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高层次情感是从低等动物的低层次情感逐渐进化而来的,情感的本质是主体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价值是一切生命的动力源,情感是一切价值的驱动器,生物的进化决定着价值的进化,价值的进化决定着情感的进化。每一个层次的情感分别是主体对于不同层次的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生物的进化经历了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感觉类生物、认知类生物、评价类生物、意志类生物等六个基本阶段,价值的进化经历了无机能量价值、有机能量价值、环境要素价值、生理性价值、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等六个基本阶段,生物情感的进化也相应地经历了原核趋性情感、原生趋性情感、感性情感、知性情感、弹性情感、理性情感等六个基本阶段。其中,原生趋性情感是生物界第二个层次的情感,它是原核生物对于无机能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形式。
释义
原核生物的原核趋性所对应的能量形式是无机能(无机化学能与光能),它主要是将外界的各种无机能转化为体内的生物化学能(即有机能),为维持自身的新陈代谢提供了动力源,并且为其它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生命的动力源。原核生物的生命过程实际上就是“无机能价值”与“生物化学能”之间的循环转化过程。原生生物所对应的能量形式就是有机能,它主要是将原核生物所产生的有机能(即生物化学能)作为自身生命运动的动力源。
形成
原生生物大部分都是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细胞内具有细胞核和有膜的细胞器,比原核生物更大、更复杂,它是由原核生物演化来的。原生生物是最简单的真核生物,真核生物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包括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根本性区别是前者的细胞内含有细胞核,许多真核细胞中还含有其它细胞器,如
溶酶体、
内质网、
线粒体、
叶绿体、
高尔基体等。原生生物主要是指单细胞的真核生物以及没有组织分工的多细胞
真核生物,主要包括原生藻类、原生菌类和原生动物。
五界系统(即
原核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
真菌界、
植物界、
动物界)中,生物学家将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归在原生生物界,后来代又扩充了原生生物界的界限,把一些类似植物的藻类、类似菌类的原生菌类和类似动物的原生动物类划归为原生生物。
原生生物通常是由多个原核生物有机地组合起来的,原生生物的所有细胞器都可以近似地看作一种原核细胞。单细胞的原生生物集多细胞生物功能于一个细胞,包括水份调节、营养、生殖等。原生生物包括简单的真核生物(即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多为单细胞生物,亦有部分是多细胞的,但不具组织分化。
在
真核生物的细胞中,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其主要功能是控制细胞的遗传、代谢、生长和分化过程;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中心”,其主要功能是与食物泡融合,将细胞吞噬进的食物、衰老细胞或致病菌等大颗粒物质消化成生物大分子,残渣通过外排作用排出细胞;内质网是细胞的“生产中心”,其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大分子,并把它从细胞输送出去或在细胞内转运到其他部位;线粒体是细胞的“加工中心”,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合成ATP,为细胞各种生理活动提供能量;高尔基体是细胞的“物流中心”,其主要功能将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与包装,然后分门别类地送到细胞特定的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
总之,真核生物是从原核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实现了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断走向“专业化”和“功能化”的进化目的。
主要动力源
原生生物通常进行三种类型的能量有序化转化:一是,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从而实现从无机无序化能量(即光能)向有机有序化能量的转化,如藻类;二是通过腐生方式将废弃的原核生物的残体转化为原生生物自身机体的有机物,从而实现从有机无序化能量向有机有序化能量的转化,如原生菌类;三是通过寄生方式或掠食方式,将宿主或被掠食者的有机能量转化为原生生物自身机体的有机能量,从而实现从有机无序化能量向有机有序化能量的转化(相对于寄生者或掠食者而言,宿主或被掠食者的有机有序化能量就是有机无序化能量),如原生动物。
藻类生物是从原始的光合细菌进化而来,其中,一部分藻类(如蓝藻、红藻等)的光合作用需用大量的能量和物质合成,是很不经济的原始类型,所以只能发展到红藻类,形成进化上的一个盲枝;另一部分藻类(如浮游藻类和褐藻类的底栖藻类等)在海洋里产生含叶绿素a和叶绿素c,代替了藻胆蛋白,解决了有效地利用光能的问题,但这个类群不能离开水体,仍是进化树上的一个盲枝;第三部分藻类(如绿藻)由于产生了叶绿体,有了比其他藻类更加进步的光合器,则逐渐进化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种子植物,但是,所有植物的价值运行模式都是“光能”与“生物化学能”之间的循环转化,而不能进化为更高级别的价值运行模式;所有植物的主观反映方式都是生物对于光能的趋性,而不能进化为更高级别的主观反映方式。因此,藻类生物不是原生生物进行能量转换模式或价值运行模式的典型代表。
