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山,位于泰沂山脉北端,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城南2.5千米处,属泰沂山脉,山势走向自东向西连绵起伏,北衔金凤山,南依劈山,东临磨脐山,向西与驼山隔瀑水涧相望,东北面有大奇山、马鞍山、卧蟾山等山,占地面积12平方千米。
形成演变
云门山约在古生代的寒武纪与奥陶纪之间,距今57000万年至51000万年形成,因亚欧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抬升、隆起等地壳运动变化的结果。由于地壳的变动,位于向海隆起的末端的云门山形成。
位置境域
云门山位于泰沂山脉北端,
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城南2.5千米处,属泰沂山脉,东西横亘,北衔金凤山,南依劈山,东临磨脐山,向西与驼山隔瀑水涧相望,东北面有大奇山、马鞍山、卧蟾山、将军山、趴牯山及火石山等山,占地面积12平方千米。
地理环境
地貌
云门山地处鲁中山区沂山山脉北麓和鲁北平原洽接地带,主峰大云顶海拔421米,周边分布着金凤山、磨脐山、驼山以及大奇山、马鞍山、卧蟾山、将军山、火石山等。
气候
云门山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期。常年平均降雨量672.0毫米;常年平均气温13.8℃,最高年为14.6℃,最低年为11.7℃;7月份为全年最高气温月,常年平均气温27.0℃,1月份为全年最低气温月,常年平均气温-1.5℃,年较差28.5℃。
资源状况
生物资源
云门山森林覆盖率95%,以柏树为主,有月见草、金鸡菊、虎皮菊、月季等植物。山上有百年状元树,相传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武状元
丁殿祥所植。
旅游资源
云门山山势高峻、古迹众多,自古为鲁中名山,是青州古十景之首,是国家AAAAA景区
青州古城旅游区、青州市云驼风景区的一部分,建有云门山国家地质公园、
云门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山上有隋、唐石窟造像五处,石佛二百七十二尊,还有历代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的题刻。
历史文化
地名来源
《益都县图志·山川志》记载,云门山在府城城南五里,崖壁上衔蚌壳结石,相传海田所变。主峰大云顶,有洞如门,高阔过丈,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夏秋时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
水经注》中,
郦道元称其为劈山、礕头山,后又称衔霞山或函霞山,直到唐开元十九年(731年),益都县令唐纫撰文《云门山功德记》并刻字于云门山阳“大云寺”西侧的石窟中,再至天宝十一年(752年)北海郡太守
赵居贞书云门山《投金龙环璧诗并序》,是关于云门山之名最早的文字记载。古时当地人也称云门山为“纱帽山”,此山山势走向自东向西连绵起伏,两边山峰对称形成如翅,中间呈凸状,如纱帽帽檐,形似一座天然的“乌纱帽”。
文物古迹
云门山有望寿亭、山神庙、望寿阁、明代摩崖巨寿、二龙池、三丰洞、云门山隋唐石窟造像群、投龙壁题刻群、迎旭门、天池 、天仙玉女祠、玉皇殿、万春洞、东西阆风亭等文物古迹,其中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门山山门坐西面东,居高临下,始建于1983年,采用现代材料和工艺,造型保持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为四柱三门的牌坊式建筑,以四根立柱和三个门洞为基本构成。三门跨度10余米,立柱呈方形,上有柱础、柱身和柱头,横梁上有枋、雀替和斗拱等构件。坊顶匾额“云门山”三个大为红军书法家、原书法协会主席
舒同题写。
云门山山阳摩崖处有大小5个石窟,石刻造像计272尊,有题记者可追溯至隋开皇九年(589年)。自西向东为第一窟至第五窟:第一窟为摩崖龛,开凿于隋开皇、仁寿年间;第二窟为摩崖龛,隋开皇时期开凿;第三窟约造于唐高宗前期;第四窟造于武则天时期;第五窟造于开元十九年(731年)。此外,云门山还有众多的石刻碑碣,镌刻年代为隋至清。2013年,云门山石窟与驼山石窟合并,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摩崖巨寿为中国摩崖古“寿”之王。字体端庄大方,结构严谨,通高7.5米,宽3.7米,仅寸字就有2.30米的高度,青州民间有“人无寸高”的戏语。此寿为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九月初九,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所献书。
迎旭门为元朝古建筑风格,为全石无梁拱形建筑。据隋代古文献记载,迎旭门只能建于第一个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而古青州为东方第一州,所以历代王朝制度中规定,只能在青州建迎旭门。
望寿阁民间俗称灵官殿,北宋末年王灵官孝文化的故事既源于此。民国末年毁于战火,20世纪90年代重修,道观依山势而建,驼山之上远观形似“凤冠”,近与大云顶摩崖巨寿相互对应,故更名为望寿阁。
