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泰运河,连接江苏如东、如皋、泰兴三地的骨干河道,以起讫地命名。位于江苏省苏中地区,地跨泰州的泰兴市,南通的如皋市、如东县。始于明代,是当时为畅通水上盐运,将老过船港﹑泰兴环城河、老龙河、黄桥环镇河、分黄河等疏浚串联而成,河道西起长江泰兴市过船港,东到如东县东安闸注入黄海,全长143公里,排涝面积333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4万公顷。如泰运河是苏中具有沿江引水、供水、排涝和航运等功能的骨干河道。
干流概况
如泰运河位于江苏省苏中地区,地跨泰州的泰兴市,南通的如皋市、如东县。如泰运河由4个部分组成,掘港至丁堰的串场河(绝大部分在如东县境内),丁堰至如城的通扬运河,如城至分界的小溪河,分界至江边的龙开河。四河段除泰兴市(原泰兴县)龙开河外,均为如皋历史上引淮水系和运盐河道。串场河又名丁掘河,明隆庆二年(1568年)开挖,交汇明代通州公司上十盐场的盐场河,至丁堰接
通扬运河。
河道西起长江泰兴市过船港,东到如东县东安闸注入黄海,全长143公里(一说135公里,一说136公里),排涝面积333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4万公顷。如泰运河在过船港入江,河口建有过船港闸,利用江水涨落规律,该闸可以调度控制引排水。随着如泰运河向东延伸,河道规模逐渐缩小,河底高程-2米~-1米,河底宽15米~35米,到泰兴与如皋分界处尚有近300米没有开通(一说泰兴市境内小溪河与龙开河之间200米未开挖)。
其中,泰兴市境内,西起江边,东至如泰界河(沈家巷)。流经过船、城西、泰兴、十里甸、姚王、河失、溪桥、刘陈、黄桥、三里、分界等11个乡镇。全长44.33公里。河口阔59~72米,底宽6~20米,底高-1.0米。如皋市境内,总长度30公里。如东县经岔河、马塘、掘港、大豫至东安闸入海。境内67.46公里,流域面积559平方公里,灌溉面积5.33万公顷。
水文特征
如泰运河西段在泰兴市境内长44.3公里,集水与排涝面积130平方公里;设计排涝标准二十年一遇,排涝流量94立方米/秒,排涝水位4米;设计灌溉面积1万公顷,灌溉流量22.45立方米/秒。如泰运河东段在南通市境内,长97.9公里,向东流向如东沿海,沿途与焦港、如海运河、通扬运河、九圩港等河道相汇。从如城至丁堰段与通扬运河并流。如泰运河从泰兴与如皋分界处向东河道规模变大,河底高程-0.5米~-1.5米,河底宽8米~-45米;设计排涝标准十年一遇,排涝流量337立方米/秒,排涝水位2.8米,排涝面积303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3万公顷。
主要支流
沿途与焦港、如海运河、通扬运河、九圩港等河道相汇。
焦港,南通长江,北至海安县焦港北闸,全长57.10公里,境内长度36公里,流经石庄、江安、常青、搬经、袁桥等地,排涝面积50.50万亩,灌溉面积28.06万亩。为如皋市西部地区最主要的引排通航河道。
丁堡河,系为承引江水至东台县方塘河以南地区而开挖的人工河道。自丁北至海安县李堡镇北,故名丁堡河。全长22.9公里,如皋境内长7.9公里。流经南凌河,为引淡水排碱改土的主要河道。1959年冬开挖,1972—1974年,两度整修,均由海安县施工。
长甸河,南自磨头镇朗荡庄的长田通西司马港,北至搬经镇谢家甸接小溪河,取二地名首尾字命名。流经磨头、常青、搬经,全长14.6公里。1957年冬,由附近群众自筹资金疏浚,挖土35万立方米。河床标准:河底高程-1.5米,河底宽3米,河坡1∶3。此后,附近乡镇多次组织疏浚。2003年,对长甸河北段实施疏浚。2006年,继续疏浚完成土方14.5万立方米。
拉马河,古名络麻河,一名洛马河。南起靖江南马桥口,出夏仕港入江,经黄埭、大陈堡、西燕庄、孙严墩,北至芹湖大港,全长27公里。1956年冬,在疏浚焦港第二期工程的同时,疏浚拉马河自杨三圩至黄埭折北至大陈堡,长14.5公里,挖土82.33万立方米。河底高程-0.5米,河底宽6米,河坡1∶3。黄埭向北至大陈堡河段,为原拉马河的河身;杨三圩至黄埭河段,连通焦港,由焦港控制引排,东西走向,故称横拉马河,1957年规划高田、圩田水系分开时,为黄市至葛市一线高田和圩田的分界河道。
