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骨增高手术也叫胫腓骨延长术、肢体延长术,是根据肢体组织在一定应力刺激下再生的生物学原理,应用骨科截骨术,在小腿或大腿把已经闭合的骨生长线重新“打开”,并在体外安装一种具有牵伸作用的肢体延长器,根据每个人组织再生能力和特点,每天以0.5毫米至1毫米的速度将肢体缓慢地延长。“断骨增高术”是一种极端且风险极高的手术方法。
定义
断骨增高手术也叫胫腓骨延长术、肢体延长术,是根据肢体组织在一定的力量刺激下可以再生的原理,把小腿或大腿的骨头“断开”,然后在体外安装具有牵伸作用的外固定支架,每天不超过1毫米的速度,将肢体缓慢延长到满意的长度。
历史沿革
产生背景
20世纪40年代,二战中从前线撤下的前苏联伤残士兵,被统一安排前往各个医院进行战后疗养,其中一部分被分配到距离莫斯科3000公里的西伯利亚库尔干地区。由于当地医务人员缺乏,全科乡村医生加·阿·伊里扎洛夫全面负责所有内、外、妇、儿患者的诊疗,也包括这些流散的士兵。这些士兵大多拖着伤肢残腿,骨折伤缺乏基本处理。而且由于无法制动、伤口暴露等原因引起感染,留下了骨不连、慢性骨髓炎等棘手问题。伊里扎洛夫医生决定按照传统的骨科理论与方法,为这些负伤的士兵们打上钢板或固定石膏。伊里扎洛夫发现,士兵的骨折端并不能通过这种手段实现良好对位,只是轻微的活动就能引起断端移动,导致治疗效果极差,部分不幸的士兵甚至面临截肢的风险。于是,他发明了骨折固定器。他做了两个车轮形状的钢环,用3~4根螺纹杆连接。两个钢环被设计成自行车的车胎形状,用于固定两侧肢体,而螺纹杆则被用于手动压缩钢环间距。
1951年的一天,伊里扎洛夫医生正要为一名患者提供膝关节加压融合术的治疗,但他临时需要去外地出差,不能为患者进行定期的缩进螺纹杆操作。于是他只好交代患者,在自己离开的这段时间,自行对固定器螺纹杆进行调节。这名患者把医生的话理解错了。他不仅没有按要求对断肢加压,甚至直接就搞反了:他每天都在一步步调宽骨折断端固定器的距离,最后居然整整把骨头断开的位置拉远了2cm。等伊里扎洛夫医生从外地赶回来听闻这件事的时候,他估计患者可能要面对骨不连甚至截肢的后果。但通过X线检查显示,患者骨折断端已经正常愈合,更神奇的是,患者不仅病好了,顺便腿还变长了——牵拉骨折后的断端,竟然刺激了新骨质的生成。伊里扎洛夫在野狗身上开始进行动物实验,也获得了成功。那些战伤后发生骨不连、慢性骨髓炎的士兵,通过环形固定器将残肢断端在良好对位、每日以固定的反向力牵拉后,骨折情况都得到了明显改善,还解决了下肢不等长的问题。
医治明星
尽管伊里扎洛夫的创新带来了许多成功案例,但由于缺乏科学数据及符合要求的临床试验结果支持,这一治疗手段并未得到广泛认可,还有许多专家公开号召禁用这种方法。伊里扎洛夫被视作一名乡野村夫,他的「土方法」和严谨的科学界站在对立面,一直持续了十多年。1968年,原苏联世界跳高纪录创造者布鲁梅尔右侧腿受伤,在莫斯科接受长期治疗,医院为他进行多达32次手术后,最终决定为他截肢。作为一名跳高运动员,截肢意味着职业生涯的断送。他决定到3000公里外找伊里扎洛夫进行治疗。布鲁梅尔遵守伊里扎洛夫的治疗安排,接受了外固定器的牵拉治疗。伊里扎洛夫也会定期查看布鲁梅尔的肢体对位情况,为他设定合适的牵引长度。他慢慢恢复了正常行走的能力。经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后,最终甚至以运动员的身份重返赛场。从此,伊里扎洛夫开始名声大噪,他的理论也引起了苏联政府的重视。在政府的支持与其他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牵拉性组织再生的张力-应力法则”被提出,学界对伊里扎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理论传播
20世纪90年代初,伊里扎洛夫的理论传到了欧洲。人们发现,伊里扎洛夫的技术简直就是“科学增高术”的范本。通过截断人体下肢的骨骼,安装伸缩的外固定装置,每天拉伸0.5~1mm,几个月后患者就能获得5~8cm的新身高,成年后的强行拔高瞬间变得“轻松简单”。20世纪末,民间疯狂涌现提供此项技术的私人医院。
