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为越南古名,安南这个名称来自唐代的安南都护府。安南自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成为中国领土,至五代十国时吴权割据安南,再到明朝宣德年间安南彻底独立。此后越南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
历史沿革
唐宋时期
历史上的
越南地区长期臣服或归属中国中原政权统治,所以“安南”、“越南”这两个国名都和中国官方有关。
“安南”这个名称,最早在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出现。永徽后,以
广州、
桂州、
容州、
邕州、安南府隶属于广州都督统辖,称这是五府节度使(又名
岭南五管)。唐调露元年(679年),改
交州都护府为
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越南
河内)。唐至德二年(757年),改为
镇南都护府,后又改为安南府。
唐朝后期,唐朝
静海节度使控制安南。唐末的905年(一说为906年),
曲承裕成为唐朝静海节度使。907年,
朱温建立
后梁取代唐朝。曲承裕(越南史称”曲先主“)去世,儿子
静海军行营司马权知
留后曲颢(Khúc Hạo)继位。后唐覆灭,
刘岩统治
南汉国时期,于930年农历九月将安南收归为南汉领土。刘岩是个非常迷信的皇帝,他非常迷信,经常算卦,根据《
周易》里的“飞龙在天”,自己造了个“
龑yǎn”字,作为自己的名字。937年,南汉的交州发生兵变,越南本地贵族
吴权叛乱占据交州自立为节度使。后来,
刘龑封儿子
刘洪操为交王领兵攻打,结果刘洪操不敌阵亡。刘龑认为“不祥”,便放弃了收复交州,为日后的安南独立埋下了伏笔,939年,
交趾人吴权击败南汉军,拓土称王。
968年,交趾地区的
丁部领称帝,取国号为“
大瞿越”,安南正式建立了独立政权,成为国家。吴权俨然被越南尊为
国父,形象被神化。据越南史籍记载,吴权出生时“异光满室”,“及长魁悟(奇伟也),目光若电,缓步如虎,有智勇,力能扛鼎。”
1009年,
李公蕴开创越南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
李朝,统治者雄心勃勃,迫使
占城、
柬埔寨、
老挝纳贡称臣,并在1014年、1022年、1028年、1036年、1058年、1059年和1060年多次“深入宋境,焚其仓而还”,“伐宋
钦州,耀兵而还”。
北宋疲劳应付辽和
西夏,无暇顾及西南,李朝的入侵强度一次次增加。
宋神宗在
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对李朝采取强硬态度。李朝于
太宁四年(1075年)入侵宋朝,由
李常杰领兵,攻破中国钦州、
廉州、邕州等地。在邕州一役中,知州
苏缄奋力抵抗,城破后自焚殉国。而李军则大行杀戮,在钦、廉、邕三州屠杀数十万人,并俘掳民众而回。宋朝旋即作出反击。太宁五年(1076年)三月,大宋命
郭逵、
赵卨等领兵,并与越南邻近的占城、
真腊等国联合出击。郭逵部队夺回
广源州 ,又于
梂江(又名富良江,一说为
红河)大败越南军,击杀越南将领洪真太子。
李仁宗震恐,便向宋朝要求停战,愿意归还所掳掠人众。大宋亦将广源州(已改名为顺州)交还李朝,两国重归与好。
宋
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国王
李天祚遣使入贡,
南宋孝宗始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
南平王李天祚为
安南国王”;淳熙二年(1175年)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安南国”的名称在这开始 。
明朝时期
朱棣出兵安南的决定与
郑和下西洋战略意图的实现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学者认为朱棣“郡县安南”的决定过于草率,指责他忘记了祖训中“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告诫。若如此兴师动众仅仅为了给安南一个教训,那确是草率的和不负责任的,但事实告诉我们,朱棣“郡县安南”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那就是实现明朝在
中南半岛的军事存在,与
郑和船队遥相呼应,从陆路和海路共同巩固西洋
朝贡体系。安南地处中国大陆与
中南半岛的连接处,可以允当明朝
经略西洋的跳板,
