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山风景区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境内景区

凤鸣山风景区,又称仙姑洞,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是一处集自然景观与道教文化于一体的国家AA级风景区。景区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

发展历史
《周易参同契》的由来
世界上最早的炼丹著作《周易参同契》的作者魏伯阳曾炼丹于此山。魏伯阳,名翱,自号云牙子,东汉上虞
丰惠人,生卒年份不详,正史上也无记载。据晋代葛洪所撰的《神仙传》,魏伯阳出生于高门缙绅之家,性好道术,闲居养性,不肯仕宦,世人多不知道他的来历。
魏伯阳晚年基本上是在此山中的一个洞穴中度过的。洞谓凤鸣洞,后人又称它为伯阳洞。原是由一方巨石裂隙而成的。洞顶开天,基上有条千古之藤,干粗成树,枝叶严蔽,藤枝漫山,既遮洞天,又覆山脊。藤下有一股泉流,淙淙垂入洞底,激起一片珠烟,掀起阵阵雾风,不由人顿起一种荒远、落寞之感。清代诗人褚维厚观瀑后写诗曰:
白日忽风雨,洞中别有天。
两山空一隙,百道落飞泉。
怒起喧如鼓,抛空散作烟。
桃源何处觅,到此亦神仙。
魏伯阳的历史地位
据传,东汉末期,在道家与道教史上,曾产生过两个划时代的人物,一是魏伯阳,一是张道陵。
张道陵后来构成了道术传统的世系,宋、元以后,一直成为江西龙虎山正乙派张天师的世家,与山东曲阜的孔子世家互相并陈。在中国文化史上,能够以学术思想造成一二千年世家的系统,也就是这么两家,可谓是世界文化史是的一大奇迹。而魏伯阳却代表了上古传统文化中的隐士精神——神仙,还记得这位神仙曾经留下过一部《周易参同契》,是他在这个洞穴中反复炼丹、反复实践而写成的。这部书被世界科学界认定为“世界化学科学领域中的‘第一本这方面的著作’”,被大海彼岸的日本人尊之为圣。《周易参同契》还被选进了读书人的课本之中,作为科学的范本来读。
对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有几朝几代的人,竭尽毕生精力,从各个领域研究摸索过它,其结果都是毫无头绪。宋代理学大儒朱熹,便自称他的一生,对于这部书的研究,是以失败告终的。可是他还是不甘心,为了避免阳儒暗道的嫌疑,继而化名崆峒道士邹诉,注过《周易参同契》。
今人周士一教授,曾于1984年应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之邀,赴英国与老外共同研究,整整花了两个年头,才算完成了《英译,〈周易参同契〉》初稿本。可见外国科学界人士,对于我们的这位神仙是无上的崇敬。[3]
魏伯阳著这部书的目的,说确切一点,是为了说明修炼丹道的原理与方法,证明人与天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异用的法则和原理。为了整理自古以来的传承,证明认为的修炼可以升华而成神仙的传统学术,他不动声色地借《周易》的“理、象、数”,和周、秦、两汉用在天文物理学上的原理与原则的五行、干支之学,以及道家老子传统的形上、形下的玄学远离,一齐融会贯通,为丹道的修炼程序做了一套完整的说明。当然,这里所说的“完整”,仅仅是人们的有限认为。要知道,宇宙与人体关系的秘密永远是一个无穷的课题,也是永远不可能彻底认识它的。从根本上讲,我们所谓的知识只不过是一些名词罢了,我们所认识的那些事物,当然包括魏伯阳对宇宙、人体的参同。这些物原本就是存在着的,是人类不认识它,便就要好奇地研究它。至于这些东西本身究竟是什么,魏伯阳与我们都是不得而知的。因此,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说白了只不过是“丹道修炼”的原理。然而,魏伯阳早在1700年前就认识到了每个存在物不仅是神秘的,而且也是神圣的。之所以神圣,是因为每个存在物都是大自然亿万年演化的结果,蕴藏着天地之精华。宇宙学识有一个“人择原理”,这样来解释人与宇宙的关系:宇宙之所以具有这样的规律,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图景,是因为不这样就不可能有人来研究它,不这样,就不可能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和今人对《参同契》的研究……
