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句

句类之一

判断句,是谓语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或对其性质、属性等进行判断的句子;判断句的谓语主要由名词名词性短语充当。古今汉语的判断句都分为肯定判断否定判断两大类型。判断句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判断句由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二是由多个判断词发展到以判断词“是”为主。

判断句的界定
逻辑学上,判断是指“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是人们通过对思维对象的性质、关系等等的肯定或否定来反映对象情况的或真或假的思想。”
传统逻辑学通常把判断等同于命题,把判断看成是命题的语言表达。现代逻辑学严格区分了判断命题,认为命题是“反映事物情况的思想”,是语言中的直陈句表达的意义;而判断是断定者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对命题的认识,是“被断定者断定了的命题”。
语句、命题和判断三者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命题必须通过语句来表达,但并非任何语句都能表达命题;判断都是命题,但不是所有的命题都是判断,只有经过断定真假的命题才是判断;只有直接包含真假的语句(陈述句反诘句)才能表达判断,不直接包括真假的语句(一般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表达判断。逻辑学上一个直言命题的一般形式可表示为:“量项+主项(S)+联项(是/不是)+谓项(P)”。
语言学上的判断是说话人对判断对象作出的主观断定,表达这种断定意义的语句就是判断句。与逻辑学判断求真不同,语言学上的判断主要表达说话人对对象“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主观认识,以及对判断对象性质、属性持有的态度。与逻辑学一般只通过直陈句表达判断不同,语言学可以通过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表达判断。传统语言学一般把判断句形式分析为:“主语+系词+谓语”。
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各家给判断句下的定义有所不同,有的定义侧重形式标准,有的定义侧重语义标准,有的定义兼顾形式与语义,以下是几家有代表性的观点: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1985):“判断句是用来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物属于某一性质或种类的。”
王力《古代汉语》(1962/1981):“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1981)、向熹简明汉语史》(1993):“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朱振家《古代汉语》(1988):“判断句是用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表示判断的,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
许嘉璐《古代汉语》(1992):“判断句是用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判断的句子,用以断定两者是否属同一事物,断定主语所指的属性或类别。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
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2000):“判断句是表明判断对象是(不是)谁或什么的句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往往由名词性成分充当,因此,判断句大多是名词谓语句。”
张双棣等《古代汉语知识教程》(2002):“判断句是根据谓语同主语之间的表达关系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类,判断句的谓语一般是对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进行分类,判断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哪一类人或事物,或不属于哪一类人或事物。”
纵观以上各家定义,虽然侧重点不同,概括范围大小有所不同,但基本看法一致,并无认识上的冲突。
语法研究中的定义最好从语法形式上作出明确界定,如果不能单独从形式上作出界定,那么兼顾语义,形式与语义相结合。给判断句下定义显然不能单纯从语法形式上作出界定,必须同时考虑形式与语义这两方面。
从形式上看,古汉语判断句多由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古汉语判断句与名词谓语句存在着不完全的对应关系,学术史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把判断句直接归类为名词谓语句的。
