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勤务,组织实施军人保健和伤病防治的专业工作。是军队后勤的组成部分。现代战争,武器杀伤力大,伤类复杂,战场环境艰苦,医疗后送任务艰巨,组织良好的卫生勤务是军队完成训练和作战任务的重要保障。
军队后方专业勤务之一。基本任务是维护和促进军队成员健康,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对保障军队完成作战、训练和其他任务,鼓舞士气,具有重要作用。卫生勤务通常包括卫生防病、医疗保健、卫生防护、药材保障、医学训练、医学科研、卫勤管理等专业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及部分国家军队的卫生勤务还包括兽医保障。通常由各级首长领导,卫生部门组织,其他有关部门协同,专业保障机构实施,军队成员参与。主要工作包括:①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卫生科学知识,提高军队成员对维护和促进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强化保健意识。②军事作业和生活环境卫生治理。按照军队卫生学和军事劳动工效学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军人作业和生活环境中危害健康的因素。③心理卫生。进行心理咨询,实施心理疏导,维护军队成员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④卫生监督。根据卫生学要求,对军队饮食、饮水、环境、劳动、行军等实施卫生监督,保证防病措施落实。⑤疾病监测。通过建立健全疾病监测组织体系和疫情报告制度,掌握部队卫生防病信息,为卫生防病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⑥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依据卫生法规、制度,预防传染病发生,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由各级卫勤部门组织,由医院、疗养院、门诊部和部队卫勤分队负责实施。主要工作包括:①急救。平时对危重伤病员进行紧急救护,战时对火线负伤人员实施抢救。②门诊、巡诊。根据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设诊疗科室开展门诊。实行门诊与巡诊相结合,主要是深入作业现场和营区巡诊,及时发现伤病员并进行治疗和送院。③收容治疗。分为建制收治和区域收治。建制收治由部队组织;区域收治按照联勤体制,就近收治伤病员。④体格检查。按照规定对军人进行身体检查,并作出健康评价。⑤组织疗养。组织健康军人、慢性病、职业病及特勤人员进行保健和康复疗养。⑥评残和镶装。按规定评定军人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等级,办理镶牙、配镜和装配矫形器等事宜。⑦战时医疗后送。根据作战环境和卫勤保障任务,建立医疗后送体制,对伤病员实行分级救治和快速后送等。在部队指挥员的统一指挥下,有关部门组织协同,由卫生防护分队和部队卫勤分队具体实施。主要工作包括:①卫生防护知识教育。教育内容有核、化学、生物等武器的杀伤特点,集体和个人防护措施,防护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损伤后的自救互救和消除沾(污)染、除毒的办法等。②预防服药和预防接种。按规定服用抗放药和防中毒药,根据敌方可能使用的生物战剂,对参战部队成员进行疫苗接种。③核、化学武器伤员的救治。主要有杀伤区伤员的抢救、后送,以及伤员的专科治疗等。④消除生物武器袭击后果。主要有污染区、疫区的处置,组织检疫,以及隔离、治疗和后送传染病员等。⑤水源、食品卫生监督。按防护分工,卫生部门主要负责受沾染或染毒水源、食品的化验检查,确定能否饮用或食用等。⑥微小环境有害因素卫生监督。按卫生学要求,对噪声、震动、有害气体、高压、低压等有害因素实施监督,提出改进意见。通常由各级卫生部门组织,由药材仓库、药材供应站和药品仪器检验所实施。主要包括:①药材供应。主要有药材的计划与筹措、储备与保管、接收与发放等。②药材技术保障。主要有卫生装备大修、中修和小修,药品和制剂的质量监督、检测,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等。通常分为院校医学教育和部队卫生专业训练。具体由各级卫勤部门组织,由医学院校、部队卫生训练机构实施。主要内容有:①医学训练管理。包括医学教育立法,制定规划、计划和专业训练大纲,明确医学训练体制、任务、内容和方法等。②医学训练体系建设。包括医学训练机构、教师队伍和教材、教学支撑条件的建设等。③医学训练实施。通常由院校和部队卫生部门按教育训练大纲规定的任务组织医学训练,以及实施远程医学教育等。由各级卫生部门组织,各类科研机构实施。