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山东省辖县级市,由济宁市代管,位于山东省南部,济宁市东部,介于东经116°44′30″~117°28′54″,北纬35°09′12″~35°32′54″之间,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境内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总面积1616平方千米,2023年末,常住人口114.4万。截至2025年1月,邹城辖5个街道、11个镇,市政府驻千泉街道平阳路。
历史沿革
邹城市历史悠久。据城南6公里处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
野店遗址发掘证明,在距今六千多年到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处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期间,境内即有东夷少昊氏族部落繁衍生息。
今邹城市,古属夷地。
西周初期,封颛顼后裔曹侠于此,国号“邾”,附庸于鲁国,春秋之初为子爵。鲁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定都于峄山之阳。鲁穆公时改“邾”为“邹”。楚顷襄王十八年(前281年),被楚所灭。
秦,置邹县,县治邾国故城;置平阳县。两县隶属薛郡。
西汉初,驺县属
徐州刺史部楚国薛郡,南平阳县属
梁国(后吕国、
砀郡)。高帝八年(前199年),置稾(橐)侯国,属梁国。推测稾(橐)侯国和
东茅侯国后并为
橐县〔一说元鼎五年(前112年)国除为县〕。景帝三年(前154年),薛郡改置为
鲁国,驺县属之。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南平阳县、橐县划归
兖州刺史部山阳郡(后一度改为山阳国、
昌邑国)。
新莽,驺县更名驺阳县(一说驺亭县),属
鲁郡;南平阳县更名黾平县,橐县更名
高平县,山阳郡更名巨野郡,黾平县、高平县属巨野郡。
东汉初,三县恢复原名,驺县属徐州刺史部鲁国,南平阳县、橐县属兖州刺史部山阳郡。永平二年(59年),南平阳县、橐县划归东平国。章帝年间(75~88年),橐县更名高平县。元和元年(84年),南平阳县、高平县复归山阳郡。
三国魏,正元年间(254~256年),高平县改为高平侯国。甘露三年(258年),
高平国除,复为高平县。邹县属豫州鲁国;南平阳县、高平县(国)属兖州山阳郡。
西晋,邹县属豫州鲁国(后改为鲁郡),南平阳县、高平县属兖州高平国。
东晋,邹县属兖州鲁郡,为郡治;南平阳县更名
平阳县,平阳县、高平县属兖州高平郡,高平县为郡治。
南朝宋,邹县属鲁郡,为郡治;高平县属高平郡,为郡治。元嘉十三年至三十年(436~453年),兖州治邹山。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平阳县,并入邹县,邹县县治由峄山之阳迁至岗山之阳原平阳县治(今邹城市区)。
隋初,邹县属
任城郡,高平县属高平郡。开皇三年(583年),废任城郡、高平郡,两县属兖州。大业二年(606年),废高平县,其近邹之地并入邹县;改兖州为
鲁州,邹县属之。大业三年(607年),罢鲁州为鲁郡,邹县属之。
北宋初,邹县隶属
京东西路兖州。熙宁五年(1072年),邹县降为镇,并入仙源县。元丰七年(1084年),复置邹县。政和八年(1118年),兖州改为
袭庆府,邹县属之。
伪齐,置滕阳郡,邹县属之。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滕阳郡升为
滕阳州,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更名滕州,邹县属
山东西路滕(阳)州。
明初,隶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济宁府改为州,兖州升为府,邹县又隶
兖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兖州府,邹县属
岱南道。民国三年(1914年),岱南道改为济宁道,邹县属济宁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设兖济道,邹县属之。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止“道”制,邹县由山东省直辖。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山东省设立第一行政督察区,邹县属之。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邹县隶属山东省
鲁中南行政区尼山专区。
1950年5月,设立滕县专区,邹县属之。
1953年7月,滕县专区从滕州搬迁到济宁,改名济宁专区,邹县属之。
1968年1月,济宁专区改为
济宁地区,邹县隶属济宁地区。
1983年10月,撤销济宁地区,设立地级济宁市,邹县隶属济宁市。
1992年10月,撤销邹县,设立邹城市(县级),邹县由山东省直辖,济宁市代管。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6月,邹城市辖5个街道、11个镇。891个行政村(居)。市人民政府驻千泉街道平阳东路2699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偏西,济宁市东南部,东连
临沂市平邑县,北靠
泗水县、
曲阜市和
兖州区,西邻
济宁市任城区和
微山县,南接
滕州市。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6°44′30″~117°28′54″,北纬35°09′12″~35°32′5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63千米,南北最大纵距35千米,行政区域面积161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邹城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的西南边缘,泰蒙山脉与鲁西平原的结合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东、南、北三面群山环绕。全境大致以峄山断层为界,东部以泰沂山区向南延伸的低山丘陵为主,西部以平原洼地为主。全境平均海拔77.8米;最高点
凤凰山位于邹城东33千米处,海拔648.8米;最低点位于郭里镇镇头一带,海拔35米。
低山丘陵:属泰沂山区一部分,分为邹东砂石低山丘陵和邹西南青石山丘陵,包括香城、张庄、城前、田黄、大束、看庄及中心店、市区、峄山镇的东部、石墙、郭里镇的南部,面积121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75.3%,标高一般为100~650米,相对高度300~500米,沟壑纵横,切割侵蚀零乱。共划分为5个中地貌类型,15个微地貌单元。因山高坡陡,土层浅薄,缺水干旱,土壤熟化程度不高,水土流失严重,能被农业利用的只是部分沟、峪地和坡麓梯田、近山阶地。适宜封山造林,扩种耐旱作物。
境内山脉是
泰山、
蒙山分支,分为峄山、连青山、
凤凰山、
尼山、昌平山、凫山6大山系,有大小山头190余座,其中较大的45座。山体由于剥蚀作用,大都峰低坡缓、破碎断续。
