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文庙,各具特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们分别是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曲阜孔庙以及成都文翁石室。
夫子庙
简介
南京夫子庙,又称孔庙,位于南京市
秦淮河北岸
贡院街,
南京夫子庙是中国四大文庙之一。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夫子庙一带,素有“六朝金粉”之称,为古代中国江南文化枢纽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
南京夫子庙与上海
城隍庙、
苏州玄妙观和
北京天桥为全国四大闹市。但南京夫子庙历史之悠久、古迹之众多、文化之深厚、商业之繁荣,为各地所不及,千百年来名扬中外,举世瞩目。
夫子庙始建于宋
景祐元年(1034年)。曾四毁五建,最后一次毁于1937年日寇的炮火中。从1985年修复后夫子庙已接待游客一亿多人,平时日
人流量在10万人次以上,
节假日在30万人次上。是中国著名的开放式
5A级旅游景区。
历史背景
秦淮河是古老的
南京文化渊源之地,而内
秦淮河从东水头至
西水关全长4.2公里的沿河两岸,从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
儒学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誉。
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
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根据
王导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当年只有学宫,并未建
孔庙。
孔庙是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就
东晋学宫扩建而成的。因为祭奉的是
孔夫子,故又称夫子庙。在学宫的前面建孔庙,目的是在于希望士子遵循
先圣先贤之道,接受封建教化。
自六朝至明清,
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和特有的风貌,曾被历代文人所讴歌。 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原是祀奉
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宋代景祐元年(1034年),是就东晋学宫旧址扩建而成。
明初为
国子学,将上元、江宁两县学并入,后为
应天府学。
清代将
府学迁至城北明国子监旧址,这里便成为江宁、上元两县县学。
清初府学迁原国子监,便将夫子庙原府学故地改为上元、江宁两县的县学。
咸丰年间再次毁于兵火,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
1937年,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焚毁而严重损毁。
1984年,市、区人民政府为保护古都
文化遗产,经有关专家科学论证和规划,几度拨专款,历数年的精心维修和复建。在东起
桃叶渡,西抵
中华门1.8公里的秦淮河两侧,一批
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得到了恢复和建设,还兴建了高低错落、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河厅
河房、歌楼舞榭,以及商业街众多的书肆、小吃店、茶馆与酒楼,并在河上恢复了绝迹多年的“秦淮画舫”。
1985年修复夫子庙古建筑群,周围
茶肆、酒楼、店铺等建筑也都改建成明清风格,夫子庙建筑群由孔庙、学宫、
江南贡院荟萃而成,是秦淮风光的精华。
临河的贡院街一带则为古色古香的
旅游文化商业街。同时按历史上形成的庙会的格局, 复建了东市场、西市场。 这里供应的传统食品和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八,举行
夫子庙灯会。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先后投资10多个亿,恢复建设了
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江南贡院、
乌衣巷、
王谢古居、
吴敬梓故居等20多处、30多万平方米古建筑,亭、台、楼、阁、殿错落有致,再现了明清江南街市风貌和古秦淮河厅、河房景观,六朝、明清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形成了
小商品、古玩字画、
花鸟鱼虫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市场群,成为南京商业中心之一。
1991年被评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文化长廊、美食中心、购物乐园。古时立学必祀奉孔子,其各地的
孔庙,属于国家祀典内容之一。所以孔庙的特点是庙附于学,和国学、府(州)县学联为一体。庙的位置或在学宫的前部,或偏于一侧。
南京夫子庙是前庙后学的布局。孔庙、学宫与东侧的贡院(通过考试来取士的考场)组成三大文教古建筑群。古时候的孔庙有一定的布局形式。