“敲开石壁曾飞饮,炼得金丹不卖钱。”伯阳洞右石壁小窦内所刻的魏伯阳自白短句依稀可辨。从中,我们可以想见当年魏氏的炼丹,确是为了探索人体科学的奥秘。魏伯阳似乎在1700年前就洞察到了这一点,他就下决心进行了研究。
魏伯阳炼丹的传奇故事
对于魏伯阳在此洞的炼丹历史,葛洪的《神仙传》中除了一些实在的记录之外,还记录了他和三个弟子一起
炼丹的离奇故事:
“丹成,知弟子心不尽诚,乃试之曰:‘此丹今虽成,当先试之。今试饴犬,犬即飞者,人可服之;若犬死者,则不可服也。’伯阳入山,特将一白犬自随;又有毒丹,转数未足,合和未至,服之暂死。故伯阳便以毒丹与白犬,食之即死。伯阳乃问弟子曰:‘作丹欲长生,而服之即死,当奈何?’独有一弟子曰:‘吾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将无有意耶?’亦乃服丹,即复死。余二弟子乃相谓曰:‘所以作丹者,欲求长生,今服即死,焉用此为?若不服此,自可数十年在世间活也。’遂不服,乃共出山,欲为伯阳及死弟子求市棺木殡具。二人去后,伯阳即起,将所服丹内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弟子姓虞,遂皆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二弟子。弟子见书始大懊恼。”
《周易参同契》的影响
《周易参同契》曾经影响过汉、魏的医学、生物物理学,乃至佛学与禅学,直至后来道教的经典《黄庭经》中所谓的“上药三品,神无炁精”等思想的产生,以及《龙虎经》等著作问世,都是由《周易参同契》蜕变而来的,无非另加上了一些宗教神秘的观念而已。
伯阳为何要把《周易参同契》写得如此不让人读懂呢?原来这并不是魏氏的故弄玄虚,只是魏氏在著这部书时没,东汉的文运走向正处在变今而访古的变革时期,这才导致了文章风格的异端。另外,魏氏为了想说明天地日月气象变化的宇宙的规律,籍以证明人身生命活动的原理,是与天地宇宙变化的程序,有着共通活用的规则。因此,他全面引用了《易经》的“象数”原则和“老子”的理论,反复论证着“月亮的盈亏与人的精神衰旺关系,太阳的出没与人气血的盈虚关系……”然而总因先圣古人的言辞所占比重过大,才出现了“难以读懂”的现象。
这里不妨录下已译成白话的《周易参同契》中的几段文字:
推演五行教,教约而不烦。举水似激火,奄然灭光明。日月相薄蚀,常在晦朔间。水盛坎侵阳,火衰离昼昏。阴阳相饮食,交感道自然。……名者以定情,字者缘性言。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字里行间,都是老子的“致虚极,收静笃”、“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理论注解,都是进一步阐明着要以:锻炼精神魂魄”以达到老、庄所谓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真人境界。因此,它才称得上是一部“综合道家科学学术与儒学哲学思想融化会聚在丹道的炉鼎之中”的著作。正是如此,全世界的化学科学家们,才视它为一部最早化学“科学”之书。
主要景点
凤鸣山属四明山余脉,距丰惠老街4公里,方圆约5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是道教文化的兴盛之地,其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和静谧幽深的千年古洞吸引了国内外的八方宾客,其中“悬石飞瀑”、“千年古藤”二景区点堪称奇观。《道德经》中曾把:“上虞四明山”列为道教第九洞天,而作为四明山余脉——凤鸣山上的红色火成岩陡壁及瀑布,则谓为经书中的“丹山赤水”。凤鸣山上,松林茂密,古木重荫,道教古迹众多,洞穴密布,亭台楼阁掩映其间。空气中负氧离子极多,气场奇特,成为气功界、人体科学研究者追源谒祖的地方,也是人们了解古代道文化,领略人间仙景之美的胜地。游客从山麓北侧缘溪而上,一路梅林修竹,云杉古松,渐入佳境;飞瀑奇石、古藤祠庙,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明媚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素来就是得天独厚的游览胜地。
凤鸣坊