湖东山前冲积平原:属黄淮平原北部、华北平原南部,包括太平镇及中心店、市区、峄山镇西部、石墙、郭里镇北部,面积397.9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4.7%,标高40~80米,系山前倾斜平原,由东向西逐渐低缓。共划分为2个中地貌类型,6个微地貌单元。土壤深厚、土质好,主要为潮棕壤、潮褐土、潮土。为境内粮菜盛产基地。
气候
邹城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东西气候差异略为明显,东部山区气温偏低,日照短,气候干燥;西部平原日照较长,热量较丰富。全市多年平均气温14.9℃。1月平均气温-1.6℃~0.7℃,极端最低气温-16.1℃(1981年1月27日);7月平均气温27.4℃,极端最高气温40.1℃(2002年7月15日)。生长期年平均297天,无霜期年平均209.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282.2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热量120.6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14天(一般为2月7日~12月8日)。年平均降水量686.5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74.8天,降水集中在6~8月;极端年最大降水量1067.0毫米(2003年),极端年最少降水量268.5毫米(1988年)。春夏季盛吹东南风和偏南风,秋冬季盛吹偏北风,风力一般在3~4级。
水文
地表水
邹城市地处淮河流域,绝大部分属南四湖湖东区水系,东北部浚河水系属沂河流域祊河水系。有大小河流111条,分为6个水系。河流总长度304.9千米,年径流总量3.3亿立方米,年排涝量1.3亿立方米。主要河道有一级河
泗河、
白马河、东大河、
城河、
界河、浚河6条,总长92.4千米;二级河小沂河、
大沙河、望云河、滑将河等22条,总长212.5千米。多系山洪河道,集水面小,源短流急,洪峰高,含沙量大,水土保持差,冲刷严重,河槽上宽下窄,流向呈辐射式,多数流入泗水、曲阜和滕州境内,无客水入境。
泗河发源于新泰市,于太平镇
后鲍村入境,至王府寨村西南出境,为邹城市与任城区的分界线;境内长16.5千米,因河床淤高,坡水不能排入,为防洪河道。
白马河是境内最大河流,从北至南流经境内中心店、北宿、太平、石墙、郭里5镇,全长60千米,境内长41.6千米,年均流量0.9立方米/秒。
地下水
邹城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入渗。地下水化学成分以碳酸盐型水为主,矿化度大多数小于0.5克/升,属
淡水。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有明显的季节性,随降水和灌溉量呈周期性的变化,汛期地下水位迅速上升,9月升至最高,水位变幅2~3米。
地下水含水层主要有东部山丘山间谷地
潜水含水层、西南低山区裂隙含水层、隐伏岩溶承压含水层、西部平原潜水—承压孔隙含水层四种类型。峄山断裂对地下水的储存和运动影响较大。东部低山丘岭区基岩裂隙水一般沿地形由高到低运动,汇积于冲沟河谷内,向下游排泄;西南低山丘岭区大气降水入渗较快,向山区北部运移,补给深层陷伏岩溶含水层;陷伏灰岩水沿地层走向,由龙河、唐村一带向黄路屯方向排泄;西部平原浅层地下水向西排入白马河。
土壤
邹城市土壤类型可分4个土类,11个亚类,15个土属,48个土种。东部砂石山区主要分布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在山丘峡谷间分布着条带式的潮土;西南部青石山区主要为淋溶褐土、褐土性土、褐土、潮褐土;西部平原分布着潮棕壤、潮褐土、盐化潮土、褐土化潮土、潮土及砂姜黑土。全市耕地土壤耕层厚度平均23.5厘米,土壤容重1.55克/立方厘米;有机质平均含量12.4克/千克,大部分养分处于中量偏上水平,含量比较合理。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邹城市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5.3462亿立米,水资源模数33.1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人均占有440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水资源比较贫乏。全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2.95亿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量9145.9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2.05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区域间分布不平衡,邹西平原区地下含水丰富,水质良好,埋藏不深,补给面积较大,易于开采,为主要水源地;山区主要依靠拦蓄地表水,缺水程度和解决用水困难程度较大。
土地资源
2018年,邹城市总土地面积161656公顷,其中农用地127121公顷,建设用地24255公顷,未利用地10280公顷。
总体来看,邹城市人多地少,土地垦殖率和利用程度较高,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区域土地利用不均衡,农用地生产条件差,利用粗放,规模经营程度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农村居民点面积大、利用效率低;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采煤塌陷造成耕地减少、环境破坏等。
矿产资源
邹城市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煤为境内的优势矿产,资源丰富,资源优势突出;石灰岩、花岗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大、分布范围广,且具有矿床规模大、矿石质量好、易开采等特点;境内金属矿产资源匮乏。
截至2015年底,邹城市境内发现矿种共21种(不含亚矿种)176处,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11种。按矿床类型分,大、中型矿床共13处,小型矿床及矿点、矿化点和矿产地175处。能源类矿产有煤、油页岩和地热3种;境内金属矿产匮乏,目前已发现的矿种有金、铁(包括含铁辉长岩)、铜,除铁矿外,其他均为矿点、矿化点;境内已发现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有熔剂用石灰岩、水泥用石灰岩、水泥配料粘土(页岩)、花岗岩(饰面及建筑用)、脉石英、电气石、砖瓦粘土、耐火粘土、陶土、高岭土、重晶石、建筑用石灰岩、建筑用砂等。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1949年,邹县总人口44.13万人,1955年超过50万人,1964年达到60万人,1970年增长到70万人,1976年达到80万人,1987年超过90万人,1990年突破100万人,2000年超过110万人。截至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15.54万人,比上年增加0.09万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邹城市常住人口为1166559人。
