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前118年),原名犬子,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另一说法为巴郡安汉(今四川蓬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外交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相如少时喜好读书,学习击剑,那时他的名字是司马犬子。司马相如入学后,仰慕
蔺相如的为人,故更名为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用钱买了个郎官,成为
汉景帝刘启的
武骑常侍,但司马相如不喜欢这个职位。汉景帝不好诗辞歌赋,正值梁孝王
刘武入朝,游说之士齐人
邹阳、淮阴人
枚乘、吴人
庄忌等人跟随刘武入朝,司马相如与他们相见甚欢。后来,司马相如因病免职,前往梁地游居,刘武命司马相如与数位士人同住,因此他和多名儒生游士一起生活了数年,由此创作出了《子虚赋》。
琴声传情
中元六年(前144年),刘武去世。司马相如返回家乡,但他家境贫寒,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司马相如素日同临邛县令
王吉交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就来我这里看看吧。”于是,司马相如前往临邛,住在城内的亭子里。王吉对司马相如很恭敬,每天都来拜访。最初,司马相如对王吉以礼相见。后来,司马相如谎称有病,让随从去拒绝王吉的拜访。然而,王吉对司马相如却更加谨慎恭敬。
临邛县有很多富人,
卓王孙家就有家奴八百人,程郑家也有数百人,他二人相互商量说:“听说王县令有个贵客,我们备办酒席,去请他过来。”他们先把王吉请来了。王吉到了卓家后,看到一百多个卓家客人。到了中午,王吉去请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却推辞有病不肯来。王吉见司马相如没来,不敢进食,还亲自去迎接他。司马相如不得已,勉强来到卓家,满座宾客无不惊羡他的风采。酒兴正浓时,王吉把琴放到司马相如面前,说:“我听说长卿喜欢弹琴,希望聆听一曲,以助欢乐。”司马相如推辞了一番,便弹奏了一两支曲子。这时,卓王孙有个女儿叫
卓文君刚守了寡,她喜欢音乐,所以司马相如佯装与王吉相互敬重,然后用琴声暗自诱发卓文君的爱慕之情。司马相如来临邛时,车马跟随其后,仪表堂堂,文静典雅。待到喝酒、弹奏琴曲时,卓文君从门缝里偷看司马相如,心里特别喜欢他,但又怕不能跟他在一起。宴会完毕,司马相如派人以重金赏赐卓文君的侍者。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门,与司马相如私奔,司马相如便同卓文君急忙赶回成都。但司马相如家中不算特别富裕。
卓王孙生气地说:“卓文君不成材,我不忍心杀她,但也不想给她一分钱。”有人劝说卓王孙,但他始终不肯听。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卓文君有点不快乐,对司马相如说:“长卿,只要你同我一起去临邛,向兄弟们借贷也可以维持生活,何至于过现在的生活呢。”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来到临邛,把自己的车马全部卖掉,买下一家酒舍,做卖酒生意。卓文君站在垆前卖酒,司马相如穿起犊鼻裤,与雇工们一起工作,在闹市中洗涤酒器。卓王孙听到这件事后,感到耻辱,闭门不出,他的兄弟和长辈劝道:“你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家中所缺少的不是钱财。如今,卓文君已失身给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也已厌倦了离家奔波,他虽然不够有钱,但他确实是个人才,完全可以依靠。况且他还是王县令的贵客,为什么偏偏让他们受这样的委屈!”卓王孙不得已,只好分给卓文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衣服被褥和各种财物。卓文君就与司马相如回到成都,买了田地房屋,成为富有人家。
武帝赏识
后元三年(前141年),汉景帝去世,太子
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蜀郡人
