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图”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建设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网站。集成了来自国家、省、市(县)各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公众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资源,向各类用户提供权威、标准、统一的在线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它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公众版。“天地图”的目的在于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提高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改进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的服务方式,更好地满足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社会公众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2012年2月,资源三号测绘卫星为天地图提供了第一幅国内影像数据。2013年6月18日,天地图的2013版本正式上线,整体服务性能比此前版本提升4至5倍。新版天地图还开通了英文频道、综合信息服务频道和三维城市服务频道,并更新了手机地图。
产品简介
“天地图”运行于互联网、
移动通信网等公共网络,以门户网站和
服务接口两种形式向公众、企业、专业部门、政府部门提供24小时不间断“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务。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公众版、政务版、涉密版三个版本,“天地图”就是公众版成果,是由国家测绘局主导建设的为公众、企业提供权威、可信、统一地理信息服务的大型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网站,旨在使
测绘成果更好地服务大众。
各类用户可以通过“天地图”的门户网站进行基于
地理位置的信息浏览、查询、搜索、量算,以及路线规划等各类应用;也可以利用服务接口调用“天地图”的地理信息服务,并利用
编程接口将“天地图”的服务资源嵌入到已有的各类
应用系统(网站)中,并以“天地图”的服务为支撑开展各类
增值服务与应用,从而有效缓解地理信息
资源开发利用中技术难度大、
建设成本高、动态更新难等突出问题。
“天地图”刚刚起步,在信息丰富程度、
数据更新速度、网站服务功能与性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久的将来,“天地图”将成为网络地理信息服务的中国知名品牌。
“天地图”门户网站会免费向公众提供服务,企业需要利用“天地图”的服务接口、
API进行增值开发的,需要得到“天地图”的授权。
正式上线
正式版
中国自主的
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天地图”
正式版于2011年1月18日上线,将向
社会公众提供权威、可信、统一的在线
地图服务,打造互联网
地理信息服务的
中国品牌。 “天地图”是我国区域内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最全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是我国“
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
国家测绘局监制、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管理、
天地图有限公司运营。其
测试版于2010年10月21日开通试运行,在只开通中文版的情况下,获得了来自210个
国家和地区近三千万人次的
访问量。
“天地图”集成了海量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总数据量约30TB,处理后的
电子地图总
瓦片数近30亿。主要包括:全球范围的1:100万矢量地形数据和250米分辨率卫星
遥感影像,全国范围的1:25万公众版地图数据、导航电子地图数据、15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2.5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全国319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0个
县级市建成区的0.6米分辨率遥感影像,部分城市三维街景数据。
“天地图”刚刚起步,在访问速度、专题信息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丰富。下一步将加强“天地图”网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解决
网络速度和稳定性问题;加快高分辨率影像资源获取
能力建设,不断提升遥感
影像数据的精度、质量和自给率;建立健全地理
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全面提高“天地图”数据的
现势性和
准确性;加大“天地图”推广应用力度。
2013版
2013年6月18日,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的2013版本正式上线,整体服务性能比此前版本提升4至5倍。新版天地图还开通了英文频道、
综合信息服务频道和三维
城市服务频道,并更新了
手机地图。
天地图2013版细化了分类搜索,优化了地名
兴趣点查询结果排序;新增地标搜索的直接跳转功能,增加了大量国外主要城市的搜索及跳转;新增公交搜索功能;优化驾车规划逻辑和操作功能;全面优化网页程序,提高了地图首次加载与浏览速度。
此外,新版天地图还开通了英文频道、综合信息服务频道和三维城市服务频道,并更新了手机地图。其中,综合信息服务频道空间化表达了各地
人口数量、密度、结构、
自然增长率、
家庭户规模、
老年人口比率等信息。
据介绍,天地图2013版支持每天用户
网页浏览的次数由2000万次增加到超过4000万次,系统
运行可靠性大幅提高。
2024版
2024年4月24日,2024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用。
2024版“天地图”更新发布交通、居民地、水系、绿地、政区、地名地址等地理信息要素约1231.12万条,截至目前,“天地图”在线服务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总量达3.3亿条,2米分辨率遥感影像覆盖全部陆地国土,优于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覆盖陆地国土的98%。
