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院成立于1955年,是以演现代戏为主的国家级示范性剧院,同时上演新编历史剧和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戏。历任院长张东川、薛恩厚、胡沙、何孝充、冯守仁、胡春萍、杜冠华、凌金玉、吴一平,现任院长王亚勋。
概况
中国评剧院成立于1955年3月,是文化部领导下的艺术团体。前身是1953年组建的隶属于
中国戏曲研究院的中国评剧团。由中宣部、文化部制定建院方针为:“以演现代戏为主的国家级示范性剧院,同时上演新编历史剧和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戏。”1958年中国评剧院划归北京市。 近年来,为拓宽创作题材,剧院又将“外国名著改编剧目”纳入其中。建院以来,剧院曾拥有一批卓有成就的
艺术家,如
小白玉霜、
新凤霞、
马泰、
谷文月等,演出了《
秦香莲》《
花为媒》《
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等剧目。
在建院方针的指导下,中国评剧院恢复整理和创作了300多出优秀现代戏及传统剧目,其中有20多部剧目和80多位演职员先后获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个奖项。《杨三姐告状》《 秦香莲》《花为媒》《
刘巧儿》《小女婿》《金沙江畔》《
高山下的花环》《评剧皇后》《黑头与四大名旦》等剧深受观众喜爱。造就了一代优秀表演艺术家
小白玉霜、
新凤霞、
喜彩莲、
花月仙、
李忆兰、
魏荣元、
马泰、
张德福、
席宝昆、
陈少舫、
赵丽蓉、
张少华等。形成一支以
胡沙、
贺飞、
张玮、
苏丹、
张尧(张垚)为代表的创作能力极强的艺术创作队伍。
近年来,剧院坚持建院方针,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先后创作演出《红岩诗魂》、《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刘巧儿新传》、《长霞》、《
拜月记》、《马本仓当官记》、《良宵》、《林觉民》、城邦恩仇》、《母亲》、《藏地彩虹》、《新亭泪》等优秀剧目,新一代评剧艺术家和艺术新秀,以亮丽的风采活跃在评剧艺术舞台上。以古文月、
刘萍、
李惟铨、
戴月琴为代表的艺术家们,继往开来,为评剧艺术发展继续做着新的贡献。
宋丽、
马惠民、
韩建光、
刘惠欣、
齐建波、
高闯、
王冠丽、
李金铭、
张文鹏、
恒红等新一代评剧优秀人才继承创新,以亮丽的风采活跃在评剧艺术舞台上。
剧院始终坚持以剧目树形象、以人才谋发展、以市场求生存,在出人、出戏、出影响力等方面不断进取。三十多部剧目和百余位艺术家先后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导演奖、表演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以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重要奖项,并多次入选国家级、省部级优秀剧目展演。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2013年列入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
发展历史
中国评剧院诞生于1955年,中国评剧院曾经是文化部领导下的艺术团体,前身是1953年组建的隶属于中国戏曲研究院的中国评剧团。从前,中国评剧院 坐落在北京西城太平桥大街13号,这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大院。那个时候,中国评剧院是一支有194人的大剧院。中国评剧院建立伊始,领导就定了方针——“以演现代戏为主的示范性剧院,同时上演新编历史剧和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戏”。
1958年划归北京市。中国评剧院 中的代表有白派艺术的第二代传人小白玉霜、新派创始人新凤霞、喜派创始人喜彩莲、花派创始人花月仙,以及李忆兰、魏荣元、马泰、张德福、席宝昆、陈少舫、赵丽蓉等都成大家,摇旗挥纛,各领风骚。中国评剧院还有一支以剧作家胡沙、作曲家贺飞、导演
张玮、舞台美术家苏丹、张尧为代表的创作能力极强的艺术创作队伍,帮助中国评剧院提高剧目艺术水平,功勋卓绝。
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剧院极大关怀。
毛泽东主席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还亲切接见过中国评剧院的小白玉霜,
周恩来、
宋庆龄、
邓颖超、
彭真、
李先念、
李瑞环等国家领导同志分别接见过中国评剧院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多次观看中国评剧院的演出剧目。今天,中国评剧院依然是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中国评剧院有一团、二团、白派团和影视部。中国评剧院 有一座现代化的演出场所——
中国评剧大剧院。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期,中国评剧院 以谷文月、刘萍、
