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沉香,沉或作神,沈通沉。民间传说的神仙之一,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劈山救母》的主人公。是华山圣母与刘彦昌之子,西岳大帝金天王少昊的外孙。
外貌特征
沉香面如敷粉,唇红齿白,面如古月牙如玉,目秀眉清貌美容,头戴金盔身穿金甲腰束战裙,足下乌靴外罩紫罗战袍,肩背铁胎弓背缚狼牙箭手执开山斧,跨上龙驹,真是一个意气风发的美少年神。
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精通法术,手执萱花神斧,力大无穷。
人物关系
外祖父
白帝少昊,本名姬玄嚣,中国古代神话的五帝之一,又称白帝,道教尊为掌管寿算西岳金天大利顺圣上帝、太无虚极司梵真君、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华林纪算天尊等,居陛下素元天宫西岳太华宫。《广异记》中,作为三圣母的父亲登场。
父亲
刘彦昌,本名刘锡,或刘向,字彦昌,汉室中山靖王之后,一说金童转世,一说是文曲星下凡,家中非常有钱,祖上有德。
母亲
三圣母,其名为女华、姬姓,又称华岳三娘、三圣公主、华岳圣母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华山女神,地方道教的神仙之一。她是西岳金天顺圣帝·白帝少昊的第三女,华岳二郎神(白帝少昊次子)的妹妹。
母舅
华山二郎神或太白金星(太白金星为白帝少昊之子)
师傅
不同版本师傅不同,古代主流版本为
霹雳大仙或吕洞宾,现代版本为孙悟空。
劈山救母
雏形
沉香故事的雏形最早见于唐代戴孚《广异记》中的“华岳神女”篇, 讲述的是三娘与书生私婚的故事。宋代《异闻总录》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此时的记载只在三娘与书生二人, 并未涉及其子沉香。
关于沉香的记载, 可推测的最早文献是已失传的宋代戏文《刘锡沉香太子》 、 杂剧《劈华山救母》 《沉香太子劈华山》 。 而现存已知较早记载沉香故事的文本是明代福建戏剧: 莆仙戏《刘锡》 、 四平戏《赠宝带》 、 闽剧《刘锡得子》 、 闽西上杭傀儡戏本《宝带记》 。
其中莆仙戏《刘锡》是明代福建戏剧中较为完整记录“沉香故事”的底本, 保留了大量宋元南戏的基本内容和音乐元素。在海外发现的我国失传已久的戏剧散曲合集《风月锦囊》 ( “沉香”篇戏文残缺, 只存“茅店结合”片段) ,其唱词与莆仙戏中的《刘锡》基本吻合。因而, 莆仙戏《刘锡》是目前故事情节较为完整并最接近古本原貌的本子。 明代以后, 宝卷在选取前代沉香故事的基础上,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沉香宝卷》 , 成为继明代福建戏剧之后完整记录“沉香故事”的文本。清代宝卷时期, 沉香故事已形成完整的故事形态, 人物基本具备, 情节基本完善, 主旨基本确立。
典故
三圣母兄长华岳二郎在得知三圣母与凡人结为夫妻后,将三圣母压于华山下的洞穴之中拷打她,最后将三圣母关在黑云洞受苦。三圣母产下太子,以沉香架烧火、以净瓶水洗身,命名沉香。三娘写一血书,命土地抱往扬州刘锡。土地公将沉香送到扬州。刘锡得知三圣母在黑风洞受难,悲痛万分,立意要将沉香扶养成人,以救三圣母。沉香七岁上学,学子欺负他无娘,归家问父,刘锡示以血书,沉香决意救母。
沉香经鬼谷子指点,拜李托拐为师。因沉香才七岁,李托拐赠其八岁,为十五岁。沉香开了师父的三重门,吃了仙桃,喝了仙酒,看了兵书,练了玉斧学了七十三变。李托拐又打他三拐杖,添加三千斤力气。
沉香救母打翻香炉、穿倒华山,与二郎神大战,难分难解。李托拐助沉香,用铁索将华岳二郎锁在铁树上。沉香以玉斧破铜、铁、石三重洞门,以仙丹使母亲复明。玉帝下旨,华岳二郎贬谪华山后殿,三仙娘执掌华山前殿,刘锡为扬州城隍,沉香为三界直符君。
