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

中药

山药,中药材名。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11~12月采挖,切去根头,洗净泥土,用竹刀刮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即为毛山药。选择粗大的毛山药,用清水浸匀,再加微热,并用棉被盖好,保持湿润闷透,然后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圆柱状,将两头切齐,晒干打光,即为光山药。功能主治为: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①《神农本草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②《别录》:主头面游风,风头(一作’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钥。③《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④《食疗本草》:治头疼,助阴力。⑤《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⑥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⑦《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⑧《本草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来源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11~12月采挖,切去根头,洗净泥土,用竹刀刮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即为毛山药。选择粗大的毛山药,用清水浸匀,再加微热,并用棉被盖好,保持湿润闷透,然后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圆柱状,将两头切齐,晒干打光,即为光山药。
性味归经
甘,平。
①《神农本草经》:味甘,温。
②《别录》:平,无毒。
③《药性类明》:味甘,性凉而润。
④《药品化义》:生者性凉,熟则化凉为温。
入肺、脾、肾经。
①《汤液本草》:手太阴经。
②《伤寒蕴要》:入手、足太阴二经。
③《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阴经血分,兼入足少阴经气分。
功能主治
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①《神农本草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
②《别录》:主头面游风,风头(一作’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钥。
③《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
④《食疗本草》:治头疼,助阴力。
⑤《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⑥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
⑦《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
⑧《本草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形态特征
多年生缠绕草本。块茎肉贸肥厚,略呈圆柱形,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直径2~7厘米,外皮灰褐色,生有须根。茎细长,蔓性,通常带紫色,有棱,光滑无毛。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腋间常生珠芽(名零余子);叶片形状多变化,三角状卵形至三角状广卵形,长3.5~7厘米,宽2~4.5厘米,通常耳状3裂,中央裂片先端渐尖,两侧裂片呈圆耳状,基部戟状心形,两面均光滑无毛;叶脉7~9条基出;叶柄细长,长1.5~3.5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极小,黄绿色,成穗状花序;雄花序直立,2至数个聚生于叶腋,花轴多数成曲折状;花小,近于无柄,苞片三角状卵形;花被6,椭圆形,先端钝;雄蕊6,花丝很短;雌花序下垂,每花的基部各有2枚大小不等的苞片,苞片广卵形,先端长渐尖;花被6;子房下位,长椭圆形,3室,柱头3裂。蒴果有3翅,果翅长几等于宽。种子扁卵圆形,有阔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本植物的藤(山药藤)、叶腋间的珠芽(零余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分布区域
现各地皆有栽培。
生长环境
生山野向阳处。
生长习性
野生于山区向阳的地方,喜温暖,耐寒,在北方稍行覆盖可以越冬。由于山药是一种深根性植物,故栽培地区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土壤酸碱度以中性最好,若土壤为酸性,易生支根和根瘤,影响根的产量和质量;过碱,其根部不能充分向下生长。因此,在我国南部地区栽培,于较酸性土壤上应施适量石灰,以中和土壤酸度。
繁殖方式
主要用芦头和珠芽(山药豆)繁殖。
栽培技术
芦头繁殖:每年10月份将地下根挖出,将山药上部芦头15-25cm长折下,于日光下略晒,使其水分蒸发,经过日晒2-3d,伤口愈合,放入室内或室外挖坑贮藏。坑的深度及盖土厚度以不使芦头受冻为度,河南坑深为40cm,盖土6cm,天冷时覆土至10cm。保持湿润。翌年4月(清明至谷雨)取出,在畦内按行距30-45cm,株距18-20cm,开沟栽种,将芦头顺序平放于沟内,盖土。珠芽繁殖:4月中旬将上年秋天采收珠芽(山药豆)从坑中取出,稍晒,即可进行栽种,行距30cm,株距10-15cm,沟深6cm,将珠芽放入沟内,覆土6cm,约1个月左右的时间,可出芽。田间管理出苗后,应设支架,以使茎蔓向上生长,支架材料不限,竹竿、秫秸秆及树枝均可。在5-8月期间,应分次追肥,以粪水及厩肥为主,可结合浇水施用或撒布于根旁。浇水后遇雨,土壤过湿,会使根不向下生长而形成叉根,因此,雨季应注意排水工作,浇水要适量。浇水过多也容易引起锈病,使早期落叶,影响根的产量。病虫害防治病害主要有白锈病、褐斑病。防治:①搭支架,使通风良好,不能在险湿积水的地方种植;②用波尔多液1:1:140倍液防治。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咬食根部。防治:发生时用毒饵诱杀。白锈病于春季发生;褐斑病夏季发生。
