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吸血鬼》是美国作家安妮·赖斯写于1976年的长篇小说,为“吸血鬼编年史”系列中的第一部。
内容简介
故事从主人公路易生为人时开始,他是一名年轻的法裔美国青年,在弟弟的猝死之后因自责难当而欲了却残生,这时一个名叫莱斯特的吸血鬼走近了他,绝望中的路易作为吸血鬼而新生,从此晚上外出猎杀,白天(必须要)睡在棺材里。路易一直无法面对吸血鬼血腥杀戮的现实,于是莱斯特又将一个年仅5岁的小女孩克劳迪娅也制造成吸血鬼,迫使路易为了照顾克劳迪娅而杀人。克劳迪娅在变为吸血鬼之后,外貌一直没有变化,始终是小女孩的模样,但思想感情在不断发展,后来大约过了60年,克劳迪娅终因无法忍受莱斯特的控制,想彻底摆脱,设计杀死了他。然而莱斯特死而复生,携同由他制造的另一个吸血鬼找他们复仇。路易和克劳迪娅便从美国新奥尔良逃到欧洲,去寻找其他的吸血鬼,以便了解吸血鬼生命的奥秘。他们先是在喀尔巴阡山偏僻的山村里找到一些“没有大脑的活僵尸”,之后又来到巴黎,克劳迪娅给自己找了一个人类“母亲”,同时路易发现一个十分优雅的法国风格剧院里有众多的吸血鬼,并被一个名叫阿尔芒的男性吸血鬼所吸引。莱斯特又出现,纠集其他吸血鬼同伴杀了克劳迪娅和她的“母亲”。路易悲恨交加之下,一怒烧死了那些吸血鬼,独自去面对他孤独的永生。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由于政治谋杀、越南战争、水门丑闻以及国外特权、影响和声望的丧失而使民族认同感、价值体系的保障产生动摇,社会上出现了广泛触及社会、政治、性和文化诸问题的自我评价过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公众对性行为,暴力、吸毒、酗酒、宗教、法律和秩序等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
女权运动,和同性恋自由运动和人权运动一样,赋予参与者新的自尊意识和群体意识,而且促使所有的妇女去寻找新的思维方式,来探索女性经历中的“现实主义”包含的实际内容。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
斯蒂芬·金把60年代现实恐怖小说“回归现实”的传统同一些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惊险通俗小说要素结合起来,创立了全新的社会恐怖小说的创作模式。他将传统恐怖小说的题材融入若干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通俗小说要素,在审视一些为人们所关心的现实社会重大事件的同时,描绘了特定个人所承受的不寻常的压力和恐惧。主要有彼得·斯特劳布和安妮·赖斯等作家追随着斯蒂芬·金的社会恐怖小说模式进行创作。
创作契机
安妮·赖斯在一次采访中曾经提到,她小时候看过的《德拉库拉的女儿》这部电影使童年的她对吸血鬼这一形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创作吸血鬼故事的念头。安妮二十岁时与斯坦·赖斯结为夫妻,1966年生下一女,不幸的是,女儿Michelle大约四岁时被诊断出一种罕见的白血病,1972年因病早逝,安妮自此一蹶不振,整日饮酒浇愁。在女儿病重及离世(前)的几年中,安妮一直在尝试写一个关于吸血鬼的故事,安妮正是这段时间开始构思她的第一部小说。这部处女作的人物之一是一个5岁的渴望维持生命的血液的吸血鬼。1973年,安妮·赖斯耗时5星期,将她的短篇《吸血鬼访问(稿)》改编成长篇小说。1976年,安妮·赖斯出版社会恐怖小说代表作《夜访吸血鬼》。
人物介绍
路易
接受过良好的人类教育,拥有善良的本性和崇高的自我理想,在无法忍受人生痛苦而去寻求一死时被变为吸血鬼,他依然保留了人类强烈的感情,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同类都满怀柔情与关爱,总以人类的道德准则来衡量自己的行为,竭力维护种种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尽管吸血鬼的特性决定了他也必须以人血为生,但每一次杀人都给他带来很大的痛苦,他身上这种残留的人性与吸血鬼的本性之间时刻冲突着,既与同类格格不入,又与人类无法相通,这使他处于极端的痛苦、矛盾和孤独之中,他执着地压抑着自己吸血鬼的本性,不断寻找存在的意义,渴望重新回归人间。在路易看来,自己正是变成了吸血鬼,更懂得了生命和关怀的意义及价值;作品中的路易象征着那些游离于社会之外、努力追求自我的“边缘人”,他们无法融入身处的时代和环境,因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生命的意义而不断地仿徨与在等待中挣扎。
