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河和挠力河流域湿地是由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与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组成,是黑龙江地区的重要湿地。
七星河湿地
概况
七星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北部,地理座标为东经132°5′--132°26′,北纬46°40′--46°52′。地处七星河中下游。北与富锦市、友谊相邻,东南与五九七国营农场接壤。土地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其中芦苇面积140平方公里,小叶章草地面积20平方公里,沟渠、泡泽13.4平方公里。保护区于1991年经宝清县政府批准建立,1996年经双鸭山市政府批准晋升为市级,1998年晋升为省级,是一个以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禽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动植物资源
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原始湿地生态系统齐全,是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原始湿地生态系统的缩影。保护区内野生植物386种,种子植物381种,占三江平原植物种类的40%。区内除芦苇沼泽外,尚有大面积的苔草沼泽和沼泽化草甸,这里有荇菜、雨久花、尾藻、睡莲和国家珍稀、濒危植物野大豆等,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保护区内湖泡星罗棋布,沼泽湿地广泛分布且多样,动植物种类丰富,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
丹顶鹤、
白鹤、
灰鹤、
中华秋沙鸭,二级保护鸟类16种,兽类7种,是三江平原目前保存比较自然完整的一块湿地。
本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地貌类型为低河温滩,区内地势平坦低洼,泡沼星罗棋布,自然植被以芦苇沼泽和小叶章、苔草沼泽为主,是三江平原地区保存完好的原始湿地之一,尤其是大面积分布的芦苇沼泽为三江平原唯一的大面积芦苇沼泽、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区湿地类型较多,生物物种丰富,高等植物有62科174属386种,脊椎动物有28种50科163种,其中哺乳类5目8科17种,鸟类16目 30科123种,爬行类1目 2科15种,本区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丹顶鹤、中华秋沙鸭,白头鹤、白鹤4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灰鹤、白枕鹤、大天鹅、小天鹅、雪兔等17种,七星河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在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当地的气候调节,洪涝灾害控制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然景观
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素有“地球之肾”,之称,保存有完整的三江平原原始湿地景观,是我国同等湿地类型较为齐全,保护最完好的原始湿地之一。这片经过40多年轰轰烈烈的农业开发而幸存的处女地,正以她特有的风姿展现湿地景观的魁力,但看夏季,河流纵横,滩水浩森,碧草连天,一派“苇场连天碧,水乌漫云空”的景象。
在蔚蓝的天空下,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草浪翻滚的绿海中,丹顶鹤翱翔,大天鹅展翅,野鸭戏水,各种鸟儿纷飞鸣叫,形成了一个鸟类繁衍生息的天堂。在空旷静溢的水泽之地,夕阳西下,余辉四射,形成迷人的自然景观——星河浴日。
挠力河湿地
概况
黑龙江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地跨宝清、富锦、饶河、抚远三县一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32°22′41″—134°10′24″,北纬46°30′10″-47°22′17″, 保护区总面积为160595.4公顷,保护区三区划分为:核心区37045.0公顷,缓冲区5312.4公顷,实验区70425.8公顷。自然保护区河流系三江平原内河,水系发达,水资源极为丰富,从整体来看界线长,跨度大,与完达山余脉隔河对峙,两侧岛状林较多,呈零星分布,此区是欧亚大陆野生动物必经之地。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是1998年建立,由长林岛、燕窝岛、挠力河三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合并而成,2002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区位于祖国边陲,三江平原腹地,行政区在黑龙江省富锦市、饶河县境内,分布于建三江分局七星农场、
大兴农场、
红卫农场、胜利农场、
八五九农场。
