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不为,是指一些领导干部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应尽的职责,是非面前不表态,矛盾面前不敢上,风险面前不敢闯,失误面前不担责,歪风面前不敢斗的行为。
基本概述
党员干部“庸、懒、散、慢”是个老问题。自
中央八项规定执行以来,“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作风大为改观,吃拿卡要、胡作非为之风大幅收敛。在这种内设“高压线”,外念“紧箍咒”的大环境下,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为官不为的“太平官”现象却有所抬头。许多老百姓抱怨,有些干部手不伸了,钱不拿了,事却比以前变得更加难办甚至不办了,推诿扯皮、拖卡慢蹭的情况也多了起来。特别是随着“为官不易”等奇谈怪论层出,“按规定办事”成了一些公职人员不作为、慢作为的借口。
三种情况
习近平指出:“综合各方面反映,当前‘为官不为’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
“不能为”是能力问题。这类干部是因无能力而不知“为什么”、不知“怎样为”或因本领恐慌“不敢为”。一是根本不知道做什么。除非上级交代得十分清楚的事情之外,这部分干部就不知道再做什么了,上级没有交代时就在等着,好像算盘珠子一样,上级拨一下就动一下,不拨则不动。二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老虎吃天不知从何处下嘴。一些干部不学无术或学习不积极不认真,对发展新阶段认识不到位,对新常态缺乏正确认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无能为力、束手无策成为常态。三是明知自己本领不行做不成事,不做事还能滥竽充数,真做事了反而马脚立现。所以选择“不为”做南郭先生。四是因本领不佳而害怕做错事做砸事,缺乏“为”的自信,所以不为。
“不想为”是动力问题。一是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缺少精神动力,是“缺钙”型干部,所以不想为。这类干部工作缺乏热情和激情。这类干部“在岗却不在状态,在位却不在谋事”,既虚度自己年华,又贻误党和人民事业。二是安于现状,缺少进取精神,是安逸型干部,所以不想为。在工作中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缺乏创新意识、进取意识,甘居中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三是怕苦怕累,缺少奋斗精神,是享乐型干部,所以不想为。这类干部工作缺乏主动性,习惯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熬年头,寄希望于按资排辈、组织照顾。四是奉行中庸主义,想做“老好人”,想靠人脉取胜,怕作为了得罪人,所以不想为。这类干部工作上躲躲闪闪,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总强调客观因素,不尽主观努力,有问题左躲右闪,遇矛盾上推下卸,对基层需求无动于衷,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五是怕“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想“韬光养晦”,所以不想为。这类干部摆作风漂浮、光说不练,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照搬照套,不求实效,以会议贯彻上级会议部署,以文件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会议讲空话讲套话,调研走形式凑天数。六是怕做事出问题,影响以前已经取得的“政绩”,所以不想为。这类干部想靠“吃老本”赢得机会再上位。
“不敢为”是担当问题。这类干部缺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国情怀,缺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志,缺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一些干部改革时代不敢冲,创新时代不敢进,缺乏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勇气,担心冒风险、得罪人,把不出错作为准则,遇到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有的干部怕“惹事”,信奉“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有的干部怕“出事”,搞所谓“稳定就是搞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有的同志怕“树敌”,息事宁人,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好人主义,面对大是大非态度暧昧,对错误思潮听之任之,尤其对那些会告状的恶人、会办事的能人、有交情的自己人,无原则迁就,无底线退让。所有这些现象,说到底都是缺乏担当精神,缺乏政治担当、责任担当、事业担当。
“为官不为”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机会主义、好人主义等在作祟,归根结底还是宗旨意识、党性观念、进取精神退化,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轨,不但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而且还败坏党和政府形象。庸政懒政同样是腐败。
李克强指出:“身在岗位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庸政懒政怠政,也是一种腐败。”担当对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能力。
四种类型
居功不为型。这种人工作时间较长,年龄较大,资历较老,有的已接近退休年龄,升迁无望。他们觉得自己过去作过贡献,于是乎工作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只求不出事,不想再干事。
无利不为型。这种人信奉“无利不起早”,遇事先打利益算盘,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甚至在作风建设面前消极怠工,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疲疲沓沓混日子。
无胆不为型。这种人怕字当头,怕为人先,怕担风险,怕担责任,怕得罪人。他们认为,干事就会有风险,就难免出错,就会得罪人,改革容易失范,创新容易出事,进取容易受挫,只求不出事,宁可不干事,但求平安无事。