杨得意担任狗监,侍奉汉武帝。某天,汉武帝读《子虚赋》时,叹赏不已,说:“我偏偏不能与这位作者同时代呀!”杨得意说:“我的同乡人司马相如,自称是他写了这篇赋。”汉武帝很惊喜,召来司马相如询问。司马相如说:“这是我写的。但这篇赋只写了诸侯之事,您不值得一看。请让我再写一篇天子游猎赋,赋写成后,就进献陛下。”汉武帝同意了,命令尚书给司马相如笔和木简。这篇新写的赋,即为《
上林赋》,司马相如将它献给汉武帝后,汉武帝任命司马相如为
郎官。
出使西南夷
建元六年(前135年),司马相如担任郎官数年后,
唐蒙受命开拓
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他征发了巴、蜀二郡的官吏士卒上千人,这两郡又为他征调了陆路及水上的运输人员共计一万多人。唐蒙又用军法处死了
渠帅。巴、蜀百姓得知后,对此大为惊恐。汉武帝就让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告谕巴、蜀百姓,说唐蒙的所为并非是皇上的本意。
司马相如出使完毕后,回京向汉武帝汇报。唐蒙已开通了夜郎,趁机要开通
西南夷的道路,征发巴、蜀、广汉的士卒,参加筑路的有数万人,但两年还没修成,士卒多有伤亡,耗费钱财数以亿计。蜀地民众和汉朝当权者对此多有反对者。这时,邛、筰的君长们听说南夷已与汉朝交往,还得到了很多赏赐,因而都想争做汉朝的臣子,希望比照南夷的待遇,请求汉朝委任给他们官职。
汉武帝向司马相如询问此事,司马相如说:“邛、筰、厓、駹离蜀郡很近,所以道路也很容易开通。在
秦朝时,这些地方就已设置了郡县,到汉朝建国时才废除。如今真要重新开通,设置为郡县,其实际价值就超过了南夷。”汉武帝认为司马相如说得很对,就任命他为
中郎将,令他持节出使西南夷。随行的副使有王然于、壶充国、吕越等人,他们每人乘坐四匹马驾驭的车子前往,凭借巴、蜀官吏提供的财物去笼络西南夷。
司马相如等人到达蜀郡后,太守及其属官皆出郊相迎,县令背负弓箭在前面为司马相如开路,蜀人皆以此为荣。卓王孙、临邛父老都凭借旧日的关系来到司马相如门下,向司马相如献上牛和美酒,与司马相如畅叙。卓王孙还感叹与司马相如结亲结的晚了,又把一份丰厚的财物送给了卓文君。司马相如出使了西南夷之后,邛、筰、厓、駹、斯榆的君长都请求向汉朝称臣。于是,汉朝拆除了旧关隘,使汉朝的边境扩大,西边到达
沫水和
若水,南边到达柯,以此为边界,开通了
灵关道,在孙水上建桥直通邛都。司马相如回京述职,汉武帝听完后特别高兴。
后来,有人上书告发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收了别人的贿赂。司马相如因而被罢免了官职。司马相如在家呆了一年多后,又被召到朝廷当了郎官。
两度献赋
司马相如有口吃的毛病,但他却善于写文章。他患有消渴症,同卓文君结婚后,他家变得很有钱。司马相如虽在朝廷担任官职,但他却不愿意同公卿们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喜欢用得了病当借口在家呆着,不喜欢追求加官晋爵。司马常跟随汉武帝到长杨宫去打猎。汉武帝喜欢亲自击杀熊、彘,驰马追逐野兽,司马相如便写下了《
上书谏猎》,劝汉武帝注意安全。
后来,司马相如被封为
汉文帝的
陵园令。汉武帝既赞美子虚之事,司马相如看出了他喜好仙道,便趁机说:“上林之事算不得最美好,还有更美丽的。臣曾经写过《
大人赋》,但还未完稿,请允许我写完后献给皇上。”司马相如认为,传说中的众仙人居住在山林沼泽间,形体容貌清瘦,这并非汉武帝心中的仙人,于是,司马相如就写下了《大人赋》。汉武帝读完辞藻华丽的《大人赋》后,特别高兴,认为该篇赋作飘然有凌云之气,好似遨游于天地之间。
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设立
乐府,令司马相如等人写作诗赋,又任命李延年为
协律都尉。
因病去世
司马相如因病辞职,他家住在茂陵。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说:“司马相如病得很厉害,派人去把他写的书全部取回来;如果不这样做,以后这些书就散失了。”便下令让官员
所忠前往司马相如家中。所忠到了司马相如家中后,发现司马相如已经死了,他家中并没有什么书。所忠询问卓文君,她说:“长卿本来就不曾有什么书,他每次写了书,别人就取走了。长卿还没死的时候,曾写过一卷书,他说,如有使者前来取书,就把它献给皇帝。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书了。”司马相如留下来的书,写的是有关封禅的事,所忠便把这本《
