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区。大陈岛由上大陈岛、下大陈岛和洋旗等岛屿组成,陆域面积14.6平方千米。
命名
大陈岛古称东镇山或洞正山,5世纪中叶始闻,古代台州往朝鲜、日本的商贸船只皆取道该岛。
位置境域
椒江区海门港29海里,距
路桥区金清港12.7海里,到临海市
头门港15.7海里,距温岭市
龙门港12.6海里。离大陆海岸线最近点(黄琅乡同头咀)23.6千米,离台湾岛210海里,距钓鱼岛230海里;椒江区至一江山岛20海里,一江山岛至大陈岛9海里;上、下大陈岛两岛对峙,中间相隔2.5千米的天然水道,水深在22米左右。岛屿岸线曲折,总长60.4千米。大陈岛由上、下大陈岛、一江山岛等29个岛屿83个岛礁组成,陆域面积14.6平方千米,其中上大陈岛6.84平方千米,下大陈岛4.86平方千米,一江山岛1.25平方千米,是椒江区唯一设有建制镇的海岛。
历史成因
约一亿一千万年前,随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速度的加剧,浙东南沿海发生大规模的岩浆爆发、喷溢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火山碎屑岩,之后在壳幔作用下,酸性岩浆侵入形成钾长花岗岩体。受温州—镇海大断裂以及次级断裂影响,大陈岛一带发育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帯,为后期侵蚀剥蚀作用奠定了构造基础。第三纪,东海陆架盆地地壳频繁振荡运动,造成了大陈岛所处的浙闽隆起边缘明显的不整合和剥蚀现象,区内沿着早期形成的断裂带发生侵蚀与剥蚀,埋藏的钾长花岗岩体剥露出来,并形成与断裂展布基本一致的大陈岛低山丘陵山体。进入第四纪,海平面与古气候多次冷干与温湿的交替变化,大陈岛在海、陆之间不停转换,不断遭受侵蚀剥蚀。直至全新世早期,海平面上升,海水沿大陈岛周围山间沟谷入侵,大陈岛与大陆分离,形成现大陆岛岛屿。全新世时期,大陈岛不断遭受到海水的侵蚀,发育海蚀地貌,逐步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等地貌景观,尤其是岛屿的东岸更为富集。
地理特征
气候
大陈岛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光照充沛、热量丰富、与邻近大陆相比,具有冬暖夏凉、雾多风大等特点。冬季以偏北大风为主,春夏季偏南大风增多,盛夏以偏南大风为主,冷空气、台风和地面倒槽是出现大风的主要影响因素。年平均气温16.7℃,比台州市区平均低6~7度左右,最高月平均气温27.9℃,最低月平均气温3.4℃。年平均降水量1378.5毫米,年最多降水量2196.8毫米,年最少降水量898.8毫米,日最大降水量217.7毫米,日降水量≥10毫米日数平均40天。年平均风速6.8米/秒,因四面受风之故,周年风速相对稳定。岛上年平均大风日数(指阵风≥8级)99.4天;常年9级以上31.7天。2015年2.5米以上大浪30多天,不能通航81天。2016年不能通航71天。2017年不能通航65天。在台风季节,岛上风速常有超过12级的记录。正常年份大陈海区二月份最低水温为8度左右,8月份最高水温28.5度左右。
地质地貌
大陈岛地貌为剥蚀海岛丘陵和海岸地貌,主峰凤尾山海拔228.6米,坡度10°~40°,沟谷与脊线多呈北东向展布;岛屿东侧为海洋强能所侵蚀,发育为海蚀地貌:岛屿西侧因西风发生频率较小,湾部相应发育成滩涂等海积地貌;地貌小单元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槽和砾石滩等。
