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统称;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 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得的心得。
历史
起源与原始佛教时期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
- **佛陀时代**:公元前6世纪左右,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地区证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一带传播其教义,他的教诲主要通过口头传承,弟子们将其所说的法进行记忆和传诵。
- **第一次结集**: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为了防止佛法散失,其弟子们在王舍城举行了第一次结集。由大迦叶主持,阿难尊者诵出经藏,优波离尊者诵出律藏,此次结集为佛经的最初形成奠定了基础。
部派佛教时期
(公元前4世纪-公元1世纪)
- **根本分裂**: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僧团因对教义和戒律的理解不同等原因,逐渐发生分裂。先是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部派,这一时期被称为根本分裂。
- **枝末分裂**:此后,上座部和大众部又各自进一步分裂出众多的部派,如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犊子部等。各个部派在教义、修行方法等方面都有一些差异,也形成了各自的经典传承和论著,丰富了佛教经典的内容和体系。
大乘佛教兴起时期
(公元1世纪-公元5世纪)
- **大乘经典出现**: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开始兴起,出现了大量的大乘经典,如《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华严经》等。这些经典强调普度众生、慈悲为怀,倡导菩萨行,与早期的小乘佛教经典在教义和修行目标上有了明显的区别。
- **龙树与中观学派**:公元2-3世纪,龙树菩萨对大乘佛教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创立了中观学派,其著作《中论》《大智度论》等对大乘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大乘佛教的教义和哲学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佛教发展的多样化时期
(公元5世纪-公元13世纪)
- **瑜伽行派兴起**:公元4-5世纪,无著、世亲等论师创立了瑜伽行派,强调万法唯识,以《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为主要经典,进一步丰富了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
- **密教的发展**:公元7世纪左右,密教在印度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以《大日经》《金刚顶经》等为主要经典,融合了印度教及其他民间信仰的一些元素,强调通过特殊的仪式、咒语、手印等方式来实现即身成佛。
-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公元13世纪左右,由于伊斯兰教的入侵、印度教的复兴以及佛教内部的一些问题等多种因素,佛教在印度本土逐渐衰落,佛教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其他地区。
佛教在亚洲的传播与发展时期
(公元前3世纪-至今)
- **南传佛教**: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佛教开始向印度以外的地区传播。南传佛教主要传播到了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以巴利语经典为主,保留了较多早期佛教的特色,注重禅修和对原始经典的传承。
- **北传佛教**:北传佛教又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发展与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体系,翻译和编撰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如《大藏经》等,并传播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藏传佛教则在公元7世纪左右传入西藏地区,与当地的苯教等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密宗体系,以众多的密宗经典和论著为特色,主要传播于中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藏族聚居地区以及蒙古等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世界各地不断发展和演变,与当地的文化、社会等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佛教传统和流派,但佛经始终是佛教信仰和修行的核心依据,承载着佛教的教义、智慧和精神。
简介
《大藏经》是在佛教发展的漫长历史中逐渐积累而成的,在释迦牟尼佛有生之年,他的学说只是口头传承,并未书于文字,佛陀涅槃后其弟子为了继承其传教事业,开始以集体忆诵和讨论的方法收集整理他的言论(即结集),经过四次结集,形成了佛经。其内容博大精深,除佛教教义外,也包含了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的论述,是人类历史上一笔丰厚的
文化遗产。
重要经典
《金刚经》、《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神咒》、《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大藏经》、《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华严经》、《佛说阿弥陀佛经》等等。经常念经能使众生心情舒畅,减少妄想。静下心来听经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抄经文,印经书,等都可以积无量功德。
经典摘录
大藏经浩如烟海,以下仅列出部分经典。
分类
按内容性质分类
- **
经藏**:主要是佛陀所说的教义、教理等内容,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华经》《华严经》等,涵盖了佛教对宇宙、人生、解脱等方面的深刻阐述。
- **
律藏**:涉及佛陀对僧团行为规范的教导,规定了出家人的日常生活、修行、举止等方面的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等,有助于修行者通过持戒来规范身心,达到解脱的目的。
- **
论藏**:包含佛陀及其弟子们关于各种哲学问题和宗教问题的讨论,是对经藏和律藏的解释、阐述与发挥,如《阿毗达磨俱舍论》《成唯识论》等,帮助修行者深入理解佛法的义理。
按三藏十二部分类
- **三藏**:经藏、律藏、论藏的合称。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
- **十二部经**:又称十二分教,即长行(契经),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重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孤起,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因缘,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无问自说,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本生,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本事,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未曾有,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方广,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论议,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授记,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
按语言分类
- **汉文佛经**:以汉语写成的经典,是汉传佛教的主要文本,如《金刚经》《心经》等,经过众多译师的努力,将梵文等语言的佛经翻译为汉文,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梵文佛经**:使用梵语写成的经典,反映了印度佛教的原貌,是佛教起源地的重要文献,如《吠陀经》《摩诃婆罗多》等,对于研究佛教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 **藏文佛经**:用藏语写成的经典,主要源于西藏地区,如《大圆满前行广释》等,藏传佛教有着独特的修行方法和教义阐释,藏文佛经是其重要的传承载体。
- **巴利文佛经**:是南传佛教上座部的经典语言,如《巴利三藏》,巴利文佛经保留了早期佛教的许多原始教义和修行方法。
按地域分类
- **汉地佛经**:指中国境内汉传佛教的经典,如《大正藏》中的汉文部分,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佛教宗派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 **西域佛经**:指源自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佛教经典,如新疆等地发现的古代佛教文献,对于研究佛教在西域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南传佛经**: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国家的佛教经典,以巴利文三藏为主要代表,注重修行的次第和方法,强调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解脱。
按宗派分类
- **三论宗**:以《中观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主要典籍。
- **法相宗**:奉《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又称瑜伽师地宗,主要经典还有《解深密经》等。
- **天台宗**:以《法华经》《大智度论》等作为立宗的依据,尤以《法华经》为核心,所以又称“法华宗”。
- **华严宗**:以《华严经》作为主要经典,发挥“法界缘起”的要旨。
- **禅宗**:重视对心的体悟和修行,经典有《金刚经》《楞伽经》《维摩诘经》《六祖坛经》等。
- **净土宗**:所奉的佛经主要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和《往生论》,人称“三经一论”。
- **律宗**:因奉小乘法藏《四分律》,并加以大乘教义的阐释而成,主要研究和弘扬佛教戒律。
- **密宗**: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主要经藏,主张通过身、语、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按时间分类
- **原始佛教经典**:是佛陀在世时直接宣说的教义,以及佛陀入灭后不久,由弟子们结集的经典,如《阿含经》等,这些经典反映了佛教最初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 **部派佛教经典**:在原始佛教分裂为不同部派后,各部首派根据自身的传承和理解所形成的经典,内容在原始佛教经典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演变。
- **大乘佛教经典**: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开始出现,如《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强调菩萨道和慈悲精神,主张普度众生。
- **密宗佛教经典**:密宗是印度佛教发展的后期形态,以《大日经》《金刚顶经》等为主要经典,形成于公元7世纪左右。
研究方法
文本研读法
历史研究法
哲学分析法
文化学研究法
实践修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