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群岛位于南海,是属于西沙群岛的一组岛群,在北纬15°43′~17°00′,东经112°10′~112°54′之间的海域上。其主体为宣德环礁,古代中国海南渔民称之为“东七岛”或“上七岛” 、“上峙”等。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纪念明代航海家郑和于明永乐至宣德年间七下西洋而定名为宣德群岛。
历史沿革
先秦:距今7000年前的人类“新石器时代”和“渔猎时代”,居住在中国南方沿海的先民就凭借船只向南海索取生存资料。3000年前的殷周时代,南海沿岸的土著越族就与中原地区开始往来。从那时起,中国渔民便常年不断地在南海航行和从事捕捞作业,并最先发现了
南海诸岛,详细记载在一种叫《
更路簿》(或《水路簿》)的特殊手抄本中,作为航海指南世代相传。至少在先秦时代,海南岛与南海诸岛已内属中原王朝。
秦朝:始皇元年(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把全国分为36郡,其中在岭南地区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据《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三郡所辖之地,大都濒临今南海的北部和西部海域,也就是
东沙群岛和
西沙群岛海域。
汉朝: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时曾至“千里长沙”。在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文物资料,
南海海域被第一次标注在汉代地形图上。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派康泰、朱应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康、朱二使亲历南海诸岛部分岛屿,并仔细观察“珊瑚洲”,所著《扶南传》是世界上最早科学描述珊瑚岛成因的文献。
晋代:西晋时,裴渊《
广州记》记载了南海的
全日潮和
半日潮。东晋时,南海郡太守鲍靓定期巡视南海和南海诸岛。
南朝:南朝宋国的谢灵运在《
武帝诔》中记载,大约在晋义熙六年(410年和411年),宋武帝刘裕“虎骑骛隰,舟师涨海”,与卢循进行了一场战斗,其主战场即在其所辖的南海诸岛。
隋朝:《隋书》记载,隋大业三年到六年(607年~610年),隋炀帝派常骏、王君政出使
赤土国(今马来半岛泰国东南一带),航程经西沙群岛的“焦石山”和南沙群岛西侧。
唐朝:《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振州(今海南省三亚市)的疆域“西南至大海三千里”,显然,已经包括了西沙群岛。《
韩昌黎集》卷21记载了唐穆宗时岭南节度使所管辖的四至范围,其曰:“隶府之州远者至三千里,悬隔山海……多洲岛。”表明在唐代南海诸岛不仅已经成为振州行政区划的一部分,而且岭南节度使还对南海诸岛实施行政管理。
宋朝:北宋曾公亮所著军事制度和国防大事的《
武经总要》将九乳螺洲(西沙群岛)归属宋代海疆。南宋《
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十二月丙子日,南宋端宗皇帝曾驻驿西沙群岛(七洲洋)。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同知太史院士郭守敬到南海进行测量,元代至大四年至延佑七年(1311~1320年),朱思本绘、罗洪先增补的《
广舆图》绘有千里长沙(西沙群岛)、万里石塘(南沙群岛)。
明朝:明
宣德五年(1430年)编绘的《
郑和航海图》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标绘在大明版图内。明代唐胄《正德琼台志》“疆域”条中记载:琼州府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海南人王佐(1465~1505年)所著的《琼台外纪》中记载,万州辖有“长沙、石塘”。
清朝:如金光祖《
广东通志》、蒋廷锡《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胡端书《
万州志》、明谊《
琼州府志》等将永乐群岛以山川单位置于琼州府