从凤鸣山北麓叶家村入山,首先迎接客人的是凤鸣景区的山门——凤鸣坊。凤鸣坊古朴苍老,
为进入风景区第一景。坊额“凤鸣坊”三字为绍兴著名书法家沈定庵所书。坊柱上几副对联也是我市书法家的杰作。正大联“石门开处,山藏古庙雪霜清;步入南屏,洞泻流云河汉远”。他告诉我们已步入南山脚下(凤鸣山也称南山),将看到凤鸣洞飞瀑,将瞻仰殿宇嵯峨的凤鸣真人祠了。另一联“养真修志契三家,世称万古丹经王”是说东汉魏伯阳在这里修真潜默,论述炼丹修仙之术,把“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论参照会同契合为一,撰《周易参同契》的历史功绩。
《凤鸣坊》也是牌楼,为景区要点。它除了欢迎游览者,也预祝大家出入平安、万事吉祥的含义。
凤来亭
上山后,迎面就是“凤来亭”。凤来亭嵌镶在云杉古松间,玲珑剔透。相传凤凰曾负仙女在此栖息过。旧《上虞县志》有“昔有仙女跨鸾作凤鸣至此”的记载,于是后人就在这里建了凤来亭,山也便叫凤鸣山了。游人在凤来亭依栏小憩,可尽情品尝山水相融的画卷,切身享受“洞天福地”的境界,细细领略“踏遍青山聊瞬自息,面对清泉畅开怀”的感觉。
神龙穴小桥
凤来亭下,清泉汩汩,清溪之上,架一座“神龙穴”小桥,桥下溪流冬夏不竭,传说因为有一条神龙在山里的缘故。南宋高宗时,上虞知县陈炳曾吟诗赞此亭桥处胜景:“巨灵怒触不周折,惊崖飞堕空中裂。半夜霹雳倒银河,定知下有神龙穴。”这“神龙穴”就在这亭上桥畔
仙马思凤
凤来亭西首的山崖之上,有几块奇特的巨大岩石,一块巨石形似一匹骏马,呈昂首奋蹄飞腾之势,这就是“仙马思凤”了,也叫做马头石。传说此马曾在战争烽火中立过战功,后经仙姑的点化成仙马。亭下是“思女石”,传说凤鸣仙姑离家修道,她生父为寻找女儿曾在此石上不断呼喊女儿回家,此石便成了“思女石”。这里还有一块“试剑石”,即明朝上虞“四谏士”之一的御史叶经,为弹劾奸臣严嵩,曾在此石上怒试过自己的宝剑,表示不除祸害民的奸臣不罢休的决心。
凤鸣洞
凤鸣洞也称仙姑洞,相传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当时山下有一位女子因受不了后母虐待,只身离家跨鸾凤进
山,以野果充饥,一心修炼而成仙。后人立祠祀之,故叫仙姑洞。该洞年久而塌损,又经后人多次修复,但原形不变,呈弯曲S形。洞壁上还有八组壁画,都是几千年来的神话故事。进得洞里,你会感到仙气萦心,灵火闪烁。善男信女会向仙姑娘娘诉个心愿,祈求庇佑。
悬石飞瀑
凤鸣洞外的悬石飞瀑也称绩麻槽。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上虞县境大部分地方还淹没在海水里。所以原上虞县域的北门也叫靖海门。当时凤鸣山是露出海面的岛屿。山下一少女因父亲外出经商受后母虐待,竟跑进山里在这凤鸣洞修行,曾在这里绩麻。她父亲回家不见女儿,便撑着船四处寻找。一天在山岸上的一个山坳里,望见女
儿正在崖下打坐。他大声呼叫,却不闻女儿回音。他向女儿跑去,可与女儿的距离总不见缩短。父亲气急之下,拾起两块大石头向女儿抛去。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女儿坐地的山崖立即靠拢,挡住子下来的大石,而女儿已隐入洞中无踪无影了。山崖形成了高10余米的裂隙状石洞,洞顶夹着看似摇摇欲坠的巨石,山泉从崖顶飞泻而下,成了凤鸣奇观“悬石瀑布”。“悬石飞瀑”以“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的壮观场景,吸引历朝文人墨客游凤鸣观飞瀑,并作游记或吟诗赞美。清代诗人褚维厚观瀑后写诗曰:“白日忽风雨,洞中别有天;两山空一隙,百道落飞泉。怒起喧如鼓,抛空散作烟;桃源何处觅,到此亦神仙。”生动地描绘了飞瀑的壮美景观,抒发了对飞瀑的观感。
千年古藤
在观赏悬石飞瀑的同时,你也一定会被缠绕在洞顶巨石与石侧山崖上的巨大藤蔓所吸引。这也是凤鸣景区的一宝——千年古藤。古藤名为“常青的油麻藤”,俗称“过山龙”。这古藤漫崖匍匐,整藤有二、三百米长,覆盖整个山头,终年苍翠欲滴,游人无不称奇,都说可以申报世界吉尼斯记录。
观梅亭
观梅亭,又称魏公饮酒亭,相传东汉魏伯阳从丰惠天庆观到凤鸣山炼丹著书的日子里,常邀一些好友在这里
饮酒观梅。亭下,春天梅花盛开,一片雪白,纤细的花蕊,玉白色的花瓣,清气满山野,令人心酸。明代思想家,诗人黄宗羲的诗中有“古虞十里城南路,柳绽梅开到凤鸣”两句,说的就是观梅亭下春梅绽放的景色。其实,梅园之上的凤鸣茶更具特色。由于这里是朝北山,终年常烟雾缭绕,又是微酸性黄土壤,十分适合种好茶。凤鸣山茶色、香、味俱佳,也曾被黄宗羲作诗赞誉。如果用凤鸣清泉泡凤鸣山茶,真是色清味香,回味无穷。这里的有机茶生产,已被上虞市科委列为开发项目