大陈岛还出露有典型的火山—岩浆作用形成的地质现象。洋旗上屿,在不足1平方千米的岛屿上,屹立着数十万根石柱,地质学上,这被称为火山岩柱状节理群,是岩浆在地表冷却时,均匀冷凝收缩而成。柱体完整,体量硕大,一根根石柱有序排列,从四五十米高的崖顶直插入海。火山岩柱状节理通常发育在粘度小、流动性大的基性喷出岩体中,而洋旗上屿柱状节理是发育在下白垩统西山头组晶玻屑熔结凝灰岩中,对进一步研究区内中生代火山岩发育历史及柱状节理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在浪通门西侧海蚀平台上,肉红色的钾长花岗岩体中充填着大大小小的灰白色包体,呈圆形或不规则状,直径一般20~40厘米,较大者可达1米。经显微镜下鉴定,灰白色包体为石英闪长岩包体,具冷凝边构造,指示温度较高的包体岩浆团在较“冷”的花岗质岩浆中发生了淬冷结晶作用,形成包体。它们是浙东晚中生代玄武岩浆底侵、壳幔相互作用和岩浆混合作用的岩石学直接证据。同时,在岩浆活动晚期,地幔深源玄武质岩浆向地壳浅部侵入,结晶形成辉绿岩,呈脉状充填于钾长花岗岩内,这对岩浆浙东南沿海晚中生代的构造—岩浆作用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水文
大陈岛海域潮流系正规半日潮。年平均海平面:2.99米;年平均高潮位:4.73米;年平均低潮位:1.27米;年最高高潮位:6.39米;年最低高潮位:-0.20米。平均涨潮历时:6小时17分钟;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7分钟。潮流属正规半日潮性质,潮流运动形式为往复流,每天两涨两落。涨潮时潮流由位于此海区北部的小门口流向南,大潮时流速为0.5米/秒左右,小潮时0.38米/秒左右;落潮时潮流由南向北,大潮时流速为0.7米/秒左右,小潮时0.5米/秒左右。
自然资源
大陈岛海岸在海浪、雨水和风的侵蚀剥蚀以及海平面的变迁下,形成了“灵、雄、险、奇”的地貌景观。大陈岛有山景、奇峰和海岸岛礁3个亚类,山丘型、沙砾石地、峡谷段落、岛区和岩礁5个基本类型,屏风山、五虎山、凤尾山、因龙山、帽后山、夹五山、关帝山、元宝山、甲午岩、七妹礁、水仙花咀、固定礁、羊角礁、高犁头礁、鸡笼头、稻秆亭礁、打洋礁、半杓头、半箕坎、马道咀礁、南天坦、北一江山、南一江山、百夹山岛、蛇山岛、黄屿、狗头礁、涨母真礁、缸片礁、油菜花屿、猪腰屿、孔横岛、望夫礁、竹屿、洋旗上屿、洋旗中屿、洋旗下屿、猫头礁和黄鱼礁39个旅游资源单体。由于长期受海浪、潮汐的侵蚀冲击及岩岸崩塌,周围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发育。在岬角地带往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岸侵蚀地貌,尤以海蚀崖、海蚀平台和海蚀穴最为发育;在海湾地带则形成海岸堆积地貌,如砾石滩等。海岸风光迤逦多姿,海岸线曲折变幻。东、南、北三侧长年受较强的海浪冲击,各种海蚀洞、海蚀岩遍布。海蚀岩千姿百态。
生物资源
森林资源
大陈岛森林资源总面积1305.7公顷,其中林业用地842.7公顷,占64.5%;非林业用地463.0公顷,占35.5%。森林蓄积量达15125立方,森林覆盖绿达58.02%。
植被资源
大陈岛上植物种类多达584种,其中大陆分布新记录植物6种(冬青卫矛、北美水茄、日本荚、裂叶假还阳参、滨海苔草、阔叶沿阶草);浙江分布新记录植物2属6种(黄松、台湾景天、倒卵算盘子、假酸浆、假高梁、西欧蝇子草等);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种(野大豆);海岛特有植物9种;滨海特有植物37种,是一处海岛植物资源库。
人类活动
大陈镇
大陈岛行政建制设大陈镇,下辖6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随着渔汛期和旅游淡旺季变化分明,旺季1800人左右,淡季400人左右,是椒江区唯一一个海岛集镇。
黄鱼养殖基地
大陈岛因其得天独厚的水温、盐度、饵料丰富等海域条件,盛产品质出众的大黄鱼。鸡笼头黄鱼养殖基地,即是大陈岛众多养殖基地的代表,从廉鱼广场的游步道下行,可以近距离观看围网养殖场。大陈岛黄鱼产量超过9000吨,产值超过10亿元,占浙江省高品质大黄鱼产量和产值的三分之二。随着科技进步,大陈岛的黄鱼养殖也向自动化迈进,采用升降钢结构围栏设施、桁架类大型网箱深远海养殖,黄鱼的品质已接近野生。
海洋垃圾综合治理
椒江区为推进大陈岛海洋垃圾综合治理,坚持陆海统筹,系统治污。在源头治理方面,深化污水“零直排”建设,对集镇区域内28家公建单位、40家“六小行业”企业、579户居民家庭户进行污水管网改造,对下大陈岛区域内公建地块、沿海环岛道路等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新建管网5万平方米、改造管网40万平方米,实现“污水全收集,处理全达标”。椒江区还对大陈镇原有300T/D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扩容提标改造,同步完成污水处理站提标,出水水质达到准地表水Ⅳ类水质限值。