主要工作包括建立科研组织、制定科研规划、组织科研选题、督促检查科研过程、组织成果鉴定和推动成果转化与推广等。科研程序是:①选题论证。②研究设计。③科学试验或调查研究。④得出科研结论。⑤提交科研成果。⑥成果鉴定、转化与推广。①卫生法制管理。包括建立军队卫生法体系,拟制卫生法规文件,颁发执行。依法对部队实施卫勤管理和查处违法事件。②卫生计划管理。包括制定军队卫生工作发展规划、计划,并督促和检查规划、计划的落实情况。③卫生行政管理。主要是卫生部门按其职能以行政的手段,对各项卫生工作实行专业管理。④卫生经济管理。主要是协同有关部门制定卫生事业费标准和分配计划,及时掌握卫生经费消耗情况,按规定组织卫生经费审计监督。战时卫勤组织指挥主要是拟制卫勤保障计划,进行卫勤部署,调整使用卫勤力量,组织卫勤协同等。主要工作包括人畜共患病防治、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军用动物卫生防疫、军用动物伤病救治、兽用药材供应等。卫勤机构通常分为卫勤管理机构、卫勤保障机构、医学教学机构和医学科研机构。负责军队卫生工作的组织、计划、指导、协调和控制的卫勤机构,是军队卫生工作的主管部门。世界各国卫勤管理机构设置不尽相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委后勤保障部和军区、军种、兵种及相当于军区级单位后勤部门设卫生部;集团军、部分省军区、海军基地、舰队航空兵、军区空军、空降军、总装备部试验基地、第二炮兵基地和相当于军级单位的后勤部门,以及联勤分部设卫生处;师和相当于师级单位的后勤部门设卫生科。俄罗斯在国防部设军事卫生总局;军区设军事卫生局;集团军设独立卫生旅。美国在国防部设卫生事务助理部长办公室;陆军设军医局长及医疗卫生司令部,海军、空军设军医署和卫生局;战区设陆军卫生部,地区设卫生部;军、师、旅设军医主任。英国在国防部设国防卫生执行委员会;军种设卫生部;军、师设保健处。德国在国防部设保健卫生监察部;军种设保健卫生监察局;军、师、旅设军医主任。法国在国防部三军参谋部下设三军卫生总局,陆军、海军和空军设卫生局。军队中组织运用医学理论与技术实施伤病防治、维护军队成员健康、巩固部队战斗力的卫勤机构。主要有:①医疗保健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编设有总医院、中心医院、队属医院、疗养院、体检队和医学专科中心等。美国陆海空三军编设有医学中心,并在本土划分12个医疗保障区,在医疗保障区编设医疗机构。俄罗斯军队编设有各类医院、疗养院、门诊部、独立卫生旅、卫生连等。②医疗后送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时开设有野战医院、基地医院、后方医院。根据战时临时担负的任务,野战医院可以作为野战兵站医院、分类后送医院、中转医院、传染病医院、战俘医院等类型医院使用。此外,战时还临时编设有汽车后送医疗队、卫生列车医疗队、卫生后送船队、海上后送医疗队、空运后送医疗队等。美军在战区编设有医院。俄罗斯军队战时开设医院基地和野战医院及卫生分队。③卫生防疫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编设有卫生防疫队、卫生防疫检验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美军医疗机构编设有预防医学科,地区卫生部配有预防医学处,作战部队配有专业的预防医学分队。俄罗斯军队在军区编设有卫生防疫队、卫生流行病学监督中心。④卫生防护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有三防医学救援队、卫生防疫防护队,以及战时组建的杀伤区伤员抢救队、洗消队和放射病、毒剂伤专科医院等。美军编设有预防医学队。⑤药材保障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编设有药材仓库、药材供应站、药品仪器检验所、卫生装备维修队、供血站、医用制氧站、制液站等。美国的国防后勤局负责药材供应,战时开设药材补给营。⑥部队综合卫勤保障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编设有师旅医院、旅团卫生队、营卫生所、连卫生室,海军基地岸勤部医院、舰艇医务室,空军基地医院、场站医院或卫生队、航空兵团航医室,第二炮兵基地医院,总装备部基地医院,兽医所等。战时开设有抢救、救护所等。美军编设有军卫生旅或卫生大队、师卫生连、旅卫生支援连、营卫生排。战时,在师、旅、营还开设有救护所。俄罗斯军队编设有集团军卫生旅,旅卫生营。战时,还开设独立医疗队和救护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编设有军医大学和卫生员训练队等。其中,第二军医大学编设药学院,第四军医大学编设有护理系、附属口腔医学院等。美军和俄罗斯军队均编设有医学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编设有军事医学科学院、海军医学研究所、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野战外科研究所、高山病研究所等。