一般前设照壁、
棂星门和东西牌坊形成庙前广场,棂星门前设以
半圆形水池,称为“泮池”。泮池是孔庙的特有形制,源自于
周礼,而夫子庙凿秦淮河为泮池,是利用天名河道作为泮池的遗例。岸北为石栏,有“天下文枢”牌坊,游人至此可凭栏小憩,浏览秦淮河风光。
夫子庙的大照壁位于秦淮河南岸,建于
明万历三年(1575年),全长110米,为中国照壁之最。
泮池边的石栏为明正德九年1514年所建,现也修饰完整。东有奎光阁,西有
聚星亭,象征文风昌盛;庙前广场东西两侧立石柱,上书“文武大臣至此下马”,以示对“至圣文宣王”的崇敬之意。
庙门前有“天下文枢”
柏木牌坊一座,牌坊后面为“棂星门”,系丈余高石牌坊,六柱三门,中门刻有“棂星门”三字篆文。三门之间嵌有牡丹
砖刻浮雕,柱头皆有
云雕,形即
华表。这是帝王出巡朝圣祀孔的通道,非一般官员百姓所能出入的。平日用木栅栏封闭。
街东西旧有“
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两坊,民国以后被拆除。广场左右原有“聚星”、“
思乐”
二亭。聚星亭重檐六角,夫子庙于1983年复建;思
乐亭今移建于东市小广场。
棂星门由三座单间
石牌坊组成,石坊之间墙上嵌有牡丹图案的浮雕,中间石坊横楣刻有“
棂星门”三个篆字,造型朴实无华。
入棂星门,东西两侧各有持敬门,中间为大成门,又称戟门。在
封建时代,每逢朔、望(农历初一、十五)朝圣和春秋祭典,府县官员、教谕、训导学教官由大成门进,士子走持敬门,不得逾矩。
下阶为丹墀,东西并立三碑,东为元
至顺二年(1331年)
封至圣夫人碑,西为四亚圣碑,再西为清康熙修学宫碑记。丹墀左右为
两庑,外有走廊通正殿。两庑供奉
孔门的
七十二贤人
牌位。
正中是为“大成殿”,外有露台,是春秋祭奠时舞乐之地,三面环以石栏,四角设有
紫铜燎炉,燃桐油火炬,祭祀多在午夜子时,光如白昼。殿内正中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之位”,左右配享四亚圣——
颜回、
曾参、
孟轲、孔汲。殿的东边有小门通学宫。
明清时代的大成门为五间,两侧为
耳房,供执事人等休息之用,中为三门,门内陈列戟,东设鼓,西置磬,每逢朔望朝圣和春秋祭典,府县官员由大成门(中门)进,士子执事人等分走旁门。此门 与大殿同毁于日军兵火。1986年新建的大成门面宽三间,门内正中有汉白玉屏风,上镌刻“重修夫子庙记”,树立四块古碑,其中齐永明二年的“
孔子问礼图碑”是由
南京市人民政府院内迁至此处的一块重要的碑铭。
入大成门循甬道丹墀而上,便是夫子庙的主殿大成殿。现大殿是按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的建筑为蓝本修建的,取消了原孔庙的后墙,使之与学宫融为一体。大殿七间,高18米,
重檐歇山顶。原殿内正中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牌位,两旁配享四亚圣。现殿内有
孔子铜像,两旁配有孔子十二弟子汉白玉像。殿前有宽敞的露台,四周绕以石
栏板,它是古时祭祀举行乐舞的地方。殿前两侧有廊庑相连,原是供奉
孔门七十二贤人和历代大儒,及存放
祭器的地方。现改作
碑廊,墙上镶嵌陈列当今名流的书法碑石30多块。
北京孔庙
简介
北京
孔庙坐北朝南,占地约2万平方米,有
四进院落。主体建筑顺次为
先师门、大成门、
大成殿、崇圣祠。
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
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座元、明、清三代
进士题名碑。
大成门面阔五间,台基四周有白石护栏,前后三出陛。中陛有雕龙御路,黄琉璃
筒瓦单檐庑殿顶,东西稍间内置鼓悬钟各一,两侧放置清
乾隆年间仿制的石鼓10枚。大成门左右各有一座角门通向中院,中院甬路两旁有11座明清两代的记功
碑亭,还有一座砖砌
焚帛炉和一口经清高宗赐名“
砚水湖”的古井以及古树“
除奸柏”。大成殿是从前举行
祭孔典礼的地方,是孔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琉璃筒瓦
重檐庑殿顶。前檐装修为
菱花格扇门窗,砖石台基四周出石护栏。崇圣祠在大成殿后,自成一座独立的小四合院。南面为正门——崇圣门三间,北面正殿为崇圣祠五间,东西各有配庑三间。崇圣祠及崇圣门为绿琉璃筒瓦
歇山顶,配庑为灰筒瓦
硬山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
东城区国子监街。占地2.2万平方米。历代多次重修,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筑,又名“
先师庙”。,殿前月台三出陛,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
十二哲”。殿前有600余年树龄的古柏一株,名“除奸柏”,亦名“
触奸柏”。有古井一口,清高宗赐名“砚水湖”。大成殿后有崇圣祠,自成院落,为祭祀孔子先祖之地。今辟为
首都博物馆,展出北京地区出土的历代
珍贵文物。
历史背景
元大德六年(1302)建,大德十年建成。明永乐九年(1411)重建。宣德、
嘉靖、
万历年间分别修缮大殿,添建崇圣祠, 清顺治、 雍正、 乾隆时又重修, 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祭祀孔子为大祀,将正殿扩建。孔庙虽然经过历代重修, 但其结构基本上仍然保存元代风格。门内院落共有三进,
