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仕高(1911—1995),汉族,生前系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镇船工;1935年5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来到安顺场,为摆脱敌人的包围,红军决定强渡大渡河,帅仕高与另外4名船工,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用“渡河第一船”把17名勇士载向了对岸;红军占领渡口后,帅仕高又找来其他船工,日夜摆渡,送中央红军渡过了大渡河;1966年,彭德怀元帅曾专程看望了他;1995年10月去世。
人物简介
帅仕高(1916-1995),男,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船工。1935年5月24日,为打破敌人的包围圈,红军决定强渡大渡河。他们找到帅仕高,请他驾船送红军过河。帅仕高立即答应,并帮忙找来几名船工。他们冒着对岸敌军的密集火力,顶着急流驾船驶向对岸。木船将要靠岸时,突然被急流冲向一块大礁石。帅仕高跳下船用背顶着船身,硬是把船抵到岸边。红军占领渡口后,帅仕高又找来70多名船工,日夜摆渡,把中央红军送过大渡河。解放后,帅仕高长期坚持对官兵和群众进行传统教育。彭德怀元帅曾专程看望过帅仕高。
人物事迹
1935年5月25日早展,帅仕高和其他几位船工一道驾驶红军十七勇士乘船,在火力掩护下,留着敌人密集的子弹、炮弹,在炮火连天和惊涛骇浪中,沉着勇敢驶向对岸,当木船颠簸地将要接近尖石包靠岸时,船突然被急流冲到桃子湾撞在一个大破石上,船马上就要翻了,在这千钩一发之际,帅仕高与三位船工勇敢地跳下船,在水中用背顶着船只,另外四个船工用船篱把船抵住岸边,十七勇士飞一样跳上岸去,一排手榴弹,一阵冲锋枪,把冲下来的敌人打跨了,占领了渡口工事,红军取得了强渡大渡河的胜利,帅仕高和他的船友们立下了功劳。
解放后,帅仕高不忘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一幕,走村窜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向中外来客宣传红军精神,受到人民群众的敬仰,并留言以示纪念。
1966年3月25日,彭德怀视察四川石棉的最后一天,接见了帅仕高,彭总问了他安顺场的生产情况,帅仕高实事求是地讲了农业生产产量有提高,只是他自己家里人口有点多,缺劳力,生活上有点困难,县里没有什么照顾,又生病,彭总的警卫员景希珍给帅10元钱,并说:“这些老人不太多了,应该好好照顾一下。”帅仕高在石棉矿医院住院治病的药费,医院未取一分。
1985年帅仕高应红一团邀请,赴广州军区参加红军强渡大渡河50周年庆典,同年6月30日杨得志将军在北京热情接待了他和龚万才,1986年10月12日,他受成都军区政治部接见,同年受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接见,1994年受日本星火产业株式会社访问.1995年12月13日逝世后,石棉县宣传部、广播局、安顺乡政府等单位为帅老召开了追悼大会.1996年中央电视台专程来安顺场摄影其坟墓,以作教育宣传之用。
后人悼念
国防报记者回忆访问
在我两次重走长征路的经历中,曾访问到无数个当年还健在的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船工,其中给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位,就是大渡河船工帅仕高。
那是1986年4月的一天,我们来到了四川石棉县安顺乡大渡河畔。我们慕名而来,专门来采访著名的老船工帅仕高。这时帅仕高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采访他时我43岁。当年红军过大渡河时他才20来岁。1935年,红军队伍就要来到安顺场了,反动派刘文辉的部队驻扎在这里,他们把老百姓赶过了大渡河那边的安庆坝,地主赖子忠调船堵红军。地主说红军过了金河了,金河即是金沙江,堵不住了。刘文辉部的一个韩营长为堵红军要烧街,烧房子。地主赖子忠说红军还没来呢,来不来还是另外一回事呢。红军不来就烧了街,怎么办,他不让韩营长烧。地主被弄过河了,团长训地主,红军来了红军会烧房子,还砍脑壳。地主和刘文辉部队签了协议:如果红军来了就烧房子,地主让船工把船拴起,一条船装上石头,沉到江底。另一条船刚开过来,半夜里,红军来了,帅仕高碰到红军,红军问他:“你是干什么的?”他就跑。红军喊:“老板,你不要跑!”民团查夜,向红军开枪,还烧了两间房子。红军把火给扑灭了。