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坞杨氏宗祠,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凤林镇南坞村,总面积约2700平方米,始建于元代。
历史沿革
南宋时期,杨尹中始迁于南坞村。
元代,杨氏后裔始建南坞杨氏宗祠,具体时间规模不详,后不知毁于何时。
明嘉靖至明万历年间(1522年—1620年),因杨氏后裔的正室和侧室之间发生矛盾,因此,分别建了杨氏宗祠。人们习惯把村北杨氏后裔正室所建的宗祠称为“内祠”,村南杨氏后裔侧室所建的宗祠称为“外祠”。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南坞杨氏外祠毁于兵燹。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杨氏族人重建外祠,建中堂。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外祠增建前堂。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外祠建造后堂。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又在南坞杨氏外祠门外建起东壁,西昆大门屋二间,在门前开凿一方半月形池,并建成了一座照壁。
2002年―2003年,对南坞杨氏外祠进行了抢救性维修。因年久失修,南坞杨氏宗祠内外祠破损较为严重,从2002年8月开始,对南坞杨氏外祠南侧的墙体和整个梁架结构及屋面进行了修给。工程于2003年下半年竣工,历时近一年。共投入经费30余万元,其中南坞村发动集体和个人捐资,共募集资金20余万元,江山市文化局出资10万元。
2008年5月至2008年11月,浙江省文物局下拨修缮经费150万元,对南坞杨氏内祠和外祠均进行了全面修缮。
2011年5月,对南坞杨氏宗祠进行全面修缮,于2012年6月竣工。
2012年6月,南坞杨氏宗祠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内祠
南坞杨氏内祠现存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占地地面积约720平方米,为三进四天井,三开间,呈纵长方形,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最具特色的是大型砖式门楼,砌有二十二幅砖雕,砖雕有人物、动物、花草图案。其砖雕精细,人物栩栩如生,动物、花草形象逼真,十分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墙体用大块方正青砖对角斜砌而成,线条十分优美。砖柱砖梁仿制石柱、石梁做功精细,有独到之处,不但有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实用性,充分体现了明代中后期的建筑特点。
外祠
南坞杨氏外祠,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江山市现存最大的宗祠。共三进二天井,歇山顶,开间多样化,呈纵长方形,设多组马头墙,其门楼设计豪华气派,为四柱三层重檐出挑上翘,各层檐角设斗拱,梁、柠雕鹤、鹿图案,牛腿雕人物,雀替雕花草,精致无比。气势雄伟,用材讲究,雕刻精细,彩绘精湛。杨氏外祠藻井最具特色,戏台顶上的八角藻井,内设十六攒斗拱,外设十二攒斗拱,藻井内彩绘人物故事图,人物众多,十分逼真,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二进明间檐廊设藻井,藻井内彩绘人物故事图,其中麒麟图十分壮观、逼真;后进回廊藻井内有三个圆形图案,中圆置八卦,两边彩绘,寓意深长,显得大方又精致,质朴而高雅。杨氏外祠的镂雕较精致,前檐柱牛腿镂雕双狮滚球、鲤鱼跳龙门,更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由于分几次建造,时间跨度大,因此又兼具了不同时期的建筑特点。
主要建筑
内祠建筑
内祠门楼高约7.75米,宽约9米,五级石台阶拾级而上。门楼四柱三层,青砖柱头科斗拱出挑,檐口二层青砖叠涩,墙体磨制开砖筑砌,棱角分明,小青瓦铺盖屋面。红岩石门柱。整个砖式门楼除用青开砖砌成外,还镶嵌二十二幅砖雕,内容丰富,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自然风景,雕刻工艺精湛,人物栩栩如生,动物、花草形象逼真。门额正中横书“理学名宗”四字楷书,砖雕而成。门楼正、反两面都有精细的图案,正面以花草图案为主,反面以人物故事为主。门楼前设有八个旗杆石,旗杆石呈正方形,宽80厘米,高70厘米,石质坚硬,正中一个圆形的洞,直径约20厘米,为家族立功名庆典、集会插旗所用。
内祠前院为一个大天井,东西横向长方形天井由条石砌成。天井东、西、南三面是围墙围墙承接门楼,墙体用大块方正青砖对角斜砌而成。前院至前厅设三步石阶。
内祠前厅为三开间,五架梁,前后单步梁设回廊,三合土地面,面宽12.9米。歇山顶。明间抬梁式,三架梁前后置月梁,明间柱础石为莲花瓣型,金柱直径约50厘米,梁、仿彩绘,雀替雕花草,牛腿雕鹤、鹿等吉祥物。次间砖砌柱、梁,仿抬梁式,五柱七檩,檩条直接搭承山墙之上,面宽3.65米,脊檩高6.92米。
内祠穿堂为三开间,左右为东西厢房。明间五架梁,抬梁式,梁架同前厅,次间各设小天井用来采光天井四周条石筑砌,做工精湛。天井内原有二只水缸盛水作消防之用。穿堂次间两侧各开有一道边门进入两厢房,厢房均建单间简易抬梁式建筑。