位于陕西华阴的华山,其西峰有斧劈石的景观,这一景观使“神灵劈山”成为关于华山的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传说。随着道教的繁荣以及神灵体系的完善,“劈山神灵”的形象逐渐具体。南宋时期,关于“劈山神灵”传说的版本之一为华山神女被压于华山之下,沉香劈山救母。
此书故事来源甚古,宋元戏文已有《刘锡沉香太子》,元张时起有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后来有小说《宝莲灯沉香出世》,宝卷《沉香》,鼓词《雌雄剑》,木鱼歌《沉香太子》。戏剧犹多,如京剧、湘剧、微剧、晋剧、秦腔、楚剧、滇剧、桂剧、邕剧、粤剧、川剧、绍兴高腔及舞剧均有《宝莲灯》,锡剧、越剧、鄙郡、五音戏、河北梆子、闽西木偶戏均有《劈山救母》,华剧有《劈华山》,皖南花鼓戏有《沉香救母》,莆仙戏有《刘锡》,高甲戏有《猴齐天拜寿》。
明代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中著录有《刘锡沉香太子》
戏文,但失传已久,明清以来各种曲谱都不见收录,以至于
钱南扬先生《
宋元戏文辑佚》都只能付诸阙如,并在其《
戏文概论》中将之列为“完全失
传者”。 此外元代
钟嗣成《
录鬼簿》曾有
张时起的《沈香太子劈华山》杂剧,明代有阙名的《劈华山沉香救母》杂剧,均已佚。近代以来,京剧和许多
地方戏,以及说唱文学中出现了大量敷演沉香救母故事的作品,但它们均系重新结撰,与
南戏《刘锡沉香太子》及同题材杂剧并无直接传承关系。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这一题材的发展和演变情况一直不得而知。近年
嘉靖本《风月锦囊》传回祖国,人们惊喜地发现其中有一卷《奇妙全家锦囊沉香》,得以窥见明中叶前该剧的传演状况。《风月锦囊》是现今可以见到的有关刘锡、沉香故事的最早
刊本,为明嘉靖三十二年,珍贵异常。但该卷实仅存“茅店结合”一出,其余内容全佚。丹柱堂藏板·佚名《沉香太子全本》(封面又题《新选刘锡遇仙》。有四卷,乃“猫鼠象精思凡”、“天师赠符赐宝”、“华岳三娘收妖”、“常雄谋反篡位”),其故事所本当在明清之前。
《刘锡乞火》全剧分《刘锡首出》《过庙题诗》《李仙奏旨》《乞火结缘》《赠珠哭别》《诸仙嘲笑》《落地哭庙》《囚洞生儿》《土地送子》《沉香救母》《阖家团圆》等共十一出。剧演
扬州书生刘锡上京应试,途中到华岳庙卜问前程,因见华岳三娘金身窈窕可爱,情不自禁题诗赞美,并表爱慕之意。三娘回府,认为刘锡题诗侮弄,勃然大怒,立命九龙神降下大雨,拦住刘锡,自己准备亲率鬼卒前去擒拿。却见月老前来宣玉帝旨意,称刘锡乃
文曲星下凡,着她与之结三日三夜夫妻。原来此前七夕,三娘因见牛郎织女银河相会,触景生情,偶动
凡心;其兄华岳二郎在王母蟠桃会上又因争座与
李铁拐结怨。李铁拐为报复二郎,遂将三娘偶动凡心和刘锡题诗等事奏明玉帝,怂恿玉帝让三娘与刘锡结合。三娘接旨无奈,只得和鬼卒假扮父女,在金沙路口结茅屋等候刘锡前来投宿。当天夜间,三娘借口乞火、送茶,两次三番到刘锡房中挑逗传情,刘锡本已有意,二人遂结为夫妻。三天期满,三娘告诉刘锡真相,赠送刘锡宝珠一颗、难香一支后,忍痛分别。刘锡上京应试,落第归来,再到华岳庙中,瞻仰三娘金身,痛诉离情。知县杨某来庙
进香,见刘锡衣衫褴褛,身边却藏有宝珠,疑为盗贼。刘锡细说原委,并点起难香,三娘真身出现作证,杨县令遂招刘锡为婿。李铁拐等以三娘
私婚刘锡事讥嘲华岳二郎,华岳二郎恼羞成怒,痛打三娘,并将之囚在黑云洞。三娘洞中产子,因无
木柴,将沉香架拆下烧水,故为孩子取名沉香,并请土地神将沉香送刘锡处抚养。若干年后,沉香长大,从学友处得知亲娘消息,又在刘锡处看到三娘血书,决意寻找母亲。而李铁拐此时也觉得当年做事太过分心存愧疚,于是教给沉香武艺,帮助他战退华岳二郎,劈开黑云洞,救出母亲。玉帝为沉香孝行所感动,颁旨赦免三娘,让她仍旧镇守华岳。
沉香道场