丁石河,南起主如泰运河,北抵南凌河,流经如皋市丁堪以及如东现甸镇、袁庄等镇。全长9.20公里。1979年冬,工程自如塞、如东两县(市)合办,年底完成。挖土156.10万立方米。河床底宽6米,底高程-1米。
新建河,原名崔家港。1964年,全线拓搜后易名为新建河,南起如泰运河(石甸西1公里处),流经双甸、袁庄等镇,穿过南凌河、李骆河,北与栟茶运河相交,全长18公里。灌溉面积4000公顷,排涝面积60平方公里。原河道弯曲狭窄,经1958年、1964年、1979年3次搜深拓宽、裁弯取直而成。河床底宽5~11米,底高-1米,边坡1:3。主要支河流为跃进河、新西河、幸福河等。
红星河,南起如泰运河,穿过南凌河、李骆河,北挺耕茶运河,流经现甸、在庄、河口等镇。全长18.70公里。1966年冬,平地开挖。河床宽6~8米,底高1米,边坡1:30,支流有翻身河、幸福阔、跃进河、宏伟词、江红河、江星河等,排涝面和83.30平方公里,灌溉面积5533公顷。
江海河,又名十里河。南起南通市九圩港王家渡,流经如东新店、现甸、河口、栟茶等镇,北挺海安县旧场镇。穿越如泰河、南凌河、栟茶运河。全长46公里。1959年、1963年两次开挖而成。沿线支河有长路河、于港中心河、江岔河、宏伟河、红旗河、现红河、飞跃河等。灌溉面积2.13万公顷,排捞面积318平方公里。
岔栟河,南起如泰运河五敢桥,向北至南凌河,向东转折0.75公里后,再向北至
栟茶运河,入栟茶运河向东1.60公里后,再向北抵北岸河。贯通江岔河、南凌河、拼茶运河、游洋河等,全长22.30公里。1974~1978年3次拓浚而成。支流有岔北中心河、于港中心河、幸福河等。排捞面积167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13万公顷。
九洋河,南起丸吁港,流经朱家园、岔河、古坝、古士费、北戴小洋口闸,全长41.30公里里。明隆庆年间开挖,称洋河。清乾隆十二年至十九年(1747~1754)曾疏泼,岔河镇以南更名为油坊港,以北称岔坳河。1965年,金钱拓浚贯通后,以起施点命名为九洋河。原河弯曲狭小,断流不通。为灌排需要,于1954~1968年先后分4次拓宽挖深。排涝面积353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89万公顷。
金渡河,南起南荡河,沿马塘和岔河界向北至如泰运河,入如泰运河向西600米后,转折向北至全胜河,全长10.40公里。如泰运河以南为3.60公里,以北为6.80公里。1958年春开挖。
马丰河,又名场河、寺河。明隆庆年间开挖。清乾隆十二年至十九年曾正在泼。原;可弯曲狭小,1956~1971年3次拓宽搜深而成。马丰河南起九圩港,流经马塘镇、抄家庄、丰利镇、十八总,全长23公里。1956年拓竣后,以马塘、丰利2镇首字命名。支流有洋口在场中心河、长角河、讲路河、光荣中心河、迎九河、古丰河、丰东河、四明河河、团结河、友谊河、民共河、新建河、船凌河、同星河等。排捞面积为266平方公里,灌溉面积为1.81万公顷。
如环河,南起如泰运河如环桥,贯穿据港镇西部至东凌河,向西1公里后再沿丰辛利、直镇界向北至长角河如环闸,全长17.60公里。如环河于1965年冬、1966年冬分段拓竣。如泰运河至东凌河一段为平地开挖。东凌河以北,局部利用老河拓浚。支流有民兵向、友谊河、光明河、四明河、丰东河、边九河、长角河等。灌溉面积7900公顷,排涝面积118平方公里。
掘苴河,又偏岔河,原为沙洲淤积形成的港汊。明清时,为掘港场至王家潭运盐场河,河道弯曲狭窄。1956~1966年,拓宽裁弯取直搜深。南起掘港镇,接如泰运河,流经凤凰嘴,北至刘家埠子入海,全长16.40公里。以掘港、苴镇首字命名。1958年6月,于入海处刘家埠子建成掘苴河闸。沿或支流有幸福河、直陆河、光明河、丰东河、长角河等。排捞面积186平方公里,灌斯面积1.26万公顷。
掘遥河,南起遥望港,北抵南河湾,与如泰运河接通,全长10公里。1960年,实地开挖。底高一1米,底宽10米,边坡1:30为掘港、曹埠两镇引排界河。
九遥河,西起孙家窑,东至摇摇镇,途经曹埠、据港两镇,连通九好港、如泰运河,全长18公里。1965年冬,实地开跑。河床都准底宽3~4米,底高程-0.50米,二级1可坡,高程2米以下1:3,2米以上1:2.5。沿线支流有惕安中心河、输进河、饮曹河等,排捞面积60平方公里,灌溉面积2666公顷。
