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端夫(1911年12月—1974年6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山东曹县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曾担任国民党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政训处少校总干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第三军交际处主任,蓬莱县县长,蓬黄战区指挥部副指挥,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司令员、东海军分区司令员、警备第三旅旅长,烟台市市长,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二十七师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第八十一师师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第八十一师师长兼政委、副军长、军参谋长、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副司令员,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1年12月,孙端夫出生在山东省
曹县青堌集镇孙场村(今河南省
虞城县贾寨镇),原名孙正谊。孙家原本就较为富足,由于数代勤俭持家,经营有方,土地迅速增扩,一直向南延绵数十里,到了晚清时其家地产多达万顷之巨。所以,孙端夫出生地被叫作孙场村,也是其家族土地扩张绵延所致。孙端夫10岁时随其叔父到北平居住,就读于北京培根小学,15岁考入北平平民中学,18岁转入大同中学,在读高二时考入北平大学法学院预科班,第二年转为正式生。读大学时,国家内忧外患,日本猖狂入侵后继续向华北扩张,整个华北面临着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危险。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孙端夫化名葛先生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每当召开秘密会议时,他就让同在北平上大学,大其3岁的姑母孙锡瑗在门口望风,遇到危险就到姑母住处躲避。
1935年,
一二·九运动爆发,孙端夫被选为法学院学生代表。示威游行时,孙端夫不顾个人安危,抬着花圈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以死来表达其抗日的决心。
1936年1月,北平学联组织学生南下宣传抗日,孙端夫是领队之一,并在斗争中加入了刚成立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性组织——中华民族青年先锋队(“民先”)。在济南,他们向山东省学联介绍北平学生运动情况,以济南第一乡村师范为核心,开展募捐和宣传活动。2月,孙端夫于北平大学法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后经在山东省教育厅当督学的五叔介绍,孙端夫到山东省
福山县中学教书。
全面抗战时期
1937年,
七七事变后,孙端夫任国民党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政训处少校总干事。9月22日,国共两党发表合作宣言,中共在山东建立
胶东军区、
滨海军区等军区。不久,孙端夫告知远在济南的五叔,说他要到蓬莱一带打游击。孙端夫的住处威海卫联合里十号是中共胶东特委及“民先”组织的秘密联络点,胶东特委领导成员
理琪、
吕志恒、
林一山、
柳运光等多次在此开会,筹划组织威海起义。孙端夫由此中共
胶东特委书记
理琪相识,逐渐成为至交,接受马列主义,立志革命。12月,孙端夫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政训处,孙端夫积极宣传、组织抗日救亡活动,团结联系人民群众,使政训处成为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基地。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孙端夫争取了威海行政管理公署专员
孙玺凤支持抗日活动。
1938年1月,孙端夫参加胶东特委领导的
威海起义,他所率政训处官兵成为威海起义的主力。起义胜利后,孙端夫被任命为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这支队伍是由
天福山起义的农民军和威海起义的部队合编而成的。1946年,胶东军区主力前往东北,后来发展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声名显赫的“
塔山英雄团”就出自该军。2月初,第三军西下攻打
牟平,理琪和孙端夫指挥一大队率先攻入伪军占领的县城内,活捉县长宋健伍,俘虏伪军100余人,缴获一批武器弹药。攻城结束后,部队撤至牟平县城东南3里的
雷神庙休息,理琪和孙端夫研究下一步的行动。因哨兵疏忽大意,部队被寻踪追赶的日军包围。战斗从中午一直持续到夜晚,毙伤日军50余人,理琪在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后在孙端夫的率领下,第一大队的将士趁夜色终于冲出了日军的包围圈,转移到蓬(莱)黄(县)掖(县)地区,保存了部队的有生力量。
雷神庙战斗打响了胶东抗战的第一枪。一大队到
黄县后,和当地游击队合编成第三军第八支队军政委员会,孙端夫任委员兼第三军交际处主任。8月,孙端夫改任
蓬莱县县长。
1939年1月,日军占领蓬莱、黄县县城。3月,八路军蓬黄战区指挥部成立,孙端夫任副指挥,统一领导两县的游击战争。9月,山东
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成立,孙端夫任司令员兼蓬莱县县长。
1940年春,胶东特委命孙端夫前往
文登、
荣成、牟平一带,组织建立东海军分区,并任司令员兼东海区专员。经过一年工作,东海区大块根据地建立。
1941年9月,孙端夫再次调任北海军分区司令员兼专署专员。当时,胶东的抗战形势非常艰难。不仅部队缺乏必要的物资支援,农民的生活也十分艰难。在区党委的领导下,各县抗日民主政府发动农民实行减租减息运动。机关和部队厉行勤俭节约,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坚持对敌斗争的同时,开荒种地,努力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