激励缺乏型。干部需要激励。一个地方如果有良好的政治生态,在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奖励上公平公正,对干事创业者能给予及时的提拔重用和褒扬奖励,则积极干事创业自然会蔚然成风。反之,如果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不好,用人不公,赏罚不明,甚至出现“逆淘汰”现象,让贤者不如亲者,干的不如看的、跑的、送的,则为官不为行为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
现实表现
“庸作为”:把关不严、监管不力。
“懒作为”:消极怠工、纪律松弛。
折射原因
信仰缺失。少数党员干部对领导交办的事就“为”,而对群众的事情就“不为”,漠不关心,这是“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意识降低和淡薄的表现。
责任缺失。少数党员干部丧失担当意识,工作因循守旧保守固化,不想创新不敢干事,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忘却了自身岗位应尽的职责。
能力缺失。一些党员干部因为不学习、不研究,存在着“能力恐慌”、“本领恐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无所适从,自然难作为。
制度缺失。“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由于缺失合理公平的考评考核体系,也导致一些党员干部丧失工作激情。
改进措施
一要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担当精神。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宗旨意识和从政道德教育,使党员干部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是公职,职责是公务,待遇是公定,牢固树立“当官须为民、为官须有为”、“当官与发财应当两道”、“干部的价值就在于担当”、“不干事也是腐败”的理念,以干事创业为荣,以为官避事为耻,引导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干其事,建其功。
二是完善用人机制,引导为官有为。通过完善用人标准、完善考核办法、加强干部交流工作、建立和完善干部退出机制,及时撤换那些精神懈怠、能力滑坡、不思进取的庸官懒官。
三要强化监督机制,克服为官不为。包括加强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把为官不为作为监督的重点,严格执法执纪,让为官不为者及时受到问责和惩戒;加强群众监督,积极开展群众问政、民主评议、民意调查等工作,督促干部认真履职,扩大人民群众对干部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加强舆论监督,及时褒扬勇于担当、干事创业的干部,鞭挞为官不为的干部,在全社会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督查成效
“为官不为”敷衍塞责、拖延扯皮的要被问责
对敷衍塞责、拖延扯皮、屡推不动的,对重视不够、研究甚少、贯彻乏力的,要进行问责。 ——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2016年2月23日)
面对一条条红线、一个个禁令,有人或是抱怨“
官不聊生”不想为,或是嘀咕“
束手束脚”不敢为,还有的是面对新问题,不能为。“对敷衍塞责、拖延扯皮、屡推不动的,对重视不够、研究甚少、贯彻乏力的,要进行问责。”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一次会议明确将对不作为的这6种情形问责!
2015年,国务院第二次大督查首次对行政不作为进行了问责,7个省的59名干部受到处分。之后,在跟踪审计和专项督查的基础上,还连续开展了两批督查问责,相继有1397名干部因庸政懒政怠政和不作为被相关地方严肃问责。今年9月18日,国务院启动第三次大督查,20个督查组分赴各地各部门,“为官不为”再次成为
督查的重点。
媒体评论
不仅是乱作为的公职人员要紧张了。在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向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干部放出狠话,“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对此,报告提出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在统揽全局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这麼多笔墨说“为官不为”问题,应该说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过去,官员乱作为受关注较多,但懒政怠政现象也不鲜见,只不过相比之下,乱作为和严重腐败现象表现更突出一些。
在经济换挡升级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新常态下,官员腐败更多被查处,政府的权力受到限制,一些患上权力依赖症、或者只会“做人”不擅干事的官员,突然感到各种不适应。比如,反腐越来越严,就不敢放开手脚干事了;考核不唯GDP了,就不知道干什麼了……因此,社会上出现了为官不易、做多错多等论调。不管是矫情,还是真的能力不足,这种现象都值得警惕。
习近平说:“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实际上,不贪腐不滥权只是为官做人的底线;为官一任,“在其位谋其政”只是基本要求;而“为官不为”则是失职渎职,其危害甚至不亚於腐败。
尤其在经济换挡转型期,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需要在地方落地实施,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切实履职,创造性开展工作。尸位素餐,无所作为,只会贻误改革发展时机,这其实是另一种权力滥用。
为此,报告给治理为官不为开出了药方,一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二是加强监督问责。新常态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政府要晒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权力要接受监督制约。对干部的考核,虽然减少了GDP的比重,但在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等方面,应有新的考核标准和办法。考评的导向和标准明确后,就要严格监督和问责,用中央纪委主要领导的话说,“再不作为的话就要算算账了”。
我们看到,变化已经在发生。中央新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已经出台,一些地方还专门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问责办法,一批干部因“为官不为”被问责。这些措施再加上公务员薪酬改革和奖惩机制的良性激励,保证公务员有正常的晋升通道和职业尊严,如此,再不作为就真的说不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