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仓节(The Tiancangjie Festival),俗称“填仓节”“天仓节”“添仓节”等。为每年正月二十五,“填仓”意思就是填满粮仓,农村老家叫“打囤”,是农历正月的最后一个节日,也是民间象征来年五谷丰登的节日之一。
基本含义
节日含义
填仓节又称
添仓节,是古代民间祈年节俗,在农历正月二十五。《
帝京岁时纪胜》,“(正月)廿五日为填仓节。”
届期,人们或饱食以表示填满了仓,或用灰等围出仓的形状,在其中放些粮食以示仓满,或祭祀仓笼之神,以祈一年粮丰仓满。填仓节分大小,小填仓在农历正月二十,为祭以祈年丰,亦称“小天仓”、“小添仓”;大填仓则在二十五。《
介休县志》:“二十日,名‘小天仓’。煮
黄米糕,燃灯礼佛。”《大同志》:“二十日,为‘小添仓’;二十五日,为‘大添仓’,添买
米面、柴炭等物。”
填仓形式
添仓,是指农家往
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是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多多增产,这就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
胃是包容、消化五谷的重要人体器官,被视为仓廪之官,填饱胃仓也就成为后世填仓节的节俗之一,人们在这一日会改善伙食,吃炸盒子、春卷之类的食物,若有客至,必会苦留,令其吃饱后再行离去,这也叫作填仓。在吉林长春一带,填仓又被引申为吃“犒劳”,俗曰“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小米”出自谷,古人称其为“嘉禾”;杂面即绿豆面,古人称其为“荏菽”。吃“犒劳”寓意种豆类农作物容易获得好的收成,也有储粮备荒的意思。
仓卜,亦称“做囤”。正月二十四日清晨,辽宁新民民众用炉灶内的柴灰、草木灰在院子内撒成圈形,称为“做囤盖”,寓意祥瑞兆丰年;然后在碗中盛入高粱米饭,插上用高粱秸秆皮编制的各类农具后,将碗送至仓房中,谓之“小填仓”。到了正月二十五这一天,继续添饭于碗中,谓之“填老仓”。
历史沿革
古时的填仓节是由女蜗炼石补天的传说演变而来的。填仓节在秦汉时期原称“补天节”,秦汉时期,填仓节的日期定于正月尾,因此时正值早春,农事将兴而仓廪已虚,故祈求谷神佑助庄稼生长茂盛,秋来粮谷满仓。汉画像石刻中,凡表现墓主宴居的场面,常有“此上人马皆食于天仓”之类的题记,说明这种信仰在当时即十分盛行。两汉时代形成了以下习俗:穷苦的农民则用白石灰在地上画一囤形,内放五谷杂粮,再用瓦片盖住,以兆丰年。《史记》载:“胃为天仓。其南众星曰廥积。”《正义》注曰:“胃三星,昴七星,毕八星,为大梁,于辰在酉,赵之分野。胃主仓廪,五谷之府也。占:明则天下和平,五谷丰稔;不然,反是也。”由此可见,秦汉时期古人的“天仓”观念也可能源于星象占卜,他们认为星象各有所司,胃星则主管粮食收成,是需要人们祈卜的。
宋时也有记载,《东京梦华录》说:“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填仓条载,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加菜盛餐,有客来,必苦留,使之醉饱而去。
明代末年,农业已经成为锡伯族经济活动的主要形态。同时,受汉族岁时节日文化的影响,填仓节之俗也流行于锡伯族中。届时,锡伯族人家都要对着粮仓焚香礼拜,并在粮囤上插香。与汉族天仓节“作囤”习俗类似,锡伯族人过填仓节,会把柴草灰撒在囤的周围。
明清时代填仓节与天穿节有相混的现象。有人认为填仓节起源于天穿节。这是由于天仓节与天穿节日期相同或相近;二节名称发音也接近;加上天穿节起源虽早,但在明清衰落,而天仓节却兴起于明清。比如在山西省,明嘉靖《曲沃志》卷一《风俗》说:“二十,作煎饼,邀婿填仓。”填仓节的名称下是天穿节的风俗,二节已混。清同治《阳城县志》记载:“新正念日前夕,各家以粱、黍为屑作饼,虔祀仓官,名曰补天穿,俗曰添仓。咸于室隅处燃灯,名曰照鼠嫁。”把添仓作为天穿的俗称,而所记风俗事项,糅合了天穿节和添仓节。一般来说,上述混合是将天穿节更改为天仓节。所以地方志中记载多数如前举《曲沃志》一样,把煎饼说成是填仓风俗。
填仓节在抗战前也特别盛行。每逢填仓节这一天,各村群众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将自己家里的粮食拿出一部分,多少不限,捐给村里集中储存,叫“仓谷”。到了第二年,遇到因缺粮无法生活的人家,就予以适当救济,帮助其渡过难关。抗日战争开始,各村开始捐献军粮,为抗日服务,民间这一填仓活动随之淡化。填仓节“仓谷连”的习俗也渐为淡化。
后来填仓的意义扩大了,人们又赋予了其它各种不同的含义。在北京,正月二十三是“小填仓”,“大填仓”是在正月二十五日。此俗曾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北方地区盛行。后来人们家庭生活都富裕了,没有粮囤的习惯了,于是有人就变通为把吊钱、对联、福字等包上硬币放在平时放存折的柜子里,或压在床下,形成了象征性“打囤”的习俗。
日期界定
填仓有大小之分。在东北,正月二十三为小填仓,即新仓日;正月二十五为大填仓、填老仓或母仓日。在不同地区,小填仓的日期也不相同,如山西介休、大同等地为正月二十,但大填仓的日期却都一致,为正月二十五。此外,还有以正月十九为“小添仓”的。如1932年《滑县志》载:“正月十九日,《帝京景物略》谓之‘燕九节’。《东京梦华录》:于是日收灯,户人争先出城探春。滑俗呼是日为‘小添仓’。此日,仓庾、缸囤、碓磨间皆点灯照耀,光辉夺目。二十五日为‘大添仓’,乡村间有,城厢则罕行矣。”
