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高是头顶点(v)至椅面的垂距,即头顶点至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所在平面的垂距。
定义
坐高(sitting height,M23):
头顶点(v)至椅面的
垂直距离。
坐高是头顶到
坐骨结节的长度, 即
头顶点至左右两侧
坐骨结节最下点所在平面的垂距。
躯干长
(1)在
人体测量学中,
躯干长(
躯干高)是指
胸上点(sst)至
耻骨联合点(sy)的距离。
(2)也有文献中,躯干高的测量点有所不同:
坐姿胸骨上缘点高/躯干前高:胸骨上点(sst)到水平坐面的高度。
坐姿颈椎点高/坐姿颈点高/躯干后高:
颈点(c)到水平坐面的高度。
注:坐椅面位置低于耻骨联合点。
(3)为了测量方便,以坐高代替,但实际上坐高与
躯干长并不一致。
测量
测量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
WHO)推荐的“
国际生物学计划”(IBP)关于坐高的
测量方法,它对以
营养学为研究目的的测量规定是:
“被测者坐于一桌面,双足悬空,无支撑。其膝后部位于桌缘的正上方。上身挺直。牵引颏下部稍稍向前,
大腿和
臀部肌肉应在放松状态。头部处于
法兰克福平面(
眼耳平面)。
测高仪垂直,在骶部和左右
肩胛之间与脊柱相接触。”
对于为
人体工程学研究而进行的坐高测量,
WHO的测量方法要求被测者将双足踏于木板之上。
只要在椅面和
测高仪上附一简单装置,
坐深、
臀膝距等项目值即可同时读出。我们认为,在我国今后的
人体测量工作中,应该采用这种方法。
测量依据
坐骨结节在
大腿伸直时不易摸到,因为它被
臀大肌下缘所覆盖。需用手指沿
臀沟向上重按,方可摸到。坐时,
臀大肌下缘上移,
坐骨结节移至皮下,与凳面接触故易摸到。
因此,凳面即为左右两侧
坐骨结节最下点所在的平面;
臀部的形状不影响坐高的测量,
臀部的厚度所造成的测量误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验证:坐于硬板凳上,把手放在
臀部下面,身体慢慢从后倾到坐直,能感受到
坐骨结节对手指的压迫,极易被扪及。
注意事项
测量时必须
大腿与地面
平行并与小腿间呈直角,绝对不能直接坐在地面上;因为,坐在凳子上,挺直
躯干,大小腿所成角度从90°变为180°的过程中,
躯干自然收缩。其次,左右
肩胛间的
脊柱和骶部保持在一条
垂直线上,两处紧靠立柱或墙体
阳角,绝对不能后腰贴在墙上。再次,头部应处于
眼耳平面。
儿科测量
(1)3岁以下使用测量床,小儿取平卧位。注意三个垂直:
大腿与躯体,
大腿与
小腿,足板与测量床。准确读数至0.1cm。
(2)3岁以上测量方法与成人完全一致,使用坐高计,小儿身体先前倾使骶部紧靠测量板,再挺身坐直,
大腿与
躯体垂直,
膝关节屈曲成直角,两脚平放在地面上,准确读数至0.1cm。
早晚差异
2015年10月,山东285 名
大学生志愿者晨起和睡前坐高测量结果如下:
男性起床时坐高(945.9620±34.7670)mm,睡觉时坐高(926.2093±33.0457)mm,差值为(19.7527±6.3508)mm;女性起床时坐高(901.8160±27.3235)mm,睡觉时坐高(888.3718±25.9024)mm,差值为(13.4442±9.4275)mm。
身高坐高指数
(一)身高坐高指数=(坐高/身高)×100
身高坐高指数分型如表所示:
(二)身高坐高指数各种型别所对应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如表所示:
(三)身高坐高指数也可以间接地反映出被测试者的
躯干与
腿长的比例,但它在反映人体
腿长比例方面不如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更直接、更明确、更敏感。它的指数值与
腿长成反比,使用时不如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方便。
其次,虽然
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极其显著(p<0.01),但
效应量中等(0.5<d<0.8),即男女相差不够大;而身高坐高指数分型男女相差偏大,不太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狭义和广义的腿长
体质人类学 、
人体测量学上严格定义的
腿长学名为
全腿长,是狭义的
腿长、真正的
腿长;
下肢全长是狭义的
下肢长、真正的
下肢长。
全腿长等于
大腿长加
小腿长,或
下肢全长减
内踝高。但由于
股骨头深嵌于
髋臼内,其顶端不能扪及,故
大腿的上端无法准确确定。
由于狭义的
下肢长(
下肢全长)、狭义的
腿长(
