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佳书院(现为遗址), 位于徳安县城西北32公里(今车桥镇义门村)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它比白鹿洞学馆至少早半个世纪。 据中国古代书院史之研究,江西徳安东佳书堂创立于唐龙纪年(公元889年)前,发展到宋,成为江南著名的书院,所藏书、帖“号天下第一”(文德翼《求是堂集》)。
书院遗址
义门始祖陈旺于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因官置庄,籍于江西江州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江西
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自是家庭益盛,义居三千七百余口,多次蒙敕命旌表和蠲免沿征差役,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奉敕建义门坊曰“
义门陈氏”,遗址名曰“敦睦”。遗址包括“御书楼”、“都蚕院”、“公婆大土丘 ”、“寿安堂”、“东佳书堂”等,是“江州
义门陈氏”的发祥兴旺之地。现全世界8000余万陈姓中98%是江州义门陈的后裔,全国还有许多地方陈氏的门首写有“义门世家”的匾额,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
义门陈氏是北宋中叶最大、最典型、极为罕见的封建家庭组织。
历史烟尘
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东佳书院,由德安义门陈氏始创于唐末。陈氏家族是唐宋时期江南罕见的累世聚居大家族。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义门陈氏始祖陈旺举家迁至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江西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开创基业,创办了培养陈氏子弟的家族私塾。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陈氏七世祖陈崇将私塾发展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书院。延至宋初,经过义门陈氏的“数年经营,万力鼎建”、“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东佳书院逐步成为“亭台楼阁,耸延四方,栋宇连云,旌旗映日”的大书院,随之出现了“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的盛况。
书院坐落在“群峦逶迤,起伏沧浪,泉流浩涌,飞瀑千丈”的东佳山下,这里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无车马之喧,无俗尘之染,是一个读书治学的好地方。“东佳左峙形胜一方甲第,源泉右绕泽流百代人家”,这幅赞美东佳书院风景的对联,镌刻在两个四米高的石柱上,至今保存完好。历史文献为后人大致呈现了东佳书院的原貌:书院入道口,立一门闾,全然竹构。约行里许,有石阍突出院墙。入院,院阁九幢、约三十间。其中,两幢傍西岭,三幢依南麓,四幢临东山。集贤院是主建筑,院内“堂庑数十间,冠垛丛立,甍榭参差”。此外,还有礼圣殿、衮公亭、师寓、讲堂、试堂、书楼、赏莲亭、寄咏舒、望云庵等建筑,布局精巧,错落有致。对此规模宏大、美轮美奂的建筑群,北宋学者钱若水赋诗赞道:“楼上落霞粘笔砚,池边怪石间松筠”,“朱实垂庭红橘熟,清香袭座药畦春”。
办学体制
陈氏家族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组织完备,它有书屋、书堂两个层次。书屋是基础教育,教化童蒙,供7—15岁的少儿入读。陈氏子弟在书屋毕业后,其中学习努力、成绩优秀的,方能入东佳书堂就读并参加科举考试。从书堂丰富的藏书、为举业作准备以及承担为书院培养师资的职责等特征来看,不难发现其教育程度要高于书屋,东佳书堂的高等教育性质开启了我国古代书院教育与学术紧密结合这一优良传统的先河。东佳书院有家法的保障与家族的支持。德安义门陈氏能聚族同居230余年,就是因为有独一无二的《陈氏家法三十三条》。《家法》第八条、第九条提出创办书屋、书堂,对学生入学、选择教师、供应纸笔墨砚、书籍保管等都作了规定。