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

中国华南地区省级行政区

名称衍变
唐朝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唐懿宗下令将广州和交州设立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两个行政区划。岭南东道治所在广州,而岭南西道治所在则是交趾(今越南的河内)。这两个州的划分,使得今广东境内的大部分地区隶属于岭南东道,因此在后来的演变中,多被称为“广州东路”。此外,在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广南路被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其中广南东路即指的是今天的广东省。因此,广东的名称也是从这些行政区划中的“东”字或“广南东路”简称中得到解释。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据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考古发现,岭南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活动。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早期古人(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有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交往频繁。《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所以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岭南,设置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南海郡设立番禺、龙川、四会、博罗和揭阳5县,今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今海南省及今广东省西南部属象郡,今广东省西部一部分属桂林郡。岭南地区始有行政建制,这也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秦亡,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建都番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叛乱,在岭南先后设交趾刺史部、交州,辖岭南各郡县,并为合浦郡治。徐闻县设置之后,西汉武帝开辟中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为徐闻港,于之后成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部改称交州,治广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交州治迁到南海郡番禺县。
三国时,岭南为吴辖地。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从交州划出4郡另置广州,地域占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半,州治番禺。广州之名由此始。吴末甘露元年(公元265年)把桂阳郡南部属广东部分析出,成立始兴郡。省境大部属广州的南海郡(7县)、高凉郡(3县)、高兴郡(4县)、苍梧郡(东部4县),北部为荆州始兴郡(8县),西南部为交州珠崖郡(东部3县)。三国时新置县。至今仍存的,有思平(今恩平)、平夷(今新会)、始兴、尚安(今连山)、安宁(今阳江)等。
西晋将粤北的始兴郡改隶广州,交州的珠崖郡并入合浦郡。省境分属广州的南海郡(6县)、高凉郡(3县)、高兴郡(5县)、苍梧郡(共10县,属广东6县)、始兴郡(8县)以及交州的合浦郡(3县)。东晋始兴郡由广州改隶湘州(由荆州分置),广州的高兴郡并入高凉郡,苍梧郡分置晋康郡,新增东官、义安、新会、新宁诸郡。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稽含《南方草木状》,记述了广东、广西及越南的草及农作物,为最早、最全面记录广东热带地区植物的著作。
南北朝时期,南朝统治者对俚人(越族)实行“羁縻”政策,在原地大量封官,导致州、郡数猛增。增设的州、郡、县多集中在粤中、粤西、粤北地区,粤东地区设置较少。因为当时粤东农业经济没有粤西发达,交通也没有粤西方便。粤西有著名的“湘桂走廊”与中原相通。北魏孝明帝初至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15-公元524年)郦道元撰写《水经注》,书中记述了西江北江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隋文帝鉴于南北朝滥置郡县之弊,而大量合并州、郡、县,废诸郡,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省境分属广、循、潮、端、高、泷、封、合、连、崖、钦等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成郡、县二级制,省境分属南海郡,全15县。
唐代在州或郡之上设道,成道、州、县三级制设岭南道,天宝元年至乾元元年(公元742-公元758年)间,一度改州为郡,成道、郡、县三级制,广东与广西同属岭南道,道治广州为中都督府,广州都督府简称“广府”。岭南地区东西分治自此始。同时,在唐懿宗咸通元年至十三年(公元860-公元872年)段公路著有《北户录》,记岭南,尤其北回归线以南地区风土、风俗、物产甚详。唐昭宗龙纪元年至天复三年(公元889-公元903年)刘恂《岭表录异》,记岭南(以广东为主)风土人情、气候、物产等,所记详实,均为古代记述广东地理的优秀著作。
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刘龑在岭南称帝,建南汉国。南汉王朝统治期间,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在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1府4州。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
