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通鉴:天下大势》是2014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方志远。
内容简介
《国史通鉴:天下大势》从三皇五帝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追溯血脉与文明的发源与沿革;《国史通鉴:天下大势》是每个中华儿女都该了解、都能读懂的中华历史。
《
国史通鉴》是《百家讲坛》2014年推出的重磅新作,邀请著名学者
方志远教授讲述从三皇五帝到溥仪退位的中国通史。《国史通鉴》系列图书是在《百家讲坛》同名节目的基础上润色而成,共分为四部。该套图书既保留了《百家讲坛》的通俗性、趣味性,又将因电视节目所限而无法重现的历史内容包含其中,更为全面、深入、风趣。本书为第一部:《国史通鉴:天下大势》。《国史通鉴》回溯三皇五帝到秦始皇一统天下时期的先秦史,聚焦远古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和传奇人物。方志远教授撷取历史精彩片段,运用丰富史料重塑先秦时代王朝更替的历史大格局,解读华夏民族形成的深刻历史渊源,同时结合对政治变革、经济进步、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和解析,以风趣、平实的语言,将千年历史娓娓道来,对英雄、枭雄如数家珍,让你在愉悦阅读的同时,感受中华文明。
图书目录
总 序
第一章 炎黄春秋
全球视野
三皇事迹
炎黄时代
史家局限
第二章 禅让是非
尧舜禅让
“大禹”之大
不可复制
是是非非
第三章 天下为私
父死子继
太康失国
得而复失
商汤来由
第四章 殷商景象
商汤代夏
浪子回头
盘庚迁殷
武丁传奇
后稷故事
周原足迹
文王功业
牧野之战
第六章 普天之下
百废待兴
分封诸侯
兄弟阋墙
第七章 确切纪年
遭遇挑战
与民争利
防民防川
国人暴动
第八章 寄人篱下
山崩川竭
平王东迁
郑国雄起
欺人太甚
第九章 甩手掌柜
多难兴邦
人才难得
管仲模式
如此霸主
第十章 流浪君臣
后继无人
左右为难
难兄难弟
实话实说
第十一章 晋文霸业
事出意外
勤王周室
城濮前戏
退避三舍
第二十章 斗智斗勇
鬼谷弟子
上驷下驷
一招制敌
小小插曲
第二十一章 合纵连横
苏秦开窍
合纵抗秦
张仪存舌
戏弄楚国
第二十二章 齐燕争锋
绝版禅让
趁火打劫
黄金高台
乐毅进退
第二十三章 赵武灵王
赵国处境
胡服骑射
二元政治
玩火自焚
第二十四章 秦昭襄王
纯属意外
远交近攻
梦的解析
长平之战
第二十五章 天下一统
一波三折
奇货可居
秦王嬴政
摧枯拉朽
作者简介
方志远,
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任
台湾成功大学客座教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专家。
曾两次登上《百家讲坛》,主讲《万历兴亡录》和《
大明嘉靖往事》。在2011年央视官网“我最喜爱的《百家讲坛》节目及主讲人”的评选活动中,被评为该年《百家讲坛》“最受欢迎主讲人”,《万历兴亡录》被评为“最受欢迎节目”。此次录制的百集《国史通鉴》,试播期间已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方志远教授站在现实与历史的结合点上,以“全球”的视野,唤醒沉睡的古籍,向世人展示恢宏的中华民族历史,既增长知识,又启迪思想。
《国史通鉴》传神地描绘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配以犀利点评,让远古鲜活,让今人震撼,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史为鉴”。
——商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国史通鉴》在保证历史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摒弃教科书的枯燥、晦涩,生动再现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要想酣畅淋漓了解中国历史五千年,首选此书。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名人推荐
方志远教授站在现实与历史的结合点上,以“全球”的视野,唤醒沉睡的古籍,向世人展示恢宏的中华民族历史,既增长知识,又启迪思想。
——王子今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国史通鉴》传神地描绘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配以犀利点评,让远古鲜活,让今人震撼,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史为鉴”。