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有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198 块,为研究中国古代
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孔庙从1928年起对外开放,供人游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列为市级
文物保护单位,后为首都博物馆。
北京
安定门内有条国子监街,又名
成贤街。这条街共有4座原汁原味的清代一间式彩绘木
牌楼,是北京保留牌楼最多最完整的一条街。街道两旁
槐树成行,浓荫蔽日,槐花飘香。北京孔庙就坐落在这条街的东端。
孔庙是祭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庙宇,源远流长。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建成,初具规模。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建崇圣祠,用于供奉孔子五代先人。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扩建大成殿,孔庙始成当代的规模。整座孔庙分
三进院落,占地约22000平方米,采用了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的
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在7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这里成为元、明、清三代统治者尊孔崇儒,宣扬教化,主兴文脉的圣地,也成为众多志在功名的读书人顶礼膜拜的殿堂。这组比故宫还年代久远的皇家古建筑浓缩了千年
儒家文化精髓,凝固了一段数百年的漫漫科举之路。徜徉在
古柏参天、石碑林立、崇基高堂的孔庙里,远离都市的喧闹,触摸历史、文化的脉搏,以宁静淡泊的心去感受
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实在是件雅事。
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
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
建筑风格,先师门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犹如一座城门。进入先师门,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门。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
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这是清乾隆时仿公元前8世纪
周宣王时代的石鼓遗物刻制的,那难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诗意恐怕只有学识渊博的
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其东侧设有
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两侧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
供品的备制。
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
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将殿由7间扩建为9间。殿内
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
天花,其规制是我国
封建社会的最高
建筑等级,堪与故宫
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
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
宣统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语,是珍贵的文物。
孔庙的第三进院落最具特色,由崇圣门、崇圣殿和
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而又过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部局上的巧妙构思。这组建筑称为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重修,并将灰瓦顶改为绿
琉璃瓦顶。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
垂带踏步各十级。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
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东西配殿坐落在砖
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
悬山顶,内奉
程颐、
程颢兄弟、