艺文
据《辞海》记载,“寿比南山”即出于此处。据史料记载,唐朝
李邕任北海太守时,
李白、
杜甫同来青州拜访,李白曾在云门山东阆风亭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的诗句。
明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
刘珝曾著《题云门山》。明中期大臣
陈经曾作诗《云门山》,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海岱诗社”发起人之一
冯裕在其《
海岱会集》里有《登云门山》一篇,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工部尚书
钟羽正,在《崇雅堂集》中有诗《再登云门山》。清康熙朝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
冯溥在其《佳山堂诗集》中有诗《杪秋登云门山作》。民国三年(1914年)七月二十二日,
康有为应北城统领吴延年邀请游览云门山,曾赋诗《游云门山》。
宗教
隋、唐、宋时期,云门山受释家、道家青睐,山上有隋、唐石窟造像5处,石佛272尊,历代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的碑刻,遍布山上摩崖。
南北朝时期,北齐皇帝高洋崇拜佛教,时任青州刺史的高浚便在青州城南山之上,修建佛寺“云门寺”,后更名“南阳寺”“长乐寺”“大云寺”。隋唐时期,佛教兴盛,云门山成为佛门弟子的圣地。据《新唐书》记载,唐天授年间,法明和尚编撰了一部《大云经》献给武则天,称武则天为西天弥勒佛下凡,应取代李姓做天下主。
传说故事
传说云门山原来不在青州,是在东海边上。有一天,杨二郎与众神打赌,说自己肩挑两座山能撵上太阳。众神不信,杨二郎就拿根扁担从东海边跟着太阳走。刚进青州地面,杨二郎觉着鞋里不得劲,就停住脚,放下扁担,脱下鞋磕了磕土。哪知从鞋里磕出来土的竟象座小山一般大,又有股子臭味,人们叫它臭山。后来,观音菩萨路过这里,闻着臭气熏天,就从玉净瓶里撒了点甘露下来,臭味即时没了,臭山也就变成了香山,就是现在青州郑母镇的香山。
杨二郎磕完鞋里的土,抬头一看,被太阳拉远了,赶快挑起担子跑。跑着跑着,来到了青州城的南面,二郎刚想换换肩,就在一倒肩的功夫,扁担头上的寨子掉了。后边的那座山往下一滑,被扁担挑了个大豁口子,不能再挑了,气得杨二郎把扁担一扔,顺便在地上划了个“十”字当记号。这样,这两座山就留在了青州城南,有豁口的那座叫劈山,没有豁口的那座有个大窟窿,人们就叫它云门山,山上的云门洞就是杨二郎穿透的。杨二郎当年画的“十”字和扁担上掉下来的寨子,就是云门山和劈山下的十字、寨子两个村庄。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重阳节,为明宪宗朱见深的孙子即第二代衡王
朱厚燆的寿诞之日。为庆祝衡王生日,王府发出告示:寿礼最珍者,请首席首座。时近正午,从大门外进来一个人,衣衫褴褛,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且两手空空,却旁若无人地径直到首席坐定,对大家说:“鄙人礼品最珍,诸位请随我来!”至午朝门外,挥手向南,口称:“愿衡王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众人抬眼看去,只见云门山峭壁上有一巨大“夀”字闪闪发光,光芒直射王府,只见那“夀”字下面的“寸”部少了一点。衡王忙问那人这是怎么回事,衣衫褴褛者笑曰:“众官以貌取人,不辨贤能,那一点就随它去吧!”衡王整衣上前,纳头便拜,口称:“知错知错,先生有何补救之术?”那人说道:“好说,我自有办法。”他命文武百官一起动手,撩水磨墨,众官虽有不快,但又不敢不从,个个累得汗流浃背,精疲力竭。一天一夜之后,那人吩咐取来绸缎两匹,卷作一团,向墨盘中一抹,信手向南抛去,绸团凌空飞起,直朝大“寿”而去,正好补上了那一点。随着那一点的形成,又是一阵强烈的金光闪耀,耀得众人眼睛都睁不开。
酒足饭饱后,衡王带领大家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云门山上,到了寿字前一看,衡王才发现自己上了当,原来这个寿字是用红泥巴糊在山崖上,外面贴了一层麦秸皮,阳光照在上面一反射,便金光闪闪。衡王恼怒之余,却又舍不得这个寿字,于是找来青州最好的石匠,把寿字刻在了山崖上,寿字留住了,金光却永远消失了。
保护研究
价值意义
云门山被誉为“中华古寿文化第一山”,自古以来是佛、道共同青睐的一座山峰。其山上的云门山石窟及石刻具有重要的旅游审美价值和文化史料价值,是研究中国雕刻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其石窟、石刻反映了古青州地区宗教信仰、社会风貌、审美风尚等,对研究山东及古青州宗教美术考古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保护
在20世纪30至40年代与20世纪70至80年代,青州曾在云门山种植十几万株柏树。截至2024年,云门山共栽植高大乔木4.2万棵,松柏9万株,灌木18.8万平方米,绿化93.2万平方米,基本实现山不露石、地不露土的无缝隙绿化。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