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美村,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地处文教河北岸,村域面积4.28平方千米,村庄占地面积540亩。
村落历史
据《邢氏家谱》中记载:南宋赵构
建炎年间(1127—1131年),因金兵继续南侵,刚成立不久的南宋朝廷根基不稳,其时邢氏有二兄弟,族谱称十二公和十三公,为避金兵南侵之乱,自河南开封经浙江杭州(时为南宋首都),辗转南下,渡海迁于琼。十二公卜居文昌东阁的观霄村(曾称官建村、今称群建村),十三公卜居文昌文教的水吼村。十二、十三两公是为邢氏迁琼之始祖。十三公从河南汴梁迁移海南定居于今水吼村,村内以邢氏为主,是村中的大姓。
1954年前,加美村为东阁公社所辖。
1954年后,加美村归为文教村管辖。
1986年,加美村开始脱离文南管理区。
1996年,加美村为正式成为行政村。
2016年,加美村被列为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同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地理环境
加美村位于文昌市
文教镇西南部,加美村委会下辖水吼村、加美村、石壁村3个自然村,村域面积4.28平方千米,村庄占地面积540亩。
加美村地势呈中间高四周低的趋势,高程值约在0—15米之间,属于平原地区,主要为林地、园地、农田,水塘。
加美村全年高温,雨量充沛,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加美村的植被主要以槟榔、椰子等人工种植作物为主。
加美村的灾害主要为雨季的台风天气。
加美村野生动物以
翠鸟、
鹦哥、
赤腹松鼠、
雷公马等本地小型动物为主。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加美村委会坐落在文昌市文教镇西南部,其选址体现古人“择水而居、与田为邻”的选址理念,村落周边为大片农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南部为文教河由北向南汇入南海,其间分布有数十个天然水塘,村民在其中养殖淡水鱼类、虾类等。
空间布局
加美村主要沿着一条东西向的村路北侧发展,布局呈南北朝向梳式布局,比较规整,有明显的巷道空间。村落中集聚着邢、林、曾、李、王等姓氏家族,以家族聚居形成村落,村内分布有学校、卫生室、球场、文化室、公厕等公服设施。
加美村内的传统建筑均为琼北民居风格,其特点为一层建筑,每户由大门、正屋、横屋、院墙等组成,都具有独立式院落、坡屋顶、大挑檐、双层窗等青灰风格。民居多为独立院落式砖瓦房,正屋为主体,也是家族的中心,堂屋两侧是两个小屋子,院子有独立的砖瓦结构瓦房。
建村智慧
加美村房屋布局前后对齐、高低有序、房屋相连的多进院落。在村里房子建造时,暗含着“兄弟同心,邻里不欺”的寓意。所谓同心,是指每行屋子内住的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兄弟辈直系亲属,在“行”的中轴线上,每进房屋的正厅前后大门都要上下对齐,以示“同心”;而“行”与“行”的住宅间,同辈的房屋必须高度相等,以示邻里相互平等。每行院落间都留有相当间距,形成村巷,是各户人家出入的主要通道。
加美村内部分先民下南洋后带回了当时受西方殖民影响的南洋文化,与琼北民居融合而成一个全新的建筑形式,此类民居材料大多为从南洋运回,空间结构上大多按照琼北民居院落形式,有正屋、横屋等,于琼北民居不同的是构筑可上人的门楼、墙体。往往会有南洋风格罗马柱、墙雕、木雕、彩绘等,体现了当时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经济社会
人口
据2024年1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加美村主要民族为汉族,有户籍人口1333人,常住人口1103人。
经济
加美村主要以淡水养殖、家禽养殖、水稻、瓜菜种植为主,主要产业为蔬菜食用菌园艺作物种植、家禽饲养、水产养殖。村庄旅游产业以星斗居民宿一期和二期进行旅游产品规划,种植方面以大棚瓜菜、百香果基地、金椰子基地为主,养殖方面有小黄牛养殖基地和海水养殖基地等。
据2024年1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加美村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2000元。截至2024年6月,2023年以来,加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40余万元。
主要景点
历史建筑