截至2023年末,邹城市常住人口114.4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22%,比上年末提高0.9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邹城市绝大多数人口为
汉族,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汉族1109427人,占总人口的99.35%;
少数民族7265人,占0.65%,其中
回族6160人,
满族239人,
佤族139人,
拉祜族103人。另分布有布依、彝、苗、蒙古、黎、壮等23个少数民族。
经济
综述
2023年,邹城市地区生产总值1041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亿元,同比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476亿元,同比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494亿元,同比增长5.6%。三次产业结构为6.9:45.7:47.4。
人民生活
2023年,邹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82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574元,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69元,增长8.7%。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854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417元,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35元,增长9.8%。
2023年,邹城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781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3052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935人;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88场次,引进青年人才4728人,引领大学生创业166人。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邹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3%,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5%。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2.2:47.7:50.1。分领域看,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3.0%,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6.1%,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37.9%。在建项目213个,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106个。在建项目中,计划总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50亿元至100亿元项目1个,10亿元至50亿元项目21个,1亿元至10亿元项目114个。
2023年,邹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80.8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住宅投资72.6亿元,增长22.7%。房屋施工面积391.2万平方米,下降11%。房屋竣工面积89.9万平方米,增长157.7%。商品房销售面积96万平方米,增长2.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1.6万平方米,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74.6%。
财政收入
2023年,邹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28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税收收入57.0亿元,同比增长10.0%,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2.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1.33亿元,同比增长7.7%。
第一产业
2023年,邹城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8.52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种植业产值92.16亿元、林业产值3.36亿元、牧业产值37.89亿元、渔业产值2.4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63亿元。
2023年,邹城市粮食播种面积104.83万亩,比上年增加6224亩。粮食总产量48.77万吨,增长2.3%。油料产量5.23万吨,增长4.1%。蔬菜产量99.63万吨,增长4.8%。年末生猪存栏33.78万头,增长8.3%。肉类总产量6.58万吨,增长15.1%。水产品产量1.60万吨,增长3.8%。新增造林面积138.8公顷。
2023年,邹城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9.02万千瓦,增长5.7%。农用拖拉机9958台,增长2.1%;谷物联合收割机3669台,增长2.1%;玉米收获机1043台,增长11.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8.4%。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邹城市全部工业增加值430亿元,同比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按经济类型分,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8.8%;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22.1%,重工业增长13.5%,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10.44:89.56。