其中,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编设有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美国陆军编设有医学研究和卫生物资部,海军编设有医学研究中心、卫生研究中心,空军编设有医学研究所。俄罗斯军队编设有军事医学实验研究所等。卫勤组织机构的隶属关系大致分为:①隶属后勤系统。中国人民解放军团以上卫勤组织机构分别隶属本级后勤。上级卫勤主管部门对下级卫勤主管部门和卫勤保障机构实施业务指导。②部分隶属后勤系统。美军、英军军以上卫勤领导机构均隶属本级军事首长,对本级卫勤保障机构实行业务和行政领导;军、师卫勤专业机构分别隶属军、师的支援部。③隶属军事部门和指挥官。俄罗斯军事卫生总局隶属国防部,军区军事卫生局分别隶属本级司令部,集团军卫生主任分别隶属本级指挥官,负责本级的卫勤管理和业务指导。④自成体系。德军卫勤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直接隶属国防部。常备军出现后,随着作战规模扩大,军队伤病救治任务日益繁重,卫生勤务随之出现并逐步发展,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古代使用冷兵器作战,战伤多是金创和普通外伤。为救治伤员,军队中逐步配有医务人员。中国兵书《六韬》记载:“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其中“方士二人,主百药,以治金创,以痊万病”。说明中国先秦时期,军队卫生工作已有专职的“方士”,负责伤病救治和药物工作。当时,战伤只分“金创”和“折伤”两科,治疗战伤和外科病的医生称为“疡医”。在欧洲,公元前4~前3世纪的古希腊军队也编有医疗机构和医官。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伤员增多,军队中医务人员数量逐渐增加,并进一步分工,于是出现了主管或兼管卫生行政事宜的医官,如中国晋代的太医校尉、太医司马,隋代的尚医军主,唐初天策上将府的功曹参军等。对伤员的处理一般是,伤重者令其归家或交民家就地择医治疗,有的随队治疗;部队行动时,轻伤员配_夫或给驴骑乘,重伤员给驴“缚舆”,随军行动。疾病常造成军队大量减员,因此古代将帅很重视卫生防病工作。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指出:“军无百疾,是谓必胜”(《孙子・_行军》)。但由于预防医学知识缺乏,军队生活卫生条件恶劣,因疾病减员妨碍军队行动和作战的事屡有发生。公元208年,曹操兵败赤壁,与部队不习水土、出现大批传染病人有重要关系。火器应用于战场后,出现了火器伤,伤员数量增多,伤势也较冷兵器伤严重。军队在救治冷兵器伤的同时,开始重视火器伤的救治,增加医务人员,加强卫勤机构建设。中国明朝在京军、内地或边境的卫、所军中都编有医官,京军三大营均有医官1人,医士2~12人;边境卫所编有医士1~2人。15世纪起,西班牙的军队里设有医生,警备区编有医院。俄国于17世纪建立战时医院。1716年俄军规定,师编配2名医官,1名司药;团编配1名医官;连编配1名兼管医务的理发师。由于火器取代了冷兵器,伤员数量大为增加,且多是枪伤和炸伤,容易发生感染和死亡。军队在充分利用当时医学成就对火器伤进行救治的同时,加强部队卫勤机构建设,后方开始设置医院,伤员救治的组织形式从过去的就地救治和随军行动,逐步改为送后方治疗。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俄军大批伤员曾由战区向大后方转送,由于救治与后送严重脱节,沿途没有得到应有的救治。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医疗组织形式逐步在中国军队中推行。1851年,清军的洋枪队内建立了一所西医医院。1893年,清朝海军在天津建立总医院。1895年,张之洞筹练的“自强军”中设有随营军医和兽医。1896年,聂士诚建立的“武毅军”中设有药库和医院。1902年,袁世凯开办行营医学堂。1906年,在陆军部设军医司。1911年,规定军医司掌领全国陆军卫生、医疗、药品、医疗器具工作及军医教育,分设卫生与医务两科。20世纪上半叶,先后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军队减员数量激增,伤员约5400万人,促使军队卫勤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卫生工作迅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军的师编设绷扎队、医疗所;军建立野战医院、后送医院、卫生汽车队和卫生列车队,负责伤病员急救、收容治疗和后送。