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又称五四中国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革命传统而设定的节日。
节日起源
节日背景
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而设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了。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从而使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五四运动爆发的年代,是中华民族备受西方列强欺侮的年代,是有志之士苦苦探索出路的年代。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1919年官方注册工厂375个,比1914年多出230个,但作为欧洲最早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1906年就有注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18554个,1913年又新注册了7321个,实力悬殊大。晚清以来沉闷的民族情绪终于在五四运动中得到充分宣泄,唤起了全民族的觉醒。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即“巴黎和会”。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之一,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4月底,和会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下,悍然决定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对废除二十一条条约,则借口不在会议讨论范围之内,完全予以拒绝。
巴黎和会的消息传至中国后,全国人民激愤异常,北京青年学生首先燃起了反侵略、反卖国运动的火焰。5月4日,北京13所大专学校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
5月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各界人士的强烈义愤。5月4日下午二时,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以及工业、农业、医学、政法等十几所专科以上学校的3000余名学生,高呼“还我青岛”、“取消21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并火烧签订21条时的外交次长、卖国贼曹汝霖的家——赵家楼。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了。
主要经过
1918年12月,梁启超以个人名义组织了一个民间团体,赴欧洲考察。此行主要目的,是希望以中国民间代表顾问身份参加巴黎和会,从而为彻底解决中国青岛问题赢得时机。梁启超抵达巴黎后,利用与各国政要、各政党党首会见的机会,反复申明中国应有的权益,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国内方面,他与北洋政府外交委员会的汪大燮、林长民始终保持热线联系,及时把和会内外的情况传到国内。
1919年4月24日,
梁启超从巴黎致电到国民外交协会:“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日本,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4月29-30日,参加巴黎和会的英美法3国代表召开会议,日本代表应邀出席,议定了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第156、157、158条),将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权益让与日本。
1919年5月1日,上海《大陆报》最先透露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完全失败的消息,说中国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青岛)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
5月2日,山东三千余工人在济南北岗子举行收回青岛演说大会。就在同一天,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题为《外交警报敬告国民》的新闻,确定了中国外交的失败:胶州亡矣,山东亡亦,国将不国。闻前次四国会议时,本已决定德人在远东所得权利,交由五国处置,我国所要求者,再由五国交还我国,不知如何形势遽变。更闻日本力争之理由无他,但执1915年之廿一条条约,以及1918年之胶济换文,及诸铁路草约为实,呜呼,廿一条条约,出于胁逼;胶济换文,以该约确定为前提,不得径为应属日本之据。济顺高徐条约,仅属草约,正式合同并未成立。此皆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
巴黎和会上,日本把北洋政府向日借款时签订的换文公开了。这一换文的内容,是中国的谈判代表们此前从未知晓的。在如此被动的情况下,毫不知情的顾维钧急电北洋政府。消息传到外交委员会,林长民非常激愤,立即写此文送到《晨报》馆,同时密电在巴黎的梁启超通知巴黎中国留学生。
1919年5月3日晚上,北大学生高君宇、许德珩得到政府已密令我国代表可以在山东条款上签字的消息后,召集北大和北京各高校代表在北大政法礼堂开会。会上,邵飘萍以北大新闻学会导师、《国民》杂志顾问、《京报》社长的身份,介绍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失败的经过,最后振臂疾呼,号召同学们起来抗争。
1919年5月4日,在进行抗议游行时,反动军警当场逮捕32名爱国学生。反动政府的倒行逆施更激起了社会各界义愤,纷纷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开始总罢课。6日,天津、上海等20多所院校行动起来,声援北京学生。社会名流和各界人士也纷纷谴责反动当局。6月1日,反动政府接连发出两道命令:一道为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一道诬蔑学生爱国斗争为非法行为。卖国竟然有功,爱国反而有罪,反动当局的罪恶行径,刺痛了爱国学生和民众的心,一场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兴起了。
6月3日,北京各校学生2000余人走上街头,展开反帝爱国演讲,当天有170名学生被捕。4日4000多名学生上街演讲,又有700余人被捕。消息传到上海,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工人阶级挺身而出,投入反帝爱国斗争的行列,发起影响深远的“六五”政治大罢工。五四运动进入了第二阶段。
