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官,是军衔体系中低于校官而高于士官的一个等级,是军官军衔中的最低一等,属于基层军官。尉级军官。低于校官。区分为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简介
初级军官的
军衔。世界上凡实行军衔制的国家均设尉官这一等次,多数国家区分为上尉、中尉、少尉3级,有的国家区分为大尉、上尉、中尉、少尉4级,还有的国家区分为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5级。通常上尉军衔授予连长,中尉军衔授予副连长,少尉军衔授予排长。准尉军衔的设置和授予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国家列入尉官等次,有的国家不算尉官。构成尉官这一军衔等次的上尉、中尉、少尉等,最初是职务名称。15世纪,
意大利的雇佣军中,连队的最高长官称为上尉,副职称为中尉。少尉开始是对军事长官代表的称谓,后来称军队中最低级的军官。随着军衔制的建立和发展,这些官职名称逐渐转移到军衔系列,成为区分初等军官军衔等级的称号。1905年8月,中国
清政府颁布《陆军军官军佐任职等级暨陆军人员补官体制摘要章程》,定初等军官的军衔为“军校”,区分为正军校、副军校、
协军校3级。辛亥革命后,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陆军官佐士兵阶级表》,初等军官衔称仍沿用“军校”名称,区分为大、左、右3级。1912年8月,
北洋政府颁布《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改初等军官军衔为“尉官”,区分为上尉、中尉、少尉3级。国民党政府时期,继续沿用。上尉军衔通常授予连长,中尉军衔通常授予副连长或资深的排长,少尉军衔通常授予排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196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尉官设大尉、上尉、中尉、少尉4级,另设准尉,为候补军官军衔。1988年7月,重新实行军衔制度,尉官军衔设上尉、中尉、少尉3级,分别为副营职、正连职、副连职、排职和中级、初级
专业技术职务的
编制军衔。
大尉
该词源自
拉丁文“首领”一词派生出的“军事长官”。大尉的称谓首先出现于中世纪的法国,当时是独立军区长官的头衔,职位显贵。后来大尉一词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从1558年起,开始称连长为大尉,军区长官则称总大尉。在俄国,大尉称谓最早出现在16世纪鲍里斯·戈杜诺夫时期,人们称外国
雇佣军的队长为大尉,从1647年起,大尉作为一级军衔称号授予新制团的连长,到18世纪初,所有正规军的连长都享有大尉称号。当前,世界各国的尉级军官军衔中,设置大尉军衔称号的,只有
东欧国家和
越南、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尼加拉瓜、
阿富汗等少数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日本尉官中最高级别的军衔称作大尉,但他们不设上尉,大尉是高于中尉一级的军官,故译成汉语应称上尉。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50年代一60年代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设有大尉军衔,是尉级军官中最高的一个级别,授予副团长、营长、副营长和连长。1988年实行的新军衔制,不再设置该衔。
上尉
该词来源于拉丁文“首领”,是一个最古老的军事术语。西方陆军最早的组织形式是被称作“连”的单位,每个连由一名上尉指挥,当时的上尉是一种职称,在
德文中至今上尉和连长是同一个词(Hauptmann)。这个词由“头”和“人”两词组合而成,表示一个地位显赫的人,过去一般是对首领或司令官的称呼。以后,上尉逐渐演变为担任连长职务者的军衔称号。当今世界上凡是实行军衔制的国家,都无一例外地设有上尉军衔,在绝大多数不设大尉的国家中,上尉是尉官中的最高级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上尉,是副营长、连长和副连长的编制军衔,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直接获得此衔。
为陆军副营职军正连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陆军副连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为海军副营职军官和海军正连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副连职军官的辅助军衔,即资深的海军副连职军官也可被授予海军上尉军衔。
为空军副营职军官和正连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空军副连职军官的辅助军衔,即资深的空军副连职军官也可被授予空军上尉军衔。
武警上尉
为武警副营职警官和武警正连职警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武警副连职警官的辅助警衔,即资深的武警副连职警官也可被授予武警上尉警衔。
中尉
该词源自
法文“代理人”、“副职”。中尉作为军队职务名称,最早出现在法国,1444年法国军队将担任副队长的首领称为中尉,到15世纪末中尉成为对副连长的称呼。从17世纪下半叶起,中尉成为
法兰西等
西欧国家陆军和海军的军衔称号。俄国军队17世纪中叶在新制团设置了中尉军衔,起初授予
步兵连和