病虫防治
病害主要有白锈病、褐斑病。防治:①搭支架,使通风良好,不能在险湿积水的地方种植;②用波尔多液1:1:140倍液防治。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咬食根部。防治:发生时用毒饵诱杀。白锈病于春季发生;褐斑病夏季发生。
药材性状
①毛山药: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约15~30厘米,直径1.5~6匣米,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明显纵皱及未除尽之栓皮,并少数根痕。质较硬,断面白色,颗粒状,粉质。气微,味甘微酸,嚼之发粘。
②光山药:呈平滑的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淡黄白色,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质。气微,微甘味酸,嚼之发粘。以质坚实,粉性足,色洁白者为佳。主产河南。此外,湖南、湖北、山西、云南、河北、陕西、江苏、浙江、江西、贵州、四川等地亦产。一般以河南博爱,沁阳、武陟、温县等地(古怀庆所属)所产质量最佳,习称怀山药。除上述正品山药外,在少数地区尚有以日本薯蓣(长江以南各省多有野生,其块茎习称野山药,土山药,原植物参见风车儿条)、三角叶薯蓣(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多种薯蓣属植物的块茎也作山药使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相关配伍
①治脾胃虚弱,不思进饮食:山芋、白术各一两,人参三分。上三味,捣罗为细末,煮白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温米饮下。(《圣济总录》山芋丸)
②治湿热虚泄:山药、苍术等分,饭丸,米饮服。(《濒湖经验方》)
③治噤口痢:干山药一半炒黄色,半生用,研为细末,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④治心腹虚膨,手足厥冷,或饮过苦涩凉剂,晨朝未食先呕,或闻食即吐,不思饮食,此乃脾胃虚弱:山药一味,锉如小豆大,一半炒热,一半生用,为末,米饮调下。(《普济方))
⑤补下焦虚冷,小便频敷,瘦损无力:薯蓣于沙盆内研细,入铫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盏,搅令匀,空心饮之,每旦一服。(《圣惠方》)
⑥治诸风眩运,益精髓,壮脾胃:薯蓣粉,同曲米酿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参诸药浸酒煮饮。(《本草纲目》山药酒)
⑦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用之)。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儒门事亲》)
⑧治痰气喘急:山药捣烂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匀,顿热饮之。(《简便单方》)
⑨治肿毒:山药,蓖麻子,糯米为一处,水浸研为泥,敷肿处。(《普济方》)
⑩治项后结核,或赤肿硬痛:生山药一挺(去皮),蓖麻子二个。同研贴之。(《救急易方》)
⑾治乳癖结块及诸痛日久,坚硬不溃:鲜山药和芎、白糖霜共捣烂涂患处。涂上后奇痒不可忍,忍之良久渐止。(《神农本草经逢原》)
⑿治冻疮:山药少许,于新瓦上磨为泥,涂疮口上。(《儒门事亲》)
注意事项
有实邪者忌服。①《本草经集注》:紫芝为之使,恶甘逆。②《汤液本草》:二门冬为之使。
化学成分
山药块茎含薯蓣皂甙元(diosgenin)0.012%,多巴胺(dopamine),盐酸山药碱(batatasinehydrochloride),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尿囊素(allantoin)止杈素(abscisin)Ⅱ。又含糖蛋白(glucoprotein),水解得: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particacid),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acid),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酷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和蛋氨酸(methionine)。还含包括上述氨基酸和胱氨酸(cyst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在内的自由氨基酸,另含具降血糖作有用的多糖,并含由甘露糖(mannose),葡萄糖(glucose)和半乳糖(galactose)按摩尔比6.45:1:1.26构成的山药多糖,又含钡、铍、铈、钴、铬、铜、镓、镧、锂、锰、铌、镍、磷、锶、钍、钛、钒、钇、镱、锌、锆以及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等。根茎含多巴胺、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以及胆甾醇(cholesterol),麦角甾醇(erg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粘液中含植酸(phyticacid),甘露多糖(mannan)Ia,Ib和Ic;有人说粘液含多糖40%,蛋白质2%,磷3%和灰分24%,多糖部分由80%的甘露糖和少量的半乳糖,木糖(xylose),果糖(fructose)及葡萄糖所组成。