2024版“天地图”首次开放多时相影像专题,公众可查看32个省级节点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影像。
此外,2024版“天地图”还优化了地名检索服务、扩展了城市搜索接口、优化了地理编码功能、重构了数据可视化引擎、扩展了水波图、亮度图等多类可视化模板。
产品介绍
功能
“天地图”网站装载了覆盖全球的地理信息数据,这些数据以矢量、影像、三维3种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可漫游、能缩放。其中中国的数据覆盖了从宏观的中国全境到微观的乡镇、村庄。普通公众登录“天地图”网站,即可看到覆盖全球范围的1:100万矢量数据和500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覆盖全国范围的1:25万公众版地图数据、导航
电子地图数据、15米和2.5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的0.6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数据,是中国区域内数据资源最全的地理信息服务网站。
通过“天地图”门户网站,用户
接入互联网可以方便地实现各级、各类地理信息数据的二维、三维浏览,可以进行地名搜索定位、距离和
面积量算、
兴趣点标注、
屏幕截图打印等常用操作。公众还可以以
超链接的方式接入已建成的省市地理信息服务门户,获得各地更具个性化的服务,畅享省市直通。此外,在“天地图”上,用户也可以访问国家测绘成果
目录服务系统,了解掌握国家和各省(区)、市的测绘成果情况,并能够链接国家测绘局相关地理信息服务网站,获取包括“
动态地图”、“地图见证辉煌”等专题地理信息。
特点
区别于
普通地图网站,“天地图”是以门户网站和服务接口两种形式提供服务。普通公众接入互联网就可以方便地实现各种地理信息数据的二维、三维浏览,进行地名搜索定位、距离和面积量算、兴趣点标注、屏幕截图打印等操作。而导航、餐饮、宾馆酒店等商业地图网站经过授权后,可以自由调用相关
地理信息服务资源,进行专题信息加载、增值服务功能开发,从而大大节省地理信息采集更新维护所需的成本。
设计
在设计思路上,“天地图”把全国地理
信息资源整合为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散的“一体化”数据体系,实现了测绘部门从离线提供地图和数据到在线提供
信息服务的根本性改变;此外,“天地图”采用了具有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全国
多尺度、多类型地理信息
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在线服务,实现了关键技术创新;在建设机制方面,“天地图”以国家和地方各级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依托,集成整合了部分地理
信息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地理信息资源,实现了
资源共享。 与此同时,区别于普通的地图网站,“天地图”做到了以门户网站和服务接口两种形式为用户提供服务。
服务
天地图容纳了覆盖了全球范围1:1000000矢量数据和500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覆盖全国范围的1:25万公众版地图数据,导航电子地图数据还有15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以及2.5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以及地级以上城市0.6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数据,是中国区域内数据资源最全的地理信息服务网站。再强调一点,区别于普通的地图网站,天地图做到了以门户网站和服务接口两种形式为用户提供服务。
区别于普通地图网站,“天地图”是以门户网站和服务接口两种形式提供服务。普通用户接入互联网就可以方便地实现各种地理信息数据的二维、三维浏览,进行地名搜索定位、距离和面积量算、兴趣点标注、屏幕截图打印等操作。而导航、餐饮、宾馆酒店等商业地图网站经过授权后,可以自由调用相关地理信息服务资源,进行专题信息加载、增值服务功能开发,从而大大节省地理信息采集更新维护所需的成本。
展望
对于“天地图”的未来发展,将以“政府主导、
企业经营”为总体原则,以市场化运营为手段,通过不断整合全国乃至全球各类地理信息资源,真正形成
中国地理信息行业合力,切实促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使测绘在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意义
中国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于不同
网络环境和用户群体,分为公众版、政务版、涉密版三个版本,其中基于互联网的公众版平台就是“天地图”。它的开通满足了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也表明中国地理信息
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传统地理信息
服务方式。
国家测绘局组织建设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目的是加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传统
服务模式,由单一的提供地图、数据转变为在线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开发地图服务软件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技术基础,其意义体现在,测绘成果是国家重要的
战略性信息资源,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
作用
对于企业、专业部门而言,经过授权后,可以利用“天地图”提供的
二次开发接口自由调用“天地图”的地理信息服务资源,并将其嵌入已有的GIS(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系统或利用“天地图”提供的API(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搭建新的GIS应用系统。各类进行专题信息服务的商业地图网站(如导航、餐饮、宾馆酒店)能够在其搭建的公共地理信息平台上进行专题信息加载、增值服务功能开发,省去了他们处理并维护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承担底层地理信息服务的高昂成本,避免了基础地理信息重复采集以及维护更新造成的人员、资金与时间浪费,极大地降低了开发GIS应用系统或网站的成本和周期,使这些运营商可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
网站运营与增值服务,而不是公共地理信息的采集维护。目前,“天地图”服务已在“全国灾情地理信息系统”中率先应用,实现了灾情专题数据与“天地图”地图服务的聚合与集成服务。
