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M1E分析法,是指造成产品质量的波动的原因主要有6个因素的总称。
基本信息
造成产品质量的波动的原因主要有6个因素:
(a) 人(Man/
Manpower): 操作者对质量的认识、技术熟练程度、身体状况等;
(b) 机器(Machine): 机器设备、工夹具的精度和
维护保养状况等;
(c) 材料(Material): 材料的成分、
物理性能和
化学性能等;
(d) 方法(Method): 这里包括加工工艺、工装选择、操作规程等;
(e)测量(Measurement):测量时采取的方法是否标准、正确;
(f) 环境(Environment) 工作地的温度、湿度、照明和清洁条件等;
由于这六个因素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M和E,所以常简称为5M1E。6要素只要有一个发生改变就必须
重新计算。
工序质量受5M1E即人、机、料、法、环、测六方面因素的影响,工作标准化就是要寻求5M1E的标准化。
控制措施
凡是操作人员起主导作用的工序所生产的缺陷,一般可以由操作人员控制造成
操作误差的主要原因有:
质量意识差;操作时粗心大意;不遵守操作规程;
操作技能低、技术不熟练,以及由于工作简单重复而产生厌烦情绪等。
(1)加强“质量第一、用户第一、下道工序是用户”的
质量意识教育,建立健全
质量责任制;
(2)编写明确详细的操作流程,加强工序
专业培训,颁发操作合格证;
(3)加强检验工作,适当增加检验的频次;
(4)通过工种间的人员调整、工作经验丰富化等方法,消除操作人员的厌烦情绪;
(5)广泛开展QCC
品管圈活动,促进自我提高和自我改进能力。
机器设备
主要控制措施有:
(1)加强
设备维护和保养,定期检测机器设备的关键精度和性能项目,并建立设备
关键部位日点检制度,对工序
质量控制点的设备进行重点控制;
(3)尽可能培植定位数据的自动显示和自动
记录装置,经减少对工人调整工作可靠性的依赖。
材料
主要控制措施有(1)在原材料
采购合同中明确规定
质量要求;
(2)加强原材料的进厂检验和厂内自制零部件的工序和
成品检验;
(4)搞好协作厂间的
协作关系,督促、帮助供应商做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
工艺方法
工艺方法包括
工艺流程的安排、工艺之间的衔接、工序加工手段的选择(加工
环境条件的选择、
工艺装备配置的选择、
工艺参数的选择)和工序加工的指导文件的编制(如
工艺卡、操作规程、
作业指导书、工序质量
分析表等),
工艺方法对
工序质量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指定的加工方法,选择的工艺参数和工艺装备等正确性和
合理性,二是贯彻、执行工艺方法的严肃性。
工艺方法的防误和控制措施:
(1)保证
定位装置的
准确性,严格首件检验,并保证定位中心准确,防止加工特性值数据
分布中心偏离规格中心;
(2)加强技术
业务培训,使操作人员熟悉定位装置的安装和调整方法,尽可能配置显示定位数据的装置;
(3)加强定型刀具或
刃具的刃磨和管理,实行强制更换制度;
(5)严肃工艺纪律,对贯彻执行操作规程进行检查和监督。
(6)加强工具工装和
计量器具管理,切实做好
工装模具的周期检查和
计量器具的周期校准工作。
测量的因素
主要控制措施包括:(1)确定测量任务及所要求的
准确度,选择使用的、具有所需准确度和
精密度能力的
测试设备。
(2)定期对所有测量和
试验设备进行确认、校准和调整。
(3)规定必要的校准规程。其内容包括
设备类型、编号、地点、
校验周期、校验方法、验收方法、
验收标准,以及发生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
(4)保存校准记录。
(5)发现测量和试验设备未处于校准状态时,立即评定以前的测量和试验结果的
有效性,并记入有关文件。
环境的因素
所谓环境,一般指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噪音干扰、振动、照明、室内净化和现场污染程度等。
在确保产品对环境条件的特殊要求外,还要做好现场的整理、整顿和清扫工作,大力搞好文明生产,为持久地生产优质
产品创造条件。
原因分析
质量值
某个工人,用同一批原材料在同一台
机器设备上所生产出来的同一种零件,其
质量特性值不会完全一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产品质量特性值有波动(或称分散、差异)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产品质量具有“
波动性”这个特点。
系统性能
从过程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通常又把上述造成
质量波动的五方面的原因归纳为
偶然性原因和系统性原因。
(l)偶然性原因
偶然性原因是不可避免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又可以说是
正常原因。如原材料性能、成分的微小差异,机床的轻微振动,刀具承受压力的微小差异,
切削用量、润滑油、
冷却液及
周围环境的微小变化,刀具的
正常磨损,夹具的微小松动,
工艺系统的
弹性变形,工人操作中的微小变化,测试手段的微小误差,检查员读值的微小差异等等。一般来说,这类
影响因素很多,不易识别,其大小和作用方向都不固定,也难以确定。它们对
质量特性值波动的影响较小,使癫量特性值的波动呈现典型的分布规律。
(2)系统性原因
系统性原因在
生产过程中少量存在的,并且对产品质量不经常起作用的影响因素。一旦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这类因素,就必然使产品质量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类因素有工人不遵守