1942年冬,日军纠集万人对胶东大扫荡,孙端夫带领部队坚持原地斗争,在上级“敌进我进”的方针指导下,进入铁路沿线和日伪蚕食地区,积极抗击日本侵略者,拔掉日军多个据点,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迫使日军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守备,粉碎了日军大扫荡的计划。
1944年11月,孙端夫进入中共胶东区党校学习。
1945年,抗战进入大反攻阶段。初秋,孙端夫回北海区指挥作战,经月余战斗,克
龙口、下蓬莱、黄县,解放胶东重镇
烟台。8月,孙端夫兼任烟台市长。
山东军区部队趁日军收缩战线,兵力不足之际,发起攻势,将敌人压缩在交通沿线和城镇之内,为胶东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9月,孙端夫任胶东军区警备第三旅旅长,转战
胶济铁路沿线,先后攻克灵山、埠东、祚山等地。
1947年4月,孙端夫任
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二十七师师长,率师参加鲁中战役、
孟良崮战役、
南麻战役、
临朐战役等战役。
1948年3月,孙端夫率部攻克
周村,接着攻打
潍县。在
潍县战役中,所属团荣获军委授予的“潍县团”光荣称号。同年9月,
济南战役时,九纵队担任助攻任务,孙端夫在传达战斗命令时,把“助攻”变“主攻”,同兄弟部队一起攻下济南。年底,孙端夫率师南下,参加
淮海战役。
1949年1月,全军改编,
华东野战军改称
第三野战军,九纵第二十七师改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第八十一师,孙端夫任第八十一师师长。4月,孙端夫率师参加
渡江战役和
上海战役。在解放上海战役中,二十七军是主力,八十一师担任主攻任务,后接管上海的警备任务。
建国之后
1950年11月,孙端夫参加
抗美援朝,任第八十一师师长兼政委。在
长津湖战役中,正遇到几十年未见的低温寒流,战士身穿薄棉衣,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设置伏击圈。战事最紧张的时候,战士们从四面同时向新兴里之敌猛烈攻击,奋勇冲进美军的坦克防御圈内,与美军血肉相搏。美第三十一团团长麦克劳恩上校见伤亡惨重,待援无望,便在40余架飞机的掩护下,以19辆坦克为先导,沿公路向南突围逃窜。第八十一师在有些连队只剩几十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战斗,冒着敌机的轰炸奋勇追击,沿途围追堵截,又将敌人歼灭大半,敌团长麦克劳恩被击毙。塞满美军的一辆辆汽车在越过
长津湖时,湖面坍塌,接任团长指挥的弗恩中校等一部分美军被淹死。剩下几百人刚跑到后浦里、泗水里地区,又一头撞在孙端夫师长率领的八十一师所设伏击网上,全部被歼。之后他率部与兄弟部队联手,二十七军全歼了因凶悍被授予“
北极熊团”称号的美军步兵第七师第三十一团,其中俘虏300余人,敌三十一团(北极熊团)团旗亦被缴获。这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歼灭的唯一一个美军陆军团级单位的建制部队。
1951年,在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中,兵团司令部考虑到孙端夫打过很多硬仗,战斗经验丰富,打算让他执行尖刀任务,率领第八十一师插入砧桥、梨岘一带,分割敌防线。时任九兵团司令员的
宋时轮亲自给孙端夫来电,问:“有没有把握?”孙端夫坚定地说道:“请司令放心,完不成任务,我就不回来了!”孙端夫回到师部后,为了保证部队顺利突到砧桥一线,他率领侦察兵,连续几天深入崇山峻岭中勘探地形。有一次,孙端夫等人由于太过深入,直接来到了敌人的前哨阵地,遭遇到了敌军小队,经历一番短暂的交火后,孙端夫才带着侦察部队撤回我方阵地。5月15日,孙端夫正式执行穿插任务,当时为了指挥方便,他竟下到营里指挥作战。警卫员担心孙端夫的安全,便将此事告诉了27军军长
彭德清,彭德清一听,顿时急了,一个师级干部下营指挥,实在是太危险了。彭德清马上给孙端夫打了电话,说:“孙端夫,你是一个师长,不是营长,前线实在是太危险了,你这是在拿你的命赌博,我命令你,马上给我回到师部!”孙端夫却压根儿不把彭德清的话放在心上:“不行呀军长,我要是回了师部,就不能及时掌握战场情报了,军长您放心,我自有分寸。”彭德清正要发火,孙端夫那头却已经挂断了电话,弄得彭德清哭笑不得。此后,孙端夫率领部队打下了敌人把守的一处高地,然后领军直插敌军防线,向水内里一带猛冲突进,敌人的炮火很猛烈,第八十一师始终无法突破敌防。当此之时,孙端夫竟直接前往最前线的先头连,战士们见师长不顾危险,来前线指挥,顿时士气大振,向敌人发起了更猛烈的进攻,结果,仅仅用了不到40分钟,便摧毁了敌军工事。当天晚上,孙端夫率领第八十一师二四二团二营一路急行军120里,提前56分钟到达指定地点,俘南朝鲜伪军千余,拦腰斩断伪军退路,如一把尖刀,直插敌军心脏地带,圆满完成了任务,保障了部队围歼李承晚军近四个师的重大胜利。战后,第八十一师受到志愿军司令部嘉奖,二四二团二营被授予“穿插模范营”称号,师长孙端夫荣立二等功,他也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一位荣立二等功的师长。抗美援朝时期,孙端夫荣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2年9月,孙端夫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副军长。
1953年,孙端夫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司令部参谋长。
1954年,孙端夫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军长。
1955年9月,孙端夫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0年9月,孙端夫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副司令员,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参加军队的条例、条令和规章制度的编写工作。
1969年9月,孙端夫任
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孙端夫一直坚持带病工作,把毕生精力献给他所深深热爱的革命事业。
1974年6月8日,孙端夫因心脏病在北京去世,终年63岁。孙端夫逝世后被批准为烈士,安葬于八宝山六室211号。
所获荣誉
1951年9月,受志愿军第九兵团通令嘉奖,荣立二等功。
抗美援朝时期,荣获朝鲜二级
国旗勋章、二级
自由独立勋章。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