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晴岚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珠坑村北的天马山。
主要景点
天马寨
天马寨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珠坑村北的天马山。
天马山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与荔城区黄石、北高交界处,远远望去,可以看到象马头、马鞍、马尾的形状,宛如一匹昂首驰骋的骏马。天气晴朗时,山腰水汽氤氲,烟云弥漫,人在远处眺望,但见山似天马行空,若隐若现,景色多姿,引人入胜。这就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天马晴岚”的奇丽景观。
相传古时山上有一座山寨,名叫“天马寨”。寨中有一株“晴岚树”,高大参天,树繁叶茂,人称“通天松”。山寨王是黄石人,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他四处招兵买马,称王称霸;在山中挖地洞,垒城墙,独踞一方,与朝廷抗礼。官兵屡屡上山围剿,气势汹汹,攻打不止;义军凭借变幻莫测的山岚雾气作掩蔽,神出鬼没,顽强抵抗,战斗打得十分激烈,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来犯之敌,声势越来越大,官军无可奈何。在反抗朝廷的斗争中,山寨健儿们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战歌,留下了壮丽动人的篇章,至今还在民间广泛流传。
晴岚中有一座古刹,名叫“天马寺”。寺里有一块象枕头一样的石头,据说能治疗各种病痛,前往治病的人络绎不绝。其神奇的医用功能,颇有研究价值。
明朝御史朱淛,家住黄石塘下,自小聪颖好学,少年时代曾在山上建立“天马山房”,发奋读书,立志成才。他在山房中静心苦读,又同和尚结成好朋友,一日三餐均托寺僧代炊;夜间常常忘了回家。读到疲倦时,便以钻子刺痛股腿,提起精神,继续用功。那一年塘下及周围村庄举行“出游”活动,热闹非凡。朱淛的几个好友到处找他,要一起去欣赏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但找来找去不见他的踪影。原来他是窝在天马山房附近的一块巨石下专心研读。由于他的刻苦用功,学识渊博,终于在明嘉靖二年(1523年),与城里柯维骐等15位莆阳士子,同榜登上了进士第,后官至左都御史,名扬天下,给“天马晴岚”的景观增添了无限光彩!
朱淛年老回归故里,重游旧址,亲笔题书“忘归”二字,镌刻在当时读书的那块巨石之上,人称“忘归石”;因他去世后墓葬在此,故后人尊称这块石刻为“御史石”。
在形似“马头”的山麓下,有一条象“马绳”一样的水沟;溪上有一座象是“拴马”用的“铁锁桥”,在五更天会隐隐作响,声音酷似“马铃”,甚为奇怪。“马尾”处有两块田螺状的巨石,相传古时是一对“田螺精”,常常率领螺子螺孙,成群结队地爬到田间觅食,大片农作物遭到毁坏,损失严重;后被雷公击碎一块,那另一块就再也不敢去糟蹋庄稼了。
天马山与壶公山遥遥相对,互为媲美。登上山巅远望,湄洲湾、平海湾、兴化湾尽收眼底。天马山南边不远处,有一潭面积不小的湖泊,名叫“土海”,是古代人们挖成的大水塘,波平如镜,微泛涟漪,同“天马晴岚”构成了一幅多彩多姿的山水画,吸引着无数观光揽胜的游人们。
天马山
天马山位于福建省
仙游县城东面15公里的榜头镇境内,是仙游四大景之一(仙游四大景是:九鲤湖、麦斜岩、菜溪岩、天马山。)
天马山海拔655米。因山势巍峨雄峻、壁立千仞、直插霄汉,似天马行空,故名。有天马、鳌柱、双兔、海天梯等五峰,峰峰苍翠欲滴,宛如翠屏,风光绮丽,绵延十余里。山下有一潭名叫鼎湖,象一颗蓝幽幽的宝石嵌在山间。湖的一侧,有石宝、龙首、双兔、峭壁四峰;湖的另一侧,有一条登山小径,穿崖绕壁,蜿蜒而上,通往百米高的“天梯”。湖上方有七漈瀑布:鼎湖、丹宝 、 龙首、药槽、云门、天津、松关,各具特色。创建于明万历十二年的天马寺,就坐落在青山环抱之中。
天马山巍峨雄峻,气势磅礴,直插云霄,似行空的天马,因此得名。天马山上有天马、鳌柱、双兔、海日、天梯等五峰,峰峰苍翠欲滴,宛如翠屏。此山回旋十里,风光崎丽,引人入胜。 游人从下而上,起初见到的是一道飞流从天降,下承一个碧澄澄的深谭,这便是鼎湖。阳光下,鼎湖晶莹明亮,宛如一颗绿色的宝石,在群山怀抱之中。鼎湖上,一条崎岖的小径,穿悬崖,绕绝壁、过深涧,蜿蜒向上伸展。路旁不时有参天的古树巍然屹立。