炼丹遗址
魏伯阳炼丹遗址在凤鸣洞近侧。瀑布下一泓清泉,修竹扶风,清溪传响。这里是凤鸣山景区极具文化品位的
历史遗产。石壁上“炼丹”两个大字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姜东舒所题。据史记载,东汉中叶,出身缙之家的丰惠人魏伯阳,名笃,字恪斋,号云牙子,道号伯阳。世袭簪裙,惟公不仕,修真养志,通贯诗律,文学赡博,性好道术,是民间传说中的上虞“三仙六奇人”之一。他的成年时代大约在东汉顺、恒两帝的公元126至167年间。他曾游长白山,遇到一道行高深的真人,传授他炼丹秘诀。回乡后,他养性修真,在继承古“龙虎经”炼丹基础上,反复实践,终于达到当时炼术的顶峰。他借《周易》爻象论述,把“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论参照会同而契合为一。撰《周易参同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炼丹术著作。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也因此在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美、英、苏等国的教科书和百科全书都有提到。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称它是“全球第一本这方面的书籍”。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指出:“《周易参同契》是第一本中国古化学著作,这是中华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也是对世界化学科学的极大贡献。”
据东晋葛洪《神仙传》和现代《辞海》记载,魏伯阳曾率弟子三人入山炼丹,丹成,试喂狗,狗食即死,伯阳说:“吾背违世路,委家入山,不得道,亦耻复返,死亡与生,吾当服之。”也服后即死。弟子巡虞见状,也毅然照师傅服丹,也即死。另两弟子不敢服丹出山而去。伯阳见两人去,便起身吐出仙丹,纳入徒弟和狗口里,徒弟和狗也醒过来。他便带着以命相随的徒弟和那条狗,飘然而去。
据说魏伯阳著书后,先后传授给两个人,通过他们的传播,《参同契》便开始流传于世。对此书研究注释者已多达50多家。道文化成了凤鸣山的特色。《道德经》等把“上虞四明山”列为道教第九洞天,名“丹山赤水天”,“丹山赤水”即出于凤鸣山红色火成岩陡壁及瀑布。魏伯阳的炼丹遗址凤鸣山,晴山满地秀,阴雨满山云,集名山之秀、之灵,空气中负氧离子多,气场奇特,成为气功界、人体科学研究者追源谒祖的地方,也是人们群众了解古代道文化,领略人间仙景之美
凤鸣真人祠
凤鸣真人祠,也称“灵惠庙”,始建于二千年前,就是“后人立祠祈之”的祠。传说东汉曹盱曾到凤鸣祠求子,得
了一女,就是孝女曹娥。这是1800多年前的事了。早前的祠建在凤鸣洞前,宋乾德年间,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时候,百姓祷雨随应,知县钱似之以其事上闻,赐额“灵惠”,于是也称“灵惠庙”,后复于洞之上构屋五间,仍奉仙姑,匾曰“天开灵宅”。旧上虞县志还记载“乾隆三十六年八月,风雨交作,真人祠后石壁忽如削裂一片,上有‘凤鸣山’三大字,石质自成纹理,皎白可辩,众以为异”。可见凤鸣真人祠的神秘色彩。千百年来,凤鸣真人祠终年香烟缭绕,一批批善男信女以为仙女灵验而祈求保佑。凤鸣真人祠为1995年重修,规模比古祠大为拓展,除正殿,还有侧殿、庙房。大殿重檐雕栋,轩宇回廊,壮观、庄穆、典雅,除了一般游览者,路远迢迢专程上山进香的香客终年不断。
凤鸣山景区还有“仙桥度生”、“逍遥亭”等景点。此外,凤鸣山还是省级森林公园,有天然林350公顷,次生林20公顷,特殊景观林20公顷,人工林30公顷,有银杏、红楠等珍贵植物,景区还有梅园1千亩,竹林2千亩,桃园400亩,茶园400亩。这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
地图信息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