节日习俗
填仓节这天,各地都演绎出一系列祭奠仓廪神、纪念五谷神、祭拜天地和碾磨神的仪式,虽然具体的细节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满囤、丰衣足食、人丁兴旺。这些诉求最直接的体现是吃得好、吃得饱,因而,各地在填仓节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用各种传统美食来表达这种诉求。
习俗活动
在填仓节晚间祭祀仓神时,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燃灯、设祭,祈求好年成。当天,屋内、门外、槽头、鸡窝、石稚、水缸等处都要点灯,如果家族中有新婚夫妇,要在他们屋里的箱柜、几案、床上、床下都要点上灯,祝愿他们能早生贵子。
仓神的原型是仓星,《晋书·天文志》云:“天仓六星,在娄南,谷所藏也。”后来仓神被人格化,也与历史人物附会,清韶公《燕京旧俗志·岁时篇·添仓》云:“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俗称之日韩王爷,其神像系一青年英俊者,王盔龙袍,颇具华贵之象。”仓神的画像英俊神武,雍容华贵,正反映了中国这个农业国度对粮仓的重视程度,以及粮食储藏这一行业和行为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崇高地位。这一天,与粮仓有关的行业和农村百姓都要祭祀仓神,以求仓神庇佑仓廪平安。
但基于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仓神不尽相同,后世流传的仓神还有萧何等。虽然祭祀的对象不同,但祭祀活动都统称为祭仓神。
为了纪念仓官,每到这一天都要进行祭奠、纪念仪式,有的是向仓官画像焚香、点灯。平遥的居民是在天仓节当晚,点灯烧香供奉天仓官,并大声喊“天仓爷填仓来,粮食元宝填到咱家来”“黑小子,赶车来,元宝粮食赶到俺家来”,意在祈祷丰收,希望生活富裕。
正月二十五,晨曦微露,家家壮劳力便开始一趟一趟挑水将家里能装水的水缸水瓮全部挑满,意为财源广进。再将粗布口袋笸箩簸箕里的部分粮食填进粮囤粮缸,以示吃用不完。
唱大戏自古有之,清代民间常以演戏、歌舞、迎神出庙、周游街巷等活动形式酬谢神明保佑。据郝村老会首雷合德介绍,老一辈人常说自打有了添仓会就一直唱戏,旧社会要请两台戏,一台正对神棚唱,一台在村子里唱。 以前多唱大弦戏,后来以豫剧居多。随着九流渡添仓会“申遗”成功,请戏标准也有所提高,要求市级以上剧团,自正月十八下午开戏,连唱三天,唱够十场,剧目由剧团自行决定。
天水市张家川县恭门镇是一座历史文化沉淀深厚的古镇。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填仓节这天,人们或饱食以表示填满了仓,或用灰等围出仓的形状,在其中放些粮食以示仓满,人们祭祀神农氏炎帝(他是火神),以祈求一年粮丰仓满,也是为了感谢炎帝教民耕种,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使人类由原始游牧民族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的这一功绩。因此恭门镇群众从历史上就有正月二十五耍社火,唱秦腔祭祀炎帝的传统习俗。社火表演,最鼎盛时能有四五十支队伍,除了周边的村庄,连几十公里外的社火表演队也会远道而来。社火表演从天没亮就开始,一直演到天黑。
天津过春节有在门窗上粘贴“吊钱儿”的习俗(即一种用红纸刻画的类似窗花样的东西)。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清早,各家要把贴在门窗上的吊钱儿揭下来,用它包裹着一些五谷杂粮放在头一天画好的小圆圈内,再压上一块砖,象征粮仓已经填满,就这样保存一个白天的时间,最后把吊钱集中在一起烧掉。也有的将揭下来的吊钱儿直接包好了,并在里面夹裹一些零钱,然后放置在柜角、床下等不经常会碰到的地方,存放一年的时间,等到来年填仓,再用新揭下来的吊钱儿替换。
山西吕梁地区的填仓节俗最为典型,当天要给每个家庭成员用面捏一盏本命灯,然后捏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人口盘子、仓官老爷、银钱、元宝、驮炭毛驴和酒盅、酒壶等,晚间祭祀时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本命灯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门口,鸡放院中,鱼浮水缸,驴站牲畜圈里,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放在屋中。
有的地方做“雨灯”,用谷面捏成十二个小碗,代表十二个月,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蒸熟后,揭开锅先看哪些月的灯盏里积的汽水最多,则证明那个月雨涝,以此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还有的把灯盏做成各种动物、植物等形状。灯盏盛麻油,谷子裹棉做捻,到晚上点燃祭祀,院中灯盏四布、香火缭绕,十分壮观。民谣云:“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灯”和“登”谐音,“糕”和“高”谐音,寓意五谷丰登,粮仓升高。