珠芽(零余子)含5种分配性植物生长调节剂,命名为山药素(batatasin)Ⅰ、Ⅱ、Ⅲ、Ⅳ、Ⅴ。还含止杈素,多巴胺和多种甾醇:胆甾烷醇(cholestanol),(24R)-α-甲基胆甾烷醇(24R)-α-methylcholestanol,(24S)-β-甲基胆甾烷醇(24S)-β-methylcholestanol,(24R)-α-乙基胆甾烷醇(24R)-α-ethylcholestanol,胆甾醇,菜油甾醇,(24S)-β-甲基胆甾醇(24S)-β-methylcholestanol,24-亚甲基胆甾醇(24-methylenecholesterol),β-谷甾醇,豆甾醇,异岩藻甾醇(isfucosterol),X桐甾醇(clerosterol),24-亚甲基-25-甲基胆甾醇(24-emthylene-25-methylcholesterol),7-胆甾烯醇(lathosterol),8(14)-胆甾烯醇cholest-8(14)-enol,(24R)-α-甲基-8(14)-胆甾烯醇(24R)-α-methylcholest-8(14)-enol,(24S)-β-甲基-8(14)-胆甾烯醇(24S)-β-methylcholest-8(14)-enol,(24R)-α-乙基-8(14)-胆甾烯醇(24R)-α-ethylcholest-8(14)-enol。同属植物日本薯蓣块茎含三萜皂甙,尿囊素,胆碱(choline),17种氨基酸(比山药块茎所含的自由氨基酸缺γ-氨基丁酸)及无机化合物(比山药块茎所含的无机化合物缺镧)。又含修养降血糖活性的日本薯蓣多糖(dioscoran)A、B、C、D、E、F。
相关论述
1.李杲: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药,以其凉而能补也。亦治皮肤干燥,以此物润之。
2.《医经溯洄集》: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原,原既有滋,流岂无益。
3.《本草正》: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第其气轻性缓,非堪专任,故补脾肺必主参、术,补肾水必君茱、地,涩带浊须破故同研,固遗泄仗菟丝相济。诸丸固本丸药,亦宜捣末为糊。总之性味柔弱,但可用力佐使。
4.《药品化义》: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调肺之功,治肺虚久嗽,何其稳当。因其味甘气香,用之助脾,治脾虚腹泻,怠惰嗜卧,四肢困倦。又取其甘则补阳,以能补中益气,温养肌肉,为肺脾二脏要药。土旺生金,金盛生水,功用相仍,故六味丸中用之治肾虚腰痛,滑精梦遗,虚怯阳痿。但性缓力微,剂宜倍用。
5.《本草求真》:山药,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剂,谓其补脾益气除热。然气虽温而却平,为补脾肺之阴,是以能润皮毛、长肌肉,不似黄芪性温能补肺阳,白术苦燥能补脾阳也。且其性涩,能治遗精不禁,味甘兼咸,又能益肾强阴,故六味地黄丸用此以佐地黄。然性虽阴而滞不甚,故能渗湿以止泄泻。生捣敷痈疮,消肿硬,亦是补阴退热之意。至云补阳消肿,补气除滞,理虽可通,语涉牵混,似非正说。至入汤剂以治火虚危症,难图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缓故耳。入滋阴药中宜生用,入补脾宜炒黄用。
6.《本草经读》:山药,能补肾填精,精足则阴强、目明、耳聪。凡上品俱是寻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药,故神农另提出久服二字,可见今人每取上品之药,如此物及人参、熟地、葳蕤、阿胶、菟丝子、沙苑蒺藜之类,合为一方,以治大病,误人无算。盖病不速去,元气日伤,伤极则死。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若大病而需用此药,如五谷为养脾第一品,脾虚之人,强令食谷,即可毕补脾之能事,有是理乎!
7.《神农本草经疏证》:薯蓣,主伤中补虚羸,即补中益气力也。而《神农本草经》复言之何故,此盖当连下句读,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云者,犹云补伤中而致之虚羸,除伤中而受之寒热邪气也。夫虚必有一处为先,他处乃连类及之者。邪之所凑,虽云其气必虚,然亦有阴阳之分,五藏六府之异;薯蓣所主之虚之邪,须审定其由伤中伤气,方得无误。不然伤血及他伤亦能致虚羸、成寒热,又何别焉。《别录》所主补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正与《神农本草经》相印,惟下气、止腰痛、强阴三项为特出。至于头面游风、头风、眼眩,唐以来医家不甚用此味,故无从参其底里,然质之仲景治风气百疾,《神农本草经》除寒热邪气,亦可默会其旨矣。。
8.其他:《唐本草》:署蓣,日干捣细筛为粉,食之大美,且愈疾而补。此有两种:一者白而且佳;一者青黑,味亦不美。蜀道者尤良。《本草图经》:署预,今处处有之,以北都、四明者为佳。南中有一种生山中,根细如指,极紧实,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者。又江、湖、闽中出一种根如姜芋之类而皮紫,极有大者,一拔可重斤余,刮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于北地者耳。《植物名实图考》:狂风藤,江西赣南山中有之。赭根绿茎,蔓生柔苒。参差生叶,长柄细韧,似山药叶而长,仅有直纹数道。土人以治风疾。章炳麟:薯蓣一味,开血痹特有神效,血痹虚劳方中风气诸不足,用薯蓣丸。今云南人患脚气者,以生薯蓣切片,散布胫上,以布缠之,约一时许,胫上热痒即愈。《神农本草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别录》:主头面游风,风头(一作'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食疗本草》:治头疼,助阴力。《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亡。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本草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食物营养成分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