张载、蔡沈、
周敦颐、
朱熹6位
先儒之父。
三进院落及其建筑有明确的建筑等级差别和功能区域划分,和谐统一地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筑群落,是我国
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在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御路两侧分四部分树立着198座高大的进士题名碑,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这些进士题名碑上刻着元、明、清三代各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共计51624人。在众多的进士当中有我们熟知的一些名人如
张居正,于谦、徐光启,
严嵩,
纪昀、
刘墉及近代名人
刘春霖、沈钧儒等。穿梭在这片时间跨度达数百年的碑林中,轻抚旧貌斑驳的碑身,仰望碑面上已模糊的字迹,不免让人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的感慨。
在孔庙与国子监(古代皇家大学)之间的夹道内,有一处由189座高大石碑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着儒家经典:《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
公羊传》、《春秋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孟子》、《
尔雅》。这部
石经的蓝本是雍正年间的江苏
金坛贡生
蒋衡历时12年手书而成。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经共计63万余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内容的
准确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优于西安的“
开成石经”,而在规模上也是仅次于
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相传乾隆命和珅、王杰为总裁,
彭元瑞、刘墉为副总裁来考订经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经核订蒋衡手书的经稿,并把
俗体字均改为
古体字,使-更加完善规范,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赞赏,被授以
太子太保衔。这使和珅嫉恨非凡,权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间挖去石碑上全部改过的古体字。直到和珅0后,古体字迹才得以重新修复,碑面上还有一块块挖补的痕迹。
道的西侧有口古井。由
青石板组成的花瓣形
井台,石质
井圈。由于坐落在德胜门、安定门内一带
水线上,当年井水常溢到井口,水质清纯甘冽,相传
进京赶考的举人们在拜谒孔子后都要饮一下井中
圣水,据说饮后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写出一手好文章。而用井水磨墨,写出的字墨香四溢,笔劲流畅。故乾隆赐名“砚水湖”。虽然现在井中水位很低,也没有人饮用,但这口井雅致大气的名字及动人的传说,为孔庙增添了几分文采。
2005年4月北京孔庙开始了50年来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这次修缮以古建复原和维护为主,恢复清代的
建筑规模和样式,宏伟大气的孔庙将再次重现人们面前。
曲阜孔庙
简介
孔庙位于
曲阜市中心鼓楼西侧300米处,是祭祀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
祠庙。孔子(前551一前479年)名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人氏。孔子为后世留下的有关道德、伦理和
教育思想的言论,不仅对我国几千年的
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影响
东南亚,乃至全世界。中国历代帝王、文人和史学家对孔子非常崇敬,在他的家乡,当时鲁国国都兴建起大型的孔庙,修建了孔子后代子孙居住的
孔府和他的墓地——
孔林。1961年国务院把“三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其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国最大的孔庙。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0多间。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
角楼,是仿皇宫样式修建的。整个庙宇气势恢宏,布局严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三大古建筑群(故宫、避暑山庄)之一。1994年被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 孔庙的建筑群贯穿在南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中路从