万州辖下。雍正二年(1724年)印行的《清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印行的《皇清各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印行的《
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和《大清万年一统全图》、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印行的《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均把西沙群岛标绘在中国版图的政区之内。清朝官方地图《清绘府州县厅总图》是将永乐群岛列入中国版图并设府管辖的最早的一张地图。光绪五年(1879年)王之春绘制的《清朝预柔远记·寰海全图》是以中华为中心的世界地图,详绘有永乐群岛。光绪三十年(1904年)印行的《大清天下中华各省州县厅地理全图》中,永乐群岛用双线方格图例标绘,属广东辖区内的府级政区单位。
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广东省政府宣布将宣德群岛划归海南
崖县(今三亚市)管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法属印度支那政府占据了包括永兴岛在内的整个
西沙群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南海诸岛一度被日本夺得。在永兴岛有日本人留下的三层旧炮楼。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1月24日,根据《
开罗宣言》,派海军“永兴”、“中建”两舰接管了宣德群岛,建立收复西沙纪念碑;日本将包括
西沙、东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在内的
南海诸岛一并归还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在行政区划上,宣德群岛仍然属于广东省,行政关系隶属于广东省海南行政区;1959年3月24日,经中央和广东省批准,设置包含宣德群岛在内整个南海诸岛为“广东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政府驻地为西沙宣德群岛永兴岛;1969年3月4日,改称“广东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革命委员会”(不是一级政权);1974年,撤销广东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革命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工作委员会实际履行对该地区的行政管辖职权。1979年,恢复广东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革命委员会(不是一级政权);1981年10月22日,恢复设立“广东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不是一级政权);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布名称为永乐群岛。
1987年9月10日国务院批复:1、将西沙群岛依其地理分布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即西为永乐群岛,东为宣德群岛。2、将现西沙群岛中
永乐群岛以外的地理实体划归宣德群岛,赵述岛和西沙洲划入七连屿,并相应调整宣德群岛的经纬度为北纬15°43′~17°00′,东经112°10′~112°54′;七连屿的经纬度为北纬16°55′~17°00′,东经112°12′~112°21′。
1988年,海南建省后,包括宣德群岛在内的整个南海海域的岛屿于9月19日更名为“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
2012年6月21日,国家民政部发布国务院批准三沙设市的公告,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
