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制索隐

章太炎创作的作品

《官制索隐》是章太炎所著作品,出自于《章太炎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作品原文
九服崩离,天地既闭,吾乃感前王之成迹,而为《官制索隐》四篇。盖古今言是者多矣,高者比次典章,然弗能推既见以至微隐。其次期于致用,一切点污之迹,故非所晓,虽晓亦不欲说。吾今为此,独奇觚与众异,其趣在实事求是,非致用之术。乃亦不待排比,推迹经脉,尽于孙络,相其阴阳,尝其臭味,其作始至微眇,而终甚巨,为佣众所弗能理者,乃著之于篇。其微旨,在使人周知古始,以兴感慕,耿然识旃裘引弓之非吾族。思古人也,而非期于取法,故不欲掩其点污。与胡伯始、杜君卿诸公,尚殊其意,况若端临之俴俴者乎?或曰:凡事之使人兴慕者,在其可崇可贵。今子为《天子居山》、《宰相用奴》诸《说》,适足酿嘲,而起鄙夷宗国之念,毋乃其自剌〔刺〕谬耶?曰:吾曩者尝言之,以为祖宗手泽,虽至伫拙,其后昆犹宝贵之。若曰尽善,则非也。昔顾宁人丁明绝胙,发愤考帝王陵寝,彼蒿里中陈死人,岂有豪末足用于当世?然识其兆域,则使人感怀不忘。且今之观优者,求其事迹,盖负惭德而奸恶可惎者众矣。优人固未尝为掩讳,且暴露愈甚,则观者愈益奋兴。岂非以汉官威仪,于此得其放物,故弗计事状之淑慝耶?若徒就官制言,吾中国专制之世,宰相则用近臣,其乐为近臣者诚丑。然欧、美君主共和之政,抑岂有以愈是乎?凡为代议士者,营求入选,所费金无虑巨万,斯与行贿得官何异?民主立宪,世人矜美、法二国以为美谈。今法之政治,以贿赂成,而美人亦多以苞苴致贵显。夫佞悦众人,与佞悦一君者,其细大虽有异,要之,猥贱则同也。然则承天下之下流者,莫政府与官吏议士若。行谊不修,赇赂公行,斯为官吏议士,而总其维纲者为政府。政府之可鄙厌,宁独专制?虽民主立宪,犹将拨而去之。藉令死者有知,当操金椎以趋冢墓,下见拿破仑、华盛顿,则敲其头矣。凡政体稍优者,特能拥护吏民,为之兴利,愈于专制所为耳。然其官僚,犹顽顿无廉耻,非是,则弗能被任用。故尝论政府之于生民,其犹干矢鸟粪之孳殖百谷耶?百谷无干矢鸟粪不得孳殖,然其秽恶固自若。求无政府而自治者,犹去干矢鸟粪而望百谷之自长。以生民之待政府而颂美之者,犹见百谷之孳殖,而并以干矢鸟粪为馨香也。吾侪所志,在光复中国而已。光复者,义所任、情所迫也。光复以后,复设共和政府,则不得已而为之也,非义所任、情所迫也。以是反观,则无欣厌于甘辛黑白矣。
神权时代天子居山说。惠定宇作《明堂大道录》,考明堂者,经师所有事,其言大道则夸也。明堂、清庙、辟雍之制,古今兴废虽不同,然丽王公奠天位者,其实、其名,大抵不出山麓。古之王者,以神道设教,草昧之世,神、人未分,而天子为代天之官,因高就丘,为其近于穹苍。是故封泰山、禅梁父,后代以为旷典,然上古视之至恒也。《山海经》云:“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又云:“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西王母之山,有轩辕之台。系昆之山,有共工之台。”盖人君恒居山上,虽宫室既备,犹必放而为之。有时亦直营冈阜,以为中都。《说文》云:“京,人所为绝高丘也。”《诗》称公刘:“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此盖在夏衰,戎狄杂居之世。其后则《春秋》以天子所居为京师,亦放物其意而名之。《尔雅·释诂》曰:“林、烝,君也。”林为山林,烝即薪蒸。是天子在山林中明甚。后代此制既绝,而古语流传,其迹尚在。故秦、汉谓天子所居为禁中。禁从林声,禁者,林也。言禁、言籞,皆山林之储胥也。亡友陈镜泉说。《五经异义》郑君驳云:“《礼记·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天子将出征,受命于祖,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然则大学即辟雍也。《诗·颂·泮水》云:“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此复与辟雍同义之证也。《大雅·灵台》一篇之诗,有灵台,有灵囿,有灵沼,有辟雍,其如是也,则辟雍及三灵,皆同处在郊矣。