至德胜门外
土城,暗袭
僧格林沁,清军不战自溃,退往西郊
圆明园。联军尾追,攻占圆明园。爱新觉罗·奕䜣等逃往
万寿寺。二十四日,清廷释放了先前拘囚的联军谈判代表巴夏礼等。二十六日,联军照会爱新觉罗·奕䜣,限于二十九日开放
安定门交联军驻守。
是日,奕忻等决定交出安定门,联军遂侵入北京。
太平军二次西征
咸丰十年(1860)八月,
太平军各路将领云集
天京,准备进行
第二次西征,以解安庆之围。西征军主力由英王陈玉成和忠王
李秀成分别率领,计划于次年三月会师武汉。八月中旬,
陈玉成首先率部北上,于十月中旬进驻
桐城西南挂车河,试图顺道解安庆之围,结果遭到失败,只得继续西进,于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八日攻克湖北黄州(今
黄冈),距武汉仅一百六十里。是时武汉清军不满三千,士子官绅纷纷逃窜,如果陈玉成长驱直进,武汉指日可下。但他却听从了英国参赞巴夏礼的劝告,且以为李秀成尚未进入江西,不愿冒孤军深入之险,遂放弃武汉不攻,留部将
赖文光守
黄州,自率主力撤回安徽谋解安庆之围。
李秀成本就立意经营江浙,对以大军西征湖北三心二意,经
洪秀全再三催逼,才于咸丰十年九月自
太平府(今安徽
当涂)出发,十月下旬进逼
曾国藩祁门大营。时曾国藩兵力单薄,无力抵御,预写遗嘱,准备后事。
湘军悍将
鲍超闻讯疾援。李秀成未能探清敌情,放过
祁门,绕道
徽州转入浙江,于次年初进入江西,五月才进军武汉。此时
陈玉成已然退回安徽,李秀成遂在
鄂南一带召集数十万起义群众,六月退回江西,不久远走浙江。由于李秀成未能按期与陈玉成会师武汉和英国侵略者出面干涉,致使
太平军第二次西征劳而无功,解救安庆计划未能实现。
“北京条约”签订
咸丰十年(1860)九月十一、十二两日,中英、中法《
北京条约》在京签订。先是,
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进一步对
清政府进行威胁:如不接受他们提出的条件,即将以同样的方式焚毁北京城内宫殿。恭亲王奕忻等早被英法联军吓破了胆,不敢面见英、法代表,明知沙俄包藏祸心,也只得乞求沙俄公使伊格纳切夫从中斡旋。伊格纳切夫答应“居间调处”,但要以清廷与英、法媾和后,立即与俄国签约解决边界问题为条件。同时还威胁奕忻,不管清政府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英、法方面提出的大部分条件。否则“北京城就会因此而毁灭”。在英法联军的武力威胁和俄使的劝诱逼迫下,奕忻分别于九月十一、十二两日,代表清政府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和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
礼部大堂交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并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九款、中法《北京条约》十款。除承认《
天津条约》有效外,还包括以下内容:一、赔偿英国
军费八百万两、恤金五十万两,法国军费八百万两、恤金二十万两。二、增开天津为
商埠。三、允许华人赴英、法属地及外洋各处做工。四、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
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南)给英国。五、赔还教产给
天主教堂。另外,葛罗还指使充当翻译的法国神父在条约中文本中偷偷加入“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条文。《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军队相继于九月下旬退出北京。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咸丰十年(1860)秋,沙俄利用
英法联军强占北京,逼迫
清政府签订新约之机,借口“调停”有功,胁迫清政府与之签订新约。该年十月初二日,清钦差大臣恭亲王奕忻与俄使伊格纳切夫在北京签订《中俄续增条约》即《
中俄北京条约》,共十五款。除强迫清政府确认《中俄瑗珲条约》外,尚有如下内容:一、将
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地划归俄国。二、规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宾达巴哈起经斋桑淖尔、特穆尔图淖尔(即
伊塞克湖)至
浩罕边界,“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
卡伦等处”为界。此条款为今后进一步割占
中国西部大片领土制造了“条约根据”。三、增开喀什噶尔(今
新疆喀什)为商埠,准许两国边民
自由贸易,准许俄国商人在
库伦(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
张家口零星贸易。四、俄国得在喀什噶尔、库伦增设领事官,重申在华俄国人享有
领事裁判权。
各国事务衙门成立
《
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
外交事务,经恭亲王奕忻等奏请,于咸丰十年(1860)十二月初十日,批准成立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
总理衙门”、“总署”、“
译署”。总理衙门“一切仿照
军机处办理”,官员分大臣、
章京两级。以亲王一人总领,另设总署大臣若干名,于
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特简。最初的总署大臣为恭亲王奕忻、大学士
桂良、户部
左侍郎文祥三人充任,其后一般七、八人,多则十余人。章京则从内阁、
部院、军机处司员中挑补,最初定为满、汉各八人,以后逐渐增加。其中
总办章京四人、
帮办章京二人,综理日常事务,其余分派各股办事。总署设独立公所,分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另设
司务厅、
清档房等,下属机构有
同文馆、总税务司署,并管辖南、
北洋通商大臣,选派出使各国大臣等。总署职权极广,总揽清廷外交事务与外国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方面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在总署存在的四十年中,恭亲王奕忻任总领大臣前后凡二十八年;庆亲王奕劻,前后凡十二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总理衙门改为
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