因此陈氏历位家长都重视教育,舍得投入,使东佳书堂在有“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的同时还拥有学田二十顷。陈氏家族设置学田作为书院的固定收入,保证了书院聚徒、聘教、教学、购书、藏书等各项事业的稳定发展。据文德翼《求是堂集》载,至宋初,陈氏“所藏帖与书,号为天下第一”,东佳书堂发展为鼎峙江东的三书院之一,如果没有家族的经济资助是很难做到的。东佳书院设学田以确保办学经费的方法被后世广泛继承,开创了中国古代书院设学田的先例。另外,东佳书院突破了一般家塾较为封闭的性质,招收外姓子弟,实行开放办学。《陈氏家法三十三条》规定:“应宾客寄止修业者并延待于彼,一一出东佳庄供应周旋。”至南唐时,四方游学于东佳书堂者,“自是宦成名立者盖有之。”此举在扩大书院生源的同时,更提升了家族书院的影响,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教育成果
东佳书院开创了一代读书新风,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果,为朝廷培养了大批人才。唐宋时期,从书院走出了18位朝官(其中有3人担任过宰相),29个地方官,55位进士,陈氏“八英九才子”、“同榜三进士”更是传为美谈。而且,书院重视人伦教化,通过对家族子弟宗法伦理意识的培养,形成了“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闺门之内,肃如公门”的良好家风,使德安陈氏成为古代封建家族的典范。因此,唐僖宗、南唐烈祖、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等皇帝先后褒旌陈氏为“义门”。唐僖宗题诗:“九重天上书声贵,千古人间义字香。”宋太宗题诗:“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书院因声名远播、山水佳秀、藏书丰富,还吸引了欧阳修、朱熹、吕端、钱若水、黄庭坚、杨亿、苏轼等文人学士前来求知、讲学或游览,留下了300多件题词文章和诗篇。理学家朱熹来此讲过学,并题有“唐宗令名久著,义门孝德流芳”。被后人誉为“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在书院题诗:“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北宋翰林院学士杨亿有感于皇帝赠书数千轴,撰写了《御书楼记》。诗人苏东坡到此,也深有感慨:“曾至东佳书院来,紫岩洞口荔枝阶。……八方亭外五株桂,岁岁秋风一度开。”不仅文人墨客来,
朝廷命官也蜂至沓来,史载12位宰相到过东佳书院,其中有寇准、陈尧叟、文彦博、吕蒙正、晏殊、李昉、宋琪。当时,有副对联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盛况:“接官厅内尽是进士博士大学士;迎宾路上又来侍郎礼郎尚书郎。”
历史命运
东佳书院作为一所家族书院,其沿革完全与陈氏家族的盛衰联系在一起。北宋中期,德安义门陈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封建家庭组织,有3700余男丁、300余处田庄。1062年,宋仁宗吸取文彦博、范师道、包拯等朝廷重臣的建议,采取“一箭双雕”的方法分析义门陈氏,一是抑制义门陈氏人口过于集中、朝野势力太盛的现象继续发展;二是以义门陈氏作为封建家族的样板,教化全国人民,以维护封建王朝的家天下。于是将义门陈氏分析为291庄,依派拈阄分迁江南、两直、川、浙、广、闽等地的路、州、镇。元末明初,陈友谅兵败于朱元璋之后,朱元璋对德安义门陈氏进行了第二次分析。历史上,义门陈氏还遭受了多次兵灾。最严重的一次兵灾是南宋时期金兵对抗金名将陈郜故里即德安义门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将义门陈氏唐宋时期的建筑夷为平地。随着义门陈氏的分庄及屡受兵灾,失去家族强力支持的东佳书院也渐趋衰落。在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它先后易名为义门书院、河东书院、敷阳书院、德安县高等小学堂,最终湮没于岁月的长河中。然而,东佳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的独特地位随着时间的流逝却愈益凸显,被现代学者认为是我国具有教学功能书院初步规范化的标本,获得了“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的美誉。