掘坎河,西起如泰运河掘港镇,经九总至北坎闸,全长15.50公里。原为掘港场至北坎场场河,河道狭窄、弯曲。1950年春至1967年冬,裁弯取直,掘深拓宽。1950年7月,兴筑北坎闸。1964年,据港市河拓浚。支流有大寨河、三十丈河、四贯河、七贯河等,排捞面积73平方公里,灌溉面积4666公顷。
如海运河,位于南通市西部,南起长江碾砣港,北至新通扬运河,流经如皋市、海安县,河道长60公里,排涝面积824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4.12万公顷。如海运河具有引水、排涝和航运功能。如海运河在人江口建有碾砣港闸,利用长江潮位高低变化,调度水闸进行引排水。如海运河向北与如泰运河、栟茶运河,
通扬运河、
新通扬运河等河相汇。在通扬运河与新通扬运河之间建有海安船闸,该闸既是淮河水系与长江水系控制建筑物,也是沟通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交通咽喉。如海运河正常水位2.5米,警戒水位3.0米,河底高-1.5米,河底宽125米,河口宽50米~125米。
通扬运河,西起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南至南通市市区木耳桥,流经扬州,泰州,南通3个市8个县(市、区),河长191公里。通扬运河按区域及地势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扬州江都区仙女镇向东经宜陵地下涵洞穿过新通扬运河,接到泰州引江河西岸,在扬州境内为上游段;泰州引江河向东流经泰州的姜堰市与南通海安县交界处为中游,河长约50公里,河底高程0米~0.6米,河底宽8米~16米,在泰州引江河东西两岸各有1座节制闸,隔断淮水不流人泰州境内;从泰州和南通交界处向东进入下游段,河长106公里,河底宽10米~20米,河底高程一0.2米~-1.5米,河口宽24米~75米,排涝面积240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8.7万公顷。老通扬运河扬州段,以江都仙女船闸为起点,向东经砖桥、宜陵、塘头至界沟东沈家度与泰州市境相连,长31.6公里。河底高程О米~0.6米,河床底宽8.0米~16米,河坡比1∶2~1:3。老通扬运河不仅具有供水﹑排涝、景观等综合功能,同时还是苏中地区的一条重要航道。有拦河建筑物2座(五里窑船闸、三里窑船闸)、涵闸6座、跨河桥梁11座。通扬运河南通段是苏北沿江平原区入江的骨干河道,具有供水、排涝和航运等功能,其中,航道自南向北分别为三、五、六3个等级。该段水网交错,河沟纵横,在海安城东转向南3公里与栟茶运河相交;在如皋市境内,经柴湾南行,西有白茅港,东有南凌河注入;东陈镇向东与沟通长江的丁堡河相交;如城至丁堰段与如泰运河并流,有龙游河、大明河等5条河注入;在通州区境内,该段西侧为沿江圩田地区,设有东风套闸、云台山套闸,可与支河平五河、平南河相通,东侧为九圩、通吕水系的江海平原区,南端与九圩港相交,在木耳桥由红庙子河与濠河相通。
九圩港,位于南通市中部,自沿江九圩港闸至如东县马塘镇接如泰运河,流经南通市港闸区、如皋市和如东县,河道长48公里,河道排涝面积697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4万公顷。九圩港具有引水供水、行洪排涝和航运等功能。九圩港在入江口建有九圩港闸和九圩港船闸,是南通地区重要引江口门和南通苏北地区水运物资进出口重要咽喉。九圩港从江边斜穿通州区刘桥、石港镇,到达如东县马塘镇,沿途与众多河流相交构成河网。九圩港从江边到如泰运河,河道规模逐渐变小,底高-2.0米,河底宽25米~240米,河口宽70米~370米。
两泰官河,旧名通泰河,又名枧子河。由泰州南流入泰兴境内,流经孔桥、宣堡、根思、燕头,至泰兴镇与如泰运河汇合。泰兴境内长23.41公里。河口阔40~50米。底宽10~18米,底高-1.0米。是历史上两泰地区引江水灌溉、排内涝入江和水上运输的主要航道。
羌溪河,旧名姜溪河,俗名将军河。由如泰运河(泰兴镇)南流,经张桥乡的岛石桥、张家桥至新市乡的毗卢市入靖泰界河。全长13.28公里。河口阔40~50米,底宽6~10米,底高-0.5~-1.0米。是靖泰两县的南北通航河道,又是县城南部东西高低分开的一条截流河。