师建立消毒队,军建立防疫队,负责卫生防疫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伤员医疗后送普遍采用分级救治体制;苏军实施“指定性后送”的制度。随着预防医学的进步,广泛进行预防接种和使用抗菌药物,伤病员死亡率降低,治愈率提高,传染病逐渐减少,但疾病减员数量仍比战伤多。如美军海外战区部队病员为伤员的8倍多。两次世界大战中,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相继使用,军队出现了相应的卫生防护机构,担负卫生防护任务。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军队曾先后设卫生勤务部和军医署领导军队卫生工作,并直接掌管军医署直属陆军医院、军医学校、卫生材料厂。此外,还设有野战医院、兵站医院、要塞医院和后方医院等。军、师设军医处,团设医务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技术兵器不断发展,并在一些局部战争中使用。美军在朝鲜战争中使用了生物武器,在越南战争中使用了高速小弹片武器、小型爆炸武器和气浪弹、燃料空气炸弹,还大量使用了毒剂和植物杀伤剂。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以双方均使用了反坦克导弹。由于使用这些武器,一些新伤类产生。为了适应这些武器伤的救治需要,许多国家军队都开展了防护医学和防治新武器损伤的研究,加强军事医学研究机构特别是卫生防护机构的建设,并不断完善军队卫勤机构的组织形式,建立快速机动的卫勤力量。除广泛开展火线抢救措施外,各国均实行医疗与后送相结合的分级救治体制,并采取救治力量靠前配置、减少救治阶梯法、加快后送、实行空运等措施。法军在印度支那战争中,美军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曾广泛使用空降手术组、卫生直升机救治和运输伤员,大大缩短了后送时间,提高了治愈率。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勤务从无到有,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4个时期。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逐步健全卫勤组织。1927年10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卫生队在江西宁冈茅坪改编为医院。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革军委)成立总军医处,并开始创办红军军医学校,培养卫生人员。1932年6月,总军医处颁布《卫生法规》,规定医疗、防疫、药材等工作制度,统一了卫勤报表。1932年10月,中革军委向全军发布开展卫生运动的训令,部队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预防疾病。同年下发了卫生员工作大纲,翌年改为《连一级卫生勤务》。1933年6月,中革军委颁发统一的编制,方面军、军团、师设卫生部,团设卫生队,连编卫生员,同时将医院分为野战医院、兵站医院、预备医院和后方医院4种类型。战时开展自救互救。团、师开设绷扎所,军团开设伤兵转运站和野战医院,后方开设兵站医院和后方医院,初步形成分级救治体制。②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八路军卫生部颁发《暂行卫生法规》。1938年1月,新四军整编,明确规定部队卫勤机构任务和卫生人员编制。八路军和新四军根据各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军民结合的群众性卫生运动。1941年1月,在中央军委总卫生部下发的当年卫生工作文件中,提出了“预防第一”的方针。各根据地加强医疗保健工作,人民群众给予军队以很大支持,很多伤员被安排在群众家中治疗。抗战8年收治伤员30余万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保障了作战的胜利。有的国际组织派出援华医疗队(组),为解放区军民医伤治病,作出重要贡献。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大同盟”援助大量医疗器械和资金。③解放战争时期。在保障大兵团在各个方向上的运动作战和攻坚作战的同时,接管了国民党军队的卫生机构,开辟了新区的卫生工作。1945年9月,中央军委恢复卫生部,各军区、野战军、纵队(军)编设野战医疗所或野战医院;师以下部队卫生人员和担架员普遍增加。随着解放军兵力迅速增长,各军区和野战军开办医学院校或医训队,培养了大批卫生人员,保障了部队作战卫勤保障需要。野战医院、兵站医院和后方医院的数量逐渐增加,从火线到后方医院普遍实行分级救治体制。到1949年9月,全军共有医院450余所。战争期间共发生伤员104万余名,治愈归队率达70%以上。