重视教育
江州
义门陈氏十分重视子孙的教育,起初,东佳书堂收本族子弟入学。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陈崇在《陈氏家法三十三条》(宋朝时收藏国史馆,赐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
孝义)中规定:“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姓有
赋性聪敏者令入学。稽有学成应举者”。又“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
冬月解散。童子年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深造。“书屋”与“书堂”统称为“陈氏书堂”,只是施教程度不同。“书屋”是基础教育,教化童蒙;“
书院”近于现在的高中或大学教育,为举出仕培养人才。
陈氏家族对子孙的德育要求更高,管教更严。另从《陈氏推广家法十五条》中可以了解:“子孙于蒙养时,先当择师,稍长,令从名师习圣贤书,教给礼义。不可读杂字及学刁滑词讼之事,以乖行谊心术;亦不可学诬罔淫邪之说。如果资性刚敏,明物清醇者,严教举业,期正道以取青紫。若中人以上,亦教之知理
明义,使其去其凶狠骄惰之习,以承家教。又当教之以忠厚而俭朴,因之庶免习为轻浮以入败类”。总而言之,
义门陈氏办教育的基本思想是要子孙普遍受教育,施教程度因人而异,
不成才则成人,非得“礼乐以固之,诗书以文之”而不可。于是“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徐锴《陈氏书堂记》)。 后来,随着书堂规模逐渐扩大,开始向外姓招生。“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释文莹《湘山野录》、《五代史》)。徐锴在《陈氏书堂记》中也写道:“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四方游学者自是
宦成名立者盖有之”。像进士
章谷、夏竦即是东佳书堂学生,可见,陈氏办教育影响之大。
东佳书堂所置学田二十顷,似为我国最早的学田。这一举措,对我国古代教育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氏家族如此重视教育,对家族后来的发展以及历代人才辈出,都有一定的潜在因素。
东佳书堂当时就为国家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如陈氏“八英九才子”“同榜三进士”广为美谈。据各地
义门陈氏宗谱载:仅“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计,应举登科者四百有三。郎署之在朝者琛、逊而下十八人,当要路而居刺史、司马、参军、县令者珪、俦而下二十九人”。名震朝野,蜚声全国。因此,有不少文人墨客吟诗赞颂:如钱若水的“居住东佳对白云,义风深可劝人伦。儿童尽得诗书力,门巷偏多车马尘……”,
宋琪的“群贤肄业文方盛,孝友传家族更豪……”,
张齐贤的“儿童歌舞诗书内,乡党优游礼乐中……”, 还有苏轼、
陈尧叟、
杨亿等诗词、墨宝……。
东佳故事
千古绝对
北宋庆历四年,大诗人,大文学家,文章太守欧阳修慕义门陈文风之盛,跋山涉水来到东佳书院游历讲学,受到东佳学子们的热烈欢迎。
一天,他讲完学,在东佳学子们的簇拥下,游览东佳胜迹。站在“一字园”高高的岩台上,他面对齐天削壁,峥嵘峭岩,高悬古松,层峦迭嶂。不禁吟道:“奇峰巍峨,三岩突兀。一岩如堡,临空北悬;一岩如虎,伏颠东腾;中岩赤壁,陡然下坠。”秀美的东佳风景和人文大观增添了他的游兴。他又来到了“永清潭”,只见紫岩耸延,藤蔓碧绿,岩泉叮当,飞瀑千丈。欧阳修兴奋不已,灵思涌动,雅兴大发。他对随同而来的东佳学子说:“吾有一联,尔等能应对否?”接着,他用洪亮的溢满喜悦的声音吟出了上联:“山石岩泉流白水”。
这个上联。抓住东佳胜景——岩泉飞瀑,巧拆“岩”“泉”二字为山、石、白、水四字,以“岩”“泉”为主并将山、石与白、水置于联中前后,巧妙铺陈,描写精当,颇有韵味。东佳学子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谁也对不出下联来。一千多年过去了,一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能对得出下联。
您能对出下联吗?