2023年,邹城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928.7亿元,同比下降5.7%;利润169.9亿元,同比下降18.5%。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八大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86.6亿元,同比下降6.6%;利润165.2亿元,同比下降20.5%。
建筑业
2023年,邹城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32家,其中,一级资质10家,二级资质63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6.2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建筑工程79.7亿元,增长6.8%;安装工程17亿元,下降0.7%;其他产值9.5亿元,下降3.4%。实现营业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12.6%。期末从业人员3049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71人。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8.8万元/人。
第三产业
2023年,邹城市服务业增加值494亿元,同比增长5.6%,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7.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0%,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9.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13.5%。
商业贸易
2023年,邹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2亿元,增长9.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完成80.3亿元,增长4.9%。按消费行业统计,批发零售业完成352.0亿元,增长8.1%;住宿餐饮业完成44.2亿元,增长21.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34.7亿元,增长7.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实现61.6亿元,增长19.7%。年末亿元商品交易市场达到10个,完成交易额94.9亿元。其中,汽车市场3个,服装市场1个,建材市场1个。
对外贸易
2023年,邹城市货物进出口总额79亿元,增长22%。其中,出口31.5亿元,增长154.3%;进口47.5亿元,下降9.2%。实际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9608万美元,增长6.5%,新设外资企业12家。境外劳务输出201人。引进市外国内资金亿元以上在建项目个数累计46个,合同利用市外国内资金551.2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28.42亿元。
金融保险业
截至2023年末,邹城市银行业金融机构21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07.7亿元、比年初减少181.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774.7亿元、比年初增加102.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66.8亿元、比年初增加97.1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895.1亿元、比年初增加68.6亿元。
2023年,邹城市各类保费收入18.92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43亿元,同比增长10.6%;人身险保费收入11.49亿元,同比增长5%。累计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支出6.05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3.91亿元,人身险赔给付支出2.14亿元。
物流通讯
2023年,邹城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7亿元,同比增长4.6%。邮电业务总收入8.49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电信业务收入6.33亿元,同比增长8.1%。邮政行业业务总量3.72亿元,同比增长29.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27万户,其中,市内固定电话用户6.04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1.2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7.47万户,新增7.18万户;互联网用户36.97万户,新增3.33万户。累计订阅报刊期刊766.54万份、杂志32.5万份。
交通运输
公路
截至2023年末,邹城市公路建设投资1.95亿元,新建改建公路110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4546.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1.6公里。全市货运车辆10294辆,客运营运车辆1997辆,其中,出租车1066辆,市内公交车931辆。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3549.93万吨,货物周转量9.91亿吨公里。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36.8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249.31万人公里。市内公交车完成客运量2134.4万人次。内河航运完成货运量963.45万吨,货物周转量58.77亿吨公里。
高速公路及国道:总长67.9千米。
省道:有省道7条,总长130千米。
城市快速路:
铁路
京沪高铁、京沪铁路南北穿境而过,兖石铁路途经西北一角,另有多条厂矿企业专用线纵横交错。
航运
邹城市有通航河道1条,即白马河航道,总长10.5千米,为五级航道,最大通航能力500吨。港口有荣信港、森达美
太平港。2021年,邹城市内河航运完成货运量721万吨,货物周转量50.18亿吨公里。
公共交通
公共汽车
2021年,邹城市有出租车885辆,市内公交车1067辆。
