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取政治方式解决西北地区》,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作品,收录于《毛泽东文集》第五卷。
内容
兼取政治方式解决西北地区
(一九四九年八月六日)
德怀[1]同志并贺习[2]:
(一)现在西北敌军分向汉中、兰州、宁夏三处退却,我军亦须分为三路解决退敌。你们准备如何部署?除用战斗方式解决外,尚须兼取政治方式去解决,对此你们有何意见?我们认为,西北地区甚广,民族甚复杂,我党有威信的回民干部又甚少,欲求彻底而又健全又迅速的解决,必须采用政治方式,以为战斗方式的辅助。现在我军占优势,兼用政治方式利多害少。其办法即用靠拢我们的国民党人和我们的人一道组织军政委员会,以为临时过渡机构。这样的国民党人就是张治中、傅作义、邓宝珊[3]。
(二)关于绥远[4]和宁夏问题,我们准备和傅作义合作去解决。因为绥远反动分子受阎锡山[5]及美帝勾结极为猖獗,傅的部下董其武[6]等愿意靠拢我方,但是尚无惩办反动分子、改造部队的决心,而傅作义则已开始建立此项决心,并建议早日解决绥远问题,而不要再拖下去。故我们决定组织绥远军政委员会,以傅为主席,我们的高克林为副主席,委员十余人,傅部占多数,我们的人占少数。以傅部五万人,我军姚喆、王平[7]两部二万人合编为两个军,以傅部董其武等为军长,我们的人为副军长。实行人民解放军的军政制度,汰坏留好,逐步改造。两个绥远省政府合而为一,以傅部董其武为主席,我们的杨植霖为副主席,省府委员亦用双方的人作适当配备。此项办法对双方都有利益,可以经过一个工作过程,达到彻底改造之目的。傅作义对此项办法表示满意,拟于数日后即令傅去绥远,和我们的人一道解决绥远问题。
(三)马鸿逵[8]是傅作义的把兄弟,马派马如龙[9]及哈某至绥远接洽,有请求和平解决之意。傅作义说马极愿求和,只恐求之不得。请你们对宁夏问题考虑一下,是否可以经过傅作义去改编马鸿逵部。我们认为在马步芳[10]解决后,必须使用杨得志兵团[11]深入宁夏,给马鸿逵部以歼灭的打击,迫使残部退入后套,然后经过傅作义用政治方式去解决。
(四)邓宝珊与马步芳将领均认识,于甘肃有声望,他是一个光杆,没有多少干部,请你们考虑是否可以用邓宝珊,叫他去兰州和我们的人一道组织甘青军政委员会及甘肃省政府。此两机构均以邓为主席,赵寿山、王世泰为副主席,以为过渡机关。对马步芳必须歼灭其主力,但他有玉树等地为后方,可以保存残部。欲最后解决青海亦须找些与青海有联系的旧人,如我们使用邓宝珊主甘,可能打开寻找此项旧人及最后解决青海问题的门路。此外,班禅[12]现到兰州,你们攻兰州时请十分注意保护并尊重班禅及甘青境内的西藏人,以为解决西藏问题的准备。
(五)陶峙岳[13]现在动摇,有和平解决新疆的意向,我们认为应用张治中组织新疆军政委员会,以张治中为主席,我们的人(是否王震[14]去新疆)为副主席,再加伊犁方面[15]一人为副主席,以为过渡机关。
(六)过渡机构存在时间究有多久,暂不作硬性规定,以便利解决反动军队及反动政权,便利解决土地问题及民族问题为原则。
(七)胡公冕[16]已来西安,请你们注意用他去收拾胡宗南[17]部。现在程潜、陈明仁[18]已在湖南起义加入我方,对蒋、桂、胡[19]各部必有影响,给我们以分化各部的机会。
(八)整个西北亦可考虑在将来组织军政委员会,以彭[20]为正,以张治中为副。
(九)以上各项是否可行,请加考虑提出意见为盼。
毛泽东
午鱼[21]
此报加发华中局,湖南省委,刘邓张李[22],华东局及粟裕[23]。请你们注意研究此项问题,并应用此项方法于湖南等处。毛又及。
根据手稿刊印。
注释
[1]德怀,即彭德怀,当时任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2]贺习,指贺龙、习仲勋,当时分别任西北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3]张治中,原任国民党军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一九四九年四月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赴北平和中共代表团进行谈判,双方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遭国民党政府拒绝后,张治中脱离国民党政府,留在北平。傅作义、邓宝珊,原分别任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和副总司令,一九四九年一月他们率部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4]绥远,即绥远省,见本卷第82页注[6]。
[5]阎锡山,当时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
[6]董其武(一八九九——一九八九),山西河津人。原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一九四九年六月与
华北人民政府签订绥远和平协议,九月十九日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市)通电起义。