随着小径的石阶一级一级在人们的面前移动,景色一层比一层深。从鼎湖的左边上行,山径傍崖临涧、绝壁摩空,令人头晕目眩。人们拾级攀援,如同上青天,这便是有名的“天梯”。天梯的石阶过去不及一尺宽,为了使游人安全来往,今已拓宽至五尺多。
登上天梯,继续前行,眼前峰回路转,径曲幽深。长满青苔的聚仙桥,凌空飞架在深涧上。桥下,飞泉响涧,溅玉喷珠;桥头,花红竹翠,奇石嵯峨,若有鬼斧神工之力。其中一块高高耸立的大石上,刻有“药槽”二字,格外醒目。药槽下,巨石象雄狮骑在长龙身上,栩栩如生,特别吸引人。
过了聚仙桥,只见前面林壑幽美,岚光欲滴。在青山簇拥之中,在杜鹃翠竹的怀抱之间,天马寺象一座古色的城堡,镇北朝南。寺门口悬栓着清朝时留下的一副对联:“入天出天游行自在,是马非马色相皆空。”寺的西边,壁立千仞,苔痕绿翠,茂林修竹、奇花异草,与涧水相徘徊,这便是水云乡。
天马山有七漈瀑布,曰鼎湖、丹室、龙首、药槽、云门、天津、松关。它们虽然没有九鲤湖瀑布那种磅礴雄伟的气势,但也别具一格。可能是由于地壳升降的缘故,山涧形成了层层台阶。溪水从山上流下来,多次跌宕,出现了种种奇景。时而呼啸湍急、水花飞溅,宛如雾霭;时而水势平缓、汩汩流动,象低吟浅唱的音乐拨动心弦。大的瀑布如雪练拖空,银云逶地,小的瀑布如绢丝飘拂,如细雨蒙蒙。不过,更为好看的要算天津漈。天津漈在水云乡上,飞泉鸣瀑如倒悬的银河,凌空而下。涓涓的流水卷起千堆银雪,夹在绿树青竹之中。微风吹拂,宛如白绢摇曳,显得格外秀丽。真是“瀑布飞泉峰下注,状如缕缕素帛飘。”
天津漈上有一峰突立,险峻陡峭逼人,领袖着天马山群峰,这便是海日峰。人行其上,那如烟似浪的烟雾,飘飘悠悠,时升时降,时隐时现,时而朝人迎面扑来,时而在脚下飞腾缠绕,使人如腾云驾雾一般,仿佛进入了一个神话境界。站在山顶,天风浩荡,一派江南水乡特有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如带的仙水溪和木兰溪两岸,村舍含烟,甘蔗青翠,稻浪涌金,公路在棋盘似的田野中穿行,汽车象蚂蚁一样来回蠕动。鲤城的新房大厦,鳞闪栉比;工厂的烟囱,吐着乳白的轻烟。入夜,站在这里远眺,但见灯光点点,如同星星撒落人间。
景区简介
天马晴岚 ——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珠坑村北的天马山。
天马,即天马山,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荔城区北高和黄石三镇的交界处,为南北走向,如一匹昂首挺胸的天马,屹立在兴化平原之东,故称天马山。“马头”那边,有一条形如绳状的水沟,围绕着山麓的周围,中间有一座石桥,取名“铁锁桥”,说是用来遏制天马的;“马尾”那边,有两块田螺状的巨石,据说为阴阳两性,乃田螺精的化身,常去糟踏作物,被土地公上奏玉帝,玉帝旋令雷公击碎一块,此后,另一块田螺石再也不敢去糟踏作物了。这里,每逢天晴景清,山岚蒸腾,水气氤氲,山腰处处缠云绕雾,远观山似天马,若隐若现,犹如奋蹄腾空之势,因而有“天马晴岚”之雅称,为莆田廿四景之一。
山上建有古寨,其基宽阔,门枢孔有小钵子大,方圆有数里。这里地势险要,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通,为藏龙卧虎之处。相传宋时陈同济于此落草,后被杨文广所破。又说黄石有个叫李毓,在此筑起山寨,垒起城墙,称王称霸,显赫一时。山寨有一参天大树,人称“晴岚树”,又称“通天松”。山寨被云雾湮没,若隐若现,变幻莫侧。有一年秋天,朝廷令一武元吴浩率兵攻打天马山寨,用火烧毁周围的草木,雾气化解,山寨便显出真相。双方短兵相接,殊死搏斗,吴浩敌不过李毓而退却。几年后,朝廷又派遣一大将攻打山寨,李毓寡不敌众,逃离了
天马寨。
山上有明御史朱浙所建的“天马山房”读书处和他书写的“忘归”石刻及他的墓道。据说,山的半腰有座古寺,周围树木苍茏,环境幽静,是读书的好处所。明嘉靖年间,塘下有个朱浙的书生,自幼聪颖好学,每天很早就来到寺旁择处读书,一日三餐托寺僧代炊,并同寺僧成了至交,有时读书忘了时刻,便在寺中过夜。一天,塘下和附近几个村庄联合出游,几十里方圆,几十台戏同时演出,大灯、大旗、大锣、大鼓、十音、八乐、旱船、马队、妆架……队伍长达几里。朋友们到处找他,找了半天都不见他的影子。原来他坐在寺旁的一块巨石下静心读书。由于他刻苦攻读,终于登上进士榜,当上左都御史。他出任御书后,趁一次巡视闽粤的机会,回乡省亲,并特地来到天马寺重游少年读书的地方,兴致百倍,挥笔在寺旁大石上写了“忘归”二字。从此,这石就被人们称为“忘归石”。
登上山巅,那浩瀚壮观的兴化湾、平海湾和湄洲湾以及莆地的秀景尽在眼下。如今,天马山上乔木参天,绿树成荫,与壶峰、九华诸山遥遥相望,争雄比美。在周围平原和临近“土海”的陪伴下,将再展现出天马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