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是蓼科大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粗札,叶先端窄渐尖或窄尖,基部近心形;圆锥花序,分枝聚拢,密被粗毛,花盘与花丝基部粘连;花柱稍反曲,柱头头状,花期6-7月。果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形两端均凹下,果期7-8月;种子宽卵形,褐黑色。植物种属主要分为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三种。
植物学史
出自《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大黄,今采
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虽非河西、
陇西,好者犹作紫地锦色,味甚苦涩,色至浓黑,西川阴干者胜,北部日干,亦有火干者,皮小焦,不如而(‘而'《
纲目》引作'西')耐蛀堪久。此药至劲利,粗者便不中服,最为俗方所重。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
形态特征
大黄是多年生高大草本。生于山地林缘或草坡,野生或栽培,根茎粗壮。茎直立,高2m左右,中空,光滑无毛。基生叶大,有粗壮的
肉质长柄,约与叶片等长;叶片宽心形或近圆形,径达40cm以上,3-7掌状深裂,每裂片常再羽状分裂,上面流生乳头状小突起,下面有柔毛;茎生叶较小,有短柄;托叶鞘筒状,密生短柔毛。花序大圆锥状,顶生;
花梗纤细,中下部有关节。花紫红色或带红紫色;花被片6,长约1.5mm,成2轮;雄蕊9;花柱3。
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
顶端微凹陷,基部近心形,暗褐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药用大黄药材称南大黄,味苦,性寒,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
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结合和游离型蒽醌类/蒽酮类、二苯乙烯类、
苯丁酮类、色原酮类、黄酮类及鞣质类化合物,具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等症。文献研究表明,大黄中的结合型蒽醌类/蒽酮类成分有一定的泻下作用,游离蒽醌类成分有一定的清热作用和利湿退黄作用,鞣质类成分有一定的凉血作用,黄酮类成分有一定的活血作用。随着对大黄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还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糖尿病、保护心血管等活性,此外,也表现出对脑及心脏的保护,对雌激素水平的调节,改善记忆功能,减弱免疫排斥反应等作用。
其他价值
素有“将军”之称,被誉为中药“四大金刚”之一。除了具有优良的药用价值外,还具有良好的生态防护和水土保持功能。作为商品以掌叶大黄产量大,唐古特大黄次之,药用大黄少见;销售中国,并出口国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传统的大宗药材-大黄在中国已具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同时也被世界上多个国家写入了本国药典。近年来,中国乃至世界对大黄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是在全球变化和人类大肆挖掘的影响下,大黄野生基原植物资源日趋枯竭,栽培大黄现已成为药材大黄的主要来源。文章在对药材大黄进行本草、文献考证的基础上,着眼于大黄资源所面临的现状,重点综述了大黄资源的分布格局,野生大黄资源蕴藏量以及人工栽培大黄现状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大黄资源保护利用的建议,以期为大黄资源的保护、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为大黄道地产区的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种群现状
大黄是中国传统常用的中药材,功效独特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亚温带及亚热带的高寒山区,其道地产区为中国甘肃、四川、西藏等高海拔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大黄全方位深入探究,其多类型的化学成分与广泛的药理作用及应用开发研究备受关注。在对大黄化学成分、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质量标志物概念,从化学成分与传统药性、传统功效、临床新用途相关性、入血成分、可测成分、不同配伍中显效成分及贮藏时间影响等多方面对大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
植物文化
民间传说
从前有个黄姓郎中,承袭祖业擅长采挖
黄连、黄耆、
黄精、
黄芩、
黄根这五种药材为人治病,被誉为“五黄先生”。每到三月,郎中便进山采药,为此常借宿在山上农户马峻家中,至秋末方才离开。马峻一家三口对他善待有加,久而久之便与马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年马家遭了火灾,房子财物被烧光,马峻妻子被烧死,剩下爷儿俩伤心地住山洞去了。郎中费了很大气力才找到父子俩,他让马峻带着孩子跟他采药,后来他们终日相伴,以采药、卖药、治病为生。渐渐地,不识药性的马峻也熟悉了五黄药,有时郎中不在家,他偶尔学着为人治病。