封禅书》献给了汉武帝。汉武帝读完后,十分吃惊。司马相如去世五年后,汉武帝开始祭祀
土地神。司马相如死后八年,汉武帝去祭祀了中岳
嵩山,然后又在
泰山封禅。
主要影响
外交成就
建元六年(前135年),司马相如代表汉武帝去安抚受到惊吓的巴蜀平民,并发布了《
喻巴蜀檄》。当时,邛、筰的君长们听说南夷已与汉朝交往,因而都想争做汉朝的臣子,请求汉朝委任给他们官职,给予他们赏赐。于是,汉武帝便封司马相如为中郎将,令他凭借巴、蜀官吏提供的财物去笼络西南夷。最后,邛、筰、厓、駹、斯榆的君长都向汉朝称臣。
文学成就
司马相如的巨作《子虚赋》《上林赋》几乎包括了当时甚至以后辞赋创作的大多数常见题材。它除了主要表现诸侯和天子的游猎活动外,还对地貌山川、草木鸟兽、宫馆苑囿和音乐舞蹈等作了广泛的描写。这些内容有的已是当时辞赋创作的流行题材,如草木、鸟兽等;有的则在后代逐步发展成独立的题材类型,如宫馆、舞蹈等。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司马相如辞赋创作的题材范围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作家所涉猎的内容; 正是司马相如的这种卓越的创作实践,才使辞赋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在武帝时即呈现出令人眩目的绚丽色彩。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上林赋》虽然是赋“萸狩”类作品的第一篇,但其所表现的狩猎活动,在文学作品中却是一个古老的题材。与前人不同的是,这一题材到了司马相如手中,内在容量和寓意都大为充实。它既详略有致地描写了齐君、楚王和天子三种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狩猎,大大丰富了前人同类作品中的有关内容, 而且还层次清晰地展现了这些活动所赖以进行的广大的自然环境,使整部作品象一幅充满人与物、动与静互为依托、具有强烈立体感的油画。
在作赋理论上,司马相如提出“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质”和“苞括宇宙,总览人物”(葛洪《西京杂记》所引)的主张,说明他在作赋时比较重视资料的广博、辞采的富丽,相对忽略思想性。尽管如此,他在赋史上仍有重要地位。他的《子虚赋》《上林赋》为汉代铺张扬厉的散体大赋确立了比较成熟的形式,后来的一些描写帝都、宫苑、田猎、巡游的大赋,无不受其影响;而论规模、气魄,则难与相如之作 齐肩。司马相如的文学创作活动,丰富了汉赋的题材和描写方法,使汉赋成为一代鸿文。
司马相如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辞赋家,而且还不愧为卓有成就的散文家。对司马相如的散文,历来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把它们归于赋类,如高步赢《古文辞类要笺证》。司马相如的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促进了汉代散文趋于成熟,但又与同时代的散文作家如司马迁、
贾谊等有不同的特征。
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是他出使西南时为安抚巴蜀百姓而作。《难蜀父老》是一篇辩难文字,假托蜀父老非难“通西南夷”而引出作者的正面意见,阐明“通西南夷”的重大意义。文章议论风发,说理透彻,也有一定文采,刘勰称后者“文晓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文心雕龙·檄移》)它们对后世政论和告谕文体,也有一定影响。
历史评价
常景:“长卿有艳才,直致不群性。 郁若春烟举,皎如秋月映。游梁虽好仁,仕汉常称病。清贞非我事,穷达委天命。”
魏庆之《
诗人玉屑》:司马相如之文,能侈而不能约,能谄而不谅。其《上林》、《子虚》之作,既以夸丽而不得入于楚词。大人之于远游,其渔猎又泰甚,然亦终归于谀也。特《长门赋》、《哀二世赋》为有讽谏之意。而《哀二世赋》所为作者,正当时之商监,尤当倾意极言,以寤主听。顾乃低徊局促,而不敢尽其词焉,亦足以知其阿意取容之可贱也。不然,岂其将死,而犹以封禅为言哉。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而一则寥寂,一则被刑。盖雄于文者,常桀骜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
