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子头村位于大同街东北3公里处。该村西部原称修三铺,系清初修姓从东关迁来立村。因宅子头属海润乡盟旺社,而此处与东关同属城厢三铺,故名,今已很少称说。
村庄由来
据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赵姓、郑姓先后来此地定居,未有村名,仅称宅子。后张、孙等姓相继迁来,取名宅子头。《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清同治时(1862—1874)东关修姓迁至宅子头东北1公里处看茔,形成村落。因地临一条称为干河子的沟溪,而名村为干河子,但对外称宅子头。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即墨市城区东北部,南邻车家沟村,北临前铺下村,西临
辛戈庄村,东临
南杨头村,现隶属于即墨经济开发区。全村辖区总面积131公顷,现均为工业、商业和居民用地,其中工业用地100公顷,商业用地1公顷,居民用地30公顷。
2003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745户,总人口2629人,现有修、王、孙、张等32个姓氏,均为汉族。
大事记
1942年本村解放。
1951年秋洪水冲开河堤,冲毁了粮田、村庄。全村半数农户家里进水,损失严重。
1953年以本村为主,几个村联合成立起东村区的铁业社,主要生产农用工具。后改名“五·七”修配厂,为方圆集团之前身。
1980年修建起占地面积450平方米的大口井,灌溉面积数十公顷。
1986年建起面粉厂、饭店。
2002年投资6万元,全村用上自来水。
1991年在村东修建起一座大桥,解决了村民过河难的问题。
1995年投资4万元,重修了东河大桥。
经济发展
发展历史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万元,1978年30万元,2003年达到7990万元,人均收入4867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03∶86.59∶13.38,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4180万元。
1949年该村有耕地1120亩,主要
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地瓜等,粮食亩产105公斤,农业收入3.15万元,畜牧饲养业收入1.12万元。1951年实行了土地改革,全村耕地增加到1992亩。1958年
人民公社化后,可耕地调整为1620亩。1950年冬成立互助组。1953年冬办起了初级社,参加农户11户。1956年秋,全村成立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村农户全部入社。合作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粮食亩产达到185公斤。1960年,全国自然灾害产量停滞不前。1972—1975年响应毛主席“
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对村庄300亩山岭薄地、沟及零碎地深翻整平、整方,使原来300余亩非耕地变成可耕地。1974年冬进行河道改造,使可耕地增加50亩,又改变了村庄环境,大大增加了农产量,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农业生产走上正规。到1981年,全村先后建机井4眼,修建大坪塘4个,灌溉渠道9条,有效灌溉农田面积760亩,修机耕路9条,购置20马力拖拉机1部,大型抽水机4部,小型抽水机4部,播种机2部,脱谷机7部,农业生产总动力达280马力,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粮食亩产达500公斤,比建国初期增长了5倍。农业收入为25万元,集体固定资产从1956年的7万元增加到40万元。1981年秋土地下放。1985年随着村办工业的发展,陆续建厂房占地110亩,修建学校占地4亩,扩建公路街道用地60亩,村民建房占地260亩。因村位于即墨经济开发区中心,到2001年,大部分耕地被国家征用。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第一产业逐渐萎缩,到2002年已没有农业用地。村民主要从事二、三产业。
1956年建立第一个集体企业——宅子头村木业组,当时入厂职工28人,由于生产能力低下,设备落后,年产值仅为5000元。1967年建起宅子头村铸造厂,当时入厂职工60人,年产值20万元。改革开放后,村办企业发展很快,办起即墨东发服装厂,即墨永昌盛服装厂,入厂职工达300人,主要生产衬衣,年产量50000余件,年产值65万元。在两厂的带动下,又办起了即墨大发索具厂,即墨市康利农机有限公司等企业。村庄企业年产值135万元,上缴集体利润达56?3万元。1990年后,集体企业逐渐改制为私营企业。
1992年原即墨东发服装厂改制,更名为青岛东发制衣有限公司。公司在原有基础上,又建起2000平方米的车间一处。生产规模扩大,产品销售扩大到俄罗斯、西欧等国家。年产量达45万件,年产值67.5万元,职工达500人。公司被即墨市评为先进私营企业。1993年,即墨永昌盛服装厂改制,更名为青岛永昌盛制衣有限公司。公司在原有基础上又建起1500平方米的车间一处,扩大了生产规模,产品销往国外。年产量达30万件,年产值达45万元,职工达350人。在两企业带动下,到2000年私营企业达18家,年产值6035万元。
1967年生产大队陆续办起了豆腐坊、磨坊。1984年又投入2万元办起了第一个综合商店。同年56户村民从事铁椅子制作。到1986年村民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1990年后由于各类市场的兴建,本村的第三产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服装制作个体户达115户,产品销往国内各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服装村。市场的不断扩大,经济收入猛增,仅此一项年产值达360万元。1996年该村充分利用地靠各类市场的优势,实施以商兴村的策略,个体经商的村民达340余户,经营服装150户,小百货57户,理发12户,餐饮37户,机动车出租46户,针织类38户等。到2002年,个体经商的村民达460户,经营服装的185户,小百货75户,理发18户,餐饮46户,机动车出租64户,针织类72户,年产值达932.6万元。