孔孟旅游快线:2017年开工建设,北起曲阜城区,经曲阜高铁站,向南至邹城,全长37.5千米,设19座车站。邹城段北起曲阜与邹城交界处,向南沿104国道、峄山路敷设,南至唐王湖公园北侧,境内长10千米,为跨坐式单轨制式高架线,设原宪站(小元站)、龙山站、中心站(国宏大道站)、钢山站(李官站)、体育公园站、太平站(太平东路站)、孟庙站(庙前路)7座车站。计划南延至峄山风景区。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邹城市拥有各类职业中学1所,在校生2064人,比上年增加566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生23034人,比上年增加2565人;初中35所,在校生40186人,比上年增加1468人;小学111所,在校生91311人,比上年增加10218人;幼儿园212所,在园儿童40622人,比上年减少1299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92人。
科学技术
2023年,邹城市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家,总数达到18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入库企业242家。高能级平台相继落地,新建省级以上科创平台9家,其中国家级1家;引进合作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33名;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3项,其中国家级1项。争取上级资金7600余万元,获省直部门发文推广1项,举办重大科技活动5次。2家新型研发机构在省科技厅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等次,6名科技特派员获省科技特派员绩效评价“优秀”称号。
文体事业
2023年,邹城市博物馆3个(国有博物馆1个、非国有博物馆2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57处,其中,国家级8处,省级39处,济宁市级1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10项(含国家级),济宁市级41项(含省级、国家级)。年末共有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3.05万户。
2023年,邹城市共向上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49人,其中,省级输送12人,济宁市级37人。我市运动员比赛成绩优异,荣获亚运会第9名;全国比赛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1枚;山东省金牌4枚、银牌5枚、铜牌9枚。承办国家级赛事1个,省级赛事2个,市级运动会1个,持续开展第十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配建全民健身工程30处,获评山东省首批“省级体育消费试点县”。体彩销售额1.83亿元。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邹城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23个,其中,市直医疗卫生机构4个,驻邹企业所属医疗机构9个,监狱医院1个,镇卫生院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民营医院21个,门诊部8个,村卫生室57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3个,诊所102个,卫生所(室、站)52个。各类卫生人员1128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028人,卫生技术人员包含执业(助理)医师4447人、护士5472人。卫生机构医疗床位总数7281张。
城乡建设
2023年,邹城市完成道路桥梁及管网建设投资3.72亿元,新修道路8条,维修18条,城市主次干道及支路长度214.97公里,路灯20168盏。城区供水总量3254.79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100%。供热覆盖面积达到2858万平方米,实际供热面积1873.88万平方米,比去年增加60.63万平方米。天然气用户28.1万户,其中城区燃气用户18.8万户,用气普及率达到99%,新建小区用气普及率100%。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达到100%,累计建成公厕92座,污水雨水管网长度386.95公里。
生态环境
2023年,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53,全年优良天数212天,优良率为60.7%。城市饮用水达标率100%,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白马河出境断面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要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社会保障
2023年,邹城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4.4万人,其中,企业养老参保人数13.5万人(含离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参保人数3.45万人(含离退休人员),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7.46万人(含领取待遇人员)。参加失业保险人数8.78万人,其中,企业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7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0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9.8万人;收缴工伤保险费2968.9万元,支付工伤保险待遇3328.18万元。发放养老保险金23.61亿元,其中企业11.03亿元,机关事业单位8.36亿元,居民养老保险金4.22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97万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3.2万人,收缴地方城镇职工(不含兖矿)基本医疗保险费6.58亿元,收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7.98亿元(含财政补助部分)。