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灭南汉,置广南路。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东省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与调整。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祝安礼撰《地理指掌图》,为载有广东地区地理图记最早的版本。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方孝孺撰《南海百咏》中,也以诗歌形式记广州自然、人文状况。
元代,省境大部属江西省广东道,道治在广州:西南部属湖广省海北海南道,道治在海康,而怀集一县则属湖广省广西两江道,道治在桂林。元代新置县,现今仍存的仅宝安一县。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陈大震所著《南海志》中也记录了珠三角洲地理,且内容丰富。
明清时期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明朝,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其中,属明代新置的有顺德、从化、高明、饶平、惠来、大埔、普宁、澄海等22县。这些新置的县大多集中在粤东地区,基本形成当今县制的分布格局。万历二十四至二十五年,(公元1596-公元1597年),郭棐著《粤大记》与《岭海名胜记》,记录了广东少数民族、沿海边防、防台风港口等,并附广东沿海图与广东名胜。
清初,“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省境除怀集一县属广西省梧州府外,余属广东省,领广州府(14县)、韶州府(6县)、肇庆府(11县、1州)、惠州府(9县、1州)、潮州府(9县、1厅)、高州府(5县、1州)、雷州府(3县)、琼州府(7县、1州)、崖州直隶州(4县)、罗定直隶州(2县)、嘉应直隶州(4县)、南雄直隶州(1县)、连州直隶州(4县)、连山直隶厅、佛冈直隶厅、、赤溪直隶厅、阳江直隶厅等。并设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称“两广总督”,初驻肇庆,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移广州。清代广东省最南的辖境是南海诸岛曾母暗沙,南海诸岛属于广东省琼州府的万州管辖。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香港(时属新安县)遭受英国殖民式统治。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葡萄牙诱逼清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侵占澳门(时属香山县)。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5月,两广总督张仁骏派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海军官兵170多人,分乘伏波、广金、琛航三舰到西沙群岛勘探,测绘地图,查明岛屿有15座,并逐一命名,公告中外。
中华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广东省的名称和范围与清代相同,但将府直辖地及州、厅皆改为县,成为省、县二级制。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废府、州、厅,广东省境内设6道辖94县。1920年撤道,省县之间设督察区行政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成立广州市政治公所,广州开始以省会设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成立广州市政厅。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同年7月,改广州市政厅为广州市政府。广东省政府下设广州、北江、东江、西江、南路、海南6个行政区,每区设一行政委员,代表省政府处理该区事务。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广东省府撤退到粤北(今连州市);为适应战时需要,全省设4个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全省改设为9个区(包括沦陷区),到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复改设9个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把行政督察区分为省府直接督察区和专署行政督察区两种。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12个市县,专署行政督察区则分为11个区,共辖88个县。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被日本侵占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并在永兴岛和太平岛进行接受仪式树立纪念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设珠江、东江、西江、粤中、南路、兴梅、潮汕、琼崖等8专区和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2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和98个县,广州市为中央直辖市。1951年,将北海市划归广西。1952年,将钦州4县划归广西,广西的怀集县划归广东。1954年,广东省改由中央直接领导,原由中央直辖的广州市划归广东省管辖。1955年,钦州专区所属5县划归广东省。
1959年,广东省在永兴岛设立西沙工委和西沙办事处。1965年,北海市及合浦专区所属各县划归广西。1979年,原属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设深圳市,原属佛山地区的珠海县改设珠海市,均由省直辖。广东省直辖广州、海口、汕头、湛江、茂名、佛山、江门、深圳、珠海、韶关等10市,分设韶关、惠阳、梅县、汕头、佛山、湛江、肇庆等7地区和海南行政区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辖14市、92县、3自治县。1981年,设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行政区直接领导。
1983年以后,广东省开始实行市管县、乡镇管村的新体制。1988年,中央政府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另设海南省;同年,广东开始取消地区设置,另设18个地级市(后增加到21个地级市),全面实行地级市管县、乡镇管村体制,一直沿用至今。