金声玉振坊起,由南向北依次要穿越棂星门、
太和元气坊、
圣时门、过壁水桥。进
大中门后,
再经奎文阁、
十三碑亭、大成门、
杏坛、大成殿、
寝殿到最后一座殿堂——
圣迹殿,这是孔庙的主体。由大成门向东,进圣承门,达
诗礼堂、鲁壁、孔宅故井及祟圣祠、后为家庙,这是孔庙的东路。由大成门向西,进启圣门,达金丝堂、启圣殿及启圣寝殿,这是孔庙的西路。
历史背景
曲阜孔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
周敬王四十二年(
鲁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根据《
史记》的记载,当时孔子的弟子将其“故所居堂”立庙祭祀,
庙屋三间,内藏衣、冠、琴、车、书等孔子遗物。至汉初,已历二百余年。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十一月,高祖
刘邦自淮南还京,经过
阙里,以太牢祭祀孔子。开皇帝亲祭孔子之先。
元始元年(1年),平帝追谥孔子为“
褒成宣尼公”。自此,孔庙愈受重视。东汉建武五年(29年),
光武帝过阙里,命祭孔子。
明帝、章帝、安帝均曾到
曲阜祭祀。
永兴元年(153年),桓帝下诏重修孔庙,任命孔和为守庙官,并立碑以记。有汉一代,庙宇虽经多次整修,但仍以宅为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祀堕坏”,孔庙颓败。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虽然玄学兴起,佛教盛行,孔子的尊崇地位却未受到太大影响。
魏文帝“令
鲁郡修起旧庙”,并安置吏卒百户守卫;又在庙外广修屋宇,以居学者。西晋末造,“
五胡乱华”,“庙貌荒残”。
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年),大力维修孔庙,首次为孔子及弟子塑像。此后,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和梁太平二年(557年)孔庙均得到修葺,但于庙宇形制无改。
隋唐以降,朝廷提倡儒学,孔庙面貌随之改观。隋大业七年(611年)曲阜县令陈叔毅重修孔庙。唐初,朝廷在国都
长安的国子监修建周公庙和
孔子庙各一座,且令各州县皆立孔庙。贞观十一年(637年),
太宗诏修曲阜孔庙。
乾封元年(666年),因旧庙简陋,高宗令
兖州都督霍王
李元轨“改制神宇”,对孔庙进行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改建。开元七年(719年),兖州刺史韦元圭和孔子三十五代孙、褒圣侯孔璲之等又“树缭垣以设防”。大历八年(773年)兖州刺史孟休鉴、曲阜县令裴有象新建庙门。
咸通十年(869年),孔子三十九代孙、
鲁国公、
天平军节度使孔温裕奏请朝廷,献私俸修葺庙宇。唐代的孔庙已初具规模,对庙宇的修葺共有五次。
北宋朝廷崇儒重道,太祖立国之初,即至曲阜拜祭,下诏增修庙宇,建隆三年(962年),
又诏祭孔庙,用一品礼,庙门列十六戟。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过曲阜拜孔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次年又“颁孔庙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四年,诏令各州皆建孔庙;五年,改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颁
孔子像“
冠服制度用王者,冕十二旒,衮服九章”。宋代对曲阜孔庙增修达七次。建隆元年(960年),诏增修祠宇。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
太宗“乃鼎
新规,革旧制”,对孔庙进行修缮。新成的孔庙,“缭垣云矗,飞檐翼张”,
重门洞开,层阙特起,“回廊复殿,一变维新”。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大理寺丞
孔道辅奏言:“祖庙卑陋不称,请加修崇”,朝廷奏准并遣之以官钱监修孔庙。五年(1021年),孔道辅“又请得封禅行殿余材”,扩大孔庙旧制。经过扩建的庙宇,前后四进院落,东、中、西三路并行,今之格局初步奠定。
景祐四年(1037年)修建讲学堂。次年,孔道辅又于正殿之
西建五贤堂。
嘉祐六年(1061年),
仁宗颁御书金字篆书“宣圣庙”和飞帛书“大成殿”匾额。此后的元丰、
绍圣、政和年间亦曾重修孔庙。
元祐元年(1086年),又添建庙学于孔庙东南隅。
此后不久,金兵南侵,“庙宇与书籍俱为灰烬”。但
金国上层有远见者深知,欲立足中原,必须依靠
儒家思想。天会五年(1127年),金将
完颜宗尧进驻燕京后,戎马未息即建太学,修国子监。天会七年(1129年),金兵入曲阜,命知县“引诣圣庙”,“登杏坛,望殿火奠拜”。金国统一北方后,进一步认识到崇儒之重要性。皇统元年(1141年),熙宗拜祭上京孔子庙。次年敕
行台拨钱一万四千贯,修孔庙圣殿;四年,又命“行省降钱一万四千五百贯,发南京入作司见材,修完孔庙,创盖大成殿”。至皇统九年,大成殿竣工。正隆二年(1157年),又以羡钱修两庑及齐国公殿。此次维修,规模不大,被毁建筑尚未得到完全复建。
大定十九年(1179年),衍圣公等又组织重建郓国夫人殿。
明昌二年(1191年),崇尚儒学的
金章宗拨钱76400多缗,大修孔庙。此次大修,“三分其役,因旧以完葺者才居其一,而增创者倍之”,至明昌五年(1194年)方告竣。孔庙扩展到“殿堂廊庑门亭斋厨黉舍