伊里扎洛夫的理论也在中国得到应用,秦泗河是最早在中国介绍和应用伊利扎洛夫技术的医生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用这项技术治疗四肢残缺畸形超过7000例。2006年之前,肢体延长术曾在中国广泛开展,既用于畸形矫正,也应用于普通人的增高。当时,部分医疗机构不顾自身能力和条件,通过广告大肆宣传,招揽患者,为了互相竞争,部分医院甚至打出“一月长高十公分”的标语,宣称可以在短短几月内为患者牵拉腿部长达十几厘米。求美者趋之若鹜,但治疗手段被滥用为美容术的风险很快涌现。这些不合理的操作,直接导致许多患者出现神经与血管损伤,严重者还有瘫痪或者死亡的风险。
明令禁止
2006年,当时的国家卫生部发布通知,要求肢体延长术必须在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必须严格掌握临床应用适应证,适应证包括先天畸形、外伤、肿瘤、感染等原因所致的骨缺损或肢体不等长,以及因疾病引起的肢体畸形。不具备这些适应证的,严格禁止使用肢体延长术,严禁用于美容项目。2015年,原国家卫计委下发通知,将“除医疗目的以外的肢体延长术”列为明令禁止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
适用症
根据2006年原卫生部出台的《关于对“肢体延长术”实施严格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该项技术适应证为先天畸形、外伤、肿瘤、感染等原因所致的骨缺损或肢体不等长,以及因疾病引起的肢体畸形。不具备以上适应证的,严格禁止使用肢体延长术;严禁用于美容项目。
手术原理
断骨增高手术的核心理念是组织牵拉再生。所谓的组织牵拉再生,就是在一定的应力刺激下,持续缓慢的牵拉下,它的人体的组织能再生。它不光是骨延长,实际上是包括骨也在内的这个骨膜、血管、神经、肌肉、皮肤都会随着你的牵拉变长,所以真正应该叫肢体延长。
手术过程
断骨增高手术首先把胫骨的上端切开,将胫骨平台的前面暴露开后,把钉子打入到骨髓腔里面。然后固定好,再从胫骨中上三分之一处锯断,将腓骨重新打开,上一个牵引架。骨头长好以后,把钉子和髓内钉拔出来。术后3~4个月,在床上练习蹬腿、蹬床头,并下地跺脚;术后4~8个月,进行室内行走和功能锻炼;术后8~12个月,可以行走。
手术风险
由于断骨增高手术是要把骨头锯断,再人为地强行拉长,而腿部的神经、血管、肌肉、皮肤都得随之拉长,所以这种手术过程中蕴含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国家禁令
2006年,中国卫生部刊登了
严格管理“肢体延长术”的通知,要求肢体延长术必须在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并严禁用于美容项目。
通知规定,肢体延长术必须在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肢体延长术是一项骨科临床治疗技术,不属
医疗美容项目,
医疗美容机构不得开展此项技术。开展该项技术的医疗机构,应为具备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或骨科专科医院,具有
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骨科”诊疗科目。医院应设有不少于30张病床的骨科病房;有2名以上具有高级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骨科医师,具有较强的骨科医师队伍和骨科专业护理队伍;每年开展的骨科手术数量不少于400例。医院同时应具有符合要求的手术室以及手术室和
手术器械的消毒条件,有严格具体的
医院感染控制条件和行之有效的
控制措施;具有术后康复的设施和能力,能够开展术后的肢体
功能训练。开展该项手术的医师必须是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骨科医师,并注册临床执业类别和
外科执业范围,有五年以上骨科工作经验。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医疗机构不得临时外请医生实施此项手术。
通知还规定,开展
肢体延长术必须严格掌握临床应用
适应症,并制订具体的
医疗安全保障措施。该项技术
适应证为
先天畸形、外伤、
肿瘤、感染等原因所致的
骨缺损或
