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作家、记者,他用新闻文字编成和平与正义的橄榄枝,向世界报道了真实的中国。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5年,埃德加·斯诺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
堪萨斯城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便展现出对冒险和探索的浓厚兴趣。少年时代,埃德加·斯诺进行了多次旅行冒险的尝试,使得他接触了真正的底层人民。
1926年,埃德加·斯诺离开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前往纽约的斯科维尔兄弟广告公司工作。
革命之旅
1927年,埃德加·斯诺变卖了手头的股票,获得了一笔金钱,骨子里的冒险天赋促使他走向了世界、走向了中国的决心。
1928年,23岁的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获得了上海《密勒氏评论报》的一个职位,不久他受报社派遣乘火车沿铁路干线进行旅行采访。同年7月,斯诺来到上海。他原本只打算在中国逗留6周,结果却一待就是13年。在上海,斯诺接受了《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的邀请,参加《新中国》特刊的编辑工作。
1929年6月,埃德加·斯诺沿着铁路线北上,考察了萨拉齐(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驻地)、包头和归绥(今呼和浩特)等地。
1930年开始,埃德加·斯诺担任美国“统一新闻协会”远东特派记者,专职在远东地区游历并撰写报道。
1930年3月至1931年5月,在印度旅行期间,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曾经向印度著名共产党人苏哈西妮(Suhasini)请教。来到中国后,他在北京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
1933年,结束特派之身份。同年4月,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4年,埃德加·斯诺在担任多家报刊的特约记者的同时,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主讲“新闻特写”和“新闻通讯”两门课程。在此期间,在宋庆龄的介绍下,埃德加·斯诺成为第一个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采访的西方记者。
1935年,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宋庆龄从上海寄送钱款给身在北平的学生,并且公开声援这次学生运动;而埃德加·斯诺夫妇也亲身参加了这次运动,并且利用自身的庞大人脉,花大力气邀请驻华外国记者报道这次运动:同年11月1日,埃德加·斯诺夫妇翻译北平学联起草的《平津十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
苏区接见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帮助下,斯诺冒着生命危险,越过国民党的重重封锁,经西安抵达陕北苏区,开始历时4个多月的访问。同年年7月9日、10日,斯诺在安塞受到了周恩来的欢迎和会见,周恩来和斯诺连续两天长谈至深夜。周恩来表示中国共产党欢迎斯诺考察苏区,并回答了斯诺的许多问题。他对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作了分析,乐观地估计中国革命正接近另一个高潮,并为斯诺拟定了考察的路线和项目。7月14日到达当时中共中央驻地保安(今志丹县)。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大多数中央委员的迎接,街上挂起了用中文和英文写的“欢迎美国记者来苏区调查”等标语。7月14日,保安举行欢迎大会,毛泽东出席并即席讲话,对斯诺的到访表示欢迎。7月15日至19日,毛泽东会见斯诺,同他连续多日进行谈话。
1937年,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成为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重要窗口。同时,积极参与抗战宣传,为中美友好关系奠定基础。
1938年,埃德加·斯诺在香港参加了由宋庆龄发起的“保卫中国同盟”。
1939年,成立“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埃德加·斯诺担任委员一职,以多种渠道运输海外物资、接受海外捐款,通过“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送往八路军和新四军所在地;同年9月,他再次赶赴延安采访毛泽东和红色边区政府,并记录了这几年来延安的新变化。
离开中国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之后,埃德加·斯诺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大声为新四军疾呼,指责国民党恶意攻击新四军,因此他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压力与迫害,采访权被无理取消,被迫于1941年2月返回美国。返回美国之后,埃德加·斯诺并没有停止他的记者生涯。他依旧在海外为中国大声疾呼,让世界了解当时中国的真实情况。
1942年,埃德加·斯诺加入了《星期六晚邮报》,以记者身份前往印度、苏联和中国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方战线”(英国首相丘吉尔语)进行采访,他在印度停留的时候,曾搭乘美国陆军航空队的运输机前往重庆。
1959年,埃德加·斯诺因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盛行而迁居瑞士,继续从事新闻写作和国际交流活动。
三次访华
1960年10月22日,毛泽东会见了埃德加·斯诺,双方谈论了台湾问题、新中国进入联合国、突破经济封锁、世界和平等问题
1964年10月,埃德加·斯诺以法国《新直言》周刊记者的身份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走访多地。