西姜黄河,由姜堰区(原泰县姜堰)南流,入泰兴境后,流经霍家庄、丁家庄、十里王家庄。至黄桥与如泰运河汇合。泰兴境内长15.4公里。河口阔40~52米,底宽6~22米,底高零米,为沿线北新、元竹、刘陈、三里等乡灌、排、航的主要河道。
东姜黄河,由姜堰区(原泰县姜堰)南流,入泰兴境后,流经横垛乡的新桥,三里乡的西雁岭、碾坊头,至黄桥与如泰运河汇合。泰兴境内长11.9公里。河口阔50~58米,底宽7~22米,底高零米。是县内东部地区沟通姜堰区(原泰县姜堰)的主要航道。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如泰运河西段。如泰运河始于明代,明崇祯《泰州志》有小溪河记载。明隆庆二年开串场河。是当时为畅通水上盐运,将老过船港﹑泰兴环城河、老龙河、黄桥环镇河、分黄河等疏浚串联而成,东与如泰界河相通,曾于清末和民国期间疏浚。河道弯曲,仅老龙河就有99道弯,水土流失严重,可谓“一年挖、二年塌、三年淤”。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如泰运河西段实施分期整治。1956年疏浚黄桥镇至如泰界河段﹔1958年按《通南地区水利规划》线路裁弯取直;1959年按省级航道标准,开挖泰兴城至黄桥镇西口22.2公里和节制闸至泰兴城河段;1961年冬,挖泥机船开挖过船港外引河278米;1966年疏浚泰兴城东西侧和过船港闸内外;1967年疏浚如泰运河东端分黄河;1974年为顺直江口至泰兴城河段,拓浚如泰运河西段9.32公里;1979年整治分黄河12.33公里;1982年,整治羌溪河口至方阡6.2公里,做块石直立墙护坡7.5公里;1983年,由城区向西续建1.6公里;1989年在江口建过船港节制闸(5孔净宽21米)和船闸。
如泰运河东段。如泰运河东段是明清两代为畅通水上盐运,由小溪河、串场河等河道多次改造疏浚而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分期分段对刻如泰运河进行了整治。1958年、1959年分别于如尔境内分段进行了裁弯取直、人工疏浚;1960年在如泰运河出海口处兴建了东安闸(9孔净宽36米);1967年、1969年对如皋段进行人工疏浚;1987年、1989年采用泥浆系对如东和如皋境内河段进行了疏浚;2009年对如泰运河东段实施治理工程,河道全线和支河口都进行了疏浚﹔2010年拆除老东安闸,原址下移6.67公里处兴建了东安新闸(5孔净宽48米)。
河道建筑
过船节制闸,1959年2月开工,同年8月竣工。5孔,中孔净宽5米(通船孔),边孔净宽4米。国家投资41.7万元。设计流量:引48立方米/秒,排94立方米/秒,最大引水流量325立方米/秒(1979年7月12日)。最大排水流量194立方米/秒(1975年6月24日)。设计灌溉面积32万亩,排水面积258.7平方公里,该闸系如泰运河引排的口门。
过船套闸,1970年12月5日开工,1972年7月竣工。闸门净宽8米,闸实长124.6米,净宽11米,总造价45万元(其中开河11万元)。该闸系如泰运河通航口门。该闸建成,对全县及通扬运河以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有很大作用。
东安闸,位于如泰运河东端入黄海东端十贯海堤,距东安镇3.70公里,因镇得名。1957年4月,由江苏省水利设计院勘测,南通专署水利用设计,1959年秋开工,由如东东安阔工程工务所承建,次年6月18日,因破坝排涝,未经验收而完工。东安闸设计流量为每秒321立方米,设计水位上源为2.80米,上游为-1米。防洪水位,上游0.50米,下游5.60米,全长46.08米,分9孔,每孔净宽4米,净宽36米,闸底高-1米,闸顶高7.60米,胸墙顶高7米,下流消力塘高-1.50米,闸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公路桥和工作桥,公路桥为板架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面宽7米,工作桥宽3.50米,桥面高9.20米固岸翼墙为浆砌块石重力式结构,岸墙顶高7.60米,上游翼墙顶高3.70米,下带翼墙顶高5.20米,上设1.20米高浆砌块石挡浪板,钢架木面直升门,门高4.50米。