囿也、沼也,同言灵,于台下为囿、为沼可知。众家之说,各不昭晢。虽然,于郊差近之耳,在庙则远矣。郑说虽是,然不悟庙亦在郊。《书说》云:明堂在近郊,近郊,三十里。讲学大夫淳于登说,明堂在国之阳,丙巳之地,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二说远近虽小殊,然同在近郊,则一。明堂宗祀,所以严父配天,古之庙止此而已。其在三代之礼,五庙与明堂各异,则不可以概太古。三灵、辟雍与明堂同处,亦得言庙。在《周礼》言之,则非也,在太古言之,则是也。明堂在郊,郊字古借用蒿,《周礼·载师注》:故书郊或为蒿。故郊宫或作蒿宫。然自《大戴礼·盛德》篇,已不识蒿、郊同字,乃曰:周时德泽洽和,蒿茂大以为宫柱,名为蒿宫。诡诞之言,不可为典要矣。虽然,明堂在郊,亦只就三代言也。其在上古,则圜丘正为王宫之地,故附于郊丘者,有王宫祭日之典。《祭法》。祭日之坛,而命之曰王宫,明王宫与日坛同处。朝觐于是,祭享于是,治事于是,授学于是。后世既不能继,故犹放物其意,而建明堂、辟雍、三灵于郊野。灵台者,其所以拟群帝之台耶?又寻山字之声类考之,则《说文》云:“山,宣也。”以声为训,明古音山、宣不殊,而宣为天子正居。周有宣谢,汉有宣室,此皆因仍古语。彼天子正居,所以名宣者,正以其在山耳。周之宣谢,《汉五行志》以为“讲武之坐屋”。此固未备。据《顾命》路寝所设,大训、天球、河图皆在焉;而鼖鼓、赤刀、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则讲武之具也。蔡邕云:“古言天者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寻谢字古但作射,而射与夜相通。《左氏·文六年经》:狐射姑,《谷梁》作狐夜姑。又《左氏·昭二十五年传》:申夜姑,《释文》云:夜,本或作射。是宣夜即宣射。天子正室,有观天之器,其在后世,始分观天之处于灵台。然太古灵台、宣室,未始有异,皆在山颠而已。复观《祭法》:夜明为祭月之坛,与日坛称王宫者密迩。至于汉世,而宣夜、夜明之语,转为掖庭。掖也、夜也、射也、谢也、榭也、豫也、序也,此七字皆同音,而义相联者也。又寻《尚书》有纳于大麓之文,古文家太史公说曰:“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此读麓为本字,所谓林属于山为麓也。今文家欧阳夏侯说曰:“昔尧试于大麓者,领录天子事,如今尚书官矣”。刘昭注《续汉书·百官志》引《新论》如此。又曰:“入于大麓。言大麓三公之位也,居一公之位,大总录二公之事”。《论衡·正说》篇。古文于字义为得,顾于官制失之;今文得其官制,其字义又不合。即实言之,则天子居山,三公居麓。麓在山外,所以卫山也。尧时君相已居栋宇,而犹当纳于大麓者,洪水方滔,去古未远,其故事尚在礼官。初拜三公,当准则典礼而为之,则必入大麓,以为赴官践事之明征。《左传》曰:“山林之木,衡鹿守之。”鹿即麓也。衡麓在后世,只为虞衡之官,而古代正为宰相。如伊尹官阿衡,亦名曰保衡,犹是衡麓之故名也。说者以为阿,倚;衡,平。则望文生训也。至汉时有光禄勋,为天子门卫。勋者,阍也。胡广已言之。独光禄之义,至今未有塙解。其实光禄即是衡麓,衡、横古通。又《尚书》今文“横被四表”,古文作“光被四表”。是衡、横、光三字为一也。古音同在阳部。汉时为天子主门者,又有黄门。黄门复即横门、衡门。在水之衡,则曰水衡,系于天象,则有五潢。《天官书》曰:“咸池曰天五潢。”《叶图征》曰:“咸池五车,天关也。”《合诚图》曰:“天潢主河梁。”是潢亦关梁之属,与衡音义皆同。故主门闼者曰黄门,即横字,又即潢字。衡、光一也。董巴曰:“禁门曰黄闼,以中人主之,号曰黄门令。”此望文生义。然则古天子居于山林,而卫门者名为衡鹿,亦即宰相。宰相以近臣为之。见下篇。至汉时天子虽居宫室,然为之守卫者,犹曰衡鹿,此亦因于古名。后人不解,随文作训。应劭乃曰:光者,明也;禄者,爵也。劭生汉末,去武帝才三百岁,而已不知其义矣。汉武时去古甚近,其名号多有取法。《史记·乐书》云:“今上即位,作十九章。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是汉武时所用古名古训,当时经师已不能解,无论东汉以后矣。然证之以郎官,郎者,光禄勋之属,亦天子守门之官也。《汉书·杨恽传》云:“郎官故事,令郎出钱市财用,给文书,迺得出,名曰山郎。”