全腿长)活体不易测量,实际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测量的数据表示
腿长。
最小腰围处以下、
臀沟最下缘以上,体部各测量点至地面或内外踝的垂距,即广义的
腿长。
学术上一般采用
身高减坐高表示
腿长,即英文文献中的坐骨下肢长(Subischial Leg Length (SLL));采用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反映上下半身比例。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
简介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身高-坐高)/坐高]×100,是探讨
腿身比最可靠和最具有参照价值的量化指标,为研究
腿身比奠定了基础。
注:狭义、真正的
下肢长(
下肢全长)和狭义、真正的
腿长(
全腿长)在活体中不易测量,实际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测量的数据表示
腿长,即广义的
腿长,
身高减坐高只是其一。但必须注意的是,马氏指数中的
腿长严格定义为
身高减坐高,绝不能将
腰围高、
脐高、
髂嵴高(俗语中的“
腿长” 通常指这前三种)、
髂前上棘点高等其他
腿长代入公式中,导致马氏指数过大。
由于坐高存在早晚差异,即晨起测量值大于睡前测量值,所以马氏指数晨起测量值小于睡前测量值。
数据
(一)《GB/T10000-2023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节选,以供参考:
2023年和1988年数据对比如下:
结论:(1)两性
身高均为增长;(2)两性坐高增长值均大于
腿长增长值;(3)男性
腿长略有增长,女性
腿长略有缩短;(4)两性马氏指数均为下降。
(二)亚洲男性平均为85.10(中腿型),亚洲女性平均为83.41(亚短腿型);欧美男性平均为90.77(亚长腿型),欧美女性平均为89.16(中腿型)。
(三)《武汉市某高校大学生体型调查研究》(年龄17-21岁),如表所示,以供参考:
(四)《The coast of giants: an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high schoolers on the Adriatic coast of Croatia》中,
克罗地亚亚得里亚海岸(不包含
达尔马提亚地区)高中生马氏指数平均值男性为91.68,女性为87.32,具体分布如下:
注:受测个体为17-20岁的高中生,18-20岁为主。
(五)美国艾奥瓦州青少年
马氏躯干腿长指数随年龄的变化,如图册所示:
(六)2009年7月,在山东省寿光市调查了
汉族778例(男为428例,女为350例),
腿身比平均值和极端值数据如下:
身高与坐高之间有非常显著的
线性回归关系,可用
回归方程(男:身高=1.504×坐高+319.370;女:身高=1.293×坐高+463.751)由坐高来推测身高。也可用回归方程(男:坐高=0.444×身高+159.933;女:坐高=0.442×身高+162.867)由身高推测坐高。
注:
回归分析是借助
函数关系式反映
自变量的变动对
因变量的影响,必须明确
自变量和
因变量,当
自变量与
因变量位置互换时所得的
回归方程不同。给定
自变量的数值时,只能推算
因变量的可能取值,不能逆推。
由此可见,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长,同坐高段男性腿明显更长。
因此,所谓的“同等条件”,其实完全取决于如何干扰和限制抽取
样本,使得抽取样本不具有代表性、遍历性,不能覆盖全体样本空间。既可以定义“同等条件”为“同身高段”,也可以定义为“同坐高段”,导致结论刚好相反。
(七)《Statistical approaches to relationships between sitting height and leg length in adults》中,
澳大利亚国防军马氏指数平均值男性(n=938)为91.7,女性(n=715)为90.1,具体数据如
三线表所示:
如图册所示,由
线性拟合可以得出——同坐高段男性腿明显更长。
(八)《2015 7차 한국인 인체치수조사사업》中,男性(n=3189)马氏指数
均值85.93,
标准差3.95,
标准误0.07;女性(n=3221)马氏指数
均值83.38,
标准差3.86,
标准误0.07。男女均值相差2.55,差异有高度
统计学意义(Z=26.07,p=0.00000),
效应量中等(d=0.65)。
注:一般将d=0.2定义为小
效应量,d=0.5为中
效应量,d=0.8为大
效应量。两性
身材比例均值差异如图所示:
肩臀比为大
效应量,
腿身比为中
效应量,
头身比为小
效应量。
马氏指数分布如下 :