——商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国史通鉴》在保证历史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摒弃教科书的枯燥、晦涩,生动再现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要想酣畅淋漓了解中国历史五千年,首选此书。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序言
这是我和《百家讲坛》的第三次合作,也是和中信出版社的第一次合作。
和《百家讲坛》的合作始于2009年。那时的《百家讲坛》正处于鼎盛期,朋友聚会、家人聊天,时时有人谈及“百家”;阎崇年、王立群、易中天、于丹等老师也通过他们的讲课,引导人们从各种各样的选秀、搞笑节目中脱出身来,关注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如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余秋雨教授以一己之力,通过《文化苦旅》带动了中国人的文化热,那么,进入21世纪后,则是《百家讲坛》扛起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大众历史热情的大旗。
但是,当《百家讲坛》邀请我时,我犹豫了。为什么犹豫,说不清楚。当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情,我们可能有十分明确的目的,至少是直接动机:当我们需要做出选择而犹豫的时候,却很难说出十分清晰的理由。勉强要说,也许有三个担心:一是,担心时间。我手上有多个课题,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到横向合作项目,得亲力亲为,是否有时间和精力在《百家讲坛》开课?二是,担心内容。《百家讲坛》与大学讲台不同,大学讲台的核心价值是学术创见,《百家讲坛》的根本要旨是雅俗共赏。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述,才能达到雅俗共赏?三是,担心效果。我从来不畏惧上课,但素来不习惯“哗众”,不屑于“取宠”,直到现在,听到装腔作势的煽情就起鸡皮疙瘩,所以感觉自己不适合做大众节目。而电视节目恰恰是大众节目,讲究收视率和回头率,要让观众停留在这个节目,要让观众手上的遥控器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这个节目来,不哗众、不取宠、不装腔作势地煽情,能有收视率、有回头率吗?对于所有这些,心里都没有底。另外还有一个纠结之处:作为专业历史研究者,做大众节目是不是“不务正业”,同行怎么看?低头抬头都是圈子里的人,和圈外朋友的友情客串毕竟不一样。
但我最后还是上了《百家讲坛》的“贼船”,否则就没有后来的故事。编导王珊曾经很得意地对我说,只要是她看中的老师,就很难逃脱“追捕”。在这个过程中,毛哥(佩琦)和商传兄的榜样、邵鸿的反复鼓励、李锋的多次鼓捣,都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推动归推动,最终决定上船,主意还是自己拿的。因为长期以来,我和邵鸿以及其他朋友一直在交流史学的功能问题、史学的大众化问题,发挥史学的人文功能,让大众在历史的讲述中得到愉悦、有所感悟,向
大众传播我们认为是正能量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这既是历史研究者的责任,也应该是十分快乐的事情。既然如此,还有比央视《百家讲坛》更好的平台吗?而王珊的诚恳态度也打消了我的一些顾虑:不过多考虑收视率和回头率,按照自己的风格讲,不是附和观众而是引导观众,把传播对象定位在中等以上文化层面的观众。
于是有了与《百家讲坛》连续三次的合作,其间固然有无数次就内容与形式的“被修理”与“反修理”、“被控制”与“反控制”,但我与《百家讲坛》的合作也越来越默契。不少朋友问我,听说《百家讲坛》很霸道,不断要求老师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说心里话,我没有这种感觉。不知道是因为我接受意见很虚心,还是《百家讲坛》对我很宽容。
第一次合作,讲的题目是“大明嘉靖往事”。似乎是讲嘉靖皇帝,但我把它讲成了嘉靖时代,揭示的是普遍的历史现象。其中的有些篇章,如“礼是打出来的”、“算账要算政治账”、“奸臣三部曲”、“忠臣是怎样铸成的’’等,我认为是可以成为经典的。