从整体上讲,原生生物的主要动力源是食物中所蕴含的有机化学能,而这些的食物主要是由原核生物的残体或活体所产生的,因此原生生物的主要动力源就是有机能。
有机能价值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原生生物(异养型)的生命过程实际上就是能量方面的新陈代谢过程(即能量代谢过程),它是外界的有机能与体内的有机化学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与循环往复的过程。
原生生物的主要食物就是原核生物的残体或活体,这些食物都是由有机物所组成,这些食物中所蕴含的能量就是有机化学能。价值必须是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能量,因此食物中所蕴含的有机化学能如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能,就不能称之为价值。如果它们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生物化学能这种过渡性价值,才能称之为价值。因此,为了将这些有机能与生物化学能进行区别,现提出“有机能价值”的概念。
有机能价值:各种有机物中所蕴含的、能够被生物所吸收和利用的、并转化为体内生物化学能的有机能,就是有机能价值。
显然,生物化学能是瞬间形成、又瞬间消失的过渡性价值形式,而有机能价值是可以长期存在的稳定性价值形式。
价值运行
原生生物的生命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从外界获取食物(即有机能价值)的过程,即生产过程;二是,在体内消化和吸收这些食物(即有机能价值)的过程,即消费过程。由于原生生物的生命过程是最低级的生命过程,并且总是以体内的新陈代谢为其生命的核心内容,因而称之为代谢性过程。
原生生物的代谢性过程实际上就是有机能价值与生物化学能之间的循环转化过程,因此其代谢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代谢性生产过程,它实际上就是生物化学能转化为有机能价值的过程;二是代谢性消费过程,它实际上就是有机能价值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过程。如下图1所示:
对于原生生物来说,代谢性生产过程与代谢性消费过程通常是同时进行的,混合在一起的,两者还没有具备相对独立性。如果代谢性消费过程因故而中断或停止,代谢性生产过程就会立即中断或停止;相反,如果代谢性生产过程因故而中断或停止,代谢性消费过程也会立即中断或停止。
随着原生生物的逐渐进化,
真核细胞开始具备一定的能量储备功能,从而使原生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能拥有一定的富余量,进而使生物化学能的消失存在一定的缓冲时间,于是,原生生物开始出现了代谢性消费过程与代谢性生产之间微弱的相对独立现象:如果代谢性消费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因故而暂时中断时,代谢性生产过程仍然会继续进行下去;相反,如果代谢性生产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因故而暂时中断时,代谢性消费过程仍然会继续进行下去。由于代谢性消费过程与代谢性生产过程的相对分离,原生生物的价值运行情况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下图2所示。
对于原生生物来说,图中的食物类价值(或有机能价值)、消费性价值与使用价值具有完全相同的内涵,并且混合在一起。但是,对于更高进化层次的生物来说,这三者将会逐渐分化出来。而且,原生生物的生产过程与生产过程还没有出现分化,代谢性生产过程与代谢性劳动过程是混合在一起的的,对于更高进化层次的生物来说,生产过程与劳动过程将会逐渐分化出来。
原生生物的出现,使许多的有机能(原生生物的残体与活体)能够转化为原生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能,其中,一部分生物化学能用于原生生物的生命过程而立即被消耗掉了,另一部分生物化学能将会转化为另一种化学能并贮存于各种有机物之中,这些有机物将成为原生生物的机体组成部件,从而为其它更高层次的腐生性、寄生性和掠食性的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也就是说,一部分生物化学能将会以有机物(或有机能)的方式贮存于原生生物的体内,从而可能转化为其它更高层次的腐生性、寄生性和掠食性生物的“有机能价值”或“食物类价值”。
内容
原生生物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必须通过一定的反应方式以获取外界的有机能量价值,并将这些能量型价值在其内部组织中进行连续的、稳定的、有序化的转化,这种反应方式就是原生
趋性。
原生趋性情感:原生生物吸收和利用外界各种有机能价值的反应方式,就是原生趋性情感,也称原生趋性。
通常意义的“趋性”是指:具有自由运动能力的生物,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引起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一定方向性时称为趋性。趋性可分为
趋化性、趋氧性、
趋光性、
趋触性、
趋渗透压性、
趋湿性、
趋地性、
趋电性、
趋温性、
趋流性、趋音性等。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凡向刺激源方向运动者为正趋性,向刺激源相反方向运动者为
负趋性。
这里所指的“原生趋性”是原生生物最低等形式的趋性,并不是指那些具有神经系统的完整反射弧的一般动物的“趋性”(如飞蛾的趋光性)。原生趋性是原生生物在细胞内一次性完成的,因而称之为原生趋性。