骑兵连的副连长,后来中尉被任命担任连长。当今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中都设有中尉军衔称号,一般为副连长的编制军衔。有的国家还将中尉区分为
一级中尉与
二级中尉两个级别。
在我国古代:官名。战国时
赵国初置,掌荐举人才等事。秦汉时为武职,掌京师的治安警卫。武帝
太初元年(前104),改称
执金吾。唐代自德宗以后,于
神策军置
护军中尉,专由宦官担任,率领
禁兵。元
内史府置中尉,为
正三品,位内史之下。内史原名王傅,至元二十九年(1292),封晋王于太祖四斡耳朵之地时改。
民国军衔,为九等中第八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新唐书.宦官传.窦文场霍仙鸣传》:“德宗还京,颇忌宿将,凡握兵多者,悉罢之......贞元十二年六月,特立护军中尉两员、
中护军两员,以帅
禁军,乃以文场为左神策护军中尉,仙鸣为右神策护军中尉。”又《田令孜传》:“从义父入
内侍省为宦者......累迁神策中尉,
左监门卫大将军。”
3、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中尉,是连长、副连长和排长等初级军官的编制军衔,大学本科毕业后的军人可直接获得中尉军衔。
为陆军副连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陆军正连职军官和排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为海军副连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正连职军官和排职军官的辅助军衔,即资历较浅的正连职军官和资深的排职军官,也可被授予海军中尉军衔。
为空军副连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空军正连职军官和排职军官的辅助军衔,即资历较浅的空军正连职军官和资深的空军排职军官,也可被授予空军中尉军衔。
少尉
该词源于法语“代表”,是法国古代对步兵和骑兵部队中掌旗军官的称呼。从1789年法国
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起,
少尉被确定为法国最低一级军官的军衔称号。
在德国,1500年前后,人们用由法国传人的该词称呼某些军事长官的代表或其他公务人员,约l8世纪后称军队中最低一级的军官为少尉。
在
俄国,少尉军衔设于1703年
彼得一世时期,在1722年颁布的《官级表》中,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一直沿用到1917年。
少尉是绝大多数国家尉级军官中最低一级的军衔称号,少数不以少尉为尉官最低军衔的国家,有两种情况,一是不设少尉军衔,以中尉为尉官最低衔,如
蒙古、
波兰和
罗马尼亚的男军官;再是将
准尉列入尉官等级,以准尉为尉官最低衔,如
阿富汗、
土耳其、
阿根廷、
智利等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少尉,是排长的编制军衔,大学
专科和中等专科学校毕业担任军官职务者,或由士兵经
短期培训后直接提升为基层军官者,一般授予少尉军衔。
为陆军排职军官的主要军衔。陆军少尉是陆军军官军衔中最低的一级。《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陆军中等专业学校和大学专科毕业的学员,分配到部队任职后,一般授予陆军少尉军衔。
为海军排职军官的主要军衔,也是海军军官军衔中最低的一个等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海军中等专业学校及大学专科毕业的学员,分配到部队任职后,一般授予海军少尉军衔。
为空军排职军官的主要军衔,也是军官军衔中最低的一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空军中等专业学校和大学专科毕业的学员,分配到部队任职后,一般授予空军少尉军衔。
准尉
该词源自古斯拉夫文“旗”,1649年俄国军队首次称旗手为准尉。旗手通常是从最勇敢、最健壮、经过战斗考验的军人中挑选任命的。彼得一世建立正规军时,于1712年正式设立了准尉军衔,作为步兵和骑兵中的最低官衔。在 1722年的《官级表》中,将准尉分为两个等级,“下级准尉”列入军士的等级,准尉列入尉官行列。准尉是一个特殊的等级,准尉制度在国际上很不统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的国家设置,有的国家不设,两者的比例大体是 4:6;二是设置准尉的国家,对准尉的地位规定不一,有的列入尉官等次,有的列入军士级别,有的则将其列为军官与军士之间的一个非官非士的独立等级;三是对准尉有的国家分级,有的国家不分,分级者所分数量多少不一,
阿尔及利亚分两级,
印度分三级,
美国分四级,
玻利维亚分五级,原
捷克斯洛伐克分六级。军衔传入中国后,清朝政府规定设准尉衔,称之为“
额外军官”。辛亥革命后,
中华民国历届政府也规定设置该衔,陆海军官佐分将、校、尉三等九级。另有准尉,实为第十级。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沿用清朝名称,
北洋政府时期与国民党政府时期相同,改称“准尉官”,
国民政府称“准尉”和“准佐”,明文规定“不列入官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50年代一60年代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立法文件没有规定设置准尉,但实际上授有准尉军衔,全军最多时拥有十一万余人。当时准尉为副排级人员,算干部但不算军官,在军队内部称之为“预备军官”。1988年人民解放军重新实行军衔制,准尉没有列入军衔等级体系,五六十年代由准尉担任的工作分别由少尉、
军士长或
文职人员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