张晏曰:“山,财之所出,故取名焉。”此未必得其本义也。大抵古天子端居冈阜,而从官以射猎为事,多得其饶,故汉世因之,犹名财之所出为山郎。斯语虽见于汉,然自殷、周时已有此意。《周语》曰:“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而幽王荡以为魁陵,粪土沟渎,其有悛乎?”又曰:“夫旱麓之榛楛殖,故君子得以易乐干禄焉。若夫山林匮竭,林麓散亡,薮泽肆既,民力雕尽,田畴荒芜,资用乏匮,君子将险哀之不暇,而何易乐之有焉?”是则天子在山,取其饶用,从官得以干禄。至殷、周虽已居城郭,犹必宅于高山旱麓之地。汉代因之,遂有山郎之名,其所从来远矣。综考古之帝都,则颛顼所居曰帝丘,虞舜所居曰蒲阪,夏禹所居曰嵩山。夏都阳城,阳城即嵩山所在。古无嵩字,但以崇字为之。故《周语》称鲧为崇伯鲧。《逸周书》称禹为崇禹。商之先,相土居商丘。其后又有适山之文。《盘庚》曰:“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周之先,公刘居京,其后又处旱麓之地。夫曰山、曰丘、曰阪、曰京,皆实地而非虚号。上橧巢,后王宫室,其质文虽世异,而据山立邑则同。《左氏》言“三坟、九丘”,贾侍中云:“三坟,三皇之书;九丘,九州亡国之戒。”言坟、言丘,并以都山为义。及其亡灭,宫室邑里,皆已泯绝,惟丘陵之形独存。甚者或夷为污泽。故伍员哀吴之亡,则言吴其为沼。而屠灭者,至于潴其宫室。盖以为高丘者,君上之所居,通于神明;洿泽者,亡虏之所处,沦于幽谷也。然则天子居山,其意在尊严神秘,而设险守固之义,特其后起者也。
专制时代宰相用奴说。载唐、虞之世,与天子议大事者,为四岳贵族世侯,去共主不过咫尺,议有怫忤,亦无以面折廷争为也。直持之使不得遂其行耳。小者卿尹之属,虽贵不及岳牧,其势常足以自植。于是专制之君厌之,则为己心腹者,惟奴仆与近侍,此义至易明。观今时州县,不任佐贰吏员,而独任己之阍人。以佐贰有官位,吏员有世及,皆不能曲从己意,故惟阍人为可恃。昔之人主,其心岂异是耶?盖伊尹尝为阿衡,。亦为保衡。。衡之义前已发之,所谓衡鹿,即光禄也。而阿保为女师之称。:“或因常侍阿保,别自通达。”:“阿保,谓傅母。”阿之为名,见于,称为“可者”,阿字作妿。然则篇,称“有姺氏以伊尹媵女”,斯不诬矣。孰谓其躬耕乐道耶?汤既引伊尹为腹心,而阿保之名无改,其后相袭,遂以阿保为三公。周有太保,王莽置太阿、少阿,皆自此出。而说者以为阿,倚;衡,平。则不寻其本柢矣。又篇云:“伊尹说汤以至味。”然则割烹要汤之说,亦不诬也。述夏、商之制,太宰尚卑,是其职本在治膳。然自伊尹任政,而冢宰之望始隆。言高宗以前,“君薨,则百官总己,以听冢宰”。明冢宰之贵,商时已然。至,太宰遂正位为五官长。然其所属冗官,犹是宫中治膳之职。若膳夫、庖人、内饔、外饔、亨人、兽人、渔人、鳖人、腊人、酒正、酒人、浆人、笾人、醢人、醯人、盐人,皆治庖宰之事者也。又伊尹能治汤液,故沿之,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官,亦隶太宰。伊尹本为女师,故沿之,使小宰治王宫之政令,而宫正、宫伯、宫人、内小臣、阍人、寺人、内竖皆属之;以至九嫔、世妇、女御之属,皆以太宰为其长官。后儒不审沿革,谓特使宫掖冗官,隶于冢宰,使不得阻挠外政,所谓宫中府中,皆为一体者。不知周制实由沿袭而成,非别有深意也。宰夫之官,于为左右太宰者,掌治朝之法,群吏之治,百官府之征令,以治法考百官府、群都县鄙之治,乘其财用之出入,其职崇矣。然见于者,则列国之宰夫,犹是庖人。而汉世奉常属官有雍太宰,专主熟食。由夏、商本是一官,其后分之,或从本职,则为庖人;或从差遣,则为执政。相沿有宰相之名,其源委至暧昧也。相之为名,本瞽师之扶掖者耳。稍进而赞揖让、槃辟之礼者,亦名为相,其本皆至贱矣。然自尧时举十六相,已渐崇贵。仲虺为汤左相,召公为周伯相,遂以其名被之执政。即观之在夹谷,本赞正服位之相耳,而言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则以执政归之。盖昵近之臣,易得君旨,故二者往往相兼。此又相国、丞相之名所由起矣。御之为名,言“亵御”,是也。周之御史,本居柱下,乃亦出巡邦国。至秦世遂以御史监郡。盖其始,本以天子近臣,刺探邦国密事,犹后世以中贵人衔命也。秦之御史,已较周时为贵,其长官御史大夫,则遂在三公之列。按篇:“王命傅御,迁其私人。”