1968年,埃德加·斯诺自费拍摄纪录片《四分之一的人类》。
1970年8月,埃德加·斯诺偕夫人访问中国。
197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斯诺,并让他站在身边一起检阅国庆游行队伍。
因病去世
1971年,斯诺被查出患有癌症,根据毛泽东指示,中国政府派出医疗小组帮助其治疗。
1972年1月,马海德率领的医疗小组抵达瑞士,把病房设在斯诺家中,就地治疗。2月初,时任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代表黄华赶往瑞士看望斯诺。同年2月,埃德加·斯诺偕夫人再次访问中国。回到瑞士后,就这次对中国长达半年的访问,撰写这次访华的新书《漫长的革命》。
1972年2月15日,斯诺病逝于日内瓦。临终时,他用尽生命的全部力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被安葬在中国。同年4月30日,毛泽东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在美国的《生活》杂志刊登。
人物事迹
思想转变
1929年6月,埃德加·斯诺沿着铁路线北上,考察了萨拉齐、包头和归绥等地。当时,这一带正遭受特大旱灾,斯诺目睹了饿殍遍野的悲惨景象。他写道:“我目睹了成千上万的儿童死于饥荒,那场饥荒最终夺去了五百多万人的生命。一路上,满目凄凉,全无生机,就像刚刚发生过一场火山爆发。甚至树也被剥光了皮,村子里绝大多数泥砖盖的房子都坍塌了。屋子里仅有的一些木料也被拆去变卖几个铜板。奄奄一息的人东一个西一个地坐在或躺在自家门口的台阶上,神情呆滞。我看到一个光着身子、骨瘦如柴的小孩,由于吃树叶和锯末充饥的缘故,肚子胀得像只气球……”斯诺拍摄了大量灾区照片,通过报道向社会发出呼吁,敦促各方行动起来赈灾,但却无济于事。蒋介石政权非但不救济灾民,反而把饥荒作为迫使西北军阀就范的有效武器。成千上万人死于饥荒,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引起斯诺内心极大的同情,这成为他一生中一个觉醒的起点。
旅行结束后,埃德加·斯诺在翻译、出版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过程中,和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及进步文化界进行了深入的接触联系。他对中国的理解从观察表层的现象,发展到了深入理解中国人民的思想、体会中国人民的感情——“看到了一个被鞭笞着的民族的伤痕血迹,但也看到这个民族倔强高贵的灵魂”。斯诺摒弃了西方殖民者的歧视心理,开始了解真正的、现实的中国和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民,开始反思和批判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掠夺。他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对当时中国的黑暗现实有了深刻的剖析和真切的认识。斯诺不断在思考:这样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如何能够走向光明的未来?谁能够带领民众,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
亲历革命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由此拉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占领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震动了中国社会,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埃德加·斯诺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投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正义事业之中。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赶赴东北采访,见证了日本军队残杀中国人民的暴行。他向世界报道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1932年1月28日,日本又在上海发动突袭。职业的敏感使斯诺听到日本人的枪声后便不顾一切火速赶到交火地点进行采访。他还常常冒着炮火,抢救难民。他在新闻报道中对十九路军的英勇抵抗和上海人民对抗战的全力支持给予热情歌颂。
1935年12月,日本对中国发动新的侵略,华北形势危急。北平学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爱国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怒吼。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被它使中国人民压抑的爱国热情猛烈爆发出来。斯诺夫妇带领一批外国记者,和爱国学生一起走上街头,在游行队伍中拍照、采访,令警察、宪兵大感震惊。斯诺在现场拍摄了很多珍贵镜头,发出了多篇通讯,有的还作为“独家新闻”被美英等国的报纸用醒目的大标题刊登。斯诺的报道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新闻封锁,把青年学生英勇斗争的消息传播到了国内外。
在一二·九运动中,埃德加·斯诺观察到,知识青年对国民党政权完全失去信心,是引发革命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埃德加·斯诺“在这(抗日救亡的)危急关头,国民党由于根本起不到领导、鼓舞的积极作用,因而成了悲观、停滞和镇压的象征。”
主席接见
1936年7月14日,斯诺到达当时中共中央驻地保安(今志丹县)。保安举行欢迎大会,毛泽东出席并即席讲话,对斯诺的到访表示欢迎。7月15日至19日,毛泽东会见斯诺,同他连续多日进行谈话,回答他关于苏维埃政府对内对外政策的提问,阐明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和方针问题等。7月23日,毛泽东同斯诺谈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苏联的关系问题,第一次公开表述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立场。7月底至9月中旬,斯诺前往甘肃、宁夏,采访红军前线部队。斯诺返回保安后,9月23日,毛泽东同他谈联合战线问题。10月间,毛泽东应斯诺再三要求,连续几个晚上同他谈个人历史和红军长征的经过。毛泽东传奇的奋斗史是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谈话通常从晚上9点开始,持续到次日凌晨2点。两人待在窑洞里,伏在铺着红毡的桌子上,蜡烛在他们中间毕剥着火花。斯诺奋笔疾书,一直到疲倦得要倒头便睡为止。