加入前提条件进行限制,统计数据如表所示:同
身高段女性腿略长,同坐高段男性腿明显更长,同
腿长段男性身高明显更高:
备注
以上表述皆采用“同身高段”,而非“同身高”:
(一)在很多文献资料中,“同身高”指的是采用分母为
身高的指数进行比较,其样本具有代表性、遍历性,覆盖全体样本空间,包含身高没有交集的高个子男性和矮个子女性。之所以得出“同身高男性腿略长”的结论,实际上指的是全体样本
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
(二)而“同身高段”这种表述可以避免全体样本参与,限制在某个身高段(如165-170cm),两个群体的
腿长平均值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长”。正是由于
腿身比与
身高呈弱
正相关(0.3<r<0.5),
身高越大,
腿身比也
倾向于越大;所以才有“全体样本
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的结果。
因此,“同身高段”比“同身高”表述更为准确。
结论
用
身高减坐高表示
腿长,同
身高段女性腿略长,同坐高段男性腿明显更长,同
腿长段男性身高明显更高;由于
腿身比与
身高呈弱
正相关(0.3<r<0.5),
身高越大,
腿身比也
倾向于越大;
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极其显著(p<0.01)、
效应量中等(0.5<d<0.8);
腿身比极端值也是男性大于女性。而且,
雌激素对骨质的
成骨细胞有特殊的刺激作用,并影响长骨的成骨中心
骨骺的愈合。
月经初潮早的女生
腿身比较小,来潮后,女生
躯干的突增越来越明显,导致马氏指数平均值成熟女性远小于少女。而
遗精较早对男性
腿身比的影响却没有那么充分。因此,
长腿绝非女性
第二性征,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长是
身高性别二态性的“
副产品”,是“
田忌赛马”的结果。
受社会文化态度、审美偏好、服装修饰影响,人们更愿意、也更倾向于用
小样本甚至个例,去印证“
腿身比是
性别二态性特征、女性
腿身比更大”的错误想法。
下身长坐高指数
下身长坐高指数=坐高/(身高-坐高)
臀纹线与坐骨结节
世界各地
人体测量数据表明,臀纹线高(下肢长C)小于
身高减坐高。
当人采取坐位姿势时,亦可自证:坐于硬板凳上,大小腿呈90度,挺直躯干,用
坐骨结节支撑上半身重量。保持该坐姿,用手可触摸到臀纹线在左右
坐骨结节前面。
身高减坐高与会阴高大小
这里仅讨论《
人体测量手册》、《ISO 7250:2017》中
会阴高的定义——
会阴点(pe)至地面的垂距,即左右两侧
坐骨结节最下点的连线与
正中矢状面的交点至地面的垂距,等于身高减坐高。
而实际测量工作中,可能出现坐高测量错误或
会阴高测量误差,导致身高减坐高不等于
会阴点至地面垂距。
坐高测量错误
(1)坐高测量时必须
大腿与地面
平行并与小腿间呈直角,绝对不能直接坐在地面上;因为,坐在凳子上,挺直
躯干,大小腿所成角度从90°变为180°的过程中,
躯干自然收缩。其次,左右
肩胛间的
脊柱和骶部保持在一条
垂直线上,两处紧靠立柱或墙体
阳角,绝对不能后腰贴在墙上。再次,头部应处于
眼耳平面。
(2)身高与坐高存在早晚差异,早上大晚上小;非同一时间测量,导致身高减坐高不等于
会阴点至地面垂距 。
(3)有人认为,臀部软组织影响坐高测量,其实不然:
坐骨结节在
大腿伸直时不易摸到,因为它被
臀大肌下缘所覆盖。需用手指沿
臀沟向上重按,方可摸到。坐时,
臀大肌下缘上移,
坐骨结节移至皮下,与凳面接触故易摸到。当人采取坐位姿势时,
坐骨结节恰好与凳面接触。因此,凳面即为左右两侧
坐骨结节最下点所在的平面;
臀部的形状不影响坐高的测量,
臀部的厚度所造成的测量误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验证:坐于硬板凳上,把手放在
臀部下面,身体慢慢从后倾到坐直,能感受到
坐骨结节对手指的压迫,极易被扪及。
会阴高测量误差
会阴点是左、右
坐骨结节最下点的连线与
正中矢状面的交点。坐姿时,凳面帮受试者确定了
会阴点所在平面。立姿时,实际测量点并非
会阴点(无骨性标志),而是与其同一水平面的左(右)侧坐骨结节最下点。
是受
臀大肌、脂肪等软组织的影响,左右
坐骨结节最下点测量点往往不好确定,活动直尺卡的位置和松紧程度对测量结果有所影响。导致数据离散程度偏大,不够稳定,精确度不够高。在一些文献中,
会阴高数据误差大于身高减坐高。
验证:按测量坐高姿势坐于硬板凳上,左右
坐骨结节间可放置木棍,卡至极致可至
耻骨联合下缘。对应立姿,则这个测量点是高于
坐骨结节最下点的。如果立姿测量仅仅触及肉,则这个测量点是低于
坐骨结节最下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