1994年4月,云浮市(县级)升格为地级市。同年,中央赋予广州市、深圳市副省级城市待遇。至此,广东省辖21个地级以上市。
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三个代表〞要求。2003年4月,胡锦涛在广东考察时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2022年,广东省按照《行政区划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规定,进行行政区划变更,全省新增3个街道。
行政区划
政区
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辖21个地级市,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共1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112个镇、4个乡、7个民族乡、490个街道(共1613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省会为广州市。
重要城市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广州市还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和武广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深圳市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中国香港,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连,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全市面积1997.47平方千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润宜人,降水丰富。深圳市于1979年3月建市,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下辖9个行政区和1个新区。
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畔,南海之滨。珠海市有大小岛屿112个,海域面积5973平方千米,土地面积654平方千米,其中内陆面积364平方千米,岛屿面积290平方千米,设有香洲、拱北2个行政区,1个经济特区,12个公社。珠海市属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为22°C,全年降雨量约2000毫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珠海市珠海同时也是珠江三角洲各城市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且有“百岛之市”之称。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江、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南沙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中山市拥有中山港区、马鞍港区、小榄港区、黄圃港区、神湾港区5大港区,行政管辖面积1783.8497平方千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23.0℃。中山市还是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大湾区西岸枢纽城市与创新高地、国家自主创新型制造业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之间。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接广西,南邻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陆地最东端至饶平县大埕镇,最西端至廉江市高桥镇。东西跨度约800千米,南北跨度约600千米,岸线总长度为4114千米,已开发利用的岸线长度为1414千米,约占总长度的35%。土地总面积17.98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千米,拥有海岛1963个,总面积1513.17平方千米,在中国沿海省(区、市)中列第二位。海岸带区域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滩涂面积超2000平方千米,拥有大、小海湾510多个,优质滨海沙滩170多处,红树林106平方千米。
气候
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气候,是中国光、热和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且雨热同季。
广东省年平均气温21.8℃,年平均气温分布呈南高北低,雷州半岛南端徐闻最高(23.8℃),粤北山区连山最低(18.9℃)。月平均气温最冷的1月为13.3℃,最热的7月为28.5℃。历史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韶关,为42.0℃,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梅州,为-7.3℃。
广东省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平均降水量为1798.8毫米,最少年份为1179.6毫米,最多年份达2321.0毫米。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呈多中心分布。3个多雨中心分别是恩平-阳江、海丰和龙门-清远,其中年平均降水量海丰和恩平超过2500毫米,龙门为2167.8毫米。暴雨最频繁的是海丰,年平均暴雨日数14.1天。月平均降水量以12月最少(40.1毫米),6月最多(329.7毫米)最大日降水量640.6毫米,出现在清远。
广东省年平均日照时数自北向南增加,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1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兆~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
地质