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只有160公斤,总产18.88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88公斤,总产33.98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80公斤,总产55.66万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605公斤,总产达71.39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60公斤,总产20.7万公斤。 1987年,党支部书记高清南带领群众栽植苹果、板栗,全村苹果园发展到20公顷,干果面积2公顷,总收入达48万元。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333.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68万元,林业收入0.3万元,畜牧业收入153万元,渔业收入2万元,其它收入1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红炉等小手工业,从业人员只有3人。解放后,大队集体建面粉厂,成立铁业社,从业人员达80多人。改革开放后,村建起了面粉厂、铁业加工厂等,常年收入10万余元。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50人,收入16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20万元,建筑业收入40万元。
第三产业解放后,先后办起了粉坊、油坊,规模不大。1987年来,先后发展起理发、电气焊、汽车修理和商店、饭店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8人,收入191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30万元,服务业收入11万元,商饮业收入150万元。
社会事业
1976年开始进行村庄规划建设。1984-2002年投资100万元共整修大街6条。1992-2002年投资52万元修排水沟1290米,地下污水管道4990米。2000年12月全村投资50万元为村民拉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多年来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02年全村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和路通、水通、电通、迅通,使村庄环境整洁优美。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该村群众文化落后,全村只有一个一至四年级小学复式班,共有学生30人,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人数的80%。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村在原有的基础上于1951年建立了一至二年级和三至四年级2个复式班,适龄儿童入学率明显提高。1953年,建起宅子头小学,共有教室15间,有教学班2个,学生70人。1973年村投资4万元重建宅子头村小学,占地2171平方米,共有教室30间,有教学班6个,学生240人,告别了土台子黑屋子的历史。1993年又投资2万元和东障、蓝家沟、泉头、十亩地5村共建起城东小学,1994年五、六年级学生迁入城东小学上学。1995年全村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02年为止,全村历年来共有7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村办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中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5人。2002年该村成立了老年健身队,队员32人,在重大节日期间进行演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1949年下半年起,即墨县政府开始免费为村民预防接种各种疫苗,有效的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1966年该村建立医疗站,共有“赤脚医生”2名,村民医疗保健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使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诊。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村民年人均占有粮食仅100公斤,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人均收入不足30元。建国后,通过土地改革,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6年全村人均口粮180公斤。1978年,人均口粮260公斤,人均收入180元。1982年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3年人均收入4867元,户均存款达1.8万元。随着经济发展,村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1949年人均住房面积4平方米,1978年村民住房多为砖混结构,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2002年村民住房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全村170户村民住进了二层独院楼房,人均住房面积为35平方米。2002年全村拥有机动车辆400辆(轿车11辆,面包车15辆,大、小货车20辆,摩托车350辆)。彩电600台,电视普及率达100%。电话普及率达90%以上,手机26%,空调1.8%,电脑1.6%,冰箱30%。
社会福利
1995年开始,每年由村集体出资为独生子女交纳投保备用金。1998年起每年由村集体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费。2000年、2001年为村60-69岁老人每人每年发放120元生活补贴,为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200元生活补贴。从2002年开始,为村60-69岁老人每人每年发放200元生活补贴,为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240元生活补贴。“九月九”老人节为老人(60岁以上)每人发放补助80元,共计2?6万元。从2000年开始为村民每人每年按期发放生活补贴260元,共计60余万元。从2002年起,凡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每人补助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