肢体不等长,以及因疾病引起的肢体畸形。不具备以上适应证的,严格禁止使用肢体延长术;严禁用于美容项目。医院必须有具体措施保证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手术前应充分进行术前讨论,完善
术前准备,制定详细的
麻醉、手术和术后护理、康复的计划;手术后给予患者精心护理和康复治疗。应用肢体延长技术,应保证患者的神经、血管、
肌腱、肌肉和皮肤保持或恢复原有的
生理功能。
社会评论
对违规“断骨增高”手术,监管部门要果断行动,尽快切断背后的利益链条,揪出寄生在链条上的黑心医生、“医托”等。具体到个人,要建立健康的审美观、人生观,尤其要到正规医院接受科学治疗,切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不顾风险地追求那“几厘米的美好”。(北京晚报 评)
没有人否认美丽也是一种竞争力,但拼“颜值”所起的作用却需要正确审视,否则就会走到另一个极端。人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结合,注重外在美更要修炼内在美,畸形审美真的会害死人。自然才是最美的,通过近乎“自残”的方式,牺牲健康换来的“美”,不应该,更不值得。别再让“身高焦虑”牵着鼻子走了。断骨增高手术形成的灰色产业链以及由此反映出的畸形审美观念,对许多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提高健康意识、倡导多元化审美,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理性的社会环境。(新京报 评)
中国早些年允许进行该手术,后来因为副作用较多,被明令禁止不能用于美容手术,也就是单纯的增高手术。李开南指出,人体增高是很特殊的问题,用该手术进行增高其实就是在滥用这一技术,会产生很多较严重的问题,比如骨不愈合、创伤感染及神经损伤,甚至肢体残废等。(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唐海 评)
相关事件
河南新乡29岁小伙小安(化名)身高1米64,这个身高一直让他感到自卑。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安在网上看到了有关“断骨增高”的帖子,没想到,做过和想做这类手术的“腿友”还挺多。小安在“腿友”介绍,和自己的多方打听下,联系到了一家公立医院,花了十几万做了“增高手术”。小安没想到,术后自己不仅没能得到满意的身高,还落下了长短腿等各种毛病:“也没有长高几厘米,还成了残疾。”
江苏女孩小西(化名)一直对自己的身高不满意,为了长高,她花费近60万到国外去做“断骨增高”手术。增高了13厘米的小西却仍然开心不起来,因为手术之后慢性骨髓炎等疾病也随之而来,小西现在不能跑不能跳,走路走一会儿都觉得呼吸困难:“感觉人生被毁了,如果有变矮的手术我愿意马上做。”
2021年初,小方在“医托”介绍下,在土耳其将胫骨延长约6厘米。当年7月,她的右腿突然严重感染。中介机构和医生互相扯皮推诿,延误治疗。小方因此患上慢性骨髓炎,还出现膝关节外翻、足内翻等多种并发症。
2022年,江西一名19岁女生在做了胫腓骨延长术后,出现行走障碍。2020年,江苏淮安市一医院接诊了一名在国外做了“断骨增高手术”的患者,因术后感染,双腿无法行走,面临终身残疾。
2024年11月,《新闻调查》记者在网上联系上一位“医托”阿迪,提出想做断骨增高,阿迪称,他有合作的医生,手术价格是12万,并邀请记者前去面诊,地点在福建泉州。按照阿迪的报价,手术费是12万元,全自费,不能走医保,钱不直接给孟医生,而是给他,要求最好使用现金。而在医疗流程上,阿迪说,是按照正常手术住院程序,只是要在X光片和病历上做一些手脚。医托在群里常以断骨增高科普或个人术后分享的名义,夸大手术效果,淡化手术风险。在中国,断骨增高术严禁被用于美容项目。在隐秘的断骨增高手术链条中,作为关键环节的医托,一端连着具有强烈增高愿望的“腿友”,另一端则是“开发”能与其合作的手术医生。2025年1月,记者调查发现,仍然有“医托”利用一些人的“身高焦虑”,诱导健康人进行手术。
2025年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记者通过暗访挖出了一条灰色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