三沙市,管辖包括宣德群岛在内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宣德群岛位于西沙群岛的东侧偏北,在北纬15°43′~17°00′,东经112°10′~112°54′之间的海域上。其主体为宣德环礁,古代中国海南渔民称之为“东七岛”或“上七岛”、“上峙”等。
地质构造
宣德群岛除高尖石和石岛分别为火山岩和晚更新世生物砂屑灰岩之外,其余岛屿所分布的都是全新世海相生物碎屑沉积物。如该沉积岩层在永兴、琛航等岛屿约0~22米深地层,岩性呈灰白、灰黄、棕褐色,松散状,具磷酸盐化生物骨屑砂砾层,成分主要由珊瑚、贝壳、红色石灰藻的碎屑及有孔虫组成;碎屑为中粗粒状及砂砾状,分选性差,次圆状,贝壳为腹足类和腕足类,多成碎屑状,也有完整的个体;有孔虫属种较多,数量丰富,除个别种属外,其组合以热带礁区浅水底栖大有孔虫占绝对优势。
宣德群岛广泛分布的全新世海相生物碎屑沉积物类型还有:含鸟粪贝壳珊瑚砂砾岩,海滩岩,贝壳珊瑚砂砾,含鸟粪贝壳珊瑚砂,珊瑚礁灰岩等。
地形地貌
宣德群岛海域辽阔,陆域低、平、小,岛礁均为海洋型岛屿,除高尖石为火山角砾岩组成的基岩岛外,其余全是以珊瑚、贝屑为主组成不同岩土的珊瑚岛礁,珊瑚礁盘大;部分海岸发育有海滩岩,地形平坦,地貌类型较简单。
气候条件
综述
宣德群岛每年10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风期,主要受东北季风影响,盛行偏北气流;4月至9月为夏季风期,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盛行偏南气流。西沙气候的基本特征是:高温高湿,对流旺盛,降水较多,干湿季分明,风能资源丰富,热带气旋、暴风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影响频繁。
光照
宣德群岛地处低纬度,太阳投射角大,辐射量相当丰富,年太阳辐射总量在60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其中除12月份辐射总量<400兆焦耳/平方米外,其余各月均在4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辐射量最大的是5月份,达630~650兆焦耳/平方米;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900小时左右,全年有10个月的月日照时数在200小时以上,最多的月份为5月,达300小时左右;最少的月份是11月和12月,月日照时数在180~195小时之间。大气透明度较好,年日照百分率在65%左右,各月的日照百分率均在50%以上,最高的月份达75%左右。
气温
宣德群岛接受太阳辐射量大,终年高温,太阳辐射量异常丰富。年太阳辐射总量达到6180兆焦耳/米;全年有7个月的太阳辐射量在5000兆焦耳/米以上,其中5月份最大,月辐射量达652兆焦耳/米。年平均气温26~27℃,各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在22℃以上;由于海洋调节作用,年平均最高气温只有29℃上下,最热月(5~6月)平均气温也不太高,极端最高气温为1969年5月25日35℃;年平均最低气温25℃左右,极端最低气温为1965年1月2日16.4℃。
降水
宣德群岛水气来源充足,降水量大,但季节之间分配不均。年降雨量近150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风期和夏~冬季风过渡期的6~11月,最多雨月份10月的月雨量达到259.3毫米,最少雨月份2月的月雨量仅11.9毫米。干湿季分明,每年6~11月为雨季,降雨量达1283毫米,占全年雨量的87%,12月至次年5月为干季,降雨量仅198毫米,占年降雨量的13%。
宣德群岛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年降雨量历史上最多的年份达2458.6毫米(1973年),最少雨的年份只有729.7毫米(1968年);年降水日数约130天,一年中8~12月降水日数较多,雨量最多月平均降水日数达到18天(10月份),3~4月降水日数较少,最少月平均降水日数只有4天(3月份)。
风
宣德群岛地处季风区,受季风环流影响,风的变化较大,年平均风速在5~6米/秒之间,月平均风速在3.9米/秒以上,最大的11月平均风速达到6.3米/秒。5~9月盛行偏南风,最多风向为南~西南偏南风;10月至次年2月盛行东北风,3~4月盛行东北偏东风。年大风日数33天左右,但季节分布也不均匀,以10~12月份最多,3~5月份最少。宣德群岛台风旺季为6~11月(其中最旺月为7~10月),2~3月份基本无台风。风力资源丰富,其年有效风能达1800千瓦时/平方米。宣德群岛有6个月有效风能在100千瓦时/米以上,最高达173千瓦时/米。