华山(Mount Hua)
古称“西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华山位于
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
西安市以东。南接
秦岭,北瞰黄渭。
华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也是中国民间广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岳华山君神。有多处道观,其中
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
道教宫观。
华山西峰上景观比比皆是,有
翠云宫、莲花洞、巨灵足、
斧劈石、舍身崖等,并伴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其中尤为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传最广。
西峰顶上,有一块十余丈长的巨石齐茬茬的被截成三节,巨石旁边插着一把七尺高、300多斤重的月牙铁斧。相传这就是当年沉香劈山救母的地方。巨石叫“斧劈石”,铁斧叫“开山斧”。
山西省运城市东华山
东华山风景区位于山西省
运城地区东北隅,
中条山西北麓之
绛县县城东南。面积广袤,
森林覆盖率高。相传,东华山是沉香“
劈山救母”时,巨斧砍下,山峰开裂,一半留在陕西
华阴县,即名闻天下的西岳华山,另一半飞越500华里,落到绛县境内,则成为今日之东华山,故西岳华山东仞,华山西壁均为万丈悬崖,遥遥相对,如今刀斧劈削印迹尚依稀可见。
张家界黄石寨
亦名黄狮寨,原名黄氏寨、黄丝寨。位于
森林公园西部。
醉罗汉峰东面,错落有致地高耸着数十座峰岩。其正中一峰顶部,裂成两瓣,如被利斧劈开。巧合的是,旁边有一支小山峰,很像一把巨大的斧头。
此山名为“劈山救母”,传说是沉香救母,以为这便是华山,误劈到一半时,有人告诉他,这不是华山。
洛南云蒙山
云蒙山位于
洛南县城北,为洛南群山之首。峰峦高耸入云,雾山横绕,萦回不绝如缕,故称“云蒙山”,又称“书堂山”。
云蒙山高耸参天,云雾迷蒙,不但拥有“书堂雪花”、“云蒙观华”和龙潭、千层瀑布等众多的名胜景观,而且文化底蕴也相当深厚,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名人活动的足迹,也流传下来不少神奇的传说,诸如神话人物神农雨师赤松子,曾游于此;汉初张良,功成隐居;明朝真人孙碧玉,结庐修道;明末李自成,屯兵休养,等等。而其中名气最大、流传最广、最为神奇的,当数沉香为劈山救母在此练武学艺的传说。
相传沉香曾在云蒙山跟随霹雳大仙练武学艺三年,最后得神斧一把,获九牛二虎之力,在舍身崖脱去凡胎肉体,于山下的磨斧石上磨利斧刃,并在试斧石上试过利斧,方才北赴华山
劈山救母。
应好友之邀,秋游云蒙山。从小镇麻坪出发,沿麻坪河的支流头岔河边的水泥路一路向西向云蒙山进发,一路秋阳高照,秋景撩人。头岔河的两岸秋色正浓,红叶烂漫、黄叶飘零,溪水淙淙,泠泠作响。大约行至五、六里路的光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第一个景观即为磨斧石。磨斧石临河耸立,高约七米,既像一只巨船,又似一个香炉(又名“香炉石”),四面临空突兀,不可攀爬登临,上有平台,花草丛生,树影婆娑,老远望去极其酷似一巨型磨刀石。
在距磨斧石西约二十米处,即为第二个景观——试斧石,试斧石高约三米,本来与北边的大山连为一体,但现在却被新修的水泥路从中隔断,倚立河边。试斧石呈棱锥状,一分为二的两块石头,南大北小,裂缝处果如利斧所劈,截断面相当光滑平整,令人赞叹不已,不信服都不由人啊。