广东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跨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大致以海南岛南湍的九所一陵水大断裂为界:广东大陆及海南岛大部属于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崖县地区及西沙群岛一带属于南海地台。广东大陆及海南岛大部属于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其演化历程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及相应的构造旋回和构造运动:下古生代期间,为属于地槽性质的活动区,其时的沉积物及岩浆活动产物组成了广东省的褶皱基础;上古生代到中生代初期,为属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台性质阶段,其沉积物构成广东省沉积盖层;中生代中期以来,即晚三叠纪晚期或早侏罗世,为进入属于活动区性质的地洼区发展阶段,其沉积物构成广东省第三构造层。广东省还经历了4个强烈的回旋地壳活动,形成了以东北-西南向断裂为主,东西向断裂为辅的断裂构造。
地形地貌
广东省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广东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面积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丹霞山金鸡岭等;沿海还有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包括其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
水文
广东省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全省河流主要以珠江流域(东、西、北江和珠江三角洲)及独流入海的韩江水系和粤东沿海、粤西沿海诸河为主,占全省面积99.81%,其次为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水系和洞庭湖水系,截至2023年,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各级干支流共614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60条)。独流入海河流52条,较大的有韩江、榕江、漠阳江、鉴江、九洲江等。河道长度超过10万千米,湖泊150多个。其中西江在广东省境内流域面积17960平方千米,北江广东省境内流域面积42930平方千米,东江广东省境内流域面积31840平方千米,珠江三角洲流域面积26820平方千米,韩江广东省境内流域面积17851平方千米,粤东诸河面积15810平方千米,鉴江及粤西诸河面积33450平方千米,洞庭湖水系湘江广东省境内面积99平方千米,鄱阳湖水系赣江广东省境内面积240平方千米。
珠江是中国第三大河,原指广州到东江口的河段,因河中有海珠岛而得名,后以之称该水系。习惯所称珠江流域系指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广大流域,跨越滇、黔、粤,桂、赣和湘等省区。由东、北、西三大江汇流而成,主要干支流总长约1.1万千米,流域总面积45.26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越南境内的1万多平方千米)。珠江流域山地丘陵占总面积94.5%,平原盆地分散,占5.5%。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珠江年均径流量为3412亿立方米,以水量而言,居中国河流的第二位,4~9月为汛期,流量占全年70%~80%,洪水多出现于夏季,下游及三角洲常有较大秋汛。年均含沙量为0.126~0.344千克/立方米,年均输沙总量约为8554万吨,其中西江约7530万吨,占总输沙量90%左右,多来自红水河。东江年均输沙量约429万吨,不及总输沙量的4%。
土壤
广东省土壤划分为人为土、铁铝土、初育土、盐碱土、半水成土、水成土6个土纲,下分水稻土、湿暖铁铝土、湿热铁铝土、石质初育土、砂质初育土、暗半水成土、淡半水成土、水成土、盐土9个亚纲,水稻土、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火山灰土、石灰土、紫色土、粗骨土、石质土、滨海砂土、南方山地草甸土、潮土、沼泽土、酸性硫酸盐土、滨海盐土等16个土类,淹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漂洗型水稻土、盐渍型水稻土、咸酸型水稻土、黄壤、黄壤性土、红壤、红壤性土、黄红壤、赤红壤、黄色赤红壤、砖红壤、黄色砖红壤、火山灰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酸性紫色土、碱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酸性粗骨土、酸性石质土、固定砂土、半固定砂土、流动砂土、山地草甸土、潮土、脱潮土、湿潮土、沼泽土、含盐酸性硫酸盐土、滨海盐土、滨海潮间盐土、滨海沼泽盐土等36个亚类,再往下分为131个土属,522个土种。
自然灾害
广东省是各种气象灾害多发省份,主要灾害有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强对流天气、雷击、高温、干旱及低温阴雨、寒露风、寒潮和冰(霜)冻等低温灾害,灾种多,灾期长,发生频率高,灾害重。同时,广东省也是中国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影响严重省份之一,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威胁严重。
2023年,广东省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灾害为主,暴雨灾害重,台风频数正常略少但强度大,阶段性、局地性气象灾害突出。赤潮、海平面变化、海岸侵蚀、咸潮入侵和海水入侵等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3亿元,死亡失踪1人。全年汛期持续时间长达219天,台风“海葵”及其残涡横扫广东省,带来罕见极端强降水,年平均最高气温达到历史第二高,年暴雨过程次数有记录以来最多,6月下旬极端强降水致清远、韶关受灾,年末迎来1978年以来12月第二强寒潮。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广东降水充沛,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主要河系为珠江的西江、东江、北江和三角洲水系以及韩江水系,其次为粤东的榕江、练江、螺河和黄岗河以及粤西的漠阳江、鉴江、九洲江和南渡河等独流入海河流。