有一年夏天,一位孕妇身体虚弱,骨瘦面黄,因泻肚子来求医。恰巧郎中不在,马峻把治泻的黄连错给成了泻火通便的黄根,结果孕妇服后大泻不止,差点没命,胎儿也死了。这事被告到县衙,县老爷立刻命人捉拿马峻,要以庸医害人治其罪。这时,郎中赶忙跪在堂前,恳求县老爷判自己的罪,说马峻是跟他学的医;而马峻心里更是难过,自愿领罪受罚。这样一来,县老爷反而十分敬佩他俩的情谊,想想这五黄先生也素有声名,而孕妇身体羸弱,孕期也短,就责罚两人赔孕妇家一些银两,把他们放了。不过县老爷最后对郎中说:“那五黄药的“
黄根”既然比其它四样药厉害,应该改个名儿,免得日后混淆再惹祸。”郎中深深点头,回家便把黄根改叫“大黄”,以便区别,后来这名字就渐渐地传开了。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汉学家们根据中国《
二十五史》写出了「大黄史」,列出它们在各个朝代的故事。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黄由中国和俄国传入欧洲,并成为食用植物。十八世纪末,
缅因州的一名种菜农民把大黄的种籽由欧洲带来北美。
病虫防治
病害有极腐病、轮纹病、疮痂病、炭疽病、
霜霉病等,可采用综合防治法,实行轮作;保持土壤排水良好;及早拔除病株烧毁,病株处的土壤用石灰消毒;清除枯枝落叶及杂草,消灭过冬病源;发病前或发病时用1:1:12O
波尔多液喷雾或浇灌。虫害有金龟子和
蚜虫,可用化学药剂毒杀。金龟子为害亦可在早晨捕杀或夜晚点灯诱杀成虫。
近种区别
蓼科(Polygonaceae)大黄属(Rheum)
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及根供药用。栽培种主要为
掌叶大黄(R.palmatum),次为
唐古特大黄(R.palmatum var.tanguticum)和
药用大黄(R.officinale)。中国用大黄于医药有悠久历史,西汉初已成批运销欧洲。为中国主要出口药材之一。
掌叶大黄(又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根茎粗壮。茎直立,高2m左右,中空,光滑无毛。基生叶大,有粗壮的肉质长柄,约与叶片等长;叶片宽心形或近圆形,径达40cm以上,3-7掌状深裂,每裂片常再羽状分裂,上面流生乳头状小突起,下面有柔毛;茎生叶较小,有短柄;托叶鞘筒状,密生短柔毛。花序大圆锥状,顶生;花梗纤细,中下部有关节。花紫红色或带红紫色;花被片6,长约1.5mm,成2轮;雄蕊9;花柱3。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顶端微凹陷,基部近心形,暗褐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茎无毛或有毛。根生叶略呈圆形或宽心形,直径40~70厘米,3~7掌状深裂,裂片狭长,常再作羽状浅裂,
先端锐尖,基部心形;茎生叶较小,柄亦较短。
圆锥花序大形,幼时多呈浓紫色,亦有绿白色者,分枝紧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较长花梗;
花被6,2轮;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瘦果三角形,有翅,顶端圆或微凹,基部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该种与
掌叶大黄极相似,主要区别为:叶片深裂,裂片常呈三角状披针形或狭线形,裂片窄长。花序分枝紧密,向上直,紧贴干茎。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茎直立,疏被短柔毛,节处较密。根生叶有长柄,叶片圆形至卵圆形,直径40~70厘米,掌状浅裂,或仅有缺刻及粗锯齿,前端锐尖,基部心形,主脉通常5条,基出,上面无毛,或近州'脉处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于叶脉及叶缘;茎生叶较小,柄亦短;叶鞘简状,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圆锥花序,大形,分枝开展,花小,径3~4毫米,4~10朵成簇;
花被6,淡绿色或黄白色,2轮,内轮者长圆形,长约2毫米,先端圆,边缘不甚整齐,外轮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瘦果三角形,有翅,长约8~10毫米,宽约6~9毫米,顶端下凹,红色。花果期6~7月。
该种与上2种的主要不同点是:基生叶5浅裂,浅裂片呈大齿形或宽三角形;
托叶鞘膜质,较透明,上有短毛。花较大,淡黄绿色,
花蕾椭圆形,果枝开展,
翅果边缘不透明。
食用大黄(R. rhaponticum,一种耐寒的
多年生植物,栽培食用其肥硕肉质叶柄)。食用大黄最适应生长于
寒温带地区。叶柄味酸,常和
草莓一起用来做馅,或用在水果羹和蜜饯中,也用制甜酒和开胃酒。根耐寒力强,而地上部分秋霜后即冻死。叶含有毒物质,仅在
喜马拉雅某些地区,人们烹食野生种的叶。食用大黄原产于亚洲,
早春由
地下茎发出大簇的叶,叶形大,宽达60公分(2呎),叶柄大,直径超过25公釐(1吋),长达60厘米。晚春开花,花葶大,位于叶簇中央,花小而多,绿白色。翅果有棱,含一粒种子。
产地生境
大黄分布于中国地势中自西向东的一、二级阶梯,向东不超过大兴安岭、太行山脉、秦岭、喜冷凉气候,耐寒,忌高温。大巴山脉和云贵高原一线。在分布区类型中属温带亚洲分布,性喜冷凉的气候,耐寒、怕炎热,适宜栽培在海拔1000-2000米的山区沟旁。以选择土层深厚,含腐殖质较多的黑钙土,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宜。野生于中国西北及西南海拔2000m左右的高山区。家种多在1400m以上的地区。冬季最低气温为-10℃以下,夏季气温不超过30℃,无霜期150~180d,年雨量为500~1000mm左右。对土镶要求较严,一般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最好,粘重酸性土和低洼积水地区不宜栽种。忌连作,需经4~5年后再种。