向前再走约一、二里路,来到了四岔口,便向南拐进了一条大山沟,于是大路变成了小路,水泥路变成了土路,这便是踏上了去往云蒙山的山路。沿着一条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伴着潺潺的溪声,一路慢上坡,走约七、八里路,眼前豁然开朗,四五十亩大的一块平坦草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令人不禁心生疑虑,偌大一座荒山,竟能有这么一块开阔平坦的草地,实属怪事。更令人惊奇地是,眼前的这片荒草凄凄、茂盛异常的草地,土质既肥沃又松软,竟然连一棵树木都不生长。据说,这便是当年沉香练武学艺的场所,名曰“练武场”。由于沉香骑马射箭、挥拳踏脚练功所致,传说从那时起,这里就只长草不长树了。
我们继续向云蒙山进发,走约一、二里路,山脚下,草丛里,一块约4米高的危石耸立路边,这便是传说中的“沉香石”。在沉香石西隔壁,一路之隔,有一悬崖绝壁,壁立千仞,势如刀劈斧削,色白如雪,十分耀眼,这便是传说中的“望月崖”。传说沉香学艺有成,救母心切,登临此崖,瞭望月亮,察看天色,因而得名。
沿着更陡峭更窄斜的山路,我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登山。伴着一路密林幽深、藤蔓缠绕,伴着漫山野菊飘香、金叶铺地,气喘吁吁、腰酸腿软的我们不知不觉地已艰难地攀登了大约六、七里的路程。快到山顶的时候,也就是距山顶约二三百米远的地方,有一景观——“舍身崖”,突兀高耸,奇异惹眼。此崖高约三五十米,站在崖边,心惊胆战,腿抖脚颤,不敢下望。此崖来历不凡,相传沉香在云蒙山练武学艺三年,终得神斧一把,获九牛二虎之力,自觉大功告成,某日,来到崖边远望,忽然发现崖下的石皮上横卧一具死尸,顿时心生困惑,就在这时,师傅闪身出现在他的身边,告诉他:“崖下尸首并非他人,正是你的凡胎肉体,现在你已舍去肉身,成神成仙。凭借神力,你定能打败二郎神,救出你母亲!”从此,此崖便叫做“舍身崖”。
沉香为了劈山救母在云蒙山练武学艺的传说,就是这么的神奇有趣,而且有遗迹可寻、有好戏可看(洛南县剧团以此传说为蓝本,新编、演出了大型古装秦腔历史剧《沉香》)。据悉,麻坪镇党委政府正在积极组织人力、投入物力,充分挖掘、整理、开发这一宝贵的旅游资源,力争早日向世人揭开这一神奇传说、历史遗迹的神秘面纱。
九天山景区
九天山,位于秦岭南麓柞水县城南8公里处,居陕西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与
柞水溶洞之间,面积10平方公里,最高峰玉皇顶海拔2483米。九天山因重峦叠嶂,高耸云天,古有九天圣母庙并九天玄女的传说而得名。
九天山景区
原始森林密布,
云雾缭绕,瀑布成群,奇石林立。景区极尽山的伟岸,水的灵秀。“五池九瀑十八潭”,潭潭相连,水流潺潺。九天飞瀑的玉带高悬,如银河倒泻,让人窥谷忘返,“沉香庙”“试斧峡”传送着沉香南山修炼,北山救母的忠孝故事。
山因水而秀,水因山而趣。在这里,你可以尽情的游山玩水,登“玉皇顶”感受九天山之雄浑,闯迷魂阵探索九天山之神奇,跨灯盏凹进入九天山人间仙境,观龙池龙潭想象龙宫宝殿,住小木屋体验休闲之逍遥,品山肴野蔌享受大自然之恩赐。
九天山,就是过去的二龙凹,也是今天正在建设的姜家沟森林公园。之所以易名为九天山,其理由是这里山峰嵯峨,高耸云端,花繁果硕,古木参天,特别是两道瀑布雄奇壮丽,自天而降,酷似诗仙李白“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写真与豪放,故为九天山。
千百年来,这里的“玉皇宫”、 “九天圣母庙” 和“沉香庙” 盛名远扬,香火不断;
这里有斧劈石与沉香庙的景物和传说,这也是
中华民族传统的
孝道文化为公园的主题,相传是沉香另一个练武之地,也是沉香得道的地方。同时想到了神话中的沉香是不是采用了南山修炼,北山救母的战略,在
九天山成就了斧劈华山的功力,还有柞水古孝义厅的
军事建制就来源于此,宣传口号为“孝义九天山,岭南大瀑布”。
相关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