截至2023年,广东省水资源总量1956.0亿立方米,比2022年减少12.0%,比多年平均值偏多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946.3亿立方米,比2022年减少12.1%,比多年平均值偏多6.1%;地下水资源量483.0亿立方米,比2022年减少11.6%,比多年平均值偏多7.5%。全省统计的41座大型水库和337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8.5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8.5亿立方米。
广东省地表水河川径流基本由降水补给,径流与降水的分布规律总体一致,呈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大部分水文站连续最大四个月河川径流量占全年河川径流量的50%~75%,汛期(4-9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0%~85%。从邻省流入广东省的总入境水量1368.7亿立方米,其中从广西流入1230.8亿立方米,其余从湖南、江西和福建流入。入海水量3113.3亿立方米,其中从珠江八大口门入海2302.2亿立方米,其余从韩江、粤东和粤西诸河入海。
截至2023年,广东省地表水资源量1946.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1096.0米,比2022年减少12.1%,比多年平均值偏多6.1%。大湾区地表水资源量566.0亿立方米,比2022年减少14.4%,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7%。41座大型水库和337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8.5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159.6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38.9亿立方米。
广东省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占99.6%,深层地下水占0.4%。地下水开采利用量最多的是湛江,占广东省地下水供水量的66.5%。现有划定湛江市赤坎深层地下水超采区、霞山深层地下水超采区和硇洲岛浅层地下水超采区,超采区面积401平方千米。
2023年,广东省地下水资源量483.0亿立方米,比2022年减少11.6%,比多年平均值偏多7.5%。其中,大湾区地下水资源量132.7亿立方米,比2022年减少14.4%,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0.9%。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48.5亿立方米,比2022年增加1.9%,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6%。雷州半岛、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等三大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分别为22.6亿立方米、19.8亿立方米和6.1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截至2022年,广东省土地总面积1797.57万公顷,湿地总面积为176996公顷,其中红树林地10992公顷,森林沼泽175公顷,灌丛沼泽130公顷,沼泽草地112公顷,沿海滩涂147616公顷、内陆滩涂17879公顷、沼泽地91公顷;耕地面积为1906309公顷,包括水田1369386公顷、水浇地172618公顷、旱地364304公顷;园地总面积1294017公顷,有果园1010837公顷、茶园48217公顷、橡胶园48526公顷、其他园地186437公顷;还有林地10728839公顷,其中乔木林地9667398公顷、竹林地528062公顷、灌木林地140511公顷、其他林地392868公顷;草地面积240678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23公顷、人工牧草地350公顷、其他草地240305公顷;还有城镇及工矿用地182889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60465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329102公顷。
生物多样性
广东省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常青,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处,记录分布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共1052种,野生高等植物6658种。与2012年相比,广东省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新记录增加了278种,同时,省内记录白鹭、大白鹭、苍鹭、环颈鸻、赤颈鸭、绿翅鸭、凤头潜鸭、黑腹滨鹬等鸟类的种群数量增多,超过1000只;多地野外发现中华穿山甲、亚洲黑熊、白鹤、中华鬣羚等物种活动;在韶关南雄发现百株以上野生丹霞梧桐新分布地,在南岭发现南岭叠鞘兰、南岭头蕊兰、广东兜兰、佛冈拟兰等8个新种和16个新分布物种等。近两年还监测发现有白鹤、勺嘴鹬、紫纹兜兰、丹霞兰等20多个物种在广东有新分布。
2023年,广东省记录分布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共1052种(包括哺乳纲182种、鸟纲584种、爬行纲172种、两栖纲114种),其中由林业部门主管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188种,占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种数的27.4%,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华南虎、小灵猫、东方白鹳、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鳄蜥、莽山烙铁头蛇等4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藏酋猴、猕猴、黑熊、豹猫、黄喉貂、毛冠鹿、白鹇(省鸟)、白腰杓鹬、斑头大翠鸟、斑头秋沙鸭、英德睑虎、乐东蟾蜍等146种。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46种。
截至2023年最新统计,广东省记录分