李惟铨、
戴月琴为代表的新的一代艺术家们,为评剧艺术发展继续做着新的贡献。评剧院以剧院五朵“梅花”(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惟铨、
宋丽、
马惠民、
韩建光、
刘惠欣为领军,以齐建波、
高闯、王冠丽、
李金铭、
张文鹏、
恒红、
张秀芸、
孙路阳等新一代评剧优秀人才为核心代表的演职员队伍,活跃在评剧艺术舞台上。中国评剧院要把中国评剧院的形象通过网站传播给大家,让关注中国评剧院的人们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中国评剧院。
中国评剧成型于20世纪初。农民艺术家成兆才等人通过艺术实践开创了一个传递民声、传达民意的戏曲形式——蹦蹦戏,这就是今天评剧艺术的雏形。百年来,通过一批又一批艺术家的创作演出实践,使评剧艺术走出河北唐山,走向东北,走向天津,走向北京和上海,走向全国更广泛的地区;也广泛吸收
河北梆子、京剧、皮影等其他艺术形式,使评剧逐渐由稚嫩到成熟,由弱小繁盛。中国评剧院是后来者,是评剧事业的承继者和发扬者。
中国评剧院成立五十年来,在建院方针的指导下,恢复整理和创作了300多出优秀现代戏及传统剧目,其中有20多部剧目和80多位演职员先后获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个奖项。
《杨三姐告状》《秦香莲》《花为媒》《刘巧儿》《小女婿》《金沙江畔》《高山下的花环》《评剧皇后》《黑头与四大名旦》等剧唱腔脍炙人口、剧目影响深远,深受观众喜爱,成为中国评剧院 的代表作。新世纪来,中国评剧院 创作了《红岩诗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刘巧儿新传》《桃花盛开的地方》《乐家老铺》《长霞》《啼血杜鹃》《呼兰河》等大型现代戏。
中国评剧院的作品多次在评剧艺术节获奖。舞台姹紫嫣红,影视创作也频现风采。中国评剧院 先后与多家电视台和影视机构合作,拍摄了多部戏曲电视剧,特别是系列评剧电视连续剧《包公智斗》等电视作品的制作播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好评如潮,标志着中国评剧院 充分利用剧院资源,向更广阔的艺术市场进军的姿态,
剧院成立之前,中国评剧院 中的一部分艺术家已经将评剧艺术实践和火热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评剧的舞台上出现了一批反映时代、讴歌新社会的作品,小白玉霜的《九尾狐》《千年的冰河开了冻》《小女婿》,新凤霞的
《刘巧儿》等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为评剧成立国家剧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剧目
传统剧目:《杨三姐告状》《 秦香莲》《花为媒》《
刘巧儿》《小女婿》《金沙江畔》《
高山下的花环》《
评剧皇后》《黑头与四大名旦》《拜月记》《
马寡妇开店》《
马本仓当官记》《
林觉民》《
良宵》等。
新创剧目:
《红岩诗魂》、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刘巧儿新传》、
《桃花盛开的地方》、
《长霞》、《拜月记》、《
马本仓当官记》(荣获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马寡妇开店》、《
林觉民》(荣获第八届
中国评剧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良宵》。
历代名家
张东川:1954年——1958年任中国评剧院第一任院长。曾任东北文联秘书长,东北戏曲研究院院长,东北《戏曲新报》主编,东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副局长。1955年调到北京组建中国评剧院任院长。1956年调中央文化部任艺术局副局长(仍兼评剧院院长)。1959年调北京市任文化局副局长兼北京文联副主席。1961年调中国京剧院任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等职。在职期间曾任中国剧协历届理事、常务理事和全国文联委员。后被聘为全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京剧》期刊顾问。曾编写出版京剧《红娘子》和《九件衣》等剧本,参加导演评剧《小女婿》《杨三姐告状》和京剧《恩仇恋》等,并陆续撰写了戏曲方面的文章。
小白玉霜: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白派传人,是20世纪50、60年代的评剧泰斗和领头羊。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一九五零年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上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由于“四人帮”的迫害,小白玉霜含冤死去,时年45岁。
新凤霞:评剧演员,是青衣、花旦。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天津人。中共党员。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作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