红军队伍开晚饭,帅仕高推门出来,见他们在房檐下坐一排,红军跟他说,红军不杀人,不拉人为兵。这一下,老百姓就不信地主造的谣了,红军挺好的。红军在船工们的帮助下搞到了船。红军把船拉到渡口上,那天是5月25日,正涨水。红军上船,头船17人,原来是18人,有一个人东西掉了,又转身去拿东西,负责的对帅仕高说:“老板,不等了,开船!”是早上7点钟开饭后开船的,又吹哨,又吹号。船一动,对面的机枪就打过来了。红军担心船工的安全,对帅仕高说:“老板,后头来!”对面有炮打过来。帅仕高说:“打起来了!”红军对他说:“打不到你。不怕不怕!”敌人甩五六个地瓜雷弹,帅仕高吓慌了,多亏没响。红军捡起地瓜雷弹,又甩到了敌人那边去。红军上了岸,敌人就逃跑了。红军把地主沉到河里的几条船也弄出来了,一船船过大渡河。
帅仕高对我说,毛主席到了大渡河,在铁寨子休息,听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说有一个86岁的老秀才叫宋大顺,毛主席让两个警卫战士挑灯把老秀才请来请教。这个老秀才对毛主席说:“此地凶险,不可久留,不宜大部队周旋,石达开殷鉴不远!”本来这是开阔的河滩地,适于大部队休整,毛主席听了老秀才的话,连夜召集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研究,几万红军,仅靠这几条船,每条船只能渡过十几人。于是做出了勇夺泸定桥的英明决定。红军主力部队以红四团为先导,与北岸的红一师夹河逆流而上,于29日飞夺了泸定桥,至此,全部大军通过天堑大渡河,为北上抗日打开了胜利的道路。
红军过了大渡河,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继续北上了。白匪来了,逮不到一个红军,却要惩罚帮助过红军的船工,帅仕高在敌人追捕名单里名列第一个。摆渡红军的船工们纷纷避祸远逃。帅仕高的父亲被抓去关押在牢里,他的兄嫂也被折磨。多年来这些给红军摆渡的船工漂泊在外,隐姓埋名,以打短工、跑马帮、淘金矿谋生。多数人在新中国成立后都回家乡了,只有这个被人称为“帅老幺”的船工帅仕高生死未卜。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和彭德怀——当年指挥红军过大渡河的两大元帅,一直惦念着这个在首船帮助红军强过大渡河的老船工,责令四川石棉当时叫西康省的政府和驻军部队千方百计要找到这位红军的恩人。西康省政府主席兼六十二军政委廖志高得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人赶往安顺场寻觅帅仕高。
西康军区副政委鲁瑞林率部进驻大凉山剿匪平叛,意外发现了帅仕高。原来这些年他躲在一个彝族家族当奴隶,在所有的奴隶中只有他听得懂汉话也会说汉话。他面容苍老,头发蓬乱,披着一件蓑衣,吃睡在稻草堆上,一只眼睛被潮湿的地气险些熏瞎了。他听说是当年的红军解救他们来了,便说出给红军摆渡过河的事儿。鲁瑞林把他接到雅安,一面安置他的生活,一面向关心他的元帅做了汇报。帅仕高回到了阔别17年的石棉县安顺场老家,娶妻生子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1965年秋天,彭德怀出任西南三线建设第三副总指挥,他来石棉县一个石棉矿检查工作,得知老船工帅仕高还健在,正在矿医院治眼疾,彭帅高兴地到医院去看望。彭帅轻衣简从来到病房,双手紧握帅仕高的手说:“你是帅仕高吗?我们是老朋友了,早就想到安顺场去看看你们啊!当年是你一老一小两个船工划一只船嘛!”帅仕高睁大一只病眼仔细地看他,说:“你咋记得这样清楚?”“我是当年的红军战士。当年我们工农红军与蒋介石打仗,强渡大渡河,多亏你们船工啊!如果没有你们,我们渡河就困难喽。我代表那些乘你们船渡河的所有红军战士来看望你,感谢你!”说着,彭德怀向帅仕高行了一个鞠躬礼。帅仕高激动不已,不住点头还礼,说:“不敢当。你们红军打白狗子,也是为我们老百姓过好日子呀。”当帅仕高得知来人是大名鼎鼎的彭德怀元帅,急忙跳下病床,紧紧抱住彭帅说:“当年您还给我8块大洋呢!1955年您还专门派人接我去北京参加强渡大渡河20周年纪念活动呢……”彭德怀还问了其他船工的情况。分手时,彭帅送给帅仕高30块钱和3包大前门香烟,并吩咐医生说,他为革命立过大功,一定想办法把他的眼睛医好啊!
进入80年代,杨得志和杨成武等诸多开国将军都亲来安顺场寻访接见帅仕高,帅仕高成为强渡大渡河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一直受到极好的礼遇。帅仕高1995年枕着大渡河的涛声安然而逝,享年84岁。他一直被人们铭记着,直到2007年,他仍在全国十大爱国拥军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中获得“爱国拥军新闻人物特别奖”!