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在政府管理决策、
信息资源共享、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公众对测绘成果与地理信息的公开使用需求日益迫切,建设中国自主的地理信息服务网站成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9年,国家测绘局组织完成了国家地理信息
公共服务平台的顶层设计与原型建设;2010年上半年,国家测绘局所属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组织建成了“天地图”公众地理
信息服务平台。平台数据依据统一的标准规范,由国家、省、市测绘部门和相关专业部门、企业采用“分建共享,协同更新、在线集成”的方式生产、服务。
作为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行于互联网的公众版本,“天地图”门户网站是公众地理信息服务的“总入口”和“
主节点”。它的正式开通不仅满足了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丰富了百姓日常生活,更预示着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显著提升,彰显了测绘技术及地理信息资源在社会民生中的广泛应用,再现了
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将有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
社会信息化进程。
随着“天地图”开发应用的不断深入,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将继续得到丰富,特别是省、市测绘部门的“数字省区”、“
数字城市”等成果,将以
网络互联、服务聚合的形式纳入到“天地图”中,逐步以技术手段消除
信息孤岛,从而使用户能够享受到更全面、更完整、更详细、更准确的地理信息服务;与此同时,相关企业将以“天地图”提供的公共地理信息服务为基础,增值开发与公众衣食住行相关的专题信息服务,如公交查询、导航、餐饮等,为公众提供更为丰富、翔实、便捷的地理信息服务。在不久的将来,“天地图”将成为数据全球覆盖、内容丰富翔实、应用方便快捷、服务高速可靠、拥有自主产权的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中国品牌。
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理信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传统的地理信息服务方式,有助于促进信息共享、避免地理信息数据重复采集,并确保国家地理
信息安全。
产品评价
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的
战略信息资源,随着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建设中国自主的地理信息服务网站成为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不久的将来,“天地图”将成为数据
全球覆盖、内容丰富翔实、应用方便快捷、服务高速可靠、拥有自主产权的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中国品牌。“天地图”中的数据是依据统一的标准规范,由国家、省、市测绘
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部门、企业采用“分建共享,协同更新、在线集成”的方式生产和提供。将制定
数据管理、更新、服务
管理办法,遵循“谁提供,谁更新;谁拥有,谁更新”的原则。在
突发事件或应急情况下,还会采取多种技术手段与方式实现局部数据快速更新。
首幅影像
2012年2月,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在完成
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影像与天地图的顺利对接和提供了多幅覆盖国内的影像后,针对资源三号测绘卫星
成像时间和
覆盖范围,又为天地图提供了覆盖国外的第一幅影像。
该影像位于
墨西哥的托卢卡地区,范围为西经99.40度至100度,北纬18.90度至19.45度。由于天气的原因,该幅影像上有部分云层。
截至21日,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影像已经成功为天地图第11至16级地图提供了约1万
平方千米的自主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包括
辽宁大连地区、浙江钱塘江地区、
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区,后续将根据资源三号测绘卫星的覆盖情况,持续不断地为天地图提供更多最新的高分辨率影像。
数据来源
“天地图”装载了覆盖全球的地理信息数据,这些数据以矢量、影像、三维三种模式来展现。“天地图”中国范围内的数据尤为详尽,
数据源包括
矢量数据,卫星影像数据。
其中,矢量数据是“天地图”数据资源的主体,来自国家测绘局、我国导航数据公司,包括全国省市、乡镇、村庄的交通、水系、
居民地等;卫星影像数据主要来自国外商业卫星资源。
“天地图”的自主知识产权主要体现在在线服务
软件产品方面。“在数据方面,矢量数据属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卫星影像数据是通过商业合作的方式使用了来自不同商业卫星的影像数据,今后将会逐渐用我国自己的卫星影像数据取代。”这位负责人说:“这些商业卫星公司获取数据就是为了提供给各类用户使用的,事实上Google地图的部分影像也是从这些商业卫星购买的。现在有人说我们使用了Google地图的卫星影像,这是一种误解。”
自主产权
作为地理信息在线服务的
支撑软件,必须采用我国
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自主研发地图服务软件,虽然在其初期会遇到诸多难题,但长远来讲,可以从根本上摆脱受制于人的窘境。
“虽然市场上已经有一些较成熟的国外
商业软件,但从发展民族产业的角度,应该扶持中国自己的软件,进一步促进我国
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采用我国自主研发软件可大大降低软件成本,节省资金投入。研发我国自主的地图服务软件符合国家倡导的“
创新战略”。
“天地图”采用的在线服务
软件系统是中国最早对外发布的具有
网络三维虚拟地球特征的
软件产品之一。与国外同类型软件相比,它不仅是网络三维虚拟地球的浏览系统,而且是地理信息共享与
集成服务平台软件。
数据安全
“天地图”中装载的数据来自于测绘部门的
公开版数据和企业
商业数据,这些数据均是按照《
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基础地理信息公开表示内容的规定(试行)》、《
导航电子地图安全处理技术基本要求》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了处理,其中包括对军事机密属性的处理。