魏荣元:魏荣元(1923-1978),评剧演员。直隶(今河北)丰润人。幼年入复盛戏社学艺。工老生、花脸。十二岁登台。曾在平津一带演出。曾演京剧、梆子、曲艺。建国后,任中国评剧院演员。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对评剧男声唱腔有所改革创新。擅演剧目有《钟离剑》《孙庞斗智》《夺印》等。《秦香莲》已拍成影片。 魏荣元是评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人物,他在音乐工作者的帮助下,将原来与女演员同度的唱法降低四度,创造了“越调”唱法,使男声的优势得以发挥,他进而把京剧花脸的鼻音和喉音与评剧的吐字发音结合起来,在《秦香莲》中成功创造了包公的音乐形象,确立了评剧花脸行当,并从此创立了魏派演唱艺术。
喜彩莲:喜彩莲(1916—1997.2.7)女,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喜派创始人,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德福:评剧张派小生创始人。1931年出生于北京。是唱、念、做俱佳的评剧小生演员。他有深厚的艺术功力,并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他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都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弦。
席宝昆:评剧界不可多得的一个既懂得表演理论,又有艺术创作经验的表演艺术家。他不仅是一位好演员,也是一位好导演。一九五四年中央戏剧学院聘请他为表演系教师,并参加导演了话剧《红缨歌》和《文成公主》获得一致好评。他还参加导演了评剧《九尾孤》《千年冰河开了冻》《农民泪》《罗汉钱》《秦香莲》《故都春晓》《结婚之前》《红色联络站》《香壶案》等数十出剧目,同时他还改编移植了《梅玉良缘》《杜十娘》《闹严府》等剧目,为丰富评剧剧目做出了成绩。
赵丽蓉: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中国剧协会员,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常务委员。她从事评剧几十年,在舞台上塑造了数十个深受观众喜爱的艺术形象,受到全国观众的爱戴。曾拍摄过戏曲艺术片《花为媒》,《刘巧儿》,电视剧《苍生》。她在电影《过年》中演母亲一角,获第四届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她的代表作有:《刘巧儿》中的李大婶,《花为媒》中的阮妈,《杨三姐告状》中的杨母,《吹鼓手告状》中的大表姐,《红白喜事》中的老奶奶,《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凤还巢》中的大小姐等。
张少华:13岁考进了中国评剧院学员班学习青衣,“文革”,开始演样板戏,都是些小角色。到了20世纪70年代,她在著名的评剧《
杨三姐告状》和《
花为媒》中,以彩旦的身份进行表演。1982年,这两出评剧拍成电影,张少华和
赵丽蓉同台演出,还曾与
新凤霞、
小白玉霜等著名艺术家多次合作表演。张少华后来在影视剧中塑造过很多母亲的形象,如《
海棠依旧》《
大宅门》《
我的丑娘》《
五月槐花香》等。直到68岁,获得第一个最佳女主角奖。因为参演电视电影《
秘密》,获“
白玉兰奖”最佳女演员奖。
李忆兰:评剧表演艺术家,李(忆兰)派旦角艺术创始人,生于1925年8月10日,1992年初夏,李忆兰在赴戏校讲课途中突然患病,5月30日逝世,享年67岁。 祖籍北京,是河北梆子名老艺人大李贵云的女儿。
最新信息
北京7月23日从
北京市文化局获悉,中国评剧院、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
北京市曲剧团依法注册为企业,并将分别获得北京市政府5000万元注资,用于扶持剧目创作、人才培养和场地建设。据了解,今后这三家文艺团体将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进文艺创作机制和薪酬分配机制,努力推出更多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佳作,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思路走向市场。
中国评剧院将在2015年1月22日和2月12日,在天通苑艺术中心和石景山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评剧骨子老戏《白蛇传》以及《五女拜寿》和《皆大欢喜》等充满喜庆氛围的评剧。此次演出是
北京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五届新春贺岁演出季的一部分,该演出季涵盖九种艺术门类,覆盖京津冀三地,共带来50余场精彩演出。
地理位置
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路西罗园四区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