④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部门基本完成了大规模作战卫勤保障任务,军队开始调整健全卫勤组织,建立统一领导的卫生工作体系,健全卫生法规,加强卫勤正规化建设。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作战期间共收治伤员38万余名,治愈率达94.3%。同年底,军队整编时供给部门与卫生部门合并,部队各级卫勤机构相继纳入后勤序列。1957年,总参谋部、总后方勤务部颁发了医疗预防、卫生防疫、药材供应、卫生统计等卫生工作教范,保证了卫勤工作有章可循。1962年,总后勤部卫生部提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医院工作的十二条意见》,要求医院以医疗为中心,统筹安排各项工作。1954~1965年,全军开展卫生工作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并借鉴苏联军队卫生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卫生法规,加强卫生工作的科学管理。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卫生部门派出医疗机构和人员参加抗震救灾,作出了很大贡献。20世纪60~80年代,完成了多次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卫勤保障任务。80年代,开展了高技术、大规模杀伤武器损伤防护与救治技术研究和局部战争卫勤保障研究,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成果。新的医学模式在军队卫生工作中得到体现。1990~1992年,组织了以卫生工作体制与资源(人才、装备、经费)为主要内容的系统调查和专题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军队卫生工作发展规划和一系列改革措施。1996年1月,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条例》,明确军队卫生工作方针是“面向部队,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军参与,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使全军卫生工作步入法制轨道。同年修改颁发《战伤救治规则》和制定《医院战时保障条令》《卫勤分队战时保障条令》。1998年,中国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军队卫生部门在灾区卫生防病和伤病员救治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2000~200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卫生联勤体制改革。2003年3~5月,部分城市和地区发生了非典型肺炎(非典)疫情,军队组织应急医学科研,快速组建小汤山医院收治地方病人,为国家抗击非典型肺炎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年4月,派出首支维和医疗分队,赴非洲刚果(金)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卫勤保障任务。2004年5月,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2008年5月,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军队迅速派出卫生力量参加一线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心理救援,多所军队医院参加后送伤员救治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卫勤保障任务。随着新军事变革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作战样式的变化和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战争对卫生勤务的要求,平时、战时卫勤保障将不断发展和引进新的卫勤理论,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卫生勤务将以全新的指导思想和医学观念,朝着卫勤指挥信息化,伤病员医疗远程化,卫生装备数字化、模块化,卫勤力量军民兼容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以增强快速保障能力,提高卫勤保障质量。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