生物资源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由长林岛、燕窝岛、挠力河三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一处七星河市级自然保护区合并而成。2002年7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该保护区属于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这里湿地类型多样,有 湿地、湿地、湿地,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是三江平原现存湿地分布面积最大的湿地之一,是三江平原原始的缩影。为了更好地保护挠力河湿地和珍稀水禽资源,挠力河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被等5个生态系统为主体,有野生动物593种,野生植物1047种,其中: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动物70种、植物10种,有5种水生植物被列入《中国濒危保护物种红皮书》。珍稀多样的野生动植物,使挠力河自然保护区赢得了“世界生物基因库”美誉。
挠力河主槽宽达20~50米,全长596公里,该保护区境内长350公里,弯度系数2.0~3.0,流域面积23589平方公里。沿河两侧明水泡子星罗棋布,是水禽栖息、繁衍重要的活动场所。主要鸟类有89种,分11目21科,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8种,《中日候鸟协定》中保护鸟类有30余种。保护区内各种鸟类初步估算有15目32科110余种,其中迁徙鸟70余种,留鸟40余种,主要有
大天鹅、、白鹤、野鸭、
红嘴鸥、苍鹭等。保护区内有兽类5目12科27种,其中珍稀动物9种,有较大经济价值的动物18种,如麝鼠、赤狐、麝子、狼、野猪、貉等。这些珍贵动物均名扬中外。总之这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是省内、国内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湿地生态系统。
挠力河蜿蜒475公里,由
八五九农场东安镇汇入乌苏里江,典型的北国湿地,古朴的百年名镇,悠扬的乌苏里江船歌,迷人的异国风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边陲景观。近年来,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湿地恢复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保护与利用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区内共有野生植物1047种,隶属于90(目)科、448属,包括低等植物的藻类植物26目62属72种;菌类植物16科32属52种;地衣植物9科15属48种;高等植物的苔藓植物41科60属119种;蕨类植物12科17属32种;被子植物86科302属724种。区内共有野生动物593种,隶属于6门15纲71目175科,脊椎动物6纲36目85科269属373种,原生动物2纲9目15科25种;线形动物1纲1目7科16种;软体动物2纲3目6科8种,环节动物1纲2目2科3种,节肢动物3纲20目60科168种,其中许多种类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区内1640种野生动植物种中蕴藏着难以计数的遗传基因,这些遗传信息的总合构成了保护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栽培或驯化物种的野生近缘种。如野鲤、野大豆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库,对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保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挠力河河道蜿蜒曲折,河谷开阔,水流平缓,近岸水草丰茂,间有沼泽湿地,天然饵料丰富,水体呈黄褐色,是唯一一条温水型河流。挠力河水域是乌苏里江鱼类溯河产卵、繁殖、生长、育肥的最佳栖息地,也是饶河县渔业生产的重点水域之一,捕捞产量占全县鱼产量的30—40%。挠力河不足之处是冬季早期缺氧,十二月初,水体溶解氧含量仅为3毫升/升以下,鱼类在封河之前必须洄游到乌苏里江越冬。至1990年,挠力河水域仍然盛产鲤鱼、鲫鱼、鲶鱼、狗鱼、泥鳅等多种鱼类,
挠力河红肚鲫鱼誉满三江。
1992年以来,挠力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逐年恶化。河流两岸大片湿地被无止境的开垦成农田,为挠力河涵养水分补给水量的功能完全丧失,该河上游建造三座大型水库,截断了入河水源,挠力河已成无源之河,河面在逐年萎缩,水量逐年减少,干旱年景出现干涸断流河段。以水田为主的百万公顷农田灌溉用水,含有化肥、农药残留,未经处理便放入河中,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加重,生化耗氧量显著增高,已经对水生动物生存繁衍产生负面影响。人为过量捕捞也是渔业生产毁灭性的灾害。同年,捕捞者用抽水机将挠力河沿岸的泡沼、沟渠、坑塘的水抽干,用密眼操网将泥鳅鱼从冰底捞出达350—400吨,因无水死亡的幼鱼无法计算。1994年12月,捕捞者于挠力河水域季节性捕捞网滩有着严格规定而不顾,张网滩地由规定的9处猛增到50处,张网滩地间距不到500米。年末,挠力河捕捞鱼产量达500—600吨,其中鲫鱼占60%,鲤鱼占30%,其它品种占10%,出水鱼获物中幼鱼占85%以上,挠力河水域多年形成的泥鳅鱼、鲤鱼、鲫鱼群体遭到严重破坏。2000年,挠力河水产量不足30吨。2001年,省水产局成立挠力河水域渔政管理委员会,将挠力河禁捕期改为4月15日至6月20日。至2005年,挠力河处于停止捕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