6月5日上午,上海日商第三、四、五纱厂5000多名工人在“不替仇人做工”的口号声中首先宣布罢工。下午,陆家嘴、杨树浦一带多家工厂的2万余工人投入反帝爱国大罢工。随后几天,上海各行业的工人积极响应,10日形成全市总罢工,并发出誓言:“不达惩办曹、章、陆目的,誓不开工”。在此前后,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出现了声势浩大的“三罢”高潮。
北京、上海的反帝爱国运动迅速波及到全国各地,济南、青岛、天津、南京、杭州、宁波、武汉、南昌、扬州、安庆、厦门、广州、西安、沈阳、成都、昆明等100多个大中城市,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形成前所未有的反帝爱国浪潮,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捍卫领土主权的坚强决心。
此时五四运动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以这次大罢工为标志,中国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顽强斗争精神,极大地震撼了反动统治集团和帝国主义。北洋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宣布罢免曹、章、陆的职务,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6月28日是巴黎和会的签字日。此前北洋政府曾电令中国专使,如期在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巴黎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出,再次引起全国人民的义愤,一场拒签和约的运动又在全国开展起来。驻巴黎的中国使团收到要求拒签和约的电报7000余份,旅法华侨和留学生1万多人于28日凌晨包围中国使团寓所,警告专使如与会签字,当即扑杀,并列出偿命名单。中国专使最终拒绝赴会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
成果意义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
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
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一批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1920年,共产主义小组在各地相继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历史沿革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统一全国的青年运动,1922年5月5日(即马克思诞辰纪念日),在广州东园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选出张太雷、施存统、蔡和森、俞秀松、高君宇5人组成的团中央执行委员会,施存统当选为团中央书记。
五四青年节的由来正是在1939年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时候,现代中国两大阵营对“五四”泾渭分明的评价公开化了。
1939年“五四”前夕,延安的青年联合会向全国青年发出倡议,定“五四”为中国青年节,此建议得到各地青年团体的同意。同年5月4日,青年学生、工人、职员一律放假,来庆祝这个伟大的纪念日。毛泽东在这一天发表了著名的讲演《青年运动的方向》:
“五四”至今已有二十年,今年才在全国定为青年节,这件事含着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说,它表示我们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人民民主革命,快要进到一个转变点了。几十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屡次地失败了,这种情形,现在要来一个转变,不是再来一次失败,而是要转变到胜利的方面去了。现在中国的革命正在前进着,正在向着胜利前进。历史上多次失败的情形,不能再继续了,也决不能让它再继续了,而要使它转变为胜利。那末,现在已经转变了没有呢?没有。这一个转变,现在还没有到来,现在我们还没有胜利,但是胜利是可以争取到来的。
对于确定5月4日为青年节,国民政府最初是不同意的。但当时正值国共两党建成爱国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之时,所以国民政府也纪念青年节。可是随着抗日进入相持阶段,国共两党关系开始紧张,特别是皖南事变,冲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国共合作的关系推向了破裂的边缘。1942年,国民党明令禁止5月4日这一天为“青年节”,随之将青年节时间改为农历3月29日(阳历为4月27日),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牺牲的日子。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规定5月4日为“文艺节”,于是全国文艺界掀起了隆重纪念该节日的热潮。但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政府一直把“五四”定为青年节。
国共内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纪念“文艺节”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最初共产党方面赞同对“五四文艺节”的纪念,但在解放区,仍然继续坚持纪念“五四”为“青年节”。还有的文艺工作者认为,把“五四”定为文艺节,这就把“五四”的意义缩小了,他们倡导要还“五四”为“青年节”。
在国共两党争论之时,两党合作关系破裂,内战全面爆发。此时,国民党依旧按原来的方式纪念“文艺节”,但共产党内部纪念“文艺节”的基调已发生改变,五四运动中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再次树立起来。还有的文艺工作者表示,五四的课题重大,文艺家担负不完。
为抵抗国民党在思想文化上的侵略,共产党方面向文艺界发出了发扬“五四”精神、为民主运动而斗争的号召。在这一号召下,很多作家积极参与其中,并用自己的作品推动民主运动。
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1999年,按照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但这一规定没有明确放假适用人群的年龄上限。
2008年4月,经国务院法制办同意,5月4日青年节放假适用人群为14至28周岁的青年,于每年5月4日放假半天。此次进一步明确年龄上限后,将有3亿多年龄在14至28周岁之间的青年可以法在青年节这天享受到半天的假期,感受社会对青年的关爱。
节日活动
纪念方式
为纪念五四运动,《人民日报》开辟专栏,刊登《毛泽东同志论“五四”运动》、
吴玉章《纪念“五四”三十周年应有的认识》、
黄炎培《人民革命的信炮——五四运动》、
杨振声的《五四与新文学》、
周建人的《科学与民主》、
胡风的《从源头到洪流——纪念“五四”三十年》、
何干之的《五四的两个基本口号》、
俞平伯的《回顾与前瞻》、