[7]姚喆(一九○六——一九七九),湖南邵阳人,当时任绥远军区司令员。王平,一九○七年生,湖北阳新人,当时任察哈尔军区司令员。
[8]马鸿逵,当时任国民党军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9]马如龙(一八九三?),宁夏河州(今临夏)人。当时任国民党军宁夏保安司令部副司令。
[10]马步芳,当时任国民党军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
[11]杨得志兵团,指杨得志任司令员的第一野战军第十九兵团。
[12]班禅,即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一九三八——一九八九),青海循化人。西藏宗教领袖之一。
[13]陶峙岳(一八九二——一九八八),湖南宁乡人。当时任国民党军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五日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市)率部起义。
[14]王震(一九○八——一九九三),湖南浏阳人。当时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5]指新疆北部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人民自治区域。
[16]胡公冕(一八八七——一九七九),浙江永嘉人。
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与中共地下党组织保持联系,从事秘密兵运工作。
[17]胡宗南,当时任国民党军西安绥靖公署主任。
[18]程潜,原任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长沙绥靖公署主任,一九四九年八月四日在长沙宣布起义。陈明仁,原任国民党军第一兵团司令官,一九四九年八月四日与程潜一起在长沙宣布起义。
[19]蒋、桂、胡,指蒋介石和桂系首领、国民党军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长官白崇禧以及胡宗南。
[20]彭,指彭德怀。
[21]“午鱼”,应为“未鱼”,即八月六日。
[22]刘邓张李,指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李达,当时分别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和参谋长。
[23]粟裕,当时任第三野战军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
背景材料
兰州战役 是西北解放战争的最后一次战略大决战,是我国战争史上一次成功的城市攻坚战范例,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争艺术的又一次杰作。
兰州战役
毛泽东把大西北全面解放的希望始终寄托在兰州战役上。早在1949年初,解放兰州的计划已在毛泽东的部署之中。毛泽东在元月一日的新年献辞和1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都提到了年内解放兰州的战斗任务。1月28日,他在谈到
和平解放北平(北京)问题时说:“这就不但替和平谈判准备了地点,而替解决南京、上海、武汉、西安、太原、归绥、兰州、广州、台湾、海南岛等地的和平问题树立了榜样。”关于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北与兰州问题,4月28日,毛泽东还专门给彭德怀发电,要彭德怀到中央一谈,并指出:“看样子,此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为了解决
兰州战役的兵力不足问题,关于加强第一野战军兵力问题,毛泽东在1月17日《关于召开二中全会等问题致彭德怀并贺龙、习仲勋电》中,告诉他们“华北部队参加西北作战问题,待你们来中央时面商。”接着毛泽东又于2月12日《关于西北军事部署及出席二中全会事宜致彭德怀等电》中说:“太原、大同解决后华北三个兵团二十三万人可全部用于西北,至少徐周(徐向前、周士第)、杨罗(杨得志、罗瑞卿)两兵团十七万人可以用于西北。要彻底解决胡(胡宗南)马(马步方、马鸿逵),占领潼关、西安、汉中、天水、兰州,有待于两个兵团(华北十八、十九兵团)之到达。”4月25日毛泽东关于第十八、十九兵团改隶第一野战军建制致电徐向前、彭德怀等,确定华北两兵团正式归建于第一野战军,由彭德怀指挥,用于西北解放战争。
在二中全会期间 毛泽东又多次同西北野战军领导人彭德怀等研究了解放兰州事宜。6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进军西北和川北的部署致彭德怀电》中,详细分析了西北战场的形势,对整个西北战事作了具体部署,指出:“你们在执行当前战役,占领宝(鸡)凤(翔)、泾(阳)、(平)凉后,看青宁胡王(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逵、胡宗南、王治歧)四敌主要是青宁两敌被歼程度如何,在决定新的部署,如两马主力被歼,进一步解决兰州、青海、宁夏及甘肃西部已无重大困难,则可按照二中全会时商定的计划,早日兵分两支”进军。
