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大连海事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教育肇始于学校1984年成立的航政管理系,发轫于1985年开设的国际海事专业。
198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原国际海事专业)。
1998年,取得国际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示范专业。
2009年,被批准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0年,取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中国38所具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同年法学院入选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2年,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入选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2013年,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入选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法学专业入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同年,法学专业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一名。
2015年,法学专业入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
2018年,法学专业入选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2019年,法学学科被学校列为三大高峰建设学科之一;同年,法学专业入选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国际法》课程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2021年,服务国家战略的“要素式”涉外+涉海特色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海洋法治交叉学科获教育部批准备案。
2022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国际仲裁)研究生培养项目入选教育部司法部研究生培养项目,海洋法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
2023年,大连海事大学涉外海洋海事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入选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
2024年,学校与英国斯旺西大学合作举办的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国家海洋治理与发展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5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7个教学组织,2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1月,学院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3人(含外籍专家2人),教授24人,副教授29人,具有博士学位78人,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或具有研修经历的54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家团专家或分会委员3人,交通运输部优秀教师1人,交通运输部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4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人,连续4年入选法学学科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担任国际海事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委员1人、执行委员1人,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1人、涉外商事海事审判专家库专家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6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人,辽宁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辽宁省中青年杰出法学专家8人,辽宁省法治建设领军人才与骨干人才7人,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1个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国家级人才:初北平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司玉琢
全国优秀教师:司玉琢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家团专家或分会委员:初北平、朱作贤、曹兴国
交通运输部优秀教师:司玉琢
交通运输部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司玉琢、李志文、胡正良、傅廷中
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邹克渊、张晏瑲
连续4年入选法学学科中国高被引学者:张晏瑲
国际海事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委员:司玉琢
国际海事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初北平
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司玉琢
涉外商事海事审判专家库专家:初北平
辽宁省教学名师:郭萍、初北平、马明飞、韩立新、李志文、王世涛
辽宁省优秀教师:王淑敏、翟云岭、王世涛
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李志文、马明飞
辽宁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海洋法》课程团队
辽宁省中青年杰出法学专家:张晏瑲、马明飞、韩立新、初北平、李志文、王利民、李天生、郝银钟
辽宁省法治建设领军人才与骨干人才:王勇、李国强、马明飞、黄芬、曹兴国、朱作贤、张晏瑜
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马明飞等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李志文、初北平
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民商法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1月,学院设有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教育部批准备案交叉学科。
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学(下设海商法学、国际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海洋法治、法学理论七个二级学科方向)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法学(下设海商法学、国际法学、民商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刑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理论、海洋法治八个二级学科方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
教育部批准备案交叉学科:海洋法治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1月,学院设有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示范专业,1个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1个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第一名,1个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截至2024年11月,学院1个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个教育部司法部研究生培养项目,1个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大连海事大学涉外海洋海事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入选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1门教育部批准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
截至2024年11月,学院建设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2门,辽宁省精品课程2门,辽宁省资源共享课2门,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8门,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大连海事大学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学院
国家级虚拟教研室:涉外海洋海事人才协同培养虚拟教研室、海洋法治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专业
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国际法、海洋法、航运行政管理法
