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简称“文研院”)成立于193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直属的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坐落于北京市。
历史沿革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决定成立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北平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
1949年,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工程处正式更名为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隶属文化部文物局,是新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主办并管理的文物保护专业机构。
1956年1月,文化部决定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更名为古代建筑修整所。
1962年,文化部决定在古代建筑修整所和文化部博物馆科学工作研究所筹备处的基础上,合并组建文化部文物博物馆研究所。
1973年6月,在古代建筑修整所和文物博物馆研究所的基础上,经中央批准,组建成立了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曾先后隶属于文化部和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
1978年,文化部从全国抽调了一批历史、文物、古文字学研究学者,创立古文献研究室。
1990年8月,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与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的基础上,合并成立中国文物研究所。
2007年8月,根据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复,中国文物研究所更名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08年2月18日正式揭牌。
2012年,加挂“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
2014年6月,经中央编办批复同意,“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独立建制,恢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名称。
2023年8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首度收藏古典家具复原类作品。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23年3月官网信息显示,研究院实有在编在岗人员129人(在编102、在岗27)。其中博士研究生25、硕士研究生60、大学本科42、专科2;正高职称30、副高职称49、中级职称28、初级职称3,未认定职称及其他人员19。另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员5人。先后有4人获外国政府授勋嘉奖;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并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标兵)”称号;1人获“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1人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高峰
科研部门
根据2023年3月官网信息显示,研究院设有专业实验室8个,移动实验室1个,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等均挂靠在文研院。
专业实验室(8个):壁画保护修复实验室,纸张、纺织品保护修复实验室,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金属、陶瓷器保护修复实验室,分析检测实验室,古建筑联合实验室,竹木漆器保护修复实验室,生物实验室
移动实验室(1个):主要为各类可移动、不可移动文物现场开展相关检测和保护修复工作。
设施资源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收藏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大多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时期。藏品包括中外图书、历史照片、金石拓片、工程档案等,其中不乏具有珍贵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图书资料。
截至2011年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收藏有一批珍贵的善本古籍、历史照片、金石拓片和古建模型。其中院藏古籍近23000余部(18万余册/件),包括善本1700余部,地方志4400余部。其中不乏珍贵的刻本、抄本和稿本,如宋刻本《列子》、元刻本《棋经》以及古代建筑则例,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家族的《雷氏族谱》抄本,清代学者端方《壬寅消夏录》稿本等。院藏历史照片218182张,内容涉及19世纪以来中国古代建筑原状及保护与修缮工程实况。院藏金石拓片11738种,内容涉及历代碑碣、石刻、造像、画像砖、法帖、青铜器、玉器、封泥、兵器、钱币等方面。院藏制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古代建筑及斗栱模型59件,其中天津独乐寺、北京西安门、山西南禅寺、佛光寺、应县木塔等中国代表性古代建筑模型尤为精美。院藏古建筑图纸8000余张,包括硫酸纸墨线图、晒蓝图、橡皮纸图等多种类型,其中有1941~1944年张镈先生主持绘制北京中轴线重要建筑实测图,以及中国营造学社、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北京古代建筑修整所绘制的明清古代建筑彩画样式等。
截至2011年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共有科研仪器设备204台,其中大型设备(50万元以上)18台,中型设备(20万元以上)14台,20万元以下设备172台;建设了较高标准配置的金属、石质、壁画、纺织品、纸质、陶瓷修复实验室及古建筑结构实验室,并配置了移动实验车,可以开展文物保护所需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同时可以开展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以及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并配合各种材质文物的修复工作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根据2018年10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持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承担了中国国内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及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工程技术咨询、评估和技术服务等业务工作。全院承担、完成了文物保护维修设计以及指导施工项目五百余项(含重大项目一百余项),文物保护科技项目三百余项(含国家级项目二十余项)、国家基础研究研究项目二十余项,出版论著一百余种,承担的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学术期刊
《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中国文物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文物科学与文物科技综合性学术季刊,每季末出版,2006年创刊。《中国文物科学研究》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科三大学科领域,是反映中国文物保护与研究成果唯一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
文物科技研究》是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学术系列出版物,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于2003年出版第一辑,每年出版一辑。主要刊登中国国内外文物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保护工程技术研究的成果,以推动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发展。该书可供从事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科技人员、考古工作者、博物馆科技工作者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荣誉表彰
2021年10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张家界市博物馆藏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2022年6月11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报送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纪实”被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评为2022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项目。
人才培养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培训教学以面向文博系统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满足短期和中长期接受培训的需求。组织培训教学旨在传授科学技术和有关修复文物需掌握的理论与实践技术。教学内容除涉及历史(艺术史、修复理论、工艺技术史)、技术(各种材质文物的修复技术)和档案记录(修复档案建立、照相、制图等)等专题外,在理论教学阶段,侧重安排研究文物保护所需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科的专题,以便使学员掌握较为全面的历史评判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知识。
根据2018年10月官网显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完成了商务部、国家文物局等委托的多个重点培训任务,培训涉及无机类和有机类可移动文物修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考古现场保护、专业管理等多个专业方向。截至2009年底已有近400名中国国内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完成进修。此外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是文博系统内承担商务部在文化遗产领域对外援助培训的唯一机构,已有近90名亚洲、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文化遗产管理官员和技术人员先后前来进修。
合作交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学术团体、中国国外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等均挂靠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分别与意大利、日本、奥地利等国,在教育培训、实验室建设、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材料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并与ICCROM国际组织、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德国等专业机构建立联系,开展学术交流。2006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成为亚洲遗产管理学会会员,实现了培训信息、教育资源等的互动共享。
资质证书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甲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一级)、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甲级)、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一级)以及考古发掘资质。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形象标识由一个抽象的鼎构成,上方为研究院英文缩写“CACH”。
主要职能
领导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