在二中全会期间
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充分的准备 毛泽东根据兰州敌军兵力强、地形易守难攻的实际情况,又在战略和兵力调整上作了充分的准备。在战略上,毛泽东制定了“钳马打胡,先胡后马”的正确方针。5月23日,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电示中,更进一步明确了任务和部署:“年底前可能占领兰州,宁夏、青海。”5月26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你们要耐心等待三、四个星期,不要性急,等十八、十九两兵团开到,打几个好仗,即可直取兰州,基本上解决西北问题,只要胡马不走,仗是总有打的。”
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充分的准备
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战役部署 毛泽东先派彭德怀接替患病的徐向前指挥
太原战役。其实之中含有让彭德怀熟悉华北野战军情况,而后再带华北野战军与参加太原战役的第一野战军部队,进军西北、解放兰州的意图。华北十八、十九兵团在太原战役胜利结束后,由晋入陕,成功进行了扶眉战役,实现了毛泽东的妙算:粉碎胡马军事联盟,割断胡马联系,集中优势兵力歼灭胡宗南于陕西,再集中优势兵力分别歼灭马步芳、马鸿逵于甘肃、宁夏。扶眉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兰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按照毛泽东的预定部署,开始了“打马”,追歼青宁“二马”的
陇东追击战。由于“二马”内部分歧而放弃平凉作战计划,我军乘胜分三路急速向兰州开进,准备歼灭马步芳集团于兰州。
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战役部署
毛泽东指示 7月6日,毛泽东指示:“现在西北敌军分向汉中、兰州、宁夏三处退却,我军必须分三路解决退敌。”7月14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歼灭马步芳等部的部署电文,号召“全歼一切被抓住的马匪。”接着在7月16日毛泽东对彭德怀等关于歼灭青宁二马的部署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同意了这个计划,毛泽东说:“这个计划可以对付两马速撤、缓撤、短撤、长撤几种情况,故是很好的。”7月19日,毛泽东考虑到三个兵团追歼两马可能不足够,指示从十八兵团抽调四五个师西进作为预备队助战。7月23日,毛泽东又电示彭德怀:“打完这一仗(指平凉战役)应休整一短期,然后再进。唯休整时间不宜太长,以恢复疲劳,整顿队势,补充缺额为原则。如能于8月上半月完成打马战役,休整半月至一月,9月西进,10月占领兰州、西宁及甘、凉、肃三州,则有可能于冬季占领迪化(乌鲁木齐),不必等到明春。”在电文中,毛泽东断言只要歼灭两马主力,“则西北战局即可基本解决,往后占领甘、宁、青、新四省基本上只是走路和接管问题,没有严重的作战问题。”为了西进作战需要,经毛泽东批准,军委从第四野战军抽调战车部队配置第一野战军。8月4日,毛泽东电告刘少奇、王稼祥:“我一路已占平凉、固原,另路月内可占天水,接着即向兰州进军,8月底或9月可能占领兰州。”8月6日,毛泽东《关于兼取政治方式解决西北地区》致电彭德怀、贺龙、习仲勋。这一长达一千三百字的电文详尽地分析阐述了敌方各派之间的矛盾与我方的关系,以及我军应采取的对策与方针。毛泽东说:“现在西北敌军分向汉中、兰州、宁夏三处退却,我军亦须分为三路解决退敌。你们准备如何部署?除用战斗方式解决外,尚须兼取政治方式去解决,对此你们有何意见?我们认为,西北地区甚广,民族甚复杂,我党有威信的回民干部又甚少,欲求彻底而又健全又迅速的解决,必须采取政治方式,以为战斗方式的辅助。现在我军占优势,兼用政治方式利多害少。”
毛泽东指示
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 挥师疾进,很快从东、西、南三面形成了对兰州的包围。野战军在向兰州的开进途中的8月4日下午,彭德怀下达了兰州战役的作战预备命令。8月6日,毛泽东批准了这个命令。8月19日,彭德怀关于攻击兰州的部署再次致电毛泽东主席,8月22日,毛泽东回电同意了该部署。
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