湿度
宣德群岛终年高温,海水蒸发旺盛,年蒸发量近2400毫米,各月份蒸发量都在170毫米以上,最多的月份达24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约81%,年内各月的相对湿度在78%~84%之间。其中,6~8月份较大,在84%左右;12月至次年1月份较小,只有78%左右。
水文特征
综述
宣德群岛所处纬度和在南海中的位置等因素,决定其水文要素有其明显特征。
水温
宣德群岛附近表温29.7~30.5℃之间;其中东岛附近表温30.3~30.5℃;宣德群岛水深550米处水温为24.6℃,表底层温差5.09℃。其中东岛水域30米以内浅海区表底温差不超过0.1℃,水深30~60米表底温差0.19~4.79℃。
盐度
宣德群岛到55米处盐度增加到34.17‰,30米以浅盐度与表层相差不大;东岛和宣德群岛比中建岛底层盐度小得多,65米深处盐度为34.59‰,80米深处增加到34.64‰。
透明度
西沙海域除高尖石为岩石岛外,其余皆为珊瑚岛礁,故海岛附近海底无泥而只有珊瑚碎屑或沙粒组成,海水中悬沙含量极低,海水清澈,透明度在15~30米之间。宣德群岛浅水处透明度仅14米,而深水处可达33米,东岛透明度在20米左右,远离岛屿处透明度超过20米,最大可达30米。
自然资源
渔业资源
西沙群岛远离南海北部大陆架,地处热带区域,该海域珊瑚丛生、生境独特, 鱼类种类繁多、形态多样、生态类型也较为复杂。
南海海洋鱼类有1500多种,多数种类在宣德群岛海域都有分布,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主要有马鲅鱼、石斑鱼、红鱼、鲣鱼、带鱼、宝刀鱼、海鳗、沙丁鱼、大黄鱼、燕鳐鱼、乌鲳鱼、银鲳鱼、金枪鱼、鲨鱼等。
水产类还有海参、海贝、藻类等。
矿产资源
宣德群岛海域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
永兴岛上自然植被密布,野生植物有148种,占西沙野生植物总数的89%,主要树种有
草海桐(羊角树)、麻枫桐、野枇杷、海棠树和椰树等;野生动物主要是鲣鸟、军舰鸟、燕鸥等海鸟类。
石岛四周海蚀现象保存清晰,岩溶地形明显可见,地面起伏,除少数地方覆盖麻枫桐、草海桐等植被外,大部分地方岩石裸露。
西沙洲附近海域水产资源甚丰,出产海龟、海参、砗磲、马蹄螺等海产品,是海龟繁衍后代的基地之一,也是海南渔民到西沙捕鱼的第一站。沙洲东部礁盘上有一水深3~6米的礁塘,遍布着艳丽多姿的各种鹿角珊瑚丛,颇具旅游观赏价值。
北岛生长着以草海桐为主的灌木丛,是海鸟群栖的乐园。岛西北、西南和南岸均有缺口,是海龟进入北岛的通道,称为“龟门”,北岛是南海海龟的主产地之一。
中岛植被以草海桐为主的茂密灌木丛,海鸟群栖,鸟粪堆积,为海龟产卵之地。
东岛上不同群落、不同生态的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茂密,自中部低地至四周岸堤,再到宽5~15米的白色珊瑚贝壳沙滩上,依次分布着
抗风桐(即麻枫桐)、海岸桐为主的高大乔木,草海桐、银毛树等灌木,以及马齿苋等矮小的草本植物,岛西部还有海南渔民种植的榄仁树和椰子树等成片人工林,植被郁闭度达70%以上,被称为“海上林海”。由于林木繁茂,岛上鲣鸟、军舰鸟等海鸟终年群集,鸟粪层深厚;以鲣鸟数量最多,逾数千只,使东岛又有“鲣鸟天堂”之誉。
高尖石水下3~5米的平台上珊瑚丛生。
主要岛屿
综述
宣德群岛共有8座岛屿、6座沙洲和7座暗滩。其中,面积最大的永兴岛为2.1平方千米,其次为东岛1.70平方千米,其余的都在0.40平方千米以下。
永兴岛
海南渔民称为“猫峙”或“巴注”(海南话二者谐音),源于古时渔民初上岛时遇老鼠,便带猫来岛上繁殖。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国政府派遣永兴号军舰接收西沙群岛,因以舰名命岛名以示纪念。
永兴岛地理坐标为北纬16°50′,东经112°20′,距位于其西北方的海南岛榆林港180海里。岛形近椭圆形,东西长约1950米,南北宽约1350米,面积2.1平方千米,是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岛屿。岛陆地势平坦,平均高度为海拔5米,最高点为西南部的沙堤达8.5米;四周礁盘宽度1200米左右,礁缘突起成白浪花环状,雪白如带的沙滩宽50~100米,围绕着茂盛的绿色丛林,沙滩周围又有宽100米、高6~8米的沙堤环绕。岛中部是潟湖干涸而成的低地,发育着由鸟粪衍化成的磷质石灰土,其间有水井多口,水量充足,但因含硫酸镁而不能食,只可作洗涤之用。