国家测绘局邀请了国家有关部门对“天地图”的数据进行评估和
会商。“天地图”对涉密数据进行了处理,数据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外部争议
在天地图发布之初,就有网友在博客上质疑
国家测绘局“天地图”使用的
卫星地图并非完全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其数据来自美国数字全球公司(
DigitalGlobe)的
快鸟卫星,而
谷歌地图即于部分地区使用该公司的高分辨率的商业
图像数据。
针对有网友在其博客上称,“天地图”使用的卫星地图并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其卫星
地图数据应该是来自美国数字全球公司的质疑,国家测绘局有关人士回应称,“天地图”
卫星图像确实来自商业卫星,“天地图”自主知识产权指的是“服务软件”而并非“
数据资源”。
国家测绘局所属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处长
蒋捷说,“天地图”是在服务软件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比如“天地图”本身有很多数据,如何要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把数据表现出来,让公众能够浏览查询,就像桥梁一样,这一块软件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
对于卫星数据资源,蒋捷说:“
卫星影像本身是采购自国外的数据。我印象中是来自多个不同国家的商业卫星影像。”
对于“天地图”
中数据不新,甚至还能查到
北京市“
崇文区”、“
宣武区”等已经被撤销的地区名称的问题,蒋洁表示,“天地图”目前仍是
测试版产生影响
国家测绘局副局长闵宜仁称“天地图”的开通不会对现有地图网站造成冲击,因为“
商业网站可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
网站运营与
增值服务,而不是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维护”,而国内
商业地图最上游的服务仍为测绘数据销售层面,如
高德、四维、灵图等,都在从事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维护,而这些业务未来极有可能与“天地图”重叠。大多数公司对“天地图”的上线仍保持“缄默”态度。图盟、灵图等公司均以不同理由拒绝采访。
不过,仍有
坊间人士认为,对于商业地图网站来说,所有的增值服务和
其他收入来源都基于用户的流量,虽然“天地图”没有具体的商业化方案,但随着功能应用的完善和其带有的官方权威性,不排除在未来有抢夺原有商业地图站流量的可能。
2013年6月18日,天地图的2013版本正式上线,整体服务性能比此前版本提升4至5倍。
天地图2013版细化了分类搜索,优化了地名兴趣点查询结果排序;新增地标搜索的直接跳转功能,增加了大量国外主要城市的搜索及跳转;新增公交搜索功能;优化驾车规划逻辑和操作功能;全面优化网页程序,提高了地图首次加载与浏览速度。
此外,新版天地图还开通了英文频道、综合信息服务频道和三维城市服务频道,并更新了手机地图。其中,综合信息服务频道空间化表达了各地人口数量、密度、结构、自然增长率、家庭户规模、老年人口比率等信息。
据介绍,天地图2013版支持每天用户网页浏览的次数由2000万次增加到超过4000万次,系统运行可靠性大幅提高。
发展大事记
2008年7月,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启动“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008年12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总体设计方案》通过论证;
2009年1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印发《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规划》;
2009年2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设计指南》);
2009年12月,完成“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政务版)
主节点原型”建设;
2010年3月,完成并印发部分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技术规范;
2010年4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启动“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天地图”建设;
2010年6月,完成“天地图”(测试版)建设;
2010年9月,“天地图”(测试版)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审查;
2010年10月21日,“天地图”(测试版)开通;
2011年1月18日,“天地图”正式上线运行;
2011年7月28日,天地图手机地图正式上线;
2011年10月21日,“天地图”(测试版)开通一周年暨新产品发布会,天地图2011版正式上线;
2012年1月12日,我国
资源三号卫星影像数据成功接入天地图;
2012年1月18日,天地图正式版开通一周年,举行天地图运行维护设备启用仪式;
2012年3月31日,天地图网站V1.5版和天地图地名地址搜索引擎V1.5版正式上线。
2012年5月22日,天地图移动API(Android)V1.0测试版发布;
2012年8月6日,全国
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和地图
市场监管协调指导小组举办的
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和少儿
手绘地图大赛正式上线;
2012年9月13日,手机版天地图
Android 1.5上线;
2012年10月10日,天地图新增
钓鱼岛最新航空影像与三维地形;
2013年1月8日,手机版天地图Android 2.0正式上线;
2013年1月31日,“天地图·天地旅游”测试版发布;
2013年3月1日,天地图V2.0网站
公测版发布;
2013年3月18日,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V2.0网站正式版上线;
2013年6月18日,中国区域数据资源最全地理信息网站天地图2013版上线;
2024年4月24日,2024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用。
统计数据
2024年2月28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3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天地图累计注册用户达到95万个,地图服务接口工作日日均访问量达10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