郑云:“傅御者,贰王治事,谓冢宰也。”是周世宰相,既以御名,而秦特沿袭其制耳。仆射者,亦贱官之名也。言:“君疾,仆人师扶右,射人师扶左。”此近臣最微末者。自春秋时,以仆人通书札,言魏绛授仆人书,此犹近世投刺者,必由阍人传入耳。秦时,谒者掌宾赞受事;尚书,属少府;博士,通古今;与侍中皆天子近臣,而皆有仆射以领之。由是仆人、射人之名,始合为一,其被名非无故也。言:“古者重武,有主射以督课之。”其说不合。近孙仲容始以仆人、射人之说正之。汉时有尚书令一人,承秦所置。武帝初用宦者,其后更为中书,尝为之。后汉有尚书令、尚书仆射,为国政之大凑,三公备位而已。至汉以后,中书又任朝政。及唐则尚书令、尚书仆射、中书令,皆为真宰相。奄竖之称,施于执政,而世不以为耻者,由其习惯然矣。侍中者,又贱官之名也。汉初侍中,非奉唾壶,即执虎子。至东汉,则侍中比二千石。元魏以降,渐益显著。唐时亦以侍中为真宰相。然其所居犹曰门下,斯与阍椓之徒何异?形迹之不可掩如此。综此数者,则知古之宰相,皆以仆从小臣,得人主之信任。其始权藉虽崇,阶位犹下,最后乃直取其名以号公辅。然至于正位之后,而人主所信任者,又在彼不在此。汉之丞相、御史,权位皆至重也。东汉谓之司徒、司空,而国政已移于尚书矣。唐之尚书令、仆射、中书令、侍中,权位皆至重也。其后只为虚衔,而谋议国事者曰平章矣。明初,亦置中书省左右丞相,自胡维庸谋反以后,禁不得设,而天子所与论道者,归之内阁矣。明之大学士,秩不过正五品,至满洲乃以此为公辅之正名,而政权复移于军机处矣。是知正位居体之臣,为人君所特恶,必以近幸参之,或以差委易之,然后能得其欢心,知其要领。彼与奄人柄政,固未有以大殊也。其他古之言寺者,本为寺人。至汉而百官治所,皆称为寺。近人或谓寺人本当作侍,此拘泥之过。古之言官者,本即馆字。言“候馆有积”,言“适子之馆,授子之粲”,言“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此馆字所以从食,至今犹谓卖酒食家为馆子,其义取此。乃汉时有太官令丞,主治膳食。足明官、馆同字。:“官有渝”,蜀才官作馆,亦其证。官本食,引伸之则以官为版图文书之处。在官言官。而言官师,言官人失要,犹为府史之称。最后引伸乃为吏事君者。古之言臣者,言“臣妾逋逃”,谓“臣象屈服之形”。卧字从臣,正象其伏。臧获之臧,亦从臣字。训臧为善,非本义。最后引伸乃训为事君者。观于寺字、官字、臣字之得名,而知古代所贵,唯天子与封君,其非有土子民之臣僚,则皆等于奴隶陪属。观于太阿、太保、冢宰、丞相、御史、仆射、侍中之得名,而知侍帷幄、参密议者,名为帝师,或曰王佐,其实乃佞幸之尤。世之乘时窃权,而以致君尧舜自伐者,可无愧耶?
作者简介
章太炎(1 8 6 9—1 9 3 6),名炳麟,太炎是其号。浙江余杭人。清末参加维新运动。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鼓吹革命被上海租界当局逮捕入狱。1906年出狱后,东渡日本,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因反对袁世凯,1913年起为袁氏所禁锢,袁死后获释。后参与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战争。晚年因不满蒋介石独裁而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鲁迅评价其为“有学问的革命家”。代表作有《訄书》、《国故论衡》、《齐物论释》、《新方言》、《文始》等。著述生前编为《章氏丛书》及其《续编》。编者简介姜义华,江苏扬州人。1939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史学理论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天下为公:孙中山思想家剪影》、《百年蹒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理性缺位的启蒙》、《现代性:中国重撰》、《中华文明的根柢》、《新译礼记读本》、《章炳麟评传》等。合著有《史学导论》等。策划百卷本《中华文化通志》。主编《康有为全集》、《胡适学术文集》等。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