国家级课程:海商法、海商法纵横谈——以历史和影视为经纬、
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法学教育实践基地
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法学教育实践基地
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服务国家战略的“要素式”涉外+涉海特色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
教育部司法部研究生培养项目: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国际仲裁)研究生培养项目
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海洋法课程虚拟教研室
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大连海事大学涉外海洋海事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
教育部批准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辽宁省精品课程:海商法、国际贸易法
辽宁省资源共享课:商法、国际法
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国际法、海事法、民事诉讼法、海商法、海商法(双语)、海洋法、海上突发事件法律责任、航运行政管理法
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海洋法
辽宁省高等学校示范专业:法学专业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法学专业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法学专业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第一名:法学专业
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法学专业
截至2019年6月1日,学院教师在世界图书出版社、法律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等公开出版教材30余部。
截至2024年11月,学院出版教材30余部,辽宁省精品教材4部,其中《海商法》教材连续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船舶碰撞法》《新编海商法学》荣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8本涉外涉海法学教材获大连海事大学首批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本科教材建设项目支持。
截至2024年11月,近5年,学院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1项,省部级教改项目8项;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教师获西浦全国教学创新大赛、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竞赛奖励10项。
辽宁省精品教材:海商法、远洋运输业务与海商法、海商法专论、海商实用英语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1月,学院组建和成立了20多个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包括3个国家级研究机构,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0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基地),3个市级研究中心(基地),16个校级研究中心。
国家级研究机构:海洋法治协同研究基地、辽宁海洋运输绿色与安全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法学博士后流动站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国家海洋治理与发展创新团队
省部级研究中心(基地):航运法治大数据实验室、国家海洋治理与发展研究院、《科技部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谅解备忘录》框架下大连高新区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辽宁省港口及航运发展研究基地(辽宁省域陆海统筹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国海事政策法规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辽宁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基地、辽宁省法学会海商法研究会、辽宁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辽宁省人文社科重要研究基地国际海事法律研究中心、无人船舶系统及设备关键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市级研究中心(基地):大连自由贸易(港)区司法研究中心、大连市校地合作共建地方立法研究中心、大连市司法局-大连海事大学公共法律服务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中心:大连海事大学海法研究院、大连海事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等
研究成果
截至2019年6月1日,学院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6篇。其中《法学研究》3篇,《中国法学》5篇,SSCI、SCI来源期刊论文7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469篇,56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或部分转载。
截至2019年6月1日,学院教师在世界图书出版社、法律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等公开出版著作94本。
截至2024年11月,学院教师累计主持科研项目7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40余项,各类省部级项目27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到款额700余万;累计发表SSCI、SCI论文100余篇,CSSCI论文500余篇;出版著作130余部;50余篇咨政建议获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人批示;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各项奖励百余项,其中,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50余项,市级奖励31项,其他奖励22项;主办期刊《中国海商法研究》连续多年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
截至2024年11月,学院参与起草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等多部法律;多次作为中方代表团成员参与国际海事立法;多名教师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全程参加联合国贸法会工作组,推动第一部以中国内地城市命名的国际海事公约—《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约》在联合国大会获得通过;委派教师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贸法会第六工作组《可转让货物单证国际文书》的磋商与谈判,为中欧班列铁路运单的“物权化”提供支持。
学术资源
据2019年9月10日学院官网数据,电子图书馆的学术资源来自如下数据库: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1月,学院先后与英国斯旺西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英国埃克赛特大学、英国剑桥社会科学中心、美国杜兰大学、意大利热那亚大学、韩国海洋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法学部、西班牙马拉加大学、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建立了学术交流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关系。学院每年聘请数名国外教授长期在学院担任专业课程的讲授,并定期邀请拥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外国专家学者来学院就不同专题进行系列短期课程培训。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学院整个图案为蓝白相间的圆形,圆形代表地球,蓝色代表海洋,白色代表白云,图案最外一环,为舵轮的环。图案外圈第二环,为中英文“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字样。图案内圈以盾牌为主体造型,盾牌中间是象征法律公平正义的天平图案,盾牌外环绕着橄榄枝图案,代表和平与友好。
法理天下为公信,海纳百川正乾坤。
社团文化
2018年6月6日下午1:30,学院第一期“书香法苑”经典品读活动在法学楼114举办。本次活动邀请到了法学院副教授杨晓楠老师,杨老师带着“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么样读书?”这三个问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2021年11月7日19点,学院举办星空读书会活动,这次读书会推荐书目为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约翰·瑞迪John Ratey所著的《运动改造大脑》。
2024年11月3日,学院团委联合大连高新区同心圆志愿者服务中心、高新区七贤岭街道善水社区及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在高新万达广场举办关爱自闭症儿童爱心义卖公益活动。
现任领导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