轶事典故
升仙桥
司马相如当初离开蜀郡奔赴长安,曾于成都城北十里的升仙桥上题句于桥柱,述说自身的通显之志:“如果我日后没能乘坐上四匹马拉的车,我就不会再次经过此桥。”后人以“题桥志”指求取功名荣显的壮志。
长门买赋
相传,汉武帝
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宫后,日夜愁闷悲苦。她听说司马相如是天下出了名的写文章妙手,就向他奉上百斤黄金,请他写下《长门赋》来打动汉武帝。司马相如将此赋呈给汉武帝。
相如之印
篆刻家
高凤翰曾梦到一个人来拜访自己,对方自称是司马相如。高凤翰从梦中惊醒后,没想明白这个梦是什么意思。几天后,他竟无意间找到了司马相如的玉印,该印古泽斑驳,篆法精妙,是用琨珸刀所刻成的。于是,高凤翰便一直把它佩在身上,若非亲近之人,否则高凤翰不会拿出来给他看。两淮运使
卢见曾听说了这个印,便在一次宴会上向高凤翰索取观看。高凤翰认真地说:“我所有的一切都能和朋友共享,但只有两个不行:这个玉印,还有我老婆。”卢见曾笑着说:“谁要抢你的玉印,你这人也太呆了。”
人际关系
(表格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据《
汉书·
艺文志》载,司马相如有赋二十九篇。今仅存《
子虚赋》、《
上林赋》(《
文选》分为二篇, 前人已多辩其非)、《
哀二世赋》、《
大人赋》(以上见《
史记》本传)、《
长门赋》(见《
文选》)和《
美人赋》(见《
古文苑》)五篇。题材分属“蒐狩”、“览古”、“旷达”和“美丽”四类, 其中“蒐狩”与“旷达”二类为其首创。另外有目可考的尚有《梨赋》(《文选·
魏都赋》注引)、《鱼菹赋》(《
北堂书钞》引)和《梓桐山赋》(《玉篇·石郭》言及)三篇。
司马相如散文完整保留至今的有《
喻巴蜀檄》、《
难蜀父老》、《
上书谏猎》 (又名 《谏猎疏》 )和《
封禅文》等四篇,皆不失为文学宝库里的璀灿明珠。另有《遗平陵侯书》《与五公子相难草木书》 以及 《荆柯赞》《艺文志》等,俱亡佚。
人物争议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汉书》亦沿袭此说,故世人多以此论定司马相如是成都人。但关于司马相如的籍贯,有人认为他并非是蜀郡成都人,而是蓬州(今四川蓬安县)人氏。
清代王培荀说:“人们都认为蔺相如是成都人,实际上他是蓬州人。后来他迁到成都,又居住在临邛,司马相如在这三处地方都有琴台。蓬州在隋朝时期名为相如县,是因司马相如所居之地而命名。司马相如的故宅在蓬州南,琴台在其宅右,临近嘉陵江。”蓬州即今蓬安县,古称相如县,在汉代其境域绝大部分属于
安汉县。其始建县时的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市蓬安县
利溪镇之两河塘。据《
旧唐书》《
太平寰宇记》等典籍记载,相如县有“相如坪”“琴台”“长卿里”“慕蔺山”“洗墨池”等遗址。支持“蓬安说”的学者相关论文汇编为《相如故里在蓬安》一书,但也有人认为“蓬安说”只能证明司马相如于相如县置有别宅,但司马相如是否原是蓬州人,后迁成都,此事证据并不充分,尚待考证。《史记》等提出的“成都论”不应轻易否定。
后世纪念
读书窟
读书窟位于四川绵阳市梓潼县西南1千米处的长卿山上,相传是司马相如赴长安途经此地时的读书之处。《梓潼县志》记载:“相如读书台即西崖,在长卿山上,石室二间,高二丈余,可容案几,昔有殿宇三盈,旁接以危楼,可通石室。”史载,唐玄宗过梓潼时,望见山上有窟,向近臣询知为汉司马相如读书之窟,遂敕名该山为长卿山,窟即为
长卿石室,该石室在山正面两峰岩壁下,呈方形,室门用青砖砌成,正门上有阴刻汉隶“长卿石室”四字,古朴苍劲。室内名人题咏甚多,唐李商隐等名人雅士均曾到此访古,并留有诗作。室外原有殿宇式建筑,1967年被拆毁。
文君井
文君井位于四川省邛崃市临邛镇里仁街,占地面积0.6公顷。该处园林始建年代待考。这是一座以西汉古井为基础,为纪念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而衍生出的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罕有的以纪念爱情为主题的园林,融西蜀园林和江南园林一身。园内有为纪念相如文君的爱情史事而建的纪念性建筑琴台,与文君古井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是主题性的标志景观。
史料索引
司马迁《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