山西会有舞窗花表演。用纸做成一个妇女手拿簸箕,挂在天窗中,随着风吹,在外面就看见妇女除倾倒的动作。意思是除去秕糠,留下果实,庆贺五谷丰登。
田野拾柴,四方来财,四季发财。家家孩子放学,提柳筐带绳子,奔赴农田干涸渠道拾柴火捡树枝。
有的地方还要认真打扫院落墙壁,扫除昆虫,以防虫害,祈祷丰收和人财兴旺。
在地上画一个粮食囤,放置五谷,用石头压住,象征粮盈食满。民俗要在院内或场面打灰窖。然后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
填仓节时家家粮囤要添些粮,缸里添满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晚间农院里要点满灯烛以祭仓神,并且还打着灯笼或电筒在院屋内外找各种已复苏的小昆虫,找得越多兆头越好,那时称为“填仓虫”。
食俗
用糕面捏成元宝、包袱、锅、鸡、狗等各种形状的灯盏,盛满食油,到晚上点燃放置室内各处,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蒸制食品方法不同,目的一致,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满囤,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山西雁北地区习惯蒸莜面窝,取其形如粮囤。用荞面作丸,置莜面中空处,是谓填仓。晋中一带的人们,是日将粮仓内灯熏的墙土取少许,谓之“填食”。晋南地区则是用稀面摊成极薄的面饼,中裹菜肴,卷而食之。如果娶了新媳妇,新媳妇则要亲手将煎饼放置粮仓。
有的地方要蒸花馍,因为燕子吃害虫,便把糕饼做成燕子的造型,寓意驱虫除害,以求保护粮食。有的人家会蒸馒头,配上豆沙等不同馅料,外形则捏成可爱的造型。
也有的人家这一天要吃饺子或合子,吃饺子为“填仓”,吃合子叫“盖仓”,以期希望来年收成好,粮食填满仓房。
“填仓填仓,干饭鱼汤”是天津人耳熟能详的俗语。填仓节当天,家家户户必吃小站稻蒸制的喷香米饭,配上一碗鲜美的鲫鱼汤。有趣的是,按照老传统,人们只喝鱼汤而将鱼肉留给家猫——相传此举是为了犒劳捕鼠护粮的“猫守卫”,寓意粮仓免遭鼠患,岁岁无忧。这道看似简单的饮食组合,实则暗含天津的地域特色:小站稻是享誉全国的津门特产,而海河水系孕育的鲫鱼则让汤头滋味醇厚。一口米香、一口鲜汤,既是农耕社会“靠天吃饭”的生存智慧,也是天津人对丰足生活的诗意表达。
习俗禁忌
做仓存粮是为了祈求丰收,既然要“填仓”,自然就喜入忌出,不仅限于粮食,其他财物也是一样,因此民间填仓节期间忌讳借钱给他人。丰收后,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如何赶走在粮仓里偷吃粮食的老鼠,由此衍生出一种节俗活动——“照虚耗”,即各户仓廪在夜间多燃灯,以驱赶老鼠。有的地方恰恰相反,如山西临汾地区,则夜不张灯,俗呼为“鼠忌”。此外,填仓三日还忌讳动针穿线,认为针会扎穿仓底或扎坏仓神的眼睛,因此要避免这一不吉利的行为。
传承保护
消亡原因
古代添仓节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作用下的产物,尽管日期上缺乏内在统一性,节日习俗也因地区不同存在差异,但其祈丰收的主要诉求是一致的,具有极强的实用性。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添仓节的实用价值逐渐丧失,这是该习俗日渐趋于消亡的最主要原因。
文化传承
有些地方的“添仓”习俗能够留存的原因在于其并非纯粹的历史孑遗,而是承袭传统“添仓”习俗的过程中衍展出了与当地民众信仰相契合的新节俗。其一,当地依然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农耕背景是“添仓”习俗得以延续的“根”;其二,以庙会为依托将添仓节融于当地浓厚的火神信仰,使其发展成为一项极具群体娱乐性质的盛大狂欢庙会,极大程度地契合了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精神诉求,不仅提升了其文化功能,还弥补了其实用性的不足;其三,当地政府出于文化、旅游、经济等多层面因素考虑,提升了对添仓节的重视程度,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给予相应物质支持,是这一濒危农耕节日在当地依然充满活力的重要助推力。例如,2024年,山西柳林把过去仓库的一种形式展现出来:有仓库里储粮的囤子;还有一个秤,是计量的;还有斗,是仓库里面充满粮食以后,用斗看有多少(粮食);还有一个称量工具叫“昇子”,普通话叫昇;还有一个很小的测量工具“格子”,十个格子就是一昇,十个昇就是一斗,这是换算关系。当天的主要部件是仓官。此外,在水缸下面有一个字,这个字挡住半部,它是个有字,再挡住下半部分,它还是一个有字。这个字它叫一个倒有有,意思是通过过这个节日以后,虽然运气用完了,但是随即又有了,也就是对一种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保护
2003年初“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进入全面、整体性的保护阶段。传统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浚县九流渡添仓会于2011年成功申报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遗成功后的添仓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2019年通过央视CCTV7乡土节目“浚县节日寻奇味”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进一步提升了其关注度与影响力。
