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林奇(David Lynch,1946年1月20日-2025年1月16日),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密苏拉,美国导演、编剧、制作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大卫·林奇,1946年1月20日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
密苏拉。儿时的他志向是做一个书画刻印艺术家,由于家庭的不断搬迁,他从小在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几个州长大,最终成为了“鹰级童子军”中的一员,并在肯尼迪总统的就职典礼上客串过领座员。1963年,进入了华盛顿特区的科科伦艺术学院,师从于表现派画家奥斯卡·科科施卡,并赴欧洲进行短期的留学,从事艺术创作。
导演经历
1966年初,大卫·林奇回到了费城,进入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就读。第二年,为参加实验绘画和雕塑比赛,他先制作石膏雕塑再进行绘画,然后制作成动画,反复播放六次,完成了最早的电影作品——短片《六个苍白的人影》,该作品不仅参加了年末作品展,还获了一等奖。这次创作经历,不仅是林奇从绘画到电影的过渡,也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1968年,执导彩色短片《字母》,这次林奇用了真人表演,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妻子侄女做噩梦时的梦话,表达一种对需要口头诉说途径的焦虑。最终他凭借该短片获得了美国电影协会的5000元奖学金,但是他不久就离开了电影界,继续专注于他的美术学业。1970年,执导剧情短片《
祖母》,之后进入美国电影学会研读电影研究。1974年,自编自导自演短片《被截肢者》。
1977年,大卫·林奇根据自己动荡的生活以及费城贫民区生活给他的启发,执导了恐怖电影《
橡皮头》,他从一个父亲的角度,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出了他对社会黑暗面的恐惧和焦虑,但因人手不足他还担任了该片的制作人、剪辑师、配乐、艺术指导、美术设计等工作,这是林奇执导的个人第一部长片。
1980年10月10日,其自编自导剧情传记电影《
象人》上映,影片断断续续拍了五年,讲述了维多利亚时期一名马戏团畸形人的爱情故事,该片令其入围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第38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奖,该片入围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别具创造性的独立电影人的地位。4月25日,参演的剧情电影《唤风者》上映。
1984年,林奇对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小说进行大幅度改编,创作的科幻动作电影《
沙丘》上映,该片入围第12届土星奖最佳科幻电影奖。1986年,执导由
伊莎贝拉·罗塞里尼、
凯尔·麦克拉克伦共同主演的惊悚电影《
蓝丝绒》,他凭借该片入围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1990年4月8日,其自编自导并参演的犯罪悬疑剧《
双峰》在美国ABC电视台播出,首集收视率高达3460万,是美剧史上第一部创下收视记录的非主流领域作品。该剧也使其入围第42届艾美奖剧情类剧集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同年,自编自导爱情喜剧电影《
我心狂野》,该片获得第4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992年,自编自导奇幻恐怖电影《
双峰:与火同行》,该片入围第4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他凭借该片入围第19届土星奖最佳编剧奖;10月,担任制作人的传记纪录片《
休·海夫纳:情色大王的青涩时代》上映。1994年,担任传记纪录片《漫画大师罗伯特·克鲁伯》的制作人;同年,参演纪录片《Don Van Vliet: Some YoYo Stuff》。
1996年,由其出镜的纪录片《
卢米埃与四十大导》上映。1997年,自编自导自演恐怖电影《
妖夜慌踪》。1999年,执导以自真人真事改编的传记片《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讲述了73岁的史崔特先生驾驶老式割草拖拉机,穿越大半个美国去探望中风的弟弟的故事。该片摆脱林奇标志性的阴森、诡秘、梦与现实交错的因素,自然质朴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他凭借该片入围第5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第12届欧洲电影奖环球银幕奖。
2001年,林奇回归黑色迷幻风格,自编自导了带有明显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性质的悬疑电影《
穆赫兰道》,该片完全不遵守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内在逻辑,摄影、美工、音乐等均微妙地暗示着多层梦境的可能性。BBC将该片评为“21世纪最伟大的电影”榜单第一名,法国电影期刊《
电影手册》将它列为“新千年十佳影片”首位。兰奇凭借该片入围
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获得
第54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2002年4月12日,执导的剧情短片《黑暗的房间》上映;6月1日;执导的动画纪录片《大卫·林奇短片集》上映;同年,执导剧情短片《兔子》;此外, 还执导了动画短片《
哑巴乐园》。同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大卫·林奇成为竞赛片的评委会主席,这标志着他导演大师的地位被普遍接受,而他的系列作品也被推崇为时代症候的记录者、个人精神症候的剖析者。2004年,在纪录片《Épreuves d'artistes》中出镜。2005年,在纪录片《