莱斯特
是一个与路易完全不同的吸血鬼,他对一切都表现得那么冷漠与超然,不受任何道德观念的牵绊、良心的谴责,一味地追求个人感官愉悦的最大,本着快乐原则行事,冲动、盲目、纵情享乐,他对生命本身极为不敬,用行动实践自己对吸血鬼的定义,杀人吸血甚至玩弄人类的感情,专注于对自己也曾拥有的人类生命的报复,将人类的生命玩弄于鼓掌之间,他对路易对人类的情感视若无睹甚至颇感不屑,乐此不疲地将吸血鬼的生存法则一点一滴地传授路易,就像一名老师指导着路易去接受吸血鬼的本性,同时又观看着在他的悉心设计下路易生活的改变,希望通过影响路易的生活来获得自己的满足与快乐。
克劳迪娅
克劳迪娅在莱斯特的意愿下,作为缓和他与路易关系的纽带成了他们的吸血鬼女儿,她对自己即将面对的生活一无所知,从儿童时代起就接受着莱斯特与路易对自己的影响,作为莱斯特的诞生儿,莱斯特为她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她沉迷于奢华的物质生活中无法自拔,与此同时,克劳迪娅在莱斯特的引导下很快掌握了杀人本领,并乐此不疲地追求杀戮和鲜血带来的感官愉悦和满足,跟着莱斯特到处搜寻猎物、引诱猎物,玩弄人类的生命,克劳迪娅对于自己的行为,没有什么是非善恶的观念,不存在任何道德良知的谴责,她从变成吸血鬼的那一刻起,就时刻呼喊着:“我要,我现在就要”,“以孩子所能有的最大欲望无情的追逐着鲜血。”然而等一切都完成后,她便回到路易的身边吸取有关音乐、绘画等的知识,学习用审美的目光去看待人类的创造,克劳迪娅在路易的启蒙下从阅读中汲取人类智慧,反思自己的生命,学会了以吸血鬼的目光去观察这个世界,尽管她的心智随着岁月变迁日趋成熟,但是她的身体毫无改变,依旧禁锢在孩童的身体里,出于对自身的种种疑惑,她终于询问起自己的身世,残酷的事实真相使克劳迪娅与莱斯特发生激烈争吵,这个“吸血鬼家庭”65年的和平生活就此结束了,之后克劳迪娅才真正认清了自己的真实处境,和作为莱斯特为了掌控路易而制造的工具存在的价值。她渴望独立,向往自由,梦想着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女人,只不过她的身体永远保持在自己凡人死亡时的样子,将永远如洋娃娃般弱小,毫无自保和威胁力。
这一时期克劳迪娅深受自身的生理缺陷和莱斯特的压制的打击,对吸血鬼的身份产生厌恶,由于并未能从鬼怪传说中找到摆脱吸血鬼生命困境的有效办法,她将积郁的心理能量全部投射到了对莱斯特的仇恨中,于是说服路易,谋杀了莱斯特;在计划过程中克劳迪娅显得心思缜密,难以琢磨,而在实施杀害行动时她更显得胸有成竹,处乱不惊。摆脱莱斯特后,克劳迪娅和路易游历欧洲找寻同类,期盼获得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两人历经艰险一直相依相伴,克劳迪娅心理的成熟也使她对路易的情感转变成爱情,但是永不改变的样貌成了她不能完全拥有路易的障碍,想得到路易的吸血鬼阿曼德的出现更加让她感到焦虑不安,于是克劳迪娅开始怀疑路易的感情,为自己物色了一位深受丧女之痛的妇女,并逼迫路易将其变成吸血鬼作为“替身母亲”永远陪伴她,也间接加速了自己悲剧命运的发展,最后被公认为“谋杀同类”是一种不可饶恕罪行的巴黎的吸血鬼们暴晒在阳光下,灰飞烟灭。克劳迪娅变成吸血鬼时只是个孩子,毫无是非善恶观念,莱斯特放纵她沉迷杀戮,而她对此也乐在其中,六十五年沉睡后她意识到自己的现实局限,却又无能为力,只能任凭本我的发泄寻求生存之路,无法回头。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夜访吸血鬼》在美国吸血鬼恐怖小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书改变了吸血鬼本身凶残的形象,赋予其复杂的情感以及善良的一面,尤其是刻画了吸血鬼对生命的渴求,展示了极为丰富的吸血鬼的精神世界。这部小说从人性角度出发描述吸血鬼渴求社会接受,也像常人一样有着难以想像的孤独、脆弱、哀伤与恐惧。在作品中通过表达西方社会中受排挤、受压制的“另类”弱势群体的声音,来促使人们质疑传统的道德规范,重新认识社会秩序。