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是以外交部的身份发言,并向记者宣传情况、回答提问的人员。
发展历程
全球范围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产生是外交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外交制度形成于文艺复兴后期的意大利,完善于黎塞留时期的法国,其最初的主要形式是宫廷外交或秘密外交。
19世纪30年代,西方出现了报纸,有了职业记者,外交遂成为记者们关注的热点,一些外交领域的热点议题成为他们追逐的对象。一些记者不顾时间和场合,不择手段地搜集材料,让一些领导人和外交官不胜其烦。为了应付对新闻具有无限兴趣的新闻记者,美国第七任总统
安德鲁·杰克逊最早设立了总统新闻发言人,作为总统的个人助手,以应对媒体和记者。直到1857年,美国总统威廉·麦金利当政时期,他所聘用的新闻发言人才逐渐开始独立,此时的新闻发言人从行政职能上开始隶属于政府系统,成为总统的新闻助理,负责总统与新闻界的沟通联络事情。1909年,美国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托上任之后,将以前的非正式新闻发布改为定期记者招待会,威廉·霍华德·塔夫托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正式举办记者招待会的总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把“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当作外交工作的基本原则,正式设立了总统发言人。总统发言人制度是公开外交的主要表现,也是外交从“旧外交”到“新外交”转变的一个标志。
20世纪30年代,美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发展,发言人逐渐成为政府行政职能的一个重要角色,并且逐渐职业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对外交议题更为关注。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白宫开始设立专门负责新闻发布的新闻办和发言人,这标志着新闻发言人在美国正式成为一种行政制度。同样在20世纪50年代后,各国政府纷纷效仿美国,建立新闻发布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制度遂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和当代外交制度的重要部分。自从有了发言人制度,外交就被置于普通公众的关注之下,秘密外交再无可能,外交也不再是一个神秘的行业,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外交有了可能。
20世纪70年代起,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渐发展成型。
中国发展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是中国外交制度中的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初期就有设立发言人的实践。当时中国曾经以外交部发言人名义就某一重大问题发表声明、谈话,在国家领导人出席国际会议的代表团中也设有发言人。如龚澎曾在1954年和1961年两次日内瓦会议上担任中国代表团新闻发言人。但这个时期的发言人制度还只是临时性的,中国外交部也没有这样的职位,与严格意义上的外交部发言人不同。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设立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是中国外交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标志。1982年,时任苏联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在中亚城市塔什干就苏联对华政策发表讲话,发出了一些积极的信息。3月26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
钱其琛在外交部主楼门厅以召开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方式予以正式的回应,这次发言被认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肇始。1983年3月1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向中外记者宣布外交部从即日起建立发言人制度,至此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才正式确立。其主要职能也更加明确,即“发布重要外交活动信息,阐述对外政策,负责国家重要外事活动新闻工作”,“承担国家重要外事活动有关新闻工作”,“收集分析重要信息”等。
此后,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制度越来越机制化。1983年,外交部发言人在每月第一周发布会上现场答问。1986年,现场答问增加为每月两次。1988年,每次记者会都允许记者提问。1995年,记者会改为一周两次,每周二、周四下午举行。1997年,例行记者会取消对记者提问的次数和发布时间限制,现场答问至无人提问为止,记者会翻译改为中英文同声传译。2000年,设立发言人办公室值班手机,每天24小时包括周末和节假日受理记者提问。2011年9月1日,正式启动新闻发布新机制,例行记者会由每周两次增至五次。
主要工作
外交部发言人在举行发布会之前,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具体来说主要有两项:设想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和准备表态口径。表态口径是国家外交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具体表述。发言人答问效果好坏,除了时效、时机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取决于口径,取决于口径的质量。因此,高质量的口径是保障发言人工作效果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