从语义上看,判断句是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归类,或者对其作性质、属性方面的说明的。
基于以上认识,作如下界定: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或对其性质、属性等进行判断的句子;判断句的谓语主要由名词性成分充当。
上古汉语判断句
形式
肯定判断句
1.主语+名词性谓语
甲子卜,王。(《甲骨文合集32811》)
2.主语+唯+名词性谓语
王占曰:兹唯庚雨卜(《甲骨文合集13399反》)
(一)肯定判断句
1.主语+名词性谓语。如:
一人冕。(《尚书·顾命》)
2.主语十唯十名词性谓语。如:
毛公旅鼎亦唯簋。(《毛公方鼎铭》)
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尚书·周书·盘庚上》)
3.主语+曰+名词性谓语。如: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地。(《尚书·周书·洪范》)
4.主语+乃+名词性谓语。如:
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乃尔攸闻。(《尚书·周书·多方》)
5.主语+则+名词性谓语。如:
岁则大熟。(《尚书·周书·金滕》)
6.主语+是+名词性谓语。如:
启鑰见书,乃并是吉。(《尚书·周书·金滕》)
7.主语+伊+名词性谓语。如:
其镶伊黍,其笠伊纠。(《诗经·周颂·良耜》)
8.主语+惟(维)+名词性谓语。这种句式是在判断句谓语V名之前添加表示判断语气的语气副词“惟(维)”。如:
天非虐,惟民自速辜。(《尚书·酒浩》)
尔维旧人。(春秋·孔丘整理《尚书·大诰》)、
9.主语+维伊+名词性谓语。这种句式是在判断句谓语V名之前既出现了“维”又出现了“伊”。如:
有颉者弁,实维伊何?(《诗经·小雅》)
10.主语+斯+名词性谓语。这是在判断句谓语V名之前加了一个“斯”。如: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诗经·小雅·采薇》)
(二)否定判断句
1.单纯否定式。如:
越则非朕,负乱惟尔。(《逸周书·商誓解》)
2.“罔非”表双重否定。如:
鸣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尚书·商书·高宗肜日》)
(三)判断句组成的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
其表现形式为“非…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而是…”。如:
非予罪,时惟天命。(《尚书·周书·多士》)
(一)肯定判断句
1.主语+名词性谓语。如:
墨子者,显学也。(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主语+是+名词性谓语。如:
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东汉·赵壹刺世疾邪赋》)
3.主语+无乃+名词性谓语。如: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二)否定判断句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特点
判断句表述静态的论断关系,一般不用“是”,而是句末常用语气词“也”。判断句的谓语中常使用决断词,此外还可以使用某些范围副词连词“则”及决断的“唯”(惟、维)、“盖”等。
表示否定的决断副词“非”主要用于对整个判断的否定。决断副词“必”、“矣”、“固”、“诚”、“其”、“乃”、“殆”则是在表示肯定的情况下,给判断句赋予了各种不同的辅助性意义。
“必”表示确定不移,“固”表示本来,“矣”表示确认,“诚”表示的确,“乃”(廼)表示“就”或“不过”、“竟然”,“殆”表示不完全肯定,“其”表示“恐怕”、“大概”的推测等。
判断句中还可以使用决断副词“又”、“亦”和连词“则”。在用“亦”、“又”时,重在表示前后呼应或表示类同。
连词“则”可以表示前后呼应,也可以表示论断与事实之间有紧承关系。
范围副词“皆”、“举”“独”可用在判断句的主语、谓语之间,对有关的范围加以限度或总括。
判断句谓语前还可用句首决断词“唯”、“盖”,“唯”表示排除其他,“盖”说明原因或表示难于完全肯定。
判断句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有停顿,让听话的人思想上有个准备,也可以避免主语与谓语直接组合在一起后可能形成的句法结构上的误解。
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可以加“者”、“也者”,之前有时加句首决断的“夫”、“凡”,有时判断句还可以没有主语,这种句子是针对现实加以判断。
功能
一是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这种判断句十分常见。如: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战国·庄周《庄子·逍遥游》)
仲尼,天下圣人也。(战国·韩非《韩非子·五蠹》)
二是表示比喻句。如:
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虢、虞之谓也。(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三是表示事物的存在。如: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文选·苏子卿诗四首之一》)
四是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汉·刘向整编《战国策·齐策·冯湲客孟尝君》)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战国·庄周《庄子·庖丁解牛》)
五是表示对事物的性质状态或特点作用的判断。如: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汉·刘向整编《战国策·秦策·苏秦始将连横》)
中古汉语判断句
形式
(一)无判断词句
1.句式。
①主语+者+谓语+也,如:
陈留父老者,不知何许人也。(宋·范晔《后汉书·逸民传》)
②主语+者+谓语,如:
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张敞者,吴人。(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记》)
③主语+谓语+也,如:
夫兵,凶事也。(宋·范晔《后汉书·隗嚣传》)
门不停宾,古所贵也。(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
④主语+谓语,如:
君羌胡之种。(宋·范晔《后汉书·列女传》)
《仓颉篇》,李斯所造。(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
⑤主语+谓语+其他语气词,如:
朕,孝成皇帝子子舆者也。(·宋·范晔《后汉书·王昌传》)
此乃恒、代之遗风乎?(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此君子之所惜哉!(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
2.无判断词句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一是主谓之间是等同类属的关系。二是主谓之间的不一致关系。
有些判断句的主谓之间从表面上看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显示出两者之间的不等同或非类属性,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正常判断句主谓之间语义关系的范围。这种情况通常是指主谓之间是比喻关系或主谓之间是复杂的逻辑关系。
①主谓之间是本体或喻体的关系。如:
此吾家之千里驹也。(晋·陈寿《三国志·魏·曹休传》)
张松,州之股肱。(晋·陈寿《三国志·蜀·法正传》)
②主谓之间没有直接语义关系。如:
狱者,天下之性命也。(晋·陈寿《三国志·魏·明帝纪》)
吏者,民命。(晋·陈寿《三国志·蜀·夏侯玄传》)
(二)有判断词句
1.“为”字判断句。如:
内外两教,本为一体。(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
“为”字判断句主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大致与无判断词句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相似。
2.“是”字判断句。如:
不礼贤,是失君子之望也。(晋·陈寿《三国志·魏·袁绍传》)
蒜颗是俗间常语耳。(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
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志。(晋·陈寿《三国志·吴·孙破虏传》)
此等名目,皆是叶生形容之所象似。(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四)
隋唐五代时期的判断句根据性质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种。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期的判断句有较为特殊的类型,反映了判断句在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
(一)判断词位于句尾
宝山者,吾身是也。(五代·静、筠二禅师《祖堂集》)
彼国王者,弥勒是。(三国·吴·康僧会《六度集经》卷一)
(二)杂糅组合式
即内依报招外果者,即人相成佛是也。(五代·静、筠二禅师《祖堂集》)
佛告诸沙门:“时乾夷国王者,即吾身也。”(三国·吴·康僧会六度集经》卷一)
特点
秦汉以后判断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有判断词句对无判断词句的替代上。
无判断词句演变为有判断词句是一种系统的缓慢的变化。肯定判断句表达上的先天不足是导致判断词产生的语言内部原因,也可以证明有判断词句取代无判断词句开始侵入无判断词句的领域,这是有判断词句发展过程中首个意义重大的标志。
最早是在旧有形式中插入“是”,形成“非是”的否定形式。“非是”形式的出现,标志着有判断词句的发展过程中,跨出了又一十分重要的一步。新的否定形式的产生,是有判断词句替代无判断词句过程中又一个重要意义的标志。