地理位置极为重要。“郡县安南”后,明朝可以更容易地控制中南半岛,近可制占城、
暹罗、真腊诸国,远可控
满刺加及半岛附近的苏门答刺、
旧港、爪哇、泞泥等国。郑和船队的存在是暂时的,明朝
交趾省的存在是长期的。
成祖谓人曰:“安南黎贼悉己就擒,南海之地廓然肃洁。”正道出“郡县安南”最直接的影响。
越南学者认为,明朝郡县安南后将它“变成一个作为与
东南亚和
西欧各国船舶往来通商的根据地”。“郡县安南”大大提升了明朝对南海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为郑和下西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另外,安南作为一个肆无忌惮挑战明朝
宗主国地位的典型被兴师问罪,并被纳入明朝的直接管辖,这对
西洋番国起到了杀鸡做猴的警示作用。事实上,成祖在郡县安南后,曾多次以安南之事警诫、震慑不安分的番国。“问罪之师”、“安南之鉴”震慑诸国的效果很显著。
“郡县安南”与“郑和下西洋”同为
永乐对外关系中的大事,然而后人对二者的评价却截然不同。前者被认为是朱棣外交活动中的重大失误,后者被认为是震惊世界的壮举。如果孤立地看待它们,好像确实有道理。“郡县安南”最终以失败告终,“郑和下西洋”则促进了中国与西洋地区的经济
文化交流。但是,若将“郡县安南”与“郑和下西洋”两件人事联系起来看,朱棣“郡县安南”的战略意义不可低估。
永乐五年(1407年),明朝为恢复
陈朝,出师越南,推翻了
胡朝,并在越南交阯布政使司地图设交趾布政使司,对
越南进行直接统治,治交州府,辖交州府、
北江府、谅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
清化府、镇蛮府、
谅山府、
新平府、
演州府、
乂安府、
顺化府、
太原直隶州、
宣化直隶州、
嘉兴直隶州、
归化直隶州、
广威直隶州。
永乐六年(1408年)六月一日,明廷正式下诏书,把“安南”更名为“交趾布政使司”(行省),设
布政司、
按察司、
都指挥使司,
吕毅任
都指挥使司的
都指挥使(负责军务),黄中为副。太原直隶州、宣化直隶州分别升为
太原府、
宣化府。
永乐十三年(1415年)置
升华府;降演州府为
演州直隶州。
宣德二年(1427年)废交阯布政司。然而之后史多的事实证明,宣德“弃置交趾”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长期的和致命的。这一事件沉重地打击了明朝在西洋地区的国际声望,动摇了
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失去了安南意味着失去了西洋,这一点恐怕是
朱瞻基也没有料到的。
然后,1431年农历正月初五,
黎利接受明朝册封,安南从此扰边不绝。
成化年间,
西厂厂公汪直,以安南
黎灏被
老挝击败,欲乘间取之。言于帝,索永乐间讨安南故牍。大夏匿弗予,密告尚书
余子俊曰:‘兵衅一开,西南立糜烂矣。’子俊悟,事得寝。
1527年,
后黎朝权臣安兴王(
越南语:An Hưng Vương)
莫登庸(Mạc Đăng Dung)胁迫
黎恭皇(Lê Cung Hoàng)禅让,改元明德,仍以
升龙为都,建立
莫朝(Nhà Mạc)。时任黎朝右卫殿前将军的
阮淦,在莫登庸篡位后率族人逃入
哀牢,招兵买马图谋复兴黎朝。1529年末,莫登庸让位给太子
莫登瀛。翌年正月,登瀛正式即位,是为
莫太宗,改元大正。登庸自称
太上皇。
1532年,阮淦在哀牢寻获
黎昭宗的幼子
黎维宁并拥立为帝,是为
黎庄宗(Lê Trang Tông),在南方的清化与北方的莫朝对抗,越南大乱。
1537年,
黎庄宗遣使北京陈述莫氏篡位夺权,请求明朝讨伐莫氏。次年,
明世宗任命
仇鸾为都督,
毛伯温参赞军务,屯兵
镇南关,准备入越攻莫。大兵压境,1539年3月,莫登庸遣使至镇南关请降,将安南土地册及户籍献于大明。
1540年十一月初三,莫登庸与大臣数十人自缚跪拜,入镇南关向明朝官员纳地请降,明朝将安南国(越南语:An Nam quốc) 降为
安南都统使司(越南语:An Nam quốc)从属国降为
属地,改其十三道为十三
宣抚司,各设宣抚、
同知、副使、佥事,听都统黜陟。
命莫氏为安南都统使秩
从二品,世袭,三年一贡。名义上越南再入
中国版图。
清朝时期
清仁宗
嘉庆帝即位以后,安南的局势一度更加动荡不安,
阮光平死后,儿子
阮光缵继位,不仅与故广南王的后裔
阮福映发生内战,还暗中支持中国
广东省一带“洋盗”的活动,而嘉庆却无力像
乾隆时那样耀武扬威,只得采取克制优容态度,终于酿成严重问题。“洋盗”事件从最初就有阮光缵支持的安南人参与,嘉庆深知此情,但只是说:内地人民出洋为“匪”,还无法官为禁止,何况外国人,怎么值得为这种事兴师动众去征讨该国呢?
