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制片厂(简称北影)成立于1949年4月20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77号,是中国电影故事片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该厂由中国共产党接收原国民党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制片厂并从延安及东北抽调一批文艺工作骨干成立。北影厂在成立初期拍摄了《祝福》、《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等优秀影片,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拍摄了《大河奔流》、《伤逝》、《骆驼祥子》等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此外,北影厂还与外国制片厂商合作拍摄了《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侠女十三妹》等影片,并在1958年与法国合拍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儿童故事片《风筝》。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片。
简介
北京电影制片厂,简称“北影”。1948年北平(今北京)解放,中国共产党接收了原国民党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制片厂,简称“中电三厂”,并从延安及东北抽调一批文艺工作骨干,于1949年4月20日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同年10月1日改名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为
田方,1951年由
汪洋继任。建厂初期以拍摄纪录片为主,先后摄制的故事片有《
智取华山》、《
龙须沟》等。
1956年,另行组建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后,改为摄制故事片的专业厂。此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影片创作上大胆探索,逐渐形成了以改编文学名著为主、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风格。先后拍摄了《
祝福》、《
林家铺子》、《
青春之歌》、《
革命家庭》、《
风暴》、《
红旗谱》、《
烈火中永生》、《
早春二月》等优秀影片。同时改编拍摄了《
杨门女将》、《
野猪林》等传统戏曲片。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少量样板戏影片外,基本未拍故事片。
1976年后,北京电影制片厂除拍摄了《
大河奔流》《
伤逝》《
骆驼祥子》《
包氏父子》《寒夜》《边城》等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外,还摄制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
小花》《
瞧这一家子》《
夕照街》《
良家妇女》《
血总是热的》《
代理市长》《
迷人的乐队》等。
北京电影制片厂还与外国制片厂商合作,拍摄了故事片《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立体故事片《
侠女十三妹》,并协助拍摄了《
马可·波罗》《
末代皇帝》等。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郎斯艺术制片公司合拍电影《
风筝》(导演
王家乙、吴国光、
Robert Pigaut),这是我国与外国合拍的第一部彩色儿童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片。
建厂以后,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影片、创作人员多次在国际、国内电影节或评奖活动中获奖。自北京电影制片厂整合进入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该厂成为中影公司影片生产挂名单位。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投资或拍摄的影片挂名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或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成立译制中心后,接替原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译制片工作。
发展历史
老北影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位于北京市
北三环中路77号,厂创建于1949年,1948年北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电影事业的成长,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了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电影制片厂,并从延安及各革命根据地抽调了一批从事电影工作和文艺工作的干部,于1949年4月20日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同年10月1日改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为
田方,1951年由
汪洋继任。
