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
相关新闻
中新网12月9日电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12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
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0%。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1.9%;食品价格上涨3.0%,非食品价格上涨1.6%;
消费品价格上涨1.9%,
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1-11
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11年同期上涨2.7%。
反映指标
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指标有:
平均每人全年主要有消费品的消费量、平均每百户
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人均居住面积、平均每人
生活用水量、平均每人
生活用电量等;
⑵现代化生活设施的普及程度指标
自来水
普及率、煤气普及率、平均每百户主要家用电器拥有量、
电话普及率等;
居民生活
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比例、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
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例、不同质量消费品的消费比例等;
平均每人
消费基金、平均每人
生活消费额、平均每人用于各项生活消费的支出等。
消费计算
根据计算
居民消费的不同价格,可以计算出按
当年价格计算的居民消费水平和按
可比价格计算的居民消费水平,后者便于观察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增长变化。为了观察居民消费的实物构成,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各种消费品的平均消费的数量和金额,以反映居民在取得基本
生存资料的基础上逐步向需要
享受资料和
发展资料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协整关系
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整体
经济状况的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用于衡量一国总收入的一种整体
经济指标,
经济扩张时期,
居民收入稳定,GDP也高,居民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多,消费水平较高;反之,经济收缩时,收入下降,GDP也低,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少,消费水平随之下降。改革开放以来,
上海市的GDP不断增长的同时,人民的物质
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本文将从协整角度出发,探讨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协整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恩格尔·格兰杰(Engle—Grange)提出的,后来被众多计量
经济学家所发展成为协整理论和
误差修正模型(
ECM)。协整理论认为,两个或多个
非平稳时间序列的某种
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从
经济理论理解,说明这些
经济变量存在
长期均衡关系。认识经济变量这种长期均衡关系,对于掌握
经济规律、制定
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协整理论克服了传统
经济计量模型依靠
差分后的数据来满足平稳性导致
长期变化趋势信息丧失的弊端,使模型同时综合了系统的短期动态波动和长期稳定均衡,为经济
分析和预测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协整理论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兴趣,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建模。协整理论在
中国经济领域的应用具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收入与消费的协整分析,商品期货价格与
现货价格的
协整关系研究,利率与汇率的协整分析,
货币需求函数的协整分析等等。
协整的出现是对传统
线性回归的一个挑战,它在
消费函数中的应用标志着消费函数进入一个
新阶段。本文使用协整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尽管收入—消费两个
时间序列具有
随机性趋势项,但二者是否具有共同的趋势,从而保持着长期的均衡关系?这里的均衡是统计意义上的均衡,而不是经济学中的均衡,它表明收入消费存在某些长期关系,虽然这种关系在短期内会被破坏,但偏离长期关系的偏差是平稳的。这正是本文分析收入—消费
内在关系的核心。
一、研究综述
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与刻画消费函数,形成了常见的5种基本的消费函数:
⒈S.Kuznets的长期消费函数C=kY。
⒉A。Smithies的基本于绝对收入水平的短期
消费函数C=a+bY+δt。其中加入了解定性趋势项。若以时间t为参数,根据
横截面数据可得
线性消费函数。于是以t为指标,得到一个消费函数族。其意义在于在不同的
时间点,消费与收入具有不同的
线性关系。
⒊J。S。Duessenberry的基础于相对收入水平的
短期消费函数。
⒋Modigliani的终身收入消费函数,在收入之外引入了储蓄存量W的概念。
⒌以随机过程语言论述的弗里德曼的
持久收入消费函数。
尽管几种理论侧重不同,但都归结于长期看来收入线性地(成比例地)决定消费。但是以上论述都缺乏严格的统计意义上的逻辑论证。80年代以来兴起的协整分析,在
方法论上大大前进了一步,从而将收入—
消费关系的研究带入新的领域。
山东大学臧旭恒在
《中国消费函数分析》—书中综述了中国消费函数的研究,列举了王子渐函数、
邹至庄函数、秦朵函数、
厉以宁函数、
张风波函数和
李子奈函数等。这些函数与简单
线性消费函数所不同的是,加入消费C和收入Y的
滞后变量,即:
Ct=α+β0Yt+β1Yt-1+γCt-1+εt
实际上,都可以用(Yt,Ct)τ的VAR模型加以统一。臧旭恒分1978年以前和1978年以后两个时间段,研究了
消费者行为与
消费函数,特别提出了分别建立城镇与农村的消费函数的
研究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平在其论文《消费者行为的统计检验、制度解释和宏观效果分析》中以传统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建立了1981年到1994年的城乡居民总量消费函数(年度),1981~1994年度城市居民消费函数和1978~1994年度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3个函数均采用了
李子奈1992年提出的前瞻性
消费函数的形式:
Ct=α+β0YtγCt-1+εt
张平在函数中使用了
可支配收入作为