“是”字能够受助动词的修饰,意味着它基本具备了现代汉语判断词的性质和特点,是有判断词句取代无判断词句发展过程中第三个有重要意义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是”字判断句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
1.使用频繁,说明当时人用“是”字判断句已经习以为常。
2.用法灵活。“是”字后面的宾语可以是谓词性成分或者主谓结构等。
3.“是”字判断句都没有“也”这一句尾语气词,说明它已经完全独立,不必再用“也”字煞句以帮助判断语气。
4.“是”字前可以用副词修饰,而且用来修饰的副词很多。如:皆、尤、纯、盖、直、便、乃,会、虽、极、都、甚、既、则、但、并、即等。
近代汉语判断句
形式
(一)主语+是+名词
朕是百鸟王。(王重民等编《(唐)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他是杭州柳永。(《(元据时期)关汉卿戏曲集·钱大尹智宠谢天香》)
(二)主语+是+动词
将军实是许他念经。(王重民等编《(唐)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
(三)主语+是+形容词
这厮是倒聪明着哩,(《(元据时期)关汉卿戏曲集·钱大尹智宠谢天香》)
(四)修饰语+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他那里暗暗的藏,我须索紧紧的防。都是些狐朋狗党。(《(元据时期)关汉卿戏曲集·单刀会》)
母亲,你打我,则是疼你那学课钱里!(《(元据时期)关汉卿戏曲集·状元堂陈母教子》)
好是奇怪也!老夫恰合眼,梦见端云孩儿,恰便似在我跟前一般。(《(元据时期)关汉卿戏曲集·感天动地窦娥冤》)
看来屈原原本是一个忠诚侧怛爱君底人。(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一)主语+(乃)+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吴钩乃古剑也,古有干将、莫䥺、太阿、吴钩、鱼肠、躅镂之名。(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柔软立身之本,刚强惹祸之胎。(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二)主语+系+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这陈文昭原系大理寺正,升东平府尹,又系蔡太师门生。(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回)
(三)主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武二是个顶天立地的噙齿戴发的男子汉!(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咱家姓高名猷,字是仲鸿…(清据时期·蒲松龄《聊斋俚曲·禳妒咒》)
(四)主语+名词+是(便是、是也)
自己徐氏便是。(清据时期·蒲松龄《聊斋俚曲·禳妒咒》)
俺乃静业和尚是也。(清据时期·蒲松龄《聊斋俚曲·禳妒咒》)
(五)主语+是+(名、动、形等+的)
你不如分开罢,费也费的是他的。(清据时期·蒲松龄《聊斋俚曲·翻魇殃》)
(六)主语+是+动、形、小句
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清据时期·蒲松龄《聊斋俚曲·翻魇殃》)
(七)×+是+×
你就指地去做保,要钱是钱银是银。(清据时期·蒲松龄《聊斋俚曲·翻魇殃》)
特点
(一)《金瓶梅词话》中的判断句
《金瓶梅词话》中的判断句有3种:名词(包括代词及名词性短语)谓语句、“系”字句、“是字句。其中名词谓语句可以看作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语气助词“也”出现频率高,实际上是一种存古现象,但口语化的句子已脱落了“也”,是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的滥觞;“系”字句是近代汉语的产物,为现代汉语所继承;“是”字句产生于上古,发展于近代,为现代汉语所继承。
“是”字句的发展表现在宾语、状语和所表语法意义上。古代汉语的判断宾语主要是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而《金瓶梅词话》所代表的近代汉语,其“是”字句的判断宾语远远超出了古代汉语,不仅有层次关系复杂的短语如总承式、总分式、因果式等,还有复杂的句群宾语,这也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是”字句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状语的多样化上,如可带表统括、限止、肯定、否定、时间、重复、连续、程度、表敬等副词状语和形容词、能愿动词状语,还表现在状语的双音化和连用上。
“是”字句所表语法意义是丰富的、多样化的,尤其判断宾语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发展始末,是古今汉语所不备的,体现了“是”字句在近代的发展。
(二)《聊斋俚曲》中的判断句
在《聊斋俚曲》里,判断句已经是“是”字句,对俚曲判断句的分析就是对“是”字句的分析。俚曲里的“是”字句已经基本上接近现代汉语。