1956年1月,苏联派出设计专家协助北影厂规划新厂建设。新厂址选定安定门外小关,1959年建成时,全部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影制片厂,可以年产24部普通银幕和宽银幕影片。厂区内有环境优美的外景地,包括小山、人工湖、河流和一些半永久性的布景,比如南方的村镇、北方的四合院等。厂内建有三个摄影棚、一个录音剪接车间、一个布景修配车间和一座技术综合楼。摄影棚内有良好的隔音设备,棚内的布景和灯光操纵都有机械装置,还有完善的通风设备和冷气暖气设备。这座厂区从筹建到设计、施工,苏联前后曾派遣了八位专家来帮助指导。通过北影厂的建设,北影人也与苏联电影界建立起比较密切的联系。
1956年原建制中拍摄新闻纪录片的部门分出,另行组建为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改为拍摄故事片的专业厂,汪洋继续担任厂长。1956年改为故事片专业厂后,在影片创作和生产管理上开始大胆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各方面都有创新。
上世纪60年代是北影厂艺术创作的高峰时期。此时的北影厂拥有一批活跃于影坛、有代表性的导演群体,成为北影厂的核心力量。其中,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四位拥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导演,被称为“北影四大帅”。成荫擅长革命战争和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代表作有《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山》等;崔嵬充满激情,既能导又能演,还擅长拍摄戏曲影片,代表作有《小兵张嘎》《杨门女将》等;水华擅长名著改编,《林家铺子》《革命家庭》是他的杰作;而凌子风被称为“拼命三郎”,《红旗谱》《骆驼祥子》等是他的代表作。除了优秀的导演,此时的北影厂还拥有钱江、聂晶、高洪涛、朱今明等一批优秀的摄影师和谢芳、于洋等知名演员,可谓群星荟萃,精品迭出。
1960年,北影厂摄影师在北京站拍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高宏摄拍摄于1963年的《小兵张嘎》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儿童电影,2005年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这一时期,北影厂还拍摄了不少戏曲电影,比如《杨乃武与小白菜》《野猪林》等。其中梅兰芳主演的《游园惊梦》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梅兰芳生前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70年代,考虑到小关厂区位置偏僻,地势低洼,经周恩来总理等领导批示,北京市政府决定在北太平庄原总参测绘学院旧址重建北影厂。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北三环中路77号的厂区,是北影厂的第三个厂址。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北影厂迎来了鼎盛时期,拍摄出《小花》《骆驼祥子》《茶馆》《瞧这一家子》《夕照街》《血,总是热的》等经典故事片。中外合拍戏也开始出现,主要有《火烧圆明园》《马可·波罗》《末代皇帝》等,丰富了上世纪80年代的国内银幕。随着这些作品的推出,刘晓庆、张丰毅、斯琴高娃等一批演员逐渐被观众所熟知。
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了《
祝福》《
林家铺子》《
青春之歌》《
革命家庭》《
风暴》《
红旗谱》《洪湖赤卫队》《
停战以后》《
烈火中永生》《
早春二月》等多部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影片。改编拍摄了《
杨门女将》《
野猪林》《
穆桂英大战洪州》等多部传统戏曲片。“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电影制片厂受到摧残,大批艺术家、技术专家遭到迫害,厂房、设备被搁置,除拍摄少量“
样板戏”外,基本上未拍故事片。到1974年末开始恢复故事片生产,但受到“四人帮”多方刁难。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北京电影制片厂重获新生。拍摄了《大河奔流》《伤逝》《知音》《
骆驼祥子》《
包氏父子》《
寒夜》《
双雄会》《
边城》等多部历史及文学名著题材影片,同时也拍摄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影片,《
小花》《泪痕(1979)》《
瞧这一家子》《
夕照街》《
良家妇女》受到观众好评。为配合国家改革形势,先后拍摄了《
血,总是热的》《
代理市长》《
相思女子客店》《
迷人的乐队》等多部改革题材的影片,受北京电影制片厂多年来在漫长的影片创作、生产道路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影片清新、质朴、富有民族特色,尤其在改编文学名著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在改编、导演、摄影、音乐、美术各方面都有创新。
1949-1985年,北京电影
制片厂共拍摄故事片180部、舞台艺术片58部、新闻纪录片17部,共计255部。此外,还译制了外国影片10部,协助各
兄弟电影制片厂拍摄、加工影片多部。这些影片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受到观众的喜爱。80年代以来,还与国际制片厂、商合作,拍摄了故事片《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立体故事片《
侠女十三妹》,并协助拍摄了《马可·波罗》、《