外交部发言人不是发表个人看法和意见,是代表外交部表态,是在外交问题上代表所属国政府表态,是向全国、全世界诠释所属国政府在外交问题上、国际问题上的正式立场、政策、意见。他们被称为“发言人”,实质上只是政府的“代言人”。按照经过严格审批的口径表态,是发言人应该严格遵守的政治纪律。发言人“念稿”是正常做法,包括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美国白宫和国务院发言人等在内的外交部发言人大都念稿。
任职细节
素质要求
外交部发言人的素质要求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以中国为例,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说,做好发言人应该在政治上思想成熟、立场正确、敢于负责;知识上内知国情、外知世界;表达上逻辑通顺、有理有节;要善待记者。
职务级别
发言人的级别有高有低,各国做法也不一样。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是新闻司正副司长兼任。在国外,发言人一般也都是各部门中层负责人兼任,包括美国。如白宫发言人的级别就相当于部级,但英国、比利时外交部发言人都是处级人员担任。在少数国家,外交部发言人的级别很高,正副部级的都有。
表态特点
外交部发言人虽然有一定的话语自由,但绝大多数时间是按照有关部门提供的口径或要求的精神回答问题。外交部发言人很大程度上是整个机制的代表,其话语角色介于传声筒和代言者之间。在有稿可依时,发言人可尽己所能,用恰当的方式和丰富的语言表情达意;而无稿可依时,也不能信口开河。在内容方面,外交部发言人的发言内容必须高度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形象,对祖国完全忠诚。在表达方面,发言人组织材料的能力和临场发挥的能力相当重要。在答问方式方面,发言人可以围绕发言目的随机应变,或直接告知,或间接告知,或直接回避,或间接回避,或回击,或模糊,或幽默。
各国情况
中国
1983年,中国外交部正式建立发言人制度,此后,该机制一直延续,从未中断。至2025年1月,外交部已产生35任发言人。
现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包括:毛宁、林剑、郭嘉昆。
美国
美国国务院是美国联邦政府的组成部门,主管外交并兼管部分内政事务。
现任美国国务院发言人:
马修·米勒,自2023年4月起就职。历任国务院发言人还包括:
内德·普赖斯、
约翰·柯比、普萨基等。
俄罗斯
俄罗斯新闻发言人制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苏联,自1986年开始,苏联外交部就已经设立了行使新闻发言人职能的相关职位。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其后,俄罗斯联邦颁布《俄罗斯联邦大众传媒法》,间接肯定新闻发言人地位。新闻发言人逐渐成为俄罗斯联邦政治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现任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
玛丽亚·扎哈罗娃,2015年8月,成为俄罗斯外交部首位女性发言人。历任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还包括:亚历山大·卢卡舍维奇。
法国
现任法国外交部发言人:克里斯多夫∙勒莫因。
印度
现任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兰迪尔·贾斯瓦尔。历任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还包括:
阿林达姆·巴格奇。
波兰
现任波兰外交部发言人:帕维尔·沃伦斯基(PawełWroński),1964年9月生,曾长期担任GazetaWyborcza的记者,撰写报道、历史论文、专栏和评论。2023年12月,出任波兰外交部发言人。
卡塔尔
现任卡塔尔外交部发言人:马吉德·穆罕默德·安萨里(Dr.MajedMohammedAl-Ansari),自2024年起,担任卡塔尔总理顾问兼外交部发言人。
伊朗
现任伊朗外交部发言人:
赛义德·哈蒂布扎德(SaeedKhatibzadeh),自2020年8月16日起担任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历任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包括:阿巴斯·穆萨维、马尔齐·阿芙哈姆等。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外交部发言人:马希辛尼·科洛纳。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内比尤。
制度意义
外交部发言人是对外发布消息、表明政府立场、解答政策疑问的一个渠道。发言人所说的话不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政府,其言行受到广泛关注。以中国为例,中外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所提出的问题,反映了媒体乃至公众对中国外交相关问题的关注。外交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问题的回答,是以正式和权威的方式阐述中国政府在相关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发言人针对重大或敏感事件的表态和对记者问题的回答,成为主要媒体报道中国政策的依据。因此,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发布的新闻和答记者问的内容,既是外部世界了解中国对外政策和中国外交的窗口,也是中国民众了解中国政府在国际问题上立场观点和对外政策的重要渠道,因而也是研究中国对外政策的权威依据。
制度评价
我们外交部的发言人制度,已经成为中国一扇改革开放的窗口,已经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王毅 评)
外交部发言人,既是人,也不是“人”,发言人代表一种机制,他所说的话不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发言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
李肇星 评)
做一个发言人,要做一个聪明的发言人,做一个有魅力的发言人。政府给我们的政策界限,大体上是清楚的。发言人完全可以在这个范围里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
吴建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