内祠祭堂二台阶拾级而上,三开间,五架梁单步梁设回廊,面宽与前厅相同,通进深6.65米。明间为五架抬梁式,次间七架穿斗式。梁、仿、雀替雕花草及彩绘,前的格扇门也颜有特色,既美观又便于采光。祭堂宽敞便于人员聚集。
内祠天井用条石铺设,天井上砌有五步台阶,通过大天井,进入神寝。神寝为三开间,明间五架梁前双步梁回廊,抬梁式,后单步穿斗式,次间设中柱、金柱、檐柱,七檩,穿斗式。后壁设龛台神位。神寝十分宽敞,梁架结构独特,弓梁造型精美。
内祠八角井始建于南宋,定居此地时后经历代修缮,现存的井栏石柱上携有“清道光四年重整”字样。该井古地面积45平方米,井壁用河卵石堆砌,井深3.1米,直径1.8米,井面细条石砌筑,外沿呈方形,全长5.8米,井栏为八角形。边长为0.75米井栏设八根立柱,八面置栏板,立柱上携仰覆莲花,并边四周筑有排水沟,平面均用条石铺砌。其井水流量大,终年不竭,井水甘甜,为江山市的一口名井,是江山市清代四绝“新塘边糕礼贤饼,官溪祠堂南坞井”中的一绝。
外祠建筑
外祠门楼面阔九间,设计豪华气派,主体建筑为四柱三层重檐出挑上翘,各层檐角设斗拱一攒,梁、柠雕鹤、鹿图案,牛腿雕人物,雀替雕花草,十分精致,门额书“大宗祠”三字。立面设六扇门,大门左右设小厅,各厅约25平方米。
外祠戏台为抬梁式,八角藻井,天花藻井内设十六攒,外设十二攒斗拱,藻井内彩绘人物故事图,人物众多,十分逼真,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戏台前檐柱牛腿镂雕双狮滚球、鲤鱼跳龙门,梁、柠彩绘人物故事图,雀替雕花草。
中院天井四周用条石砌成,内用河卵石铺成有规律的图案,十分精美。天井二侧设东、西厢房,厢房梁架为穿斗式,阁楼式单出挑上翘,天井边设回廊,二层楼,“卍”字栅栏。与门楼第二层相通,作看台用。
外祠祀堂为三开间,左右设东、西轩。祀堂明间五架前双步梁加单步梁,后双步梁,抬梁式,明间前后单檐出翘,左右二侧设五重马头墙,明间檐廊设藻井,藻井彩绘人物故事图及麒麟图。藻井四沿设斗拱。柱础石特大,最宽处直径有78厘米,高50厘米,柱础石雕花鸟。柱直径52厘米,柱头粗壮气派,可见当时用材讲究。抬梁彩绘花草等图案,色彩艳丽。次间为抬梁式,五架九檩前双步单步后单步梁,设有中柱、金柱、内柱、外柱。左右设东、西轩,轩房三开间,穿斗式,内设各小天井、小水池。
后院后天井四周用条石砌成,中间河卵石铺砌,二边各有一棵古树。二侧配设东、西厢房,厢房三开间,穿斗式。后天井北侧设有五步台阶拾级至神寝。
外祠神寝五开间,五架梁前后单步梁,后设神位。前檐柱单出翘,左右二侧设卷棚式山墙,明间为抬梁式,次、稍间为穿斗式;天井沿设回廊,回廊藻井内有三个圆圈形图案,中圆置八卦,两边彩绘,寓意深长。檐柱牛腿雕草龙等,该进主要放置祖先的牌位,为祭祖之用。两侧后东、西跨院建筑规整,南侧建有一小天井,后西跨院已倒塌。
文昌阁位于外祠北侧,约300平方米,文昌阁南侧与外祠合墙,为三开间三进三天井格局。门厅灰土地面,土青瓦两坡顶子孙瓦脊压顶,土青砖硬山墙封护。前沿封砖墙,明间开二扇大门,后檐开散,梁架结构,明间抬梁式五架前后用二柱,次间中柱分心用三柱。前殿明间七架后单步廊用三柱,次间穿斗式七架山柱分心前后单步廊用五柱,穿堂歇山顶屋面,叠十字脊。后殿穿斗式梁架结构,五架用五柱,简洁朴素无雕刻。
外祠八角井始建于清代,形状仿内祠八井角,井的内壁也用鹅卵石砌筑,井口上沿用八块条石铺设,因年久失修,井栏已毁坏。井水长年不,清澈见底。
历史文化
宗祠文化
《南峰杨氏宗谱》记载,南峰杨氏系出晋安帝时会稽太守杨嚮。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杨氏七十九世、杨嚮四十二世孙御史杨尹中,自江西省玉山县杨秀坞,迁南峰(现为南坞),遂成南峰杨氏第一人。
自杨尹中开始,有25人获进士、举人,分别官至御史、京府尹、刑部郎中、云南兵备道、大理寺左评事、知县等。明朝,时任刑部尚书的江山人
毛恺,为南坞杨氏题词“江阳望族”。南坞也被后人称为“江南杨氏望族”第一古村。
相关习俗
据古老传说,三月三上巳节这一天是伏羲、女蜗造人的日子,至今很多地方仍保留着三月三祭祖的习俗。而在南坞村,据说杨氏始迁祖杨尹中的生日也恰逢农历三月三,杨氏族人一直不忘先祖,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各地的杨氏族人都要回村寻根问祖。这一天,村内人流如织,锣鼓喧天,炮仗齐鸣、彩旗招展,活动富有特色、热烈庄重,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南坞三月三庙会”已被衢州市政府公布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说轶事
相传,饥荒年间,曾有村民捕捞八角井中的鱼,带回家中煎,煎了一会儿,柴火没了,这人便出去找柴,回来时发现锅里的鱼不翼而飞。村民再次来到井旁,竟发现其中几条鱼半身焦黑,正是自己煎过的鱼。村民大惊,跪地长拜。
文物价值
南坞杨氏宗祠是浙西明清时期宗祠古建筑的典范,为研究明、清宗祠古建筑的构造、风格等提供了实体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2005年3月16日,南坞杨氏宗祠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南坞杨氏宗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南坞杨氏宗祠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凤林镇南坞村。
开放时间
全天。
交通线路
江山市内乘公交201路支线至南坞站下车,再步行730米,即可到达南坞杨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