我庆幸在重走长征路上采访到这位传奇的人物,在我眼里,他是那样普通,那样平凡,但正是这样一些看似普通与平凡的人民群众,支持和帮助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和神话。人民,永远是最伟大的!
孙子帅飞讲述事迹
帅仕高的孙子帅飞回忆起爷爷当年的讲述,还原了这场相遇最初的情景。有人在门外对帅仕高说:“老板,你不用怕,我们是红军,专为穷人打天下。我们来这儿就是为了渡过大渡河,打倒蒋介石。”
被国民党军队欺负惯了的帅仕高没有第一时间开门。他透过门缝打量红军:这些人穿得破破烂烂,有的连草鞋都没有,还有一些十五六岁的娃娃兵,瘦得让人不忍心。帅仕高觉得,他们与国民党军队不一样。
在红军的动员下,帅仕高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纪念馆副馆长付婷婷讲解当年的情况时说,红军对船工很好,靠岸时会主动帮船工拉船,还曾在岸边搭了三个棚子,把自己的口粮做成白米饭给船工吃。
这是给船工最好的“报酬”。帅飞说,爷爷整整吃了三大碗白米饭,在那以前他很少吃饱过。
5月涨水不渡船,是大渡河船工都知道的规矩。当时的河水300多米宽,是如今的两倍。水下有暗礁,水中有漩涡,对面有国民党的枪炮。帅仕高和7位有经验的船工一起,登上翘首船,强渡大渡河正式开始。
帅飞记得爷爷的描述:“水流很急,船一直在左右摇摆。子弹从耳边蹭蹭飞过的声音很清楚。爷爷当时心里有点‘虚’(四川话“害怕”的意思),但是看到红军战士不怕牺牲的样子,便更用力地抓紧了船桨。”
一块尖尖的石头如今还伫立在河水中,靠近红军渡的对岸。这块石头当年险些要了帅仕高和一船红军战士的命。渡船卡在这里,恰是敌人的有效射程之内。帅仕高和其他三名船工情急之下跳到礁石上,往外猛推小船。见红军重新行进,越发靠近岸边,国民党守军仓皇逃跑。逃跑前,他们还将一颗手榴弹扔到了帅仕高身边。帅飞说,幸运的是,那颗手榴弹引线未拉,被红军战士迅速扔出,没有伤人毁船。
没有了国民党守军的威胁,其余船工和躲起来的老百姓逐渐回到了这里。此时,红军在附近擦罗彝族乡开仓放粮的事迹传到了安顺场。红军在渡口善待船工的所作所为也在民众间口耳相传,国民党对红军污名化的宣传不攻自破。
最后,经历七天七夜、总计77名船工换人不停工的摆渡,共有7000多位红军战士从此处渡河,为之后在大渡河左岸阻击国民党军队、确保右岸纵队夺取泸定桥保存了力量。
红军走后,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帅仕高为躲避国民党的报复,想去追赶红军队伍参军。未果,他躲进了一个谢姓彝族家庭做工,一躲就是7年。长期睡在潮湿的地上,帅仕高右眼因此失明。
1965年,彭德怀来到石棉县视察,得知老船工帅仕高的情况,特意将他安排到当地最好的医院治疗。彭德怀到帅仕高的病房与他交谈许久,还亲手给了他十元钱。后来,因知他眼睛不好,彭德怀特别送了一台收音机给帅仕高。
上世纪80年代,多位开国将领都来到安顺场寻访接见了帅仕高。他们送来的照片、大衣、缝纫机等物件,被帅飞视作”传家宝“。“没当兵前,我不明白爷爷为什么那么做,也不明白怎么总有人到我家来。”帅飞说,“当完兵才觉得当年不容易,我们今天的幸福,是老一辈的鲜血换来的。”
相关轶事
解放军中的老一代都知道,彭老总的生活节俭是出了名的。他走到哪里,没有人敢摆宴招待,因为他不但不吃反而会骂。在西北战场上,他身为野战军司令员,却和战士一样吃大灶。警卫员给他买一只鸡,受到严厉批评后还被撤换。入朝初期,部队几个月吃不上菜,彭德怀自己也坚持不吃。当时官兵一年换一套棉衣,他以自己磨损少为理由两年领一件。
他无儿无女,工资大都用于接济同志。被罢官到西南,他还看望当年为红军在大渡河摆渡的老船工,告别时把口袋中的钱都掏出相赠。“文革”爆发后,这却成了他“收买人心”的一大罪状,与帅仕高告别时,彭德怀把口袋中的钱都掏出相赠。“文革”中有人揭发这是“收买人心”,彭德怀听后拍案而起:“人家当年是拼命给红军干的,我给什么能把人家收买得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