尧咨受教
陈尧咨,年幼聪颖好学,刻苦努力,练就一身文武双全的好本领。他三十一岁中状元,官至吏部尚书、节度使。由于年轻得志,便也沾上骄傲自大的毛病
有一天,陈尧咨在靶场上射箭,几乎箭箭射中靶上红心。围观的人们无不喝彩叫好,只有一个老头略微点了点头。陈尧咨问老头儿:“你认为我的射箭不高明吗?”老头说:“这没什么,只不过手熟而已。”陈尧咨一下变了脸色,怒冲冲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箭法!”老头说:“请你看我往葫芦里倒油。”原来老头是卖油的,他拿了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小钱盖在葫芦口上,然后用勺子从油篓中妥出油来,将油慢慢地从钱眼中倒入葫芦里,一勺油倒完了,钱孔周围一点没沾油。围观的人和陈尧咨都看得目瞪口呆,老头却笑了笑说:“这也没什么,只不过手熟而已。”
卖油翁的故事虽然精彩,不过只是街头巷尾流传的轶事而已,在正史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宋史?陈尧咨传》倒是说过,他曾经把铜钱当作靶子,一箭就贯穿其中。(“尝以钱为的,一发即贯其中”)由此可见陈尧咨箭法之精。
他在荆南任知府时,回家探母。其母冯太夫人问他:“你在荆南作知府,有些什么政绩呀?”陈尧咨说:“荆南来往的官员很多,经常都有宴会迎来送往。我常在宴会上表演射箭,让客人们欣赏,客人们没有不佩服我的。”其母生气地说:“你作官不勤政爱民,却专爱炫耀你的什么神箭,这符合你父亲的教导吗?”冯太夫人越说越气,举起拐杖朝陈尧咨打去,把陈尧咨佩戴的金鱼也击碎了。
尧咨一下子慌了。连忙跪在母亲面前,说,孩儿不孝,请母亲息怒,请母亲息怒。孩儿再也不敢了。
从此,陈尧咨有了很大转变,他严以律己,凡事躬亲,作了很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
义门文化创神州“十三个第一”
义门陈文化是世界家族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她对于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和谐建设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义门陈家族在三百多年义聚生活中,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上“十三个第一”,令世人叹为观止,为之震撼!
一、 这个家族文化最盛,团结最紧,合居最长,人口最多,世上无双。义门陈家族曾受唐宋时期九任皇帝二十七次旌表,从四十年代初至今,许多中外专家、学者、名士对义门陈进行了深入研究,一致认为,义门陈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践行儒家思想的楷模,和谐社会的典范,文明家族的样板。义门陈世家,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陈旺公一家迁居江州起,至宋嘉佑七年(1062)分庄止,历时三百三十二年,创造一十五代、共三千九七十八人聚族而居的世界奇观。有赞美诗云: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一十五代不分居,四千余人和睦处!!!