2019年,椒江区“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在中心渔港、大陈渔港建设智能硬件,可分类回收含油污染物、废铅酸电池这两类海域污染物,打通产废、收集、运转、处置、监管等环节,实现船舶污染物全流程闭环治理。之后,椒江区将“海洋云仓”与数字化平台“渔省心”相结合,做到海洋污染物存积、处置情况一目了然,并建立“三色码”生态保护信用评价机制,对每艘船进行智慧管理。
2023年10月27日,浙江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线上交易——大陈岛贻贝养殖固碳项目碳资产交易,在椒江区完成竞拍确认。
风景名胜
垦荒纪念碑
垦荒纪念碑位于下大陈岛,从椒江出发,经过90分钟左右的航程可以到达。垦荒纪念碑是大陈岛“红色”海岛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凤尾山巅,是当年垦荒队员宣誓的地方。纪念碑高16.5米,象征着垦荒队员上岛的时间1956年1月。碑名由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的前线总指挥、原国防部长
张爱萍将军题写,纪念碑另一面镌刻的是
胡耀邦同志的题字“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凤尾山巅是大陈岛的最高点,也是看日落的最佳观赏点。
甲午岩
甲午岩位于大陈岛东侧近岸处,甲午岩景区就以它命名,甲午岩是干出岩,以造型雄奇见长,是大陈岛上的最有名的景点。两片岛礁巍然挺拔,屹立在海滩上,嶙峋突兀,素有“东海第一大盆景”之称号。因为这座岩石从中裂开,分成两片,好像船上的甲午板,过去海上的帆船,动力全靠帆篷,挂风篷要有桅杆,在船舱中竖桅杆,也要有两坑夹板,这夹板就叫甲午板。所以渔民形象地称它为甲午岩。
思归亭
思归亭位于甲午岩的岛礁上方,原名“中正亭”,后改名为“美龄亭”。2006年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上岛时,听到大陈岛与台湾的渊源,提议更名为思归亭。思归,顾名思义,就是希望台湾能早日回归,海外的大陈同胞能早日回归。
玻璃栈桥
玻璃栈桥在思归亭的左前方,桥首所指的方向,正是宝岛台湾,桥的形状是一把钥匙。
飞虎崖
飞虎崖在思归亭左边沿着栈道下行,崖边岩石在海水长期侵蚀作用下,两边形成一个峡谷,最宽处约10米,深约20米,长约150米,峡谷两岸悬崖峭壁陡立,谷底波涛汹涌。
灯塔
灯塔位于甲午岩景区的中心,矗立于紧邻大海的礁石之上,高约11米,灯光射程可达到30海里,是渔民和海上船只信赖的航标灯。
战争遗址
国民党曾悉心经营大陈防务,在岛上屯驻兵员万余,修建了大量战壕和碉堡,是当时国民党军队集结于沿海岛屿的最北的据点。碉堡、坑道等大部犹存,是浙江沿海保存旧军事设施最多且最完整的岛屿,作为中国现代史重大事件发生地的实物遗存,具有特殊的历史游览价值。大岙里遗址,原台湾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江浙游击司令部”和“西方企业公司”等均设在该处。山腰有胡宗南居所,胡曾化名“秦东昌”,一度坐镇大陈指挥。象头岙水上有碉堡群共10余座,构筑于港湾潮淹线,堡体隐蔽且坚固。还有屏风山的碉堡群和地牢,五虎山、甲午岩等碉堡、坑道和隐蔽工事。
相关文化
垦荒中的大陈岛
1955年,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败退台湾,劫运了岛上居民1万多人,并烧毁了岛上所有的建筑物,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焦土遍地的荒岛。
1956年起,先后5批共467名青年志愿者,响应团中央号召,满腔热血、登岛垦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