8月21日,为了防止敌军西逃,在没有完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彭德怀以一野司令部的名义下达了进攻兰州的命令。第一野战军向兰州发起攻击,激战一天,初攻受挫,伤亡很大。彭德怀在给中央军委的致电中说:本日试攻兰州外围,十九兵团5个团,二兵团4个团,结果未攻下一个阵地,守敌尚顽强,工事很坚固,明22日准备,23日再攻。一向主张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毛泽东接到报告后感到很吃惊,于8月23日电示彭德怀、贺龙、习仲勋:“马步芳决心守兰州,有利于我军歼灭该敌。为歼灭该敌起见,必须集中三个兵团全力于攻兰战役。王震兵团(即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从上游渡河后宜迂回于兰州后方,即切断兰州通青海及新疆的道路并参加攻击,而主要是切断通往新疆的路,务不使马步芳退到新疆,危害无穷。攻击前应有一星期或更多时间使部队恢复疲劳,详细侦察敌情地形和鼓动士气,作充分的战斗准备,并须一次打不开而用二次三次攻击去歼灭马敌和攻占兰州。”并指示:“西北局须准备移至兰州,将来西北人民政府须建在兰州”。
但是心急的彭德怀接到电报后,认为毛泽东电报里提出的准备时间太长,于是在8月24日21时,彭德怀向毛泽东作了再攻兰州的报告,提出了自己提前攻占兰州的理由:
“一、即遵照未梗电示以三个兵团打兰州,王兵团(即王震一兵团)决从兰州上游渡河迂回兰北。
“二、宁马出动三个军,经黄河左岸增援兰城可能大。如两马集结兰州再加周嘉彬、黄祖勋两部共有十三万兵,据守坚城,我即集三个兵团短期内亦不易攻占。同时粮食很困难,不能持久,运输线长,运输工作少,即弹药亦不能得到充分接济,运粮更不可能。故决定乘马鸿逵部未到前,围攻兰州,求得先解决青马主力,如未解决青马军,而宁马援军迫近时,即以四个军团围困兰州,集结五个军打宁马。
“三、二兵团十九兵团攻城准备工作已妥,疲劳尚未恢复,粮食不足,油菜更难解决,青马匪军不断反袭,故很难得到休息。以现在准备工作来看,攻占兰州有六七成把握,故决定在二十五日晨开始攻击。”
关于这份电报的处理,其中还有一段插曲。新近出版的《毛泽东与彭德怀》一书中是这样记述的:
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皱起了眉头。他对周恩来和朱德等人说:“彭德怀是不是过于急切,过于自信呢?投入的兵力也不足,25日就发起总攻,时间上是不是也仓促了些?”周恩来说:“是有这个问题。兰州现有守军5个军,而我军共有5个军去打,兵力太接近嘛!”
毛泽东又点上一支烟,猛吸几口:“我看可以给彭德怀同志发个电,指出这一点,有必要将王震兵团投入兰州方向的作战!”
朱德却一直未表态,憨厚、诚实的总司令许久才说:“彭德怀同志我们还是了解的,他既然下了决心,说明他有这个把握,没把握的仗,他不会去打,应该相信他!”
周恩来犹豫一阵,开口道:“朱老总同意彭德怀同志的意见,我看既然有七八成把握,25日总攻未尝不可。”
轮到毛泽东表态了,他踱了一会儿步,扔掉烟头,郑重地说:“好,既然你们都同意,我也赞成,就按彭德怀同志的意见办!”经过一番讨论,彭德怀的方案就这么通过了。
毛泽东又批准了这个报告 8月25日拂晓,第一野战军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发起总攻。24时,彭德怀向毛泽东报告了兰州战役战况。26日1时,毛泽东接到电文后立即电示彭德怀:“(一)如你们25日攻兰得手,则局面起了变化。(二)如不得手,则作为侦察性的作战,全军将因此种流了血的侦察战获得有益的教训,而确定了再战的胜利。(三)如25日不得手,则请照你们24日电的决心确定先打援,后打城。如此,则须令对城防御之四个军或三个军构筑坚固防御阵地。并须预计打援及攻城两战所必须的充分的时间,估计至少半个月,多则可能要一个月或更多时间。(四)为了要筹一个月或两个月的粮食及由西安接济食油、弹药及棉衣,请令十八兵团用全力向胡宗南所在的空隙地区举行袭击,确保天水至西兰公路,以利运输。同时,在兰州附近周围二三百里区域有计划地筹借粮食。请西北局全力支援兰州前线的需要。”
毛泽东又批准了这个报告
8月26日21时,毛泽东发出《关于同意攻击兰州部署致彭德怀的复电》说:“(一)完全同意25日24时电的部署
(二)六十二军暂留临夏,必要时亦宜令其移兰州参战;(三)务请注意筹足一个月的粮食弹药,准备持久坚决歼灭两马。”从中看出毛泽东作了打硬仗、恶仗、持久战的准备。
兰州战役于26日结束,歼灭以马步芳集团为主的敌军4·2万人。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来电祝贺兰州解放。在整个兰州战役和解放的过程中,根据笔者见到的文献史料,能够确认为毛泽东起草的电文有三十五件之多,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作为政治家与军事家统帅的毛泽东,其成熟的政治策略和军事决策指挥才能,也可以看出他在指导全国解放战场繁忙战事的同时,为兰州战役的胜利和兰州的解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向前线发来的电文,至今读起来仍有一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宏大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