宋云彬的《从“五四”看知识分子》、
叶圣陶的《不断的进步》、
何家槐的《唯一的真理》,还有
柏生的《几个“五四”时代人物访问记》、
王亚平的《“五四”哺育了我》、
臧克家的《会师》等。
2019年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休假规定
法定节日
按照国务院公布的《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但这一规定没有明确放假适用人群的年龄上限。
2008年4月,经国务院法制办同意,“青年节”放假适用人群为14至28周岁的青年,3亿多青年将于每年5月4日放假半天。
此次进一步明确年龄上限后,将有3亿多年龄在14至28周岁之间的青年可以依法在青年节这天享受到半天的假期,感受到社会对青年的关爱。
有关解读
规定:遇公休日不另补半日假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由于青年节和3月8日妇女节等节日性质相同,都属于针对部分群体的节日,因此,如果当年5月4日赶上周六、周日的公休日,将不另补假期。团中央有关负责人表示,上午还是下午放假并未作硬性规定,由各单位视情况而定。
青年节上班不享受加班费
根据《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原劳动保障部《关于部分公民放假有关工资问题的函》规定,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都属于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属于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按规定用人单位无须支付加班费。只有在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劳动者加班才享受加班费待遇。
节日内涵
综述
五四青年节有两层含义:一是纪念五四运动;二是青年的节日。两者共同构成了包含深厚历史与现实内涵的精神原动力。五四青年节的设立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五四精神
1919年罗家伦在《“五四”运动精神》一文中认为,五四精神应该包括牺牲精神、社会裁判精神和民族自决精神。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中国公学发表演讲,指出五四运动所特有的精神,就是“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并呼吁青年“努力发挥这两种精神”。李大钊在1921年将“五月四日”称为“中国学生界的‘May Day’”,认为五四精神由“爱国”“直接行动”“人类自由”等要素组成。1940年毛泽东同志指出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在全民族共御外侮的社会环境中,五四话语的关键词是“爱国”,这恰是五四精神最为突出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为第一个五四青年节题词:“团结起来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随后,“爱国、团结、劳动”成为对五四精神的合理延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过程中,对爱国的表达就是立足本职岗位,又红又专,艰苦奋斗。改革开放初期的五四纪念,更多地强调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在新环境中的作用。1999年,中共中央将五四精神明确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并强调“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爱国、进步、科学、民主,是公认的“五四精神”。同时五四运动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不仅涵盖对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教育制度改革、文学艺术潮流的影响,也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产生了颇为重要的作用。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现。
“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象征意义
五四青年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其象征意义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对社会问题的激情破解,对各行各业的唤醒与创造。在国家革命、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五四青年节蕴含着的时代精神和感召力,引导着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方向。
文学记述
《
五四有感》是著名外交家、当代诗词名家
厉声教晚年于五四青年节时所作的一首
五言律诗,旨在勉励青年人珍惜大好时光,积极进取。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青春的真诚赞美和对青年的爱护与期望,以及自己志在归隐让贤的情怀。
五四有感
厉声教
残漏催人老,岂得负寸阴。
欲逐飞熊去,垂钓渭水滨。
华发偏因循,青春正革新。
枕流息俗念,耳净听松吟。
设定宗旨
193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时候,
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决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又称“五四青年节”)。1949年,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但并非全民假日,仅14至28周岁的青年可放假半天。(此处存在争议)在香港、澳门主权回归后,五四青年节虽没有成为法定公众假期,但亦在港澳两地逐渐举办了些纪念性活动,如金紫荆广场五四升旗礼。
在台湾,青年节则于1954年时改订为“三二九青年节”,以纪念1911年广州
黄花岗起义殉难的青年烈士。
青年划分
中国标准
共青团
共青团章程第一条对团员的年龄作出了明确规定:年龄在14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团员年满28周岁,没有担任团内职务的,应该办理离团手续。这意味着,此次享受假期青年的年龄限制和团员恰好一致。
国家统计局
统计部门对青少年的划分是0岁至14岁。
对老年人的划分标准有两个,分别是60岁以上,65岁以上,但是对青年年龄段没有划分。
国际标准
曾在一份文件中把14岁至25岁的人称为“青年人口”。
44岁以下的人被列为青年;45~59岁的人被列为中年;60~74岁的人为较老年(渐近老年);75~89岁的人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