二、皇帝为一个家族专门下旨分家,天下独有。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诲等上疏、论陈泰家朝野太盛,宜令分析,以保全之。七月仁宗皇帝亲旨,对义门陈氏实施大分析,将三千九百七十八口人,分迁全国七十二州郡,一百四十四个县,分析成大小二百九十一庄,至1063年3月分析完毕。
三、百犬同槽,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千古一绝。为协助护家看门,义门陈家族养犬一百,在古义门坊建有百犬食槽,因长期受义门陈礼义为先、孝道治家、重义尚德的教化影响,犬亦通人性,出现“百犬同槽,一犬不至,群犬不食”的绝观。此事已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相传有一年,唐昭宗御驾亲临义门陈,带来一百只米粑放于犬槽内,群犬呼而相聚,各衔一只米粑,但见一条白犬,口衔两只米粑缓步走到一条拐脚黄犬前,将一只米粑丢给黄犬后,众犬便有滋有味地吃起米粑,昭宗见状大悦,称道:“真义犬也!” 因而有“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之说。1996年被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四、创立家法、家范、家训最早最完备,被朝廷在全国推广。义门陈第三任家长陈崇认为治家之道必从孝悌始,鉴于当时家族子孙众多,已七代合居共灶。于是在公元890-891年间,先后撰写家法三十三条,家范十二则,家训十六条,以规范族人行为,维持家族和谐,保持义聚长久。自此,义门陈世守家法,诚奉家范,严依家训,忠孝传家,义风浩荡。古代其他姓氏也立有家规,但远不及义门陈家法完备,该家法成为我国古代家族法规的典型,唐宋时期,历任皇帝都推荐给朝廷官员效仿,并向全国各地推广践行。
五、创办东佳书院,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私立大学”,其藏书当时亦为天下第一。陈崇在任江州长史时,深知要搞好修身、齐家、治国,必须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故于唐大顺元年(890)在义门东佳山下创办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家族学校-----东佳书院,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私立大学”,具有完备的体制和较大的规模,其藏书号称“天下第一”,它早于“白鹿洞书院”五十年,是唐宋时期江南最著名的学府,是蜚声全国的藏书、求知、讲学及旅游胜地,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陈尧叟、晏殊、岳飞、吕端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三百余首宝贵诗篇。日本学者平阪谦二称东佳书院为“中国古代书院的一原型”。2009年东佳书院编入江西省高二语文教材首页首课。
六、最早设立“学田制”。东佳书院办学最盛时,有教室三十多间,学生四百余人,为使书院能长期维持,义门陈家族设学田二十倾,作为教育专项经费,这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学田的学校,比英国设学田早七百年。
七、最早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东佳书院设有高低两级学校,低级为“书屋”,高级为“书堂”。义门陈家法规定,童子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即东佳书院)。从七岁至十五岁,前后正合九年,均由“学田制”保障经费。“书屋”教育为“启蒙”,“书堂”教育为“应举”,由此形成了两级教学,适应了封建社会“科举制”的需要。
八、最早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首创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义门陈家法中明确规定,男皆只一室,不得置外妾,这就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如有越轨,则受家法“剥落衣妆,归役三年”的制裁。
九、最早实行民主选举制,坚持任人唯贤。义门陈家法规定,对“主事”(即家长)和“库司”(则主管家财)的人选,“不论长幼”、“择廉谨操仁恕者委之”,“择公干刚毅之流,能任其事者任之”,“若才能不称,仍须择人代之”,义门陈历任家长、财务主管及庄主等都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不论资排辈,而是选贤任能。
十、最早建立幼儿园,当时称“百婴堂”。义门陈男耕女织,,“都蚕院”是妇女们养蚕缫丝、纺纱织布的劳作场所,高峰时有三百多妇女在操作,家长们在旁边建了一个“百婴堂”,统一管护婴儿,只要婴儿饥啼,不论是否自己所生,妇女们都会主动哺乳,称为百婴同堂待哺,这是我国古代最早最大的家庭幼儿院。是曰:“三岁孩儿不识母”
十一、最早建立敬老院,当时称为“寿安堂”。北宋天圣元年(1023)义门陈第十三任家长陈蕴考虑家族老人越来越多,需安度晚年,于是建了“寿安堂”,专供老人休闲玩乐,室内设有琴、棋书、画及文房四宝和简易健身器材等物。同时还建有“太学院”,专供在外为官之人告老还乡后颐养天年。
十二、最早建立家庭医院,当时称“医俗院”。北宋
太平兴国元年(976),义门陈第七任家长陈鸿主政时建起了“医俗院”,召各地名医 荟萃于此,主要为家族人防病治病,同时也为外姓人服务,名噪六十余载,一九三九年被日寇所毁。
十三、唯一被皇上批准铸造义门币,可上市流通。在陈衮主政期间(912-942年),上奏皇上,家制铜币,得到批准,于是铸造了内方外圆的铜币,钱币有方孔,铸有“义门通宝”字样,可在国内流通,由此可见皇上对义门陈是何等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