(三)《洛阳伽咖蓝记》中的判断句
萧红的《〈洛阳伽蓝记〉的五种判断句式》探讨了《洛阳伽蓝记》中除“是”字判断句以外的五种判断句式:
①主语+(者)+谓语+也;
②主语+副词等谓语修饰成分+谓语+也;
③主语+(者)+谓语;
④主语+副词等谓语修饰语+谓语;
⑤主语+为+谓语。并与《孟子》、唐张鷟游仙窟》中的同类形式作比较。
对《洛阳伽蓝记》继承旧有形式的情况和旧有形式的历史发展概况有一定了解,发现1、2式逐步衰落,3、4式反而呈略上升趋势,这说明旧有的形式并非一味地衰落,有时还存在局部的发展。
(四)近代时期汉语还出现了叠加式判断句
刘卫宁的《宋元明时期叠加式判断句的分析》指出:在宋元明时期,汉语口语中出现了大量的特殊句式,叠加式判断句即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江蓝生曾将元明时期的特殊判断句归纳为4种模式:
①“S+是+N的+便是”(“便是”或作“是也”),如:
小人是屠家张千的便是。(元·无名氏《替杀妻》楔子白)
(注:有“的”及第二系词
②“S+是+N+便是”(“便是”或作“是也”),如:
俺是沙陀李晋王太保李嗣源是也。(《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七回)
此式与第一式的区别在于称谓名词N后没有“的”。(注:无“的”但有第二系词)
③“S+N的+便是”,如:
贫道,陈抟先生的便是。(元·马致远陈抟高卧》一折白)
此式主语后不用系词,人名后用“的”。
④“S+N+便是”,如:
老夫,王员外便是。(元刊杂剧《小张屠》楔子白)
此式主语后不用系词,人名后也不用“的”。
现代汉语判断句
形式
第一,体词判断句:S→NP1+NP2。这样的判断句中,判断的意义由句式来表达。这类判断句一般包含两个体词性成分,即“主语+名词性谓语”的形式,NP1和NP2分别是判断的对象和判断的内容。例如:
今天劳动节。
今年龙年
这种判断句在形式上没有出现说话人表达判定情态的成分,所以判断的强度不太明显,对内容的说明作用更突出。
第二,系词判断句。
一是S→NP1+(不)是+NP2
这是我们常见的系词判断句。这种形式中,系词“是”联系的NP1和NP2都是体词性成分,可以是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数量词以及“的”字结构。这里的NP1和NP2所指对象A和B具有等同或类属的状态并且在外延上具有对应或包含的关系,否定判断句用副词“不”在系词“是”前,表达否认。如: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
我说的是他。
二是S→NP1+是+VP
这种构式中的VP是谓词性成分,可以是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以及介词短语主谓短语,甚至小句等。这种判断句一般是对“是”后面的成分进行强调。如:
这简直是无理取闹。
我是为你们好。
三是S→是+S′
判断句句首直接用判断词“是”,是为了强调整个小句S,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由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名词性谓语”发展而来的形式,如:
是他拿走了那本书。
是李老师教会了我说汉语。
功能
第一,体词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根据体词判断句表达的命题意义的不同,我们可以分成几类:
一是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就是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如: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明天我生日。
二是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同类。如:
孔子鲁国人。
椰子南方水果。
三是表示比喻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就像谓语表达的人或事物一样,如:
女人心海底针。
体词判断句一般用于描写、说明事物,只表达肯定的意义,不表达否定的意义。要表达否定的意义时,一般要用系词判断句。
第二,系词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现代汉语系词判断句的基本功能是表达说话人的看法、见解等。
在具体的言谈活动中,系词“是”还有几种不同的功能。
一是判断功能:表达说话人对谈论对象的主观判断。前项是判断的对象,后项是判断的具体内容。如:
他是老师。(不是学生)
最先发现十二平均律的人是朱载堉。(是朱载堉,不是别人)
二是强调功能:在系词判断句中,“是”可以被用来强调说话人想表达的重点内容,有的时候与“的”字连用。例如:
是小王买的票。
他是昨天修的电脑。
三是应答功能:具体交谈中,听话人可以用系词判断句表达同意说话人的意见或不同意说话人的意见。如:
——我们动作这么慢,会来不及的。
——是呀!我们得动作快点。
判断词还用于回答对方的提问,主要是回答“是”字问句,表达肯定一般用“是的”,表示否定用“不是”。如:
——他是大学生吗
——是的,他是大三的学生。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