解释变量,并在中国现行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空缺可支配收入的条件下提出了变通的方法。在消费—收入行为的制度解释中,张平
分别分析了1979年以前、1979~1988年和90年代的制度特征,以此来解释
消费行为不同类型的理性。
赵文奇在
《统计研究》发表了《当代经济计量学中的协整理论》,综述了协整的概念与检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
天津市消费—收入关系研究。他采用了1950年到1990年共41期实际生活费收入与实际食物支出的数据,建立了二者之间的协整关系。
经济研究中对于宏观消费理论的关系,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随着人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建国后长期存在的供给决定型的
卖方市场向
买方市场的过渡,
消费需求对于
宏观经济运行,对于
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与施行,对于
政府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无论基于学术意义还是应用意义,对于具有中国特点的宏观
消费理论的研究都越来越重要。
⒈数据处理
用于分析的数据全部来自《上海市统计年鉴》的相关各期,
样本数据为1978~2004年的年度数据。用
消费价格指数把
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换算成1978年
不变价格算的值,然后取各变量的自然对数值以消除其变化趋势。
从图1可见lng、Inc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并且变动的方向都较为一致。
按照协整定义,两变量序列的均为同阶单整序,才考虑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对各变量分别进行ADF和PP检验(本文所有的检验都用Eviews3.1软件完成),检验结果见表1。
协整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满足协整的
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太远,一次冲击只能使它们短时内偏离均衡位置,在长期
中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位置。EngleGranger(1987)两步法通常用于检验两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而对于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的检验则不方便。Johansen(1988)和Juselius(1990)提出了一种用
向量自回归的检验方法,通常称为Johansen检验,它可用于检验多个变量,同时求出它们之间的若干种协整关系。我们可以对两变量数据进行EG两步法协整检验。由于两变量序列1nC,1nG均为
二阶单整,具有相同的整形
阶数,故可以考虑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因Δ1nC~I⑴,ΔInG~I⑴,故协整
回归模型为:
ΔLNC=α+βΔLNG+ε
ΔLNC=0.056870+0.505647ΔLNG+ε
(4.5622) (3.033)
R2=0.285702 F=9.199463 DW=1.568611
我们对
残差序列ε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得
检验统计量值———3.160514,小于
显著性水平0.05时的
临界值———2.9969,因此可认为估计残差序列ε为
平稳序列,表明序列LNC和
LNG具有协整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上海市的
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有长期的稳定关系,而且它们之间呈现同向的变动关系。
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
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Granger(1969)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可以解决此类问题。我们根据
赤池信息准则(
AIC)确定各变量的滞后阶数为2,对各变量的因果关系检验如表2所示。
政府调控
政府在制定
消费政策时必须考虑到
消费函数的这一特征,依据
协整理论,居民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居民的收入,从长期分析,要刺激城镇
消费市场,必须依靠增加
城镇居民的
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于刺激消费的一些短期性政策,如降低利率、增加
消费信贷等,虽然短期内可能扩大消费,但不可能影响消费和收入的
长期均衡关系,上一期扩大的消费将在下一期的消费中进行修正。因此,短期的消费政策是无效的。可见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首先要在提高
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做文章。具体措施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适当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完善
工资政策。城市
居民收入,从显性收入方面的工资到
隐性收入方面的
社会福利,乃至到就业机会本身,都存在着向下的压力。这一现象说明,作为
价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者收入必然会影响总体
价格水平的
变动趋势。因此,应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提高
城市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入手,争取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建立健全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
失业保险和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三条保障线”制度,积极推进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普及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福利保障程度,建立对
低收入群体的
社会救济法律法规制度。在做到“应保尽保”基础上,保障金应随着
市场价格、
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和增加,消除低收入居民家庭对当前和今后生活的担心和顾虑,增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
最后,要继续强化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功能。完善
个人所得税体制,加快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体制,进步强化税收征缴,适当扩大
消费税的征收范围,特别应该对奢侈品征收较高的消费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