邢宥故居位于海南岛文昌市文教镇水吼村,是未评级不可移动文物,始建于明朝成化六年(1470年),其位于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镇水吼村委会水吼三经济社,坐北朝南,介于东经110°52'456″,北纬19°39'162秒″之间,海拔7米,五进格局,砖木瓦结构,硬山顶,第一、二进为邢宥故居,后人称为“巡按府”,是后人为了纪念邢宥而建,1972年被台风推倒,2005年重修。第一进为路门,门额上刻着“都宽第”。开中门,设屏风,两侧各置一厢房,门前两侧各有一对石狮、一对石鼓、石锣。路门置前庭,宽12.00米,深11.8米,面积141.60平方米。第二进距第一进8.80米,第二进为正室,三开间,13架桁,46路瓦面,中间为客厅,两侧为卧房,正厅深8.40米,宽4.30米,内高5.29米,厅内供桌上供奉邢宥父、邢宥两位祖先神牌。
邢慧学故居始建于民国时期,为未评级不可移动文物,是后人为纪念邢慧学而建,保存状况一般。
定安楼始建于清末民初,为未评级不可移动文物,是邢定安下南洋回乡而建,定安楼保存状况较差,邢氏老宅保存状况良好。
邢氏老宅始建于清末民初,是未评级不可移动文物,其建筑外观为传统琼北民居,南北朝向,青灰色,一层坡屋顶结构。材料为木砖瓦,门窗为彩绘花窗。由大门、正屋、横屋、院墙等组成,具有独立式院落、坡屋顶、大挑檐、脊吻、墙体雕花等风格。
文物遗存
邢宥纪念亭:是明代先人为纪念明臣、琼籍先贤邢宥而捐款建起来的,占地面积30平方米,为文昌市历史建筑。清代海南探花张岳崧将邢宥同海瑞、邱浚誉为海南三贤。因1972年台风破坏,1994年在原址重建邢宥纪念亭。
石雕:邢宥故居门前大门左右石雕为明代成化七年(1471年)建成之后遗留原物。
石墩:邢宥纪念亭处有建于明代的石墩。
石碑:邢宥纪念亭内有道光年间和民国时期的捐款芳名石碑。
古树:村庄自元代迁徙以来种植大量树木,村内保留许多百年古树,村民多用作遮荫等。
古井:村内最早的古井可追溯到明代的古井,该井从明代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村民所用,主要用于食用与洗涤。
古巷道:村庄现存最早的老村巷为民国初年遗留下来的。
历史文化
历史人物
邢宥(1416—1481年),字克宽,号湄邱。文昌人。明代政治家、学者、海南三贤之一,与丘濬、海瑞并称海南“一鼎三足”。为官20余年,历任四川临察御史、浙江台州知府、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右佥都御史、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邢宥的事迹有:秉公执法振朝野、惩治腐败倡俭约、动用军饷济灾民、归养林下作平民。代表作品《湄丘集》。邢宥墓位于文昌市文教镇铜斗村的铜斗山南面,座北朝南,是邢宥与夫人林氏异穴合葬墓。墓占地750平方米,分前庭、阳埕、拜亭和墓穴,地面有神道、碑碣、列兽等,是一座大型明墓。
林猷岱(1923—2008年),文教镇石壁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文昌县文教乡青抗会主任,水北乡党总支书记,第五、六区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文北县委第一区区委书记、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海南解放后,历任文昌县三区区长,县政府委员、县法院院长,海南区党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海南行政公署人事处秘书科科长、副处长,中共崖县县委书记处书记,海南松涛水利工程局政治部副主任,海南干部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海南中旅社经理,海口市财贸委员会副主任,海南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1986年离职休养,享受地专级待遇。
传统民俗
加美村内主要居民是汉族,其服饰与海南各地的汉族服饰基本是一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中男子多穿黑布唐装,款式与大陆其他地方相同。女子多穿黑色或者蓝色圆领、右腋开纽的大襟衣。地主绅士多穿长袍马褂,国家工作人员多穿中山装,有钱人家中年男子多穿西装,女子多着旗袍,学生穿学生装,款式和大陆各地大致相同。建国后,因受城市生活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文革”中,衣服的款式和色彩大都比较简单,男子多穿中山装或绿军装,年龄较大的仍穿唐装和大襟衣。“文革”后,一般各家都有一台脚踩缝纫机,各自去市场上买布(一般以“的确良”布为主),自己用粉笔在布上画好制衣款式图案,自己裁剪,在缝纫机上缝线便做成了。20世纪80年代后,衣着款式、色彩、装饰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民穿衣服跟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后来,村民的着装与海南及大陆各地的汉族服饰是一致的,几乎无人自制衣服,大都是到市场上去购买。