阮光缵与阮福映交战后,都想讨好清廷以让清廷支持自己,阮光缵一改过去做法,把60多个“洋盗”解送到广东;阮福映得知,也缚送“洋盗”到广东正法。嘉庆对比,却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嘱咐粤督
吉庆,说安南两派自相吞噬,与我国无关,不必过问。如果安南有人内投,自应妥为安置,如果来我国请兵,则一定要据实奏闻。对一直向自己朝觐纳贡的小国如此挑衅不理,如此内乱又公然表示不干涉,这在一向以“天朝”自居的清廷,实是少见的事。
嘉庆七年(1802年),阮福映击败阮光缵而登上国王宝座,遂遣使清朝,请求以“南越”为国名。嘉庆对此类问题,倒是非常敏感,立即指令
军机处:以“南越”二字册封,断不可行。因为南越名,包罗甚广,考查前史,如今的广东、广西地界,都包括在内。嘉庆认为,阮福映即使领有整个安南,也不过是交趾故地,怎么竟敢称为南越,他到底想要干什么?于是,嘉庆让军机处密饬广东、广西一带海道边关的地方官留心防备,以防阮福映图谋不轨。
民国时期
中国
国民政府还在国际间开展活动,推动同盟各国支持越南独立。中美之间对于越南独立问题有所讨论。1942年8月3日,美国总统特使居里在与
蒋介石谈话中表示:
罗斯福反对战后将
印度支那交还
法国。他提出,对于一些落后国家,战后可以由邻近的两三个国家联合托管,并承诺在若干时期后,恢复自由。认为此办法是使越南“不再沦为殖民地的保证”,居里表示,这一问题与中国关系很大,中国可能就是这两三国之一。
开罗会议上,蒋介石与罗斯福讨论了越南独立问题。蒋介石表示,战后越南不能交给法国,法国统治越南近百年,并没有尽到训练越南人的责任,法国在越南只有取而无予。罗斯福提议,战后将越南归还中国,蒋介石未予接受。罗斯福又提议对越南实行国际托管,由中、美、英、法、俄、菲各派1人,加上越南2人,组成托管机构,训练越南人成立自治政府。蒋对此表示原则赞成。蒋介石进而提议,中美应共同努力帮助越南战后取得独立地位,提议发表一份宣言,主张越南战后独立,但罗斯福没有接受,战后越南独立问题遂被搁置。
国号更改
嘉庆八年(1803年),清朝改“安南国”为“越南国”,册封
阮朝创立者阮福映为“
越南国王”。为何国名叫“越南”?《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五三》有一个简短的说明:“先是,阮福映表
请以‘南越’二字锡封。
上谕大学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广。考之前史,今广东、广西地亦在其内。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过交趾故地,何得遽称‘南越’?该国先有
越裳旧地,后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赐国号,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赐
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于《
时宪书》内,将‘安南’改为‘越南’”。“越南”名一直沿用至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