2009年3月31日,东安新闸开工建设。工程位于东安闸下游6.67公里新海堤,具有排涝、挡潮、通航等功能,为省海堤达标重点工程,工程等级为Ⅱ等,主要建筑物等级为2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挡潮按100年一遇高潮位设计,300年一遇高潮位校核,接线海堤按5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级风浪设计。排涝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相应设计流量每秒592立方米。闸上公路桥设计荷载标准为公路Ⅱ级,净宽7米。新闸净宽488米,分5孔,中孔设通航孔,通航净高8米,底板面高程√-1.50米,顺水流向长18米,闸顶高程8.50米。通航孔闸门采用平面升卧式钢闸门,闸门提升采用QHQ2x30OKN卷扬式启闭机;泄流孔闸门采用平面直升钢闸门,闸门提升采用4台QPQ2x160KN卷扬式启闭机。东安新闸工程概算投资2.02亿元,其中闸主体5215万元。2010年1月30日,完成水下工程。3月27日开闸放水。5月15日试通航。8月29日竣工。工程量:土方开挖及围堰拆除25.22万立方米,上游筑围堰动土9600立方米,墙后土方回填1.85万立方米,下游导堤防渗体土方吹填12万立方米,管理区土方回填14.91万立方米,灌注桩2540立方米,砂、石垫层6012.18立方米,灌砌块石4886立方米,干砌块石1248立方米,抛石6827立方米,土工布4.34万平方米,砼2.07万立方米,钢筋1107吨,金属结构制作安装351吨。闸建成后,隶属于东安新闸管理所。
航道航运
如泰运河航道南通段航道境内起点在如东县兵房镇东凌村,终点在南通市与泰州市交界沈巷,是横贯东西,联结如东县、如皋市与泰州市的重要引江入海大通道。全长81.43公里,通航水位最高3.5米、最低1.4米,水深2.1~2.6米,底宽14~48米,可通过50~300吨级船队。
如泰运河泰兴段,分界镇沈家巷~滨江镇江边,通航里程44.33公里,水深1米以上,通航船舶吨级30吨。
流域概况
如泰运河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横跨通南高沙土区和滨海滩区,地势平坦,两高东低,表层土为较粗沙壤土,水土易流失。
如泰运河西段岸边黄桥镇,始建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有“北分淮倭,南接江潮”的水上枢纽之称,抗金英雄岳飞的部将牛皋曾在黄桥驻兵洗马。建于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的福慧寺,坐落于黄桥镇东街。米巷丁家花园内建有黄桥战役纪念馆,现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景区。
如泰运河东段穿过的如皋市,汉属海陵县,东晋义熙七年(41l年)置如皋县。1991年6月撤县设市。如皋市是国家园林城市、世界长寿养生福地,县城内有大量人文景观。如皋古城内外城河,外圆内方,形如古钱。隋代建筑定慧寺,山门北向,曲水环寺,群楼抱殿﹐为中华寺庙一绝。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水绘园为海内徽派园林孤本,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4A级旅游景区。
如泰运河东段从如皋进入如东境内,穿过马塘镇﹑掘港镇。马塘镇在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正式设立盐场,此后,商贾日增,集市渐成。1940年如皋县抗日民主政府初设马塘。从马塘镇向东13公里到掘港镇,唐代在此设立盐场,明初随着盐场发展,形成集镇。掘港镇现为如东县城。县内有干年古刹“国清寺”,日本高僧圆仁曾于唐开成三年(838年)来此拜访,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载“夜宿沿海村,村东有掘港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