永兴岛地处西沙群岛的中央,面积较大,风浪较小,四周有良好锚地,便于船只停泊,岛上环境优美,故历来是中国渔民生产生活的基地和南海诸岛的首府,海南建省后已成为西、南、中沙群岛的行政中心。
石岛
是上升礁构成的岛屿,与永兴岛同位于一个礁盘上,接近礁盘东北缘,西南距永兴岛约113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16°51′,东经112°21′;海南渔民称为“小猫注”(相对于永兴岛而言),又因该岛上草丛中多蚱蜢而别名“蚱蜢屿”。石岛南北长约550米,中部宽约300米,面积约0.08平方千米;海拔高程15.9米,是南海诸岛中最高的岛屿。石岛与永兴岛不仅同处一礁盘之上,而且距离很近,1979年修筑了一条宽3米的石堤连接二岛,低潮时可通车,但二岛在岩性、构造、形态和时代上均有显著差异。
赵述岛
位于永兴岛的北面,地理坐标是北纬16°59′,东经112°16′。海南渔民习惯称为“船暗岛”(意为船只天黑后可到此避风歇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纪念明代赵述奉命出使三佛齐而命名为赵述岛。岛呈琵琶状,即椭圆形连一条170米长的沙嘴,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450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海拔4.4米,东、北、南三面发育了海滩岩。岛上遍布草海桐等植物,绿树葱茏,利于海鸟栖息,故形成了淡褐色的鸟粪土和成片的硬盘磷质石灰土。岛西端在东北季风影响下,发育了一条长约170米的沙嘴。中西部建有灯塔、瓦房和积蓄天然雨水的水池,海南渔民早就在岛上长期定居和季节性留居。
西沙洲
位于赵述岛西部约3海里,地理坐标是北纬16°59′,东经112°13′;海南渔民称之为“船暗尾”(意即赵述岛的尽头),是一座正在扩大中的沙洲,呈椭圆形,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0.24平方千米,海拔高度约2米,是宣德群岛中的第三大岛。洁白的珊瑚沙遍布岛上,四周礁盘较为宽广,沙洲上厚厚的沙层内含有极其丰富的淡水,历来是渔民补给淡水的地方。
北岛
位于永兴岛北面,西北距赵述岛约2海里,地理坐标16°58′,东经112°19′;岛形狭长,作西北-东南走向,长1500多米,宽约290米,面积约0.4平方千米,故海南渔民称作“长峙”或“长岛”。西北部较高,达海拔3~4米;东南部地势低,常为海潮所淹没。北岛为沙堤环绕,堤宽80米上下,由珊瑚贝壳沙屑组成。沙堤之外为礁坪,之内有潟湖干涸所成的洼地。
中岛
位于北岛的东南面0.5海里,地理坐标是北纬16°57′,东经112°19′;因介于北岛与南岛之间而得名,海南渔民称为“石峙”;呈椭圆形,长约700米,宽250米,面积约0.2平方千米;岛高海拔约6米,地形周高中低,周围有沙堤环绕,沙堤宽约60米,高4米,堤外有礁滩岩发育,中部为潟湖干涸而成的低地。
南岛
位于中岛东南0.5海里,地理坐标为北纬16°57′,东经112°20′,也是1935年命名。岛呈长条形,自西北至东南长约1200米,面积约0.17平方千米;周围也被沙堤环绕,堤高4~5米,中部低洼;植被及海产与中岛略同。
在南岛的南面有3座沙洲,按其相对位置分别命名为北、中、南沙洲。又因3座沙洲都生长红色的马齿苋,海南渔民自南而北依次称为红草一、红草二、红草三。
北沙洲
接近南岛,在北纬16°56′,东经112°20′;北宽南窄,长约300米,最宽处80米,面积约0.02平方千米,海拔约3米,地势低平,大潮时易淹没。洲上有几条沙脊发育,沙体两端在季风影响下顺风向移动,夏季因盛行西南风而伸向东北,冬季则相反。由于沙洲还在成陆阶段,受波浪经常性冲刷,因而地面植被较少,杂草稀疏。
中沙洲
南沙洲
西新沙洲
位于南沙洲以南约500米,北纬16°55′,东经112°21′附近,呈弯钩形,面积2000多平方米,海拔1.9米,是1972年第20号台风中由于波浪冲刷和洋流搬运而形成的小沙洲(1983年定名)。
东新沙洲
位于南沙洲以南约500米、西新沙洲东面数百米处,地理坐标北纬16°55′,东经112°21′;呈弯钩形,面积4000多平方米,海拔2.1米;与西新沙洲并列如“孪生兄弟”,也是在1972年第20号台风中形成并同时命名的小沙洲。