操作规程或操作规程有重大缺点,工人过度疲劳,原材料规格不符,材质不对,机床振动过大,刀具过度磨损或损坏,夹具严重松动,刀具的安装和调整不当,
定位基准改变,马达运转异常,润滑油牌号不对,使用未经检定过的
测量工具,测试错误,测量读值带一种偏向等等。一般来说,这类影响因素较少,容易识别,其大小和作用方向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表现为一定的或周期性的或
倾向性的有规律的变化。
质量管理
目的
精益质量管理研究目的是质量、效率、成本的综合改善,基于制造企业质量、效率、成本
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管理重点。作业工序是
基本生产单元,是形成产品的基本过程,对
产品质量有着关键影响。作业工序除显著影响质量外,对
生产效率、
生产成本均有直接影响,作业工序是精益质量管理的基础关键点,其管理的重点是质量。作业系统由作业工序组成,作业
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对生产效率有着关键影响,进而对生产成本有着直接影响,也影响到了产品质量。作业系统是精益质量管理的关键点,其管理的重点是效率。
研究对象
精益质量管理研究对象是作业系统和作业工序,其中作业系统包含作业工序,精益质量
管理对象作用
针对作业工序的质量改善是精益质量管理的重点之一,是推行精益质量管理的切入点,也是精益质量管理推行成功的前提条件。对制造企业而言,质量是效率的基础,质量也是成本的基础。通过作业
工序质量的改善,实现精益质量的基础保障之后,过渡到作业系统精益的改善,总体实现作业系统和作业工序质量、效率、成本的改善。由于作业系统和作业工序与外围管理的互动关系,通过对作业系统及作业工序的精益质量管理,可进一步实现外围
管理系统改善。
方法
精益质量管理生产经营子系统管理目标客户满意。JIT指令内含着产品质量上、产品数量上、交付时间上的三方面要求,JIT向企业
生产系统提出了很高的挑战,企业生产系统中质量保证、效率保证、数量衔接是JIT应用的基础。实施JIT指令必然需要企业对生产作业系统进行评估和优化。即要在准确分析各工序的
生产能力、
工序能力、资源耗用及
价值创造等基础上,优化组合形成保证JIT实现的作业流程。
精益质量管理精确度和加工准确度的
综合指标。Cpk指标是作业工序
质量能力评价的指标,可作为质量的要求,也可反应实际质量状况。Cpk指标是保证JIT实现的重要条件。
JIT三方面要求均可借鉴
六西格玛管理中
西格玛水平度量方法进行评价,Cpk指标也可用西格玛水平来近似评价。总体看,
精益质量管理针对效率和质量分别提出了JIT要求和Cpk指标,并可总体用西格玛水平来度量。管理改进的重要基础就是度量,精益质量管理通过对作业系统和作业工序的定量化度量以促进管理改善。
精益生产管理提出了JIT要求,却未借鉴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对JIT进行度量评价,精益生产提出了为下工序交付准确的产品,却未结合实际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和应对,而以“
零缺陷”一笔带过。六西格玛管理强调了度量的作业,并给出了西格玛水平这个度量工具,却未针对作业系统JIT三要求进行度量。可见,综合
精益生产和
六西格玛各自优点的
精益质量管理弥补了双方各自的不足,在针对作业系统和作业工序的JIT要求和度量、Cpk要求及评价方面具有应用价值,能克服原有孤立方法在作业
系统管理改善效果方面的不足。
推行
精益质量管理借鉴和综合了
精益生产和
六西格玛管理的研究成果,根据其特点应采取相应策略。
精益质量管理推行的切入点是作业工序,主抓的重点是
标准化作业,进而转入作业系统的
精益管理改善阶段,通过作业系统和作业工序的精益质量管理拉动外围相关工作的改善。精益质量管理标准化作业的推行,可借助精益生产中
5S工具。开展现场整理、整顿、清扫等工作,并形成规范化,进而养成好的习惯,实现5S的
高水准,通过5S促进5M1E标准的落实与完善。标准化的推行,也可借助
精益生产中自动化、防错装置等工具。5M1E标准应随着
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断改进,即企业应追求Cpk指标的不断提高,因而作业Cpk指标基础的5M1E标准应不断改进。
精益质量管理离不开度量和反馈,除Cpk可以度量工序标准化执行结果外,对JIT指令的执行情况要纳入度量,即从偏差或波动的角度分析工序对JIT相关要求的保障程度,可以西格玛水平来度量。西格玛水平是综合了
标准差与
公差限的计算值,公式为Z=(USL-
LSL)/2σ,即顾客要求的公差限除以两倍标准差,其反映了工序能力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
精益质量管理改善提案方面,可借助
质量管理中的
QC小组活动,通过活动小组运用QC工具,如
检查表、
排列图、
因果图等找出问题典型原因以及主要解决措施,实施
质量改进,实现效率提升。也可借助六西格管理中
DMAIC相关方法实施质量改进和效率提升。
精益质量管理以作业工序的质量改善和效率改善为基础,在实现此方面改善后,精益质量管理重心可转向针对作业系统的精益管理改善阶段。其应用工具包括
价值流分析、
生产布局优化、自动化、看板、拉体系、一个流等,这些工具实施效果的标准是实现JIT的程度。JIT的实现以质量为基础,并且要以不降低质量为标准。
通过作业工序为切入,推行
标准化管理,并对工序纳入度量和评价,实现工序环节质量和效率的改善,实现成本的改善。进而转入为作业系统的管理改善,从系统整体高度促进效率的改善和成本的改善。
精益质量管理方法能平滑实现作业系统质量、效率和成本的综合改善,避免原有生产项目与质量项目相互孤立以及项目切换困难的弊端,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