第二次合作,讲的题目是“万历兴亡录”。同样,主要说的不是万历皇帝,而是万历时代。万历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自由奔放的时代、一个酷似‘‘前资本主义”的时代,但中国社会并没有由此进入近代社会,而是乐极生悲地退回到了严峻冷酷的古代社会。《北京晨报》资深记者陈辉曾经问我:《万历兴亡录》的电视节目已经有了很好的反响,你怎么评价由讲稿改编出版的著作,这个著作中有哪些地方比较精彩?我很自信地告诉他:我的文字表述能力超过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超过形象描述能力,只要读下去,处处是精彩,而且是“未删节版”,所以著作应该比电视更精彩。从“是非张居正到“飞语的力量”,从“词宗先生戚继光”到“打虎英雄落平阳”,从“事情就个白认真”到“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从“人进我退”到“明朝国殇”,展示的是一个王朝由极盛到式微的各个方面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因素,是一个王朝坍塌前无可奈何的多维背影。我甚至很得意地问他:你在其他著作中看得到这些信息吗?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重复类似嘉靖、万历时代的似曾相识的乐极生悲的故事,所以,其意义远远不局限于明代。
这两个题目讲述的内容都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内,都是明代史,其中包含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但当栏目组希望我做第三个节目时,我觉得不能再做明代了,应该做一个更大气的题目,既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也争取给《百家讲坛》注入一些新的元素。
我曾经考虑彻底改变风格,讲一个“方志远说金庸之韦小宝”。《鹿鼎记》是金庸为读者提供的开启中国江湖文化和庙堂文化迷宫的钥匙,韦小宝则是破解中国古代“官场潜规则”和“黑道规矩”的向导,极有研究价值和解读意义。但《百家讲坛》希望维护我作为历史学者的屏幕形象,否定了这个设想。
……
无论是这个节目还是这本书,和以前的节目、书一样,也一定存在诸多错误。这些错误倒未必完全是因为以一人之力讲述几千年历史,因为即使是说自己“地盘”上的明史,也会发生错。原因是多方面的,用南昌话说,甚至是“边打锣鼓边出鬼”,有时错得莫名其妙。所以我对很多朋友说,自从《百家讲坛》之后,我就再也不敢说自己不犯错误,对别人的错误也更宽容了。且不说不看讲稿连续讲40多分钟,就是平时和朋友交流,也不免会有口误。当然,还有不少习惯性的错误。比如,一个字从来就没有读准,但以为就是这样读的;一个事情一直在这样说,怎么会错,但恰恰一开始就可能记错了。这其实也很正常,就算是电脑也可能有短路的时候。我能够做到的,是尽可能地减少错误,特别在节目制作、作品校对的过程中尽可能发现并纠正错误。
在与《百家讲坛》进行第三次合作之际,如果要我说对《百家讲坛》的认识,我想表达这样几个意思:第一,十分感谢《百家讲坛》,使我有一个与大众交流、向大众传递我的历史观和社会价值观的平台。第二,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每一位好学者都会走上《百家讲坛》,所以决不能以是否上《百家讲坛》作为评价学者的标准。第三,上了《百家讲坛》的学者未必就是好学者,但上了《百家讲坛》的学者一定是能讲课的好老师,而且上了《百家讲坛》之后,课会上得更好。第四,任何事物都有它发展的常态和异态。作为一个电视栏目,《百家讲坛》已经度过了它开始的低迷和此后的极盛,进入到常态发展期,“说三国”、“说论语”的风靡不可能再现,但只要用心打造,《百家讲坛》应该是央视的一个持续品牌,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珍惜和爱护这个品牌。
《大明嘉靖往事》播出第一集的时候,我的孙女爱爱正好两个月;《万历兴亡录》播出的时候,爱爱一岁四个月,不但可以很清楚地叫“爷爷”,还可以晃晃悠悠到处跑了。《国史通鉴》预播时,爱爱三岁半,在电视机前看节目,据说看了“好一阵子”,兴奋地说,爷爷在电视里讲故事。她在看了“好一阵子”后发问了:“爷爷的故事什么时候讲完啊?”我没有问“好一阵子”是多久,也许是3分钟、5分钟,或者是10分钟。三岁半的孩子能够听这个讲课“好一阵子”,除了感情因素之外,应该说节目还是有吸引力的。此后的发问,也一定是觉得这个节目没有爷爷面对面地给她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老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好玩。
方志远
2014年3月10日
于东航MU5188次航班46A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