原生生物的所有趋性在本质都是对于能量的趋性,而对于各种物理化学特性的趋性都是基于这些物理化学特性的背后,必然隐藏着某种对应的能量。原生植物的能量来源于趋光性,具体过程是:具有叶绿体的游走性原生植物中(如游走性绿藻、各种藻类的游走子,鞭毛藻、双鞭藻和红色细菌等植物),通过其趋光性机制,以最大的概率、最大限度地来获取光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并将光能以有机物的形式储存起来。
原生生物的所有趋性基本上都起源于原生植物的趋光性:由于原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氧气的作用,从而逐渐使原生植物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趋性:趋氧性;由于原生植物需要往上生长,从而逐渐使原生植物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趋性:趋地性(或背地性);由于原生动物在摄取原生植物体内的化学能量时需要识别植物的某些物理或化学特性,从而逐渐发展出一系列新形式的原生趋性,如趋湿性、趋化性、趋电性、趋温性、趋音性、趋流性等。也就是说,其它形式的原生趋性都是从原生植物的趋性发展起来的,其客观目的在于:帮助原生植物更好地获取光能,或者帮助原生动物从原生植物体内更好地摄取所储存的化学能量。
原生趋性只能解决原生生物对于价值识别的方向性问题,不能解决对于价值识别的量度性问题。为了提高原生生物对于化学能量的生产能力和摄取能力,解决原生生物对于价值识别的量度性问题,原生生物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原生趋性,即原生动态趋性。
原生动态趋性:外界刺激引起的原生生物(原生植物或原生动物)非定向的随机活动的量度变化现象。
原生动态趋性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1、光动态趋性:在阳光下非定向活动之量度加强的现象。
2、湿动态趋性:在感觉到湿度高时活动之量度加强的现象。
3、触动态趋性:被动接触刺激引起的暂时不活动现象。
4、直动态趋性:外源刺激引起的非定向活动之量度变化的现象,其强度或频率取决于该刺激的强度。
情感的本质是人脑(或生物体)对于价值的主观反映,其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人类或生物体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价值。原生生物对于有机能价值的利用过程实际上就是有机能价值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也就是原生生物对于有机能量价值的主观反映过程,因此“原生趋性”是在“原核趋性”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情感形式或主观反映形式。
原核生物的意识仍然是一种混沌的意识,与“原核趋性”一样,“原生趋性”仍然集感(即感觉)、知(即认知)、情(即情感)、意(即意志)于一体。也就是说,“原生趋性意识”、“原生趋性感觉”、“原生趋性认知”、“原生趋性情感”、“原生趋性意志”等概念,均具有完全相同的内涵。
总之,“原生生物”是在“原核生物”的基础上进化出来的原始的生命,“有机能价值”是在“无机能价值”的基础上进化出来的原始价值形式,“原生趋性”是在“原核趋性”的基础上进化出来的原始情感或原始意识。原生生物实现了有机能价值与生物化学能之间的循环转化,从而形成了新的能量转换模式或新的价值运行模式。由于原生生物通常是由多个原核生物有机地组合起来的,原生生物的所有细胞器都可以近似地看作一种原核细胞,因此真核生物还实现了各种不同的原核细胞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实现了原生生物体内的各个细胞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
进化论
生物进化论、价值进化论与情感进化论
达尔文认为,人类机体状态与生物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生物种类不断分化而增多,细胞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组织功能不断深化而加强。[3]人类的价值发展也必然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价值的表现形式不断分化而增多,价值的层次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价值功能不断进化而加强,把辩证唯物主义与
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应用于价值领域就形成了科学的
价值进化论。人类的情感发展也必然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情感的表现形式不断分化而增多,情感的层次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情感的行为驱动功能不断进化而加强,把辩证唯物主义与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应用于情感领域就形成了科学的情感进化论。
由于情感是人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那么情感的进化在根本上起源于取决于价值关系的进化,即人类价值关系的进化推动着人类情感的进化。人类价值关系的发展过程既有缓慢的量变,也有快速的质变,它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进化过程,那么人类情感的发展过程也必然既有缓慢的量变,也有快速的质变,也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进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