B级电影史》中出镜。
2006年,自编自导悬疑电影《
内陆帝国》,但林奇在开始计划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有写任何剧本,他是在拍摄每一段场景之前临阵磨枪写完的,该片获得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未来数字电影奖;同年,获得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2007年,与多位导演联合执导为纪念戛纳电影节60周年的剧情电影《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5月20日,执导的短片《Absurda》上映;6月23日,在纪录片《
大卫·林奇和他的影像世界》中出镜。
2008年,担任惊悚悬疑电影《监视》的制作人。2009年,担任剧情电影《
儿子,你都干了什么》的制作人,该片由
沃纳·赫尔佐格执导;同年,与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凯瑟琳·布雷亚联合在纪录片《伟大的导演们》中出镜;此外,还执导了奇幻短片《42 One Dream Rush》。
2010年5月6日,出镜的纪录片《
想飞的大卫》上映;5月16日,执导的爱情短片《Lady Blue Shanghai》上映;5月17日,出镜的纪录片《
戛纳电影节主席吉尔斯·雅各布》上映;10月15日,参演的动画纪录片《
2012:改变时刻》上映。
2011年,由其执导的短片《The 3 Rs》上映;同年,执导动画短片《
我碰了红色按钮》。2012年,在纪录片《
阴阳相成》中出镜;同年,与
维姆·文德斯共同在纪录片《
哈利·戴恩·斯坦通:半是虚构》中出镜;此外, 还自编自导了纪录片《冥想, 创造, 和平》 。
2013年,执导剧情短片《伊甸巴黎》。2015年,在纪录片《
Brand: A Second Coming》中出镜;同年,参演纪录片《
重访蓝丝绒》。2016年,在纪录片《
大卫·林奇:艺术人生》中出镜。2017年9月29日,由其参演的剧情电影《
老幸运》上映;同年,与
娜塔莎·雷昂、
鲍勃·奥登科克联合为喜剧电影《女友日》配音;此外,还执导了犯罪悬疑剧《
双峰第三季》。
2019年10月,大卫·林奇获得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020年5月,由其自编自导的动画短片《火》发布,该片全程无台词。2022年11月23日,主演的电影《
造梦之家》在美国上映。2024年8月2日,发行与Chrystabell合作的新专辑《Cellophane Memories》。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大卫·林奇是芬兰人、德国人和爱尔兰人的后裔。他的爱尔兰血统可以追溯到
戈尔韦,是维京国王
罗洛的后代。他的父亲唐纳德·林奇(Donald Lynch)是美国农业部的研究科学家,母亲埃德温娜·林奇(Edwina Lynch)是一名英语教师。弟弟约翰·林奇(John Lynch)是一名电气工程师。
感情状况
大卫·林奇的第一任妻子是演员佩吉·雷维(Peggy Reavey),二人于1967年结婚,1974年离婚,婚内育有一女,是导演、编剧、制片人
詹妮弗·林奇(Jennifer Lynch,1968年)。夫妻二人曾合作拍摄电影《
橡皮头》。
他的第二任妻子是玛丽·菲斯克(Mary Fisk),二人于1977年6月21日结婚,1987年8月29日离婚,婚内育有一子,是演员、导演、制片人奥斯汀·杰克·林奇(
Austin Jack Lynch,1982年 9月7日)。
之后,他曾于1986年与意大利女演员
伊莎贝拉·罗西里尼(Isabella Rossellini)订婚,但二人于1990年分手。
大卫的第三任妻子是导演、编剧、制片人、剪辑师
玛丽·斯威尼(Mary Sweeney),二人于1986年首次合作电影《
蓝丝绒》,之后保持长期合作,完成《
双峰》《
双峰:与火同行》等作品。二人于2006年5月10日结婚,2007年2月12日离婚,婚内育有一子莱利·林奇(Riley Lynch)。
他的第四任妻子是女演员艾米丽·斯托夫尔(
Emily Stofle),二人于2009年2月26日结婚,婚后育有一个孩子卢拉·林奇(Lula Lynch)。
身体状况
2024年8月5日,大卫·林奇在杂志采访中称:他患上肺气肿后,因为担心感染新冠,只能待在家里,现在只能走很短的路,再继续就会缺氧。
人物逝世
当地时间2025年1月16日,大卫·林奇去世,终年78岁。死亡原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的心脏骤停,脱水也是导致其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要作品
执导作品
编剧作品
监制作品
摄影作品
剪辑作品
艺术指导
美术设计
参演电影
参演纪录片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大卫·林奇是当代美国非主流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以华丽、阴郁、诡异夹带着黑色幽默的风格在影坛独树一帜。他往往在
公路片的形式格局中,运用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展示出现代人焦虑郁闷的精神症候。其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自由游走,对暴力和性的大胆表现,前卫奇异、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象,都使他的作品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他尤为擅长于充分利用类型电影的元素,将类型片拆解成碎片再予以寓言风格化的混合重构,在游戏般的创作过程中显示出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品格(搜狐网评)。同时,他也是当代美国电影界的一个多面手,他在主流派和超现实主义之间保持着一种游刃有余的平衡,在银幕上无情地揭露了现实生活中黑暗和极端暴力的一面,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凤凰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