2023年,邹城市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32所,床位6320张,收养各类人员2105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133个,其中综合社区服务中心917个。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2241万元,接受社会捐赠366.31万元。年末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23户,人数670人,发放低保金453.2万元;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876户,人数10379人,发放救助金5578.2万元;供养农村特困人员6433人,投入供养资金9322.6万元。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春秋鲁文公十三年(前615年),邾国迁移到峄,并在峄山之阳重建了国都。在《春秋》记载的200多年历史中,邾国参与诸侯国间朝聘会盟近50次,战争征伐40多次。前480年前后,秦穆公时期,改“邾”为“驺”zōu。战国末期,邹国被楚国吞并。古邾国历时700多年,传29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在邾国故地设立驺县。唐朝时期,又把马字旁的“驺”改为大耳“邹”。
孟子故里
孟子生平
孟轲(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思想家。字子舆,邹人。先世是鲁国公族。晚年与门人
万章、
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孟轲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亲孟孙激。孟子三岁丧父,家境贫困,全靠母亲仉氏教养,其“三迁择邻”、“
断机教子”的典故家喻户晓。孟子幼年就“设俎百,揖让进退”,童年时期进入学宫,“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学成后,开始收徒讲学,至36岁时门生已达数百人。44岁起,带领弟子们先后游历了梁、齐、宋、鲁、滕、任等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曾在齐国任过客卿,并在稷下学宫讲学多年。他劝说国君们讲仁义,重德治,施行仁政、王道,反对不义战争。晚年回乡,授徒讲学,著书立说。
孟子思想
孟子受业于
子思之门人,在儒学分化中,被称为
思孟学派,代表孔门嫡系正传。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提出“
仁政”的主张,描绘出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蓝图。强烈抨击开疆辟土,反对兼并战争,严正谴责一切
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力图把现实政治引到“保民而王”的轨道上来。公开标出“
民贵君轻”口号,号召在一定限度内“改善”君民关系。从“
性善论”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原动力全靠君子大发“仁心”。这种“良知”和“良能”,“操之则存,舍之则亡”,所以贵在一个“养”字,依据子思“思诚之道”,从心性哲理修养上,构造出“尽心”“知性”“知天”的主观唯心论体系,最终得出“
万物皆备于我”的结论。
后世纪念
为孟子立庙奉祀,始于宋景禧四年(1037年)。孟庙最早由
孔道辅建于
四基山孟子墓旁,由孟子后裔专门主持孟子庙祀事。因距城较远,祭祀不便,后迁建于县城东郭;东郭地势较低,易遭水患,宣和三年(1121年),迁建县城南门外道左,定址至今。宋元丰六年(1083年),敕命追封孟子为邹国公;次年,以孟子配享孔子。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追封孟子父为邾国公,母为邾国宣献夫人。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孟子与其他圣人一起被去掉封爵,直称“
亚圣”。
孟庙祭祀有多种形式,祭期也不尽相同。最主要的祭礼为丁祭,在每年仲春、仲秋(农历二、八月)上旬逢丁的日子举行;其次祭以冬至日孟子忌辰,以示纪念。每年清明前一日、十月朔前一夕及腊日,嫡裔宗子都在四基山孟子墓前举行祭祀活动。对孟子父母亦有祭祀,如断机堂祭于每岁仲春、仲秋上丁日;马鞍山孟子父母墓祭于清明日、十月朔日;孟子故里祠祭于每年正月朔日、二月二日,十一月望日、腊日。2007年起,每年春季,邹城举办“中华母亲文化节”,在孟庙举办纪念孟母孟子大典。2014年起,恢复冬至祭孟。
孟氏家族
孟氏自二代仲子以后,或贵显,或潜晦,至北宋年间被孔道辅于凫村寻得孟子四十五代孙孟宁,孟氏后裔始被授予官职。明景泰二年(1451年),赐五十六代孙
孟希文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废除“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封“亚圣奉祀官”。1949年,七十四代孙、亚圣奉祀官
孟繁骥赴台湾,1990年病逝,奉祀官由其子孟祥协接任。至此,孟子后裔世袭官承袭了十九代,历时五百余年。
孟氏立行辈可追溯至明代孟希文,至清代已续至第105代。自“希”字辈起,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祐,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随着族众增多,为分清“支份”远近,划分为十一派、二十户,十一派从第55代“克”字辈开始,“希”字辈22支划分为二十户。至今,邹城地区孟氏族人分布在北孟庄(皇粮庄)、南孟庄、孟楼、孟官庄、孟傅、山头、庙户、大束、凰翥、八里沟、邹城南关以及凫村等地。
邹鲁文化
邹鲁文化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在邹地与鲁地所形成的地域文化。由于孟子生于邹,孔子生于鲁,邹鲁遂成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邹鲁地区早期的历史人文加上后来产生于此的儒学,并称之为邹鲁文化。邹鲁文化具有尊孔孟好儒、重视礼乐教化的特征,主要包含亲亲孝悌、礼义廉耻、保民重民、节俭朴实等思想观念。庄子曰:“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史记》云:“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随着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邹鲁文化由原来的地域文化转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主流,“邹鲁”亦成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名词,国内和境外多地有“海滨邹鲁”“东南邹鲁”“江南邹鲁”“小邹鲁”“闽邦邹鲁”“滇南邹鲁”“陇右邹鲁”“海东邹鲁”之称。2014年起,邹城联合各邹鲁文化名城举办邹鲁文化城市座谈会。
文物
邹城市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美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诞生地,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邹城市有各类文物古迹500余处。2022年末,邹城市有博物馆3个(国有博物馆1个、非国有博物馆2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57处,其中,国家级8处,省级39处,济宁市级10处。