育植技术
用种子繁殖,也可用子芽(母株根茎上的芽)繁殖。种子繁殖:大黄品种易杂交变异,
应选品种较纯的三年生植株作种株,7月中、下旬待种子大部变黑褐色时,连茎割回,阴干,脱粒。备用。
用育苗移栽、直播法两种。分春播和秋播,一般以秋播为好。育苗,可
条播或撒播。条播者横向开沟,沟距25~30cm,播幅10cm,深3~5cm,每1hm2用量30~75kg。撒播是将种子均匀撒在畦面,薄覆细土,盖草。每1hm2用种量75~105kg。发芽后于阴天或晴天午后将盖草揭去。苗出齐后,及时除草、浇水。如幼苗太密,可结合第1次除草间苗。
苗期追施稀薄人畜粪尿2-3次。初冬回苗后用土、草或落叶覆盖,至次年萌芽时揭去覆盖物。春播者于第2年3~4月移栽,秋播者于第2年9~10月移栽。选很有中指粗的幼苗,将侧根及主根的细长部分剪去,按行距70cm,株距50cm开穴,穴深30cm左右,每穴栽苗1株。春季移栽的盖土宜浅,使苗叶露出地面,以利生长;秋季移栽盖土宜厚,应高出芽嘴5~7cm,以免冬季遭受冻害。
直播法,按行距60~80cm,株距50~70cm穴播,穴深3cm左右,每穴播种5~6粒,覆土2cm左右。每1hm2用种子22.5~30kg,苗期管理与育苗移栽法相同。间苗1~2次,在苗高10~15cm时
定苗,每穴1株。子芽繁殖:在收获大黄时,将母株根茎上的萌生健壮而较大子芽摘下,按行株距55cmX55cm挖穴,每穴放1子芽,芽眼向上,覆土6~7cm,踏实。栽种时在切割伤口涂上
草木灰,以防腐烂。
田间管理
秋季各进行1次。第4年在春季进行1次。追肥在每次中耕除草后进行,春夏季施油饼或人畜粪水,秋季施
土杂肥及炕土灰壅蔸防冻,如
堆肥中加入
磷肥效果更好。大黄根茎肥大,不断向上生长,所以每次中除、追肥时,都应培土,以促进根茎生长,又能防冻。大黄移栽后在第3、4年的5~6月间,抽苔开花,除留种以外,均应及时摘除花苔,以免消耗大量养料,以利根茎发育。
药材品类
药典规定人用药品大黄应来自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药用大黄(Rheum offcinale Bail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商品有两类:一
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
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
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
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
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
气特殊,味苦而微涩。
此外,尚有
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
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
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
永登等地。
二铨水大黄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
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
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
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
文县大黄、清水大黄、
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
成县、清水等地。
南大黄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
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黄色,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
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
气味较弱。
商品有雅黄、
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
阿坝藏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
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
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鉴别】 本品横切面:根木栓层和栓内层大多已除去。韧皮部筛管群明显;薄壁组织发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密,宽2~4列细胞,内含棕色物;导管非木化,常1至数个相聚,稀疏排列。
薄壁细胞含
草酸钙簇晶,并含多数淀粉粒。
根茎髓部宽广,其中常见黏液腔,内有红棕色物;异型维管束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位于形成层外方,韧皮部位于形成层内方,射线呈星状射出。
粉末黄棕色。草酸钙簇晶直径20~160μm,有的至190μm。具缘纹孔导管、网纹导管、螺纹导管及环纹导管非木化。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或多角形,直径3~45μm,脐点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