在《夜访吸血鬼》中吸血鬼更多体现的是人性。该书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剖析了人性的善恶。书中的吸血鬼不再是只知屠杀的残酷杀手,他们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们也会流泪也有人性。渴求社会接受是人类的一大特性,而这也是这部小说的主题:孤独是路易与克劳迪娅跨洋旅游至欧洲寻找同类,寻找社会和归属感的主要动因。小说通过透明式的描写告诉读者,吸血鬼、同性恋等所谓的“另类”之物其实与人们没有太大的区别。通过发掘此类新认识,赖斯的小说鼓励人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传统上已盖棺定论的事物,甚至去质疑西方现有的文化系统。
艺术特色
《夜访吸血鬼》文笔清新流畅,字里行间流露出哀婉动人的情感。其框架因循了吸血鬼小说的基本模式,属于哥特小说的文学范畴。哥特传统与作者个体意识的完美融合无疑是该小说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共鸣的基础。文中的各种意象就充当了这种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有效载体。作者创造性地将母与子的温馨意象与吸血鬼形象相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对比效果,更使其作为南方女作家的传统价值观和初为人母的生活体验溢于言表。路易作为吸血鬼重生的意象决不会是生命终点上的一种创新体验,而是弃绝当下的困守,回归人之初的怀旧象征。小说一反经典哥特小说的写法,以吸血鬼的视角去描述那些另类之物的生活与感受。赖斯对她笔下的吸血鬼明显身怀同情之心,《夜访吸血鬼》换了一个视角来描述使得读者更真切地体会到异于自身的另类群体的思想,然后理解他们,最后可以去接受这样的群体。赖斯的小说由吸血鬼本人叙述,这不仅使此类传统上阴险神秘的形象向人们敞开了内心世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人们设身处地地感受并理解另类人群的边缘化处境,想象与体会这些受排挤的人群为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孤独、脆弱、哀伤与恐惧。小说故事性强,描写细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奇特而又似曾相识的世界,感受到吸血鬼的情感,并由此引出百般回味。赖斯的非传统叙述方法也使小说中的吸血鬼更加人性化。
作品评价
该书过于肤浅,极不人性化,且流于矫揉造作,未能深入真实的恐惧与情感。美国文化的基调,在于强调成为与众不同的个体,同时又不脱离充满爱与滋养的社群。但《夜访吸血鬼》在这方面说的比表现的还多。这本书根本没有故事可言,只不过是一连串取材自
罗杰·科尔曼(Roger Corman)影片的静态戏剧场面,以及源自蜘蛛人漫画自觉性的独白,而且包装在自大浮夸的语言之下。(《纽约时报》评)
作品影响
1994年,《夜访吸血鬼》被改编成同名电影;2001年,第三部《被诅咒的女王》被改编成电影《吸血鬼女王》,并作为前一影片的官方续集。
2010年,该作开始制作以少女克劳迪娅视角展开的漫画版,名为《夜访吸血鬼:克劳迪娅的故事》。
1986年,斯汀受安妮·赖斯所写的《吸血鬼访谈录》一文启发后创作了歌曲《Moon Over Bourbon Street》。
作品系列
《夜访吸血鬼》为“吸血鬼编年史”的第一部,作者1976年起写了一系列的吸血鬼故事,称“吸血鬼史诗”(Vampire Chronicles)系列,共十本;另有“吸血鬼新传说”(New Tales of the Vampire)二部。
吸血鬼史诗
吸血鬼新传说
作者简介
安妮·赖斯(1941年-美国时间2021年12月11日),生于美国新奥尔良,五岁的女儿死于白血病后,她写出《夜访吸血鬼》,出版后成为畅销书,并发展成恢弘的“吸血鬼编年史”系列。她的小说复活了吸血鬼类型小说,并极大丰富了其文学品格,成为此类型小说创作史上难以超越的典范。代表作有:《夜访吸血鬼》《吸血鬼莱斯特》《吸血鬼女王》《肉体窃贼》《布莱克伍德庄园》《血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