孟庙,又称亚圣庙,位于城区南关,为历代祭祀孟子之所。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始建于四基山西麓孟子墓旁,宣和三年(1121年),迁于现址,其后不断对孟庙增修拓广,至明代已具现有规模,历代重修38次,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地震倾圮后重建。庙呈长方形,南北长458.5米,东西宽95米.占地4.36万平方米,规模仅次于孔庙。共5进院落,有各型殿宇64楹、碑亭2座、木坊4座、石坊1座。
亚圣殿位于南北中轴线上,为庙内主体建筑,殿7间,高17米,横宽27.7米,进深20.48米,双层飞檐,歇山式,绿琉璃瓦覆顶;檐下八角石柱26根,通体浅雕龙凤花卉。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着寝殿、启圣殿、孟母殿、致严堂、桃主祠、东西庑、祭器库、省牲所、康熙及乾隆御碑亭等。庙内共有碑碣石刻350余块。庙内古树苍郁,翳天蔽日,桧树居多,间以古槐、银杏、藤萝。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府,亦称
亚圣府,位于城区南关,东邻孟庙,为孟子嫡裔居住的地方。始建年代不详,至明代已有相当规模。孟府南北长226米,东西宽99米,前为官衙,中为内宅,后为花园,共有楼、堂、亭、阁148间。大门内东西厢房为差役、守卫居住。进二门,正中大堂,为迎接诏旨、接待文武官员、申饬族规家法之所。堂内设暖阁,两侧陈列“五经博士”“世袭翰林院”“亚圣奉祀官”“肃静”“回避”等匾牌和各种仪杖,堂前东南置
日晷,西南置
嘉量。东西两厢是赞礼生、
乐舞生、
司书、
执事人等办公之所。大堂之后为内宅院、赐书楼。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林,亦称亚圣林,是埋葬孟子及其后裔、家族成员的墓地,位于大束镇四基山西南麓。林前有神道、御桥。享殿5楹,硬山式建筑,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建。享殿后为
孟子墓,高6米,底位纵横各20余米,墓前竖有蟠首
龟趺巨石碑,上楷书“亚圣孟子墓”。孟子墓周围即是其后裔、家族成员的墓冢,分布密集。其中大型墓冢3座,俗称“三家冢”(鲁国贵族孟孙、季孙、叔孙之墓),中型墓冢10余座。林中有侧柏、桧、柞、杨、榆、楸、槐、枫、楷等古树木1万余株。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鲁王陵,又称荒王陵、
明鲁王墓、
鲁荒王墓。位于中心店镇九龙山南麓,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及其嫔妃的陵墓。陵区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规模宏伟、庄严,主要建有御桥、陵门、二门、享殿和明楼等。朱檀墓坐北面南,依山凿石开圹于地表以下26米,墓室规模宏大,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2米,高5.5米。朱檀棺椁位于后室正中,置砖雕棺床之上。墓内各类随葬品共2000多件,其中织金缎龙袍、双层透雕玉带、宋“天风海涛”琴、宋高宗题“葵花蛱蝶”扇面、元钱选白莲手卷等为文物珍品。朱檀墓西侧为次妃戈妃墓,正妃汤氏墓位置不详。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摩崖石刻,邹城的铁山、岗山、葛山、尖山、峄山摩崖刻经,是北齐、北周时期著名僧侣书法家刊刻在花岗岩石壁的佛经和题跋文字。其书法艺术隶楷相间、方圆兼备,古朴雄浑,被古代书法家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铁山摩崖石刻位于城区北部
铁山之阳一倾斜约45度的巨大花岗岩石坪上,南北长66.2米,东西宽16.4米,面积1085.68平方米,正上方有阴线刻巨龙、云气、佛光图案,佛光下镌字,右侧刻佛教《大集经》,左侧刻《颂文》,经文下部刻《题名》。
岗山摩崖石刻位于城区北部岗山山阴兰花谷内,自东向西散刻在三十余块花岗岩石壁上,依内容与镌刻形式分作五部分。
葛山摩崖石刻在大束镇北葛山西麓,佛经刻在整幅花岗岩石坪上,东西长20.6米,南北长8.4米,173平方米,由佛经大字和《题名》两部分组成。峄山摩崖刻经在邹城东南6千米峄山上。刻经一处在五华峰“光风霁月”石上,另一处在山腰乌龙石妖精洞侧,内容为《文殊般若经》。上述四山摩崖石刻合并为1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尖山摩崖石刻、阳山摩崖石刻,因开山采石已被破坏。
邾国故城,位于峄山之阳,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30米,南北宽约2500米,城周长约10千米,城内面积约6平方千米,故城墙现共残存4000余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野店遗址,位于峄山镇野店村南,为
大汶口文化和
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存,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古文化层分为4层,堆积厚0.5米至1.6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凫山羲皇庙遗址,位于郭里镇庙东村,又称人祖庙,俗称爷娘庙,是祭祀
伏羲、
女娲的庙宇,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20米,为亭、榭、楼、阁的集合体,结构严谨,气势恢弘,分东、中、西三路建筑,共有大小42座庙宇,内供1300多尊神像,1929年毁于战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兴塔,位于钢山街道古塔小区内,为八角楼阁式仿木筒体结构砖塔,由基座、塔身、塔顶、地宫组成,共九层,高27.4米,是北宋时期保存较少的八角楼阁式仿木结构砖塔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遗
2022年末,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10项(含国家级),济宁市级41项(含省级、国家级)。邹城市级119项,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5人,济宁市级29人,邹城市级115人。
风景名胜
综述
邹城市是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2022年,邹城市有4A级旅游区4个,3A级旅游区14个,旅行社20家,四星级旅游饭店2家,三星级旅游饭店1家。
主要景点
孟庙孟府景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孟庙也称亚圣庙,始建于北宋,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庙宇,以古老的建筑著称于世,总面积2.4万平方米,庙内古木森蔚,碑碣林立,保存有历代碑刻270余块,还存放着100多块汉画像石、汉代石人、石兽和元代的盘龙浮雕石柱等,为古老的孟庙增添了光彩。孟府是孟子嫡系后裔世代居住和生活的宅第,前后共有7进院落,拥有楼、堂、阁、室200余间,是目前国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较为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古建筑群,常年开展开笔礼、成人礼、拜师礼等体验活动,是研学旅游的重要基地。