1936年10月底,斯诺返回北平,继续紧张地工作着。他的《毛泽东访问记》开始在《密勒氏评论报》陆续刊出。随后,多家英美报刊接连发表了斯诺关于苏区的报道。
传播世界
1937年10月,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由英国戈兰茨公司在伦敦出版。这本书立刻引起轰动,在最初的几星期内就销售了10万余册,至12月已连续重印了5版。1938年1月,美国兰登出版社也出版了这本书,该书成为美国有关远东时局的最畅销的书籍。此后,《红星照耀中国》在国外一版再版,先后被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赢得了各国不同阶层众多的读者。正如美国作家巴巴拉·塔奇曼所说:“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向世界报告了中国红军英勇的长征,首次刻画了共产党的著名人物,首次描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信念和目的。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事业给予了充分的报道。这一事业对于本世纪30年代那些惧怕抗击法西斯的人们,是一个强有力的鼓舞。”
《红星照耀中国》在中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通过斯诺的介绍,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拯救中华民族而英勇奋斗的历程,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不实污蔑因此被揭穿。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通过该书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壮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力量。
主要贡献
文学作品
新闻传播
埃德加·斯诺在职业生涯中撰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这些报道和评论不仅具有新闻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思想传播
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险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一个采访中国共产党的西方记者,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在抗战期间,埃德加·斯诺积极参与抗战宣传,通过撰写文章、发表演讲等方式,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抗战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为中美友好关系奠定基础。
在“皖南事变”发生后,埃德加·斯诺勇敢地揭露了国民政府的腐败和黑暗,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了解中国真相的窗口。
埃德加·斯诺一生致力于中美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通过采访报道、出版书籍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真实面貌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埃德加·斯诺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国政要和知名人士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友谊,为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期间,埃德加·斯诺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真理,没有屈服于压力和迫害,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和典范。
埃德加·斯诺对国际政治形势有着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他的观点和见解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
所获荣誉
2009年9月10日,埃德加·斯诺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
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人物生活
家庭成员
第一任妻子:海伦·福斯特·埃德加·斯诺(笔名:尼姆·威尔斯),1932年结婚,1949年5月离婚,未育有子女。
第二任妻子:洛伊斯·惠勒·埃德加·斯诺,育有一对儿女克里斯托弗和茜安·埃德加·斯诺。
人物语录
关于延安感受“延安地区原来是世界上最穷、最落后的地区之一,但边区政府经过几年切实的努力,在这里建设了有文化和繁荣的社会生活。实行了免费义务的小学教育,建立了中学、中专和高等院校,包括一所女子大学。成千上万的青年经过敌占区徒步几百英里来到延安求学。建立了公共卫生系统和几家医院。那里有许多工业合作社,也有一些国营工业,但是私营工商业也很兴旺。陕甘宁边区的农民开垦了六十万英亩的生荒地;在政府的帮助下,有几万名敌占区的难民在那里安了家。鸦片根绝了。在我参观过的地区,有效地禁止了卖淫和对儿童的奴役,而且也没有乞丐。闲散的人都组织起来劳动。每一个村子和县都有选举成立的行政委员会。边区政府是由普选出来的代表选举产生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斯诺文集》第3卷,第408页)