合三百六十余楹”的前所未有的规模。金代的孔庙,基本保持了宋代格局,而部分建筑规模扩大,新建大中门、
棂星门,且始用
琉璃瓦,殿庑均以绿琉璃瓦剪边,青绿彩画,朱漆
栏槛,
檐柱亦改为石质,并刻龙为饰,使孔庙规格大大提高。有金一代,孔庙总共重修四次。
元、明两代,孔庙重修重建更达数十次之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当时孔庙遭到雷击,大成殿等120余楹建筑化为灰烬。此次重修,总共历时五年,耗银15万两。
清代对孔庙的修建达14次。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孔庙又毁于雷电火。“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及祭器仪物,皆令
绘图呈览,亲为指授”,调集12个府、州、县令督修,总共用时六年方才完成。
综合统计,千百年来,孔庙总共经历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达到九进庭院的宏大规模。
吉林文庙
简介
吉林文庙位于吉林省吉林市, 与
曲阜孔庙、
南京孔庙、北京孔庙并称“中国四大文庙”。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清朝在东北建立的第一座孔庙——吉林文庙,既是清朝对
汉文化传入东北的认可,更是汉文化与东北
少数民族文化互通的历史见证。吉林
文庙建筑群规模之大、等级之高,在封建社会所建的地方文庙中是独有的。它不仅是东北最大的孔庙,也是中国全国著名的四大孔庙之一。文庙中每一处建筑设施,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该庙座北朝南,规模宏伟,共有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大成殿,崇圣殿、大成门、东西配庑等。院外照壁前有两只
石狮子,照壁北面两侧有东西辕站,照壁后面正中有泮池、状元桥。
吉林文庙内还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圣迹石刻图陈列、历代
衍圣公及夫人绣像展等。
吉林文庙与曲阜孔庙、南京孔庙、北京孔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论格局,它不亚于南京文庙; 论规模,它是东北最大的文庙,仅次于山东曲阜文庙,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林文庙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落成,坐北朝南,四周
红墙高达3米,南北长221米,东西长74米,占地16354平方米,有大成殿、崇圣殿等殿堂、配庑64间,呈三进院落。
吉林文庙还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圣迹石刻图陈列、历代衍圣公及夫人
绣像展室、吉林碑林等。
2006年05月25日,吉林文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背景
吉林在清朝初年称
吉林乌拉,
满语为沿江,意靠近江边之意。吉林是由此简化音转而来,又名船厂。
雍正五年(1727年)设
永吉州,乾隆十二年(1747年)撤永吉州,建立
吉林厅,光绪八年(1882年)改为
吉林府。
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乾隆皇帝钦命修建永吉州
文庙,地址在城内东南隅(即今市实验小学院内)。乾隆七年(1742年)永吉州文庙落成。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城内大火,文庙被焚,由
吉林将军奏请用官银重新修葺,殿庑门堂焕然一新。嘉庆十一年(1806年),庙内斋房被焚,十四年(1809年)经奏请用官银在斋房故址修建起尊经阁。至
道光初年,永吉州文庙的建筑有圣殿三间、
东西庑各三间、启圣祠三间,在圣殿后有大成门三间,在庑前有泮水池,泮水池北有东西两角门,东曰圣域,西曰贤关。泮水池南为棂星门。门墙外有左右
下马坊各一,其南为照壁。庙之西为
明伦堂三间,堂西的尊经阁三间,堂后为学正廨所。[2]
文庙建成之初,在正殿悬有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匾额。
嘉庆年间又悬有嘉庆皇帝御书“圣集大成”匾额。
道光十八年(1838年),由吉林士绅捐款维修。
咸丰九年(1859年),由举人庆福、贡生侯镇藩倡捐重修泮池,改为石桥。
同治十年(1871年),另建明伦堂三楹,砖仪门一座,并修大门。
光绪九年(1883年)由署府教授解延庆改修两庑为各五楹。
光绪十九年(1893年)由
巡道讷钦重修,添建祭器乐器二库,加大泮池,加高照壁,并于庙内建
名宦祠、乡贤祠、
节孝祠各三楹。在大成殿后,建崇圣殿三楹。[1]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升祭孔为国家大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改设行省,巡抚
朱家宝和
提学使吴鲁认为文庙简陋,不足崇礼,特聘江苏训导管尚莹去关内考察各地孔庙,决定在东莱门外(即今址)拓建新庙,就是后来的吉林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