峄山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指峄山,海拔582.8米。因其“怪石乱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享有“岱南奇观”“天下奇石第一山”“邹鲁秀灵”之美誉。峄山之秀美,在于其石头奇、洞穴奇、泉水奇、石刻奇和神话传说奇,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积存。位于峄山风景区西麓的邹鲁一号文化露营地,占地55.4亩,建有28个房车泊位、6处帐篷式木屋、4个集装箱式酒店,营可提供住宿、餐饮、篝火等野外露营活动,是省内首家“文化露营地”。
明鲁王陵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亲王第一陵,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及其妃子的陵墓,山东省发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明代墓葬。朱檀信奉道教,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求不老之药,结果仅活了19岁,朱元璋视其行为荒唐,谥封“荒王”,故又称“鲁荒王陵”。主要有下马坊、神道、外御桥、大红门、列石像生、棂星门、内御桥、陵门、裬恩门、裬恩殿遗址、明楼、朱檀地宫、戈妃墓、九龙山、白马泉、溪湖等景点。
上九山古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现存传统建筑面积15600平方米,村内完整保存着三条明清时期的石头建成的街巷和240余座石头建成的住宅院落,建有玄帝庙、酒道馆、民俗院、老学堂、萧进士院、梁祝结拜地等景点。
凤凰山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海拔648.8米,鲁西南第一高峰。山巅两侧的次峰呈双翼状,形若凤凰展翅,故名“凤凰山”。山上历史文物景观丰富,有省级文保单位唐代石窟大佛造像、白莲教起义遗址、鲁府柴碳山、“一步两眼井”、“隔山掏火”等景点。
地方特产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1994年1月,邹城市被国务院列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19年8月,邹城市入选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2019年12月,邹城市被认定为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1月,邹城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消费百强榜排名84。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礼仪百佳县市。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食品安全百佳县市。2020年4月,入选2020中国健康产业百佳县市。2020年5月,入选“2020年全国百强县”。2020年6月,入选2020中国最宜置业百佳县市、2020中国最具书香百佳县市。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20年7月,山东省政府通报表彰2019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单位,邹城市获得“高质量发展先进县”。2020年7月,入选2020中国人际信用百佳县市。2020年7月28日,入选2020年赛迪中国百强县。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确定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2020年11月,入选“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县”榜单、“2020年中国创新百强县(市)”。2020年12月1日,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2020年12月26日,入选“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市”。
2021年1月,邹城市入选2018-2020周期国家卫生城市(区)命名名单。2021年1月18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为“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2021年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2021年8月,入选“2021赛迪百强县”。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2021年12月,入选“第一批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市、区)”。
2022年5月,邹城市入选《2021年中国投资潜力百强县》榜单,位列全国第85名。2022年5月,被评为高质量发展先进县。2022年7月25日,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生态文明强县。2022年9月,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通过名单。2022年12月,入选2022年全国制造业百强县(市)榜单。
2023年3月,邹城市入选最新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2023年5月,入选壹城智库“2023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排名第63。
2023年7月,入选2023赛迪百强县,排名第47。
2023年8月,入选2022年度山东省工业强县名单。
2023年9月,入选“新华指数·高质量发展百强县(2023)”,排名第56。
2023年11月,入选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69。
2023年12月,入选2023年稷夏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100强,排名第44。
2024年7月,入选2024赛迪百强县,排名第46。
2024年9月,入选2024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69。
2024年10月,入选壹城智库“2024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排名第61。
2024年12月,入选天和2024全国百强县市,排名第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