祭祖时间在每年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元节、
冬至节、
春节等传统节日时。其形式是在祖屋或家中的厅堂,在“神床”的香炉中烧香,在八仙桌上摆一桌酒菜,点红烛、烧香、放鞭炮,烧纸钱,祭拜先人,家中的全体人员务必到场。祭拜时,按辈分的大小,列队而拜。
定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金堆村内男女婚姻,皆由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孩子到一定岁数后,家长便托媒为其物色婚姻对象。然后由男女家长将孩子的出生年月日时辰的干支“八字”庚帖,并备小礼,请媒人带到女方。女方家长接帖后,如果认可,便将女孩的“八字”连同男方庚帖一起送请算命先生卜测“合命”,俗称“红纸合命”,如果双方“命格”无“冲克”,便留下男孩庚帖,将女孩庚帖交媒人带回男方家里,以示允诺,俗称“定命”(即定亲)。
男女长至“二八”(16岁)便可结婚,后来大多是到了法定的年龄才结婚。男方请风水先生择定结婚吉日(本地俗称“看日”)后,托媒人通报女方,同时送去聘金和一定数量的糖果、糕饼等,以便女方按分户赠给族中与邻舍各家。
当地人逢年过节离不开鸡,甚至有“无鸡不成宴”之说,首先仪式上用鸡来祭拜“公”,然后再斩了上桌当菜。拜公一般选用个头大个的公鸡,有些地区还会每家每户出一只鸡,集体祭拜,形成“百鸡宴”。
非遗项目
公仔戏:一般从海南元代出现手托木头戏算起,在海南岛有四五百年历史了。手托木头戏的表演形式被琼人吸收后,以海南方言、民歌、民间器乐曲演化成唱腔,融入唱腔,融入琼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演绎历史故事和本地民间故事,使它成为有海南特色的艺术品种,海南民间另命其名为“
公仔戏”,以示其与其他“木偶戏”有别。“公仔戏”演出内容多种多样,多于生日、结婚、考上大学等喜庆活动上进行。
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是中国海南省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
琼剧是南方戏剧的其中一个支系,主要以海南话为戏曲语言,因此流行地域亦仅限于海南岛及两广之间。琼剧是当地的本土文化象征之一,已有一段颇长的历史,但实际起源时期却难以考知。2008年6月,海南省琼剧院、海口市申报的琼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昌公期:“
公期”是海南的一种地方文化习俗,是一种年度的区域性祭神活动。公期的本意即所供奉、拜祭的神灵或者祖先的生日,也有些是对于当地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纪念日,不过文昌一带的“公期”大多集中在了正月。
村志族谱
加美村族谱为清末时期编撰,一直保留,主要介绍邢氏子孙的生卒年日、生平事迹、配偶和埋葬地。
特产美食
文昌鸡色泽淡黄光亮,皮脆肉嫩味鲜,醮佐料而吃,肉质较为爽滑。据传,文昌鸡最早出自文昌市潭牛镇牛镇天赐村,此村盛长榕树,树籽富含营养,家鸡啄食,练就了较好的体质。文昌鸡的特点是个体不大,重约1.5千克左右。海南人吃文昌鸡,传统的吃法是白斩(也叫“白切”),同时配以鸡油鸡汤精煮的米饭,俗称“鸡饭”。海南人称“吃鸡饭”即包含白斩鸡在内。白斩文昌鸡在海南不论筵席、便餐或家庭菜均可食用。文昌鸡的烹调方法与其他白切鸡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调料是天然的,主要由生姜、蒜泥、白糖、精盐以及桔子汁组成。文昌鸡也被国家列入“无公害农产品”。
荣誉称号
旅游信息
公共交通(文昌市区—加美村):在市委市政府站上车,乘坐游2路公交车,途径18站,在椰子王国站下车后步行8.2千米,即可到达,约用时2小时45分钟。
自驾车(文昌市区—加美村):由文昌市区沿文府路进入文府北路,右转进入航天大道,再左转沿滨湾路行驶,后经文东路右转进庆龄路,再沿S203行驶,右转至加美村,全程34.2千米,约用时44分钟到达加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