在呼和浩特市北部、大青山前坐落着一个古老的村落——新城区讨思浩村。讨思浩,蒙古族语意为“迎接处”“接待地”。这个古老的村落,保护传承着填仓节。2016年,讨思浩村天仓节获批呼和浩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内涵
填仓节是一个具有浓郁农耕文明色彩的节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节日的形成与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古时,人们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农民多“看天吃饭”,然而充满智慧的中国古人根据时节的变化,总结出农事与节气变化之间的规律,顺应天时计划着一年的农事活动。俗语说“人勤春来早”,填仓之后惊蛰来到,地下蛰伏着的万千生命随着一声春雷炸响而日渐复苏,因此,人们在填仓这天会清仓打囤、晾晒种子、修整农具,着手春耕的准备工作,以保证来年还大获丰收。
填仓节还是一个具有祭祀祈祷性质的节日。在早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人们无法对自然灾害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看天吃饭的农民最怕颗粒无收,由此衍生出对一切能够影响农业生产的神奇力量的崇拜。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各路神灵、远古祖先等都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人们希望借助这些神秘力量获得物质上或者心灵上的满足,同时也为古代民众搭起了一座精神上的“灯塔”,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和支柱。一年之中,只有非常重要的日子才被称为“节日”,如果说“腊八”是春节的序幕,“填仓”便是春节的落幕,人们在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轮回中,借由一个又一个仪式化的民俗活动和节日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艺作品
诗词
著作
《晋书·天文志》记载:天仓六星,在娄南,谷新藏也。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曾这样记载填仓节的盛况:侬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清《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当此新正节过,仓廪(旧时藏谷为仓,藏米为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其日曰“填仓”。《介休县志》记载:二十日,名小天仓。煮黄米糕,燃灯礼佛。《大同志》记载:二十日,为小添仓。二十五日,为大添仓,添买米面、柴炭等物。
谚语
1、填仓,填仓,吃米饭,熬鱼汤。
2、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
3、添仓爷爷来添仓,米满囤,面满瓮,麻袋口袋往俺家里运。
4、天仓,天仓,大米干饭杂面汤。
5、韩王爷,填仓来,粮食元宝填到咱家来。
节日传说
女娲补天
在远古时期,天崩地裂火山爆发洪水浩荡,猛兽巨鹰横行扑食难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这时被称为人类始祖的女娲氏,采来五色彩石日夜冶炼,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后,正是正月廿五这一天,终于把破裂的天空修补好。女娲氏又斩断巨龟的四条腿,用来支撑天的四方,并且杀死猛兽巨鹰,治退洪水,使百姓安居乐业。为了纪念女娲氏,人们就在正月廿五这天吃烙饼、煎饼,并要用红丝线系饼投在房屋顶上,谓之“补天穿”。
仓官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家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照样征收皇粮,弄得民间怨声载道。看守李家粮仓的仓官,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这样做是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了以后,就一把火把皇仓烧了,连同自己也活活烧死。这一天正好是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放粮救灾民的无名氏仓官,每到这一天,就用细炊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也祈盼新年有个好收成。这样,填仓节的习俗就世代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