取本品粉末少量,进行微量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0ml,浸泡1小时,滤过,取滤液5ml,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盐酸1ml,加热回流30分钟,立即冷却,用乙醚分2次振摇提取,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黄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大黄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
薄层色谱法 (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五个橙黄色荧光主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置氨蒸气中熏后,斑点变为红色。
【检查】 土大黄苷 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温浸10分钟,放冷,取上清液10μl,点于滤纸上,以45%乙醇展开,取出,晾干,放置1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不得显持久的亮紫色荧光。
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干燥6小时,减失重量不得过15.0%(附录Ⅸ G)。
总灰分 不得过10.0%(附录Ⅸ K)。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5.0%。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
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1%磷酸溶液(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大黄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芦荟大黄素对照品、大黄酸对照品、大黄素对照品、大黄酚对照品、大黄素甲醚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各80μg,大黄素甲醚40μg的溶液;分别精密量取上述对照品溶液各2ml,混匀,即得(每1ml中含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各16μg,含大黄素甲醚8μ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1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烧瓶中,挥去溶剂,加8%盐酸溶液10ml,超声处理2分钟,再加三氯甲烷1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三氯甲烷洗涤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三氯甲烷层,酸液再用三氯甲烷提取3次,每次10ml,合并三氯甲烷液,减压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
芦荟大黄素(C15H10O5)、
大黄酸(C15H8O6)、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酚(C15H10O4)和
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量不得少于1.5%。
饮片
【炮制】大黄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
酒大黄 取净大黄片,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
熟大黄 取净大黄块,照酒炖或酒蒸法(附录Ⅱ D)炖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
大黄炭 取净大黄片,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
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与用量】3~15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注意】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另有一种
山大黄为同属植物
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因含有毒性成分土大黄苷而不得用做药材)。
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
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
气不香,味苦而涩。质次。服后有腹痛感。
【临床应用】用量3~30克,煎服。用治实热
便秘、积滞
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用适量,治
水火烫伤、
上消化道出血。
【主要成分】泻下成分为结合性蒽醌苷类,抑菌成分为游离性蒽醌。大黄不含土大黄苷,可作为鉴别正、伪品的依据之一。动物实验表明,提取物有泻下、抑菌、止血、促进胆汁分泌、降脂、降压和抗肿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