关于延安工商业面貌:“在保安的时期,只有最冒险的商人才肯在当时苏区和‘白’区之间做生意。现在,几家私营的大规模贸易公司,借着他们自己车辆的运输,都很发达,因为延安为了鼓励商业,业已取消了一切商人的捐税。陕北的棉花、羊毛、皮革、植物油和谷类是出超的。工业生产——大部是手工业——大大地增加着。工业和生产者的合作社适应了市民和军队的许多要求。消费合作社拥有堆积农村人口必需品的贮藏库。政府的管制把物价抑低了,在那里,物价通常要比任何地方低百分之三十到四十。”(《斯诺文集》第3卷,第221页)
关于延安女子大学:“在延安教育机关中完全新创,而我认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却是女子大学,一个真正女英雄的大学。”“大部分学生是工人或农民的女儿。其余都是中等阶级家庭出身,只有一打光景是‘资本家’。资本家中最著名的有新加坡华侨胡文虎的女儿,胡是以贩卖疗治百病的‘虎标’万金油发财的。四十一个学生是大学程度,一百二十九个是中学程度,有二百个以上还不到高级小学程度。”“毕业生多数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次多数是回到他们游击区的老家去领导群众组织。也有进抗大继续受军事训练。许多学生已参加了游击战。战区中妇女干部的任务,包括了动员工作,农民的教育和组织,以协助战斗的部队。”(《斯诺文集》第3卷,第228—232页)
人物影响
埃德加·斯诺通过采访报道和出版书籍等方式增进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中美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作品和言论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为两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持。
埃德加·斯诺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国政要和知名人士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友谊。他的国际视野和开放心态为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和言论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埃德加·斯诺一生坚守信仰和真理,没有屈服于压力和迫害。他的勇气和坚定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和典范。他的作品和言论激励着后人追求真理与正义,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物评价
埃德加·斯诺是一位伟大的记者和作家,他的作品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面貌。他对中国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让我们深感敬佩。(毛泽东评)
我的丈夫是一位勇敢而坚定的新闻工作者,他的一生都在为中美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而努力。他的成就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海伦·埃德加·斯诺评)
埃德加·斯诺——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为新中国热切奔走的人,他的精神通过这些组织正一代代影响着后世。(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评)
“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毛泽东在给斯诺夫人的唁电中说)
后世纪念
安葬立碑
埃德加·斯诺去世之前,在遗嘱中要求将自己骨灰的一部分埋葬在中国。遵照其遗嘱,他的部分骨灰被安放在了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未名湖南畔,正对着“慈济寺”山门的小丘上,树立着一方白色大理石制的长方形墓碑。碑上镌刻着叶剑英亲笔题写的金字“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下方注有英文。
安放仪式
1973年10月19日,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周恩来亲自参加了斯诺骨灰安放仪式。
座谈会
2022年11月16日,埃德加·斯诺逝世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纪念邮票
为了缅怀中国人民三位亲密的朋友——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埃德加·斯诺(即3S,因三人英文名字第一个字母均为S,故名),中国原邮电部于1985年6月25日发行一套《
中国人民之友》
纪念邮票3枚,其中第三枚80分的邮票就是埃德加·斯诺。这枚
邮票图案上的埃德加·斯诺的形象,那凝视而深思的目光,紧闭的双唇,既表现出他具有果断、干练而富于洞察力的性格特点,也揭示出了一个新闻记者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值得中国人民的尊敬。
研究机构
1993年3月4日,
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成立北大师生开始系统地研究和介绍埃德加·斯诺及其他国际友人的活动,收集他们的著作、手稿、图片和各种文献、资料,编译有关他们的著述和传记,开展同美国和其他国家有关机构、团体及人士的友好往来与
学术交流。
影视形象
相关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华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四卷本《斯诺文集》。其中第三卷“为亚洲而战”,最早于1941年由美国兰多姆出版公司出版。该卷忠实记录了作为记者的斯诺在中国的抗战采访活动,涉及他的再访陕北之行。随后出版的个别专著和发表的少许论文,也开始投以关注的目光。从这些论著的研究成果看,虽然斯诺的再访陕北行程被大体勾画了出来,但一些细节、尤其是个别重要时间节点、主要内容等等,仍然语焉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