末代皇帝》。北京电影制片厂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技术专家,具有年产30部故事片、200余集电视剧的能力。建厂至今,有百余部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节获奖。有将中国文学名著搬上银幕的优势和传统;并有与国际合作拍片的雄厚力量和经验,其合作拍摄的影片中有50余部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80年代中期,为拍摄电影版《红楼梦》,厂区内还修建了荣国府和宁国府。后来古装影视剧开始流行,西四牌楼街被改造为明清风情一条街,和荣、宁两府一起成为北影厂的重要地标。《霸王别姬》《还珠格格》《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等诸多影视剧均在北影厂的仿古街景中取景拍摄。80年代的北影厂拥有国内一流的技术设备。不仅有专门的主楼、洗印楼和录剪楼,还有近5000平方米的摄影棚、从英国和美国引进的杜比立体声录音设备和3D立体摄影机。当时我国最新研制的冷光摄影卤钨灯也在这里得到应用。1984年中日合拍了我国第一部3D立体传奇武打故事片《侠女十三妹》,该影片也是一部立体声电影。
新北影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拥有先进的设备和雄厚的实力,全厂职工1350人,是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厂内除设有文学部、统筹部、导演室、演员剧团等创作部门之外,还设有摄影、美术、录音、洗印、特技、照明、置景、化妆、服装、道具等工作车间及电影艺术、电影技术、电影经济研究室。厂区建有4个摄影棚、1个特技棚、2个对白录音棚、1个音乐录音棚、1个效果录音棚、1个混合录音棚,并设有电视节目制作部。配备有世界最新或较新的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强大,设备配套完善,工艺技术先进,从剧本创作到拷被贝制作,均可独立完成。年生产量为20-25部故事片。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曾经被国有制片厂、电影公司垄断的电影生产发行体制被打破,民营影视公司开始崛起,也挤压着北影厂的生存空间。尽管《霸王别姬》《天堂回信》《过年》《四十不惑》《民警故事》等一批获国际大奖的影片暂时挽回了北影厂经营下滑的势头,但企业发展前景仍令人堪忧。
1999年2月12日,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八家电影企事业单位组建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2008年,中影集团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在怀柔区杨宋镇建成。中影集团的成立和怀柔基地的建成,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北影厂获得了重生。
1999年2月12日,《北京晚报》13版这一时期的北三环北影厂门口,有一道独特的风景——“蹲活儿”的群众演员。只要“群头”一出现,立即就会呼啦啦围拢来一大批递简历的群众演员。“群头”根据需要挑选演员,再把他们带到各个片场。王宝强在北影厂门口被导演发现的故事就像灰姑娘的故事一样,鼓舞着这些怀揣明星梦的北漂人。随着2012年北影厂最后一批部门搬到怀柔基地,群众演员扎堆儿北影厂门口的景象也成为历史。
2019年2月,北影厂大院启动保护修缮计划。主要对被称为“八一楼”的北影厂三大楼——主楼、录剪楼和洗印楼等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近现代建筑群进行修缮保护。修缮后的建筑群,由中影集团打造为全国电影创作交流中心。此外,北影厂主区136亩的土地上,还要规划建设电影文化雕塑公园、电影博物馆区、电影文化长廊等。
2021年,北影厂修缮完工后的“八一楼”主楼。潘之望摄未来的北影厂,将成为集结电影创作、电影交流、电影传承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首都电影文化新地标。
出品影片
译制影片
1973年
197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8年
拆迁
北京电影制片厂拆迁的消息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拆迁后的北影厂旧址将投资建成一个城市综合性建筑——“北京益田国际梦工场”。这个所谓的“梦工场”总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规划
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定位为“北京
创意文化特区”,项目建成后将集国际五星级电影
主题酒店、国际5A级中国
电影大厦、高端精品
益田假日广场购物中心及顶级豪宅为一体。昨日,相关媒体又报道,北影厂内的主楼、东楼和西楼2007年已被列入《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市规划委已按规定明确要求予以保留。
北京电影制片厂面临拆迁引发争议,“北影厂职工及离退休同志”(简称北影厂员工)
公开信要求相关部门立即停止拆迁,要求恢复原貌。这之后北京市规划委已经明确表示将保留主楼、东楼和西楼三栋建筑。北影厂老导演张泽宇和部分退休员工在京举行通气会,他们表示厂区所有拆迁和建设已停止。
老导演张泽宇现场出示91岁文物专家
谢辰生写给中央领导的信,并透露已得到两位中央领导的批示,北影厂有望以
文物保护单位形式免于被拆迁。张泽宇告诉记者,“北影厂员工”要求
文物管理机关认定该厂所有建筑群是不
可移动文物,要求全址保护,而不只是保护三栋楼。此外,他们还认为,北影厂数百部电影
拷贝、剧本、场景图,以及部分从
故宫转移过来的道具、服装,也要申请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
之前有传言表示,北影厂保护下来后可能改建成电影
博物馆,而
电影学院教授
谢飞通过微博提出将保护老北影与发展电影学院结合起来。对此,张泽宇表示,北影厂保护只能说是出现胜利曙光,要等真正保护下来后才能确定哪种方案,博物馆、教学甚至恢复生产都有可能。
地理位置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