东岛
因位于群岛的东面而得名,又名“和五岛”,海南渔民则称为“猫兴岛(巴兴岛)”。地理坐标为北纬16°40′,东经112°44′;其东侧是香港至南洋群岛的必经航线。岛呈长方形,东北~西南长约2.4千米,宽约1千米,面积约1.7平方千米,为西沙第二大岛。是上升礁和珊瑚贝壳沙体复合组成的岛屿,周高中低,四周为由珊瑚贝壳生物沙构成的岸堤所环绕,堤高6.7米;中部低洼地布满长1~2厘米的珊瑚贝壳砾块,为鸟粪胶结成的褐黄色鸟粪石。南部遗留一小潟湖,潜育着磷质石灰土。东南岸堤之外,发育着一座离岸沙堤,东北岸则发育着海蚀崖。
高尖石
位于东岛西南约8海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16°35′,东经112°38′,是南海诸岛中唯一的一座火山岩岛,由火山碎屑(玻基辉橄岩,含凝灰熔岩,还夹杂生物硬体碎屑)构成。岛呈三角形,长约20米,宽15米左右,立面底宽顶尖,呈四级塔状,高5.2米,四壁陡峭,故海南渔民称为“尖石”,又因远望似船而称之为“石船”、“双帆”,低潮时最低一级台阶露出,面积约0.03平方千米,特大高潮时仅顶部3~4平方米露出水面,是宣德群岛中最小的岛屿。
其他
宣德群岛还包括银砾滩、浪花礁、西渡滩、湛涵滩、滨湄滩、北边廊、嵩焘滩等7座暗礁(滩),隐没于海水中。
开发建设
宣德群岛1990年开始修建
永兴岛机场,次年完成第一期工程,跑道为1千米左右。机场总宽度为150米,跑道宽55米;1998年飞机跑道扩建到2230米(约7300
英尺);2000年左右达2500米。三沙市建立之前跑道已经达到2700米;2014年增长跑道3000米。机场可以起降波音737飞机。在2005年,主要接待民航包机,使用60座位的运七型螺旋桨飞机,通航海南省海口市的美兰国际机场。2016年开通民航业务。
2019年9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对外发布消息,依托“北部湾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在海南三沙市宣德群岛等海域开展了综合地质调查,并据此调查成果初步编制了《海南省三沙市地质环境图集》,为三沙岛礁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风景名胜
综述
永兴岛有较古老的建筑-法国别墅,还有日本人留下的三层旧炮楼。离炮楼不远处是纪念亭,亭中立着民国三十五年11月24日国民将领张君然立的“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即西沙海战纪念碑、和1991年4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立的南海诸岛纪念碑。碑上白色的大字较详尽地叙写了西沙、南沙、中沙、东沙群岛的历史沿革、疆域面积等,背面是一幅《中国南海诸岛图》。
西沙将军林
永兴岛西部有一片被称为“西沙将军林”的椰林,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00多位将军先后栽种的。
东岛自然保护区
东岛位于永兴岛东面四五十海里的地方,面积不到1平方千米。1980年中国在宣德群岛的东岛建立了以保护
红脚鲣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位置最南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属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
七连屿海底公园
七连屿距永兴岛东北方向4海里之外,有七座岛礁紧密相联,相隔很近,犹如珍珠一般串在一起。远古来此打鱼的渔民因此形象地把这七个岛屿统称为“七连屿”。
七连屿诸小岛上热带植被茂盛。七连屿上居住着大量的海鸟,海边珊瑚沙上有很多的海鸟蛋。
七连屿的海水清澈透明,是世界上最适宜潜水观光的海底公园。海底有着大片的礁盘和错落的礁石,珊瑚、海葵遍洒其间,海星、海胆还有不知名的贝壳星罗棋布。
旅游信息
交通
从海南文昌的清澜港有西沙群岛的补给船琼沙2号,还有不定期从三亚榆林军港出发的补给舰,到永兴岛,15小时左右可以到达岛上。
提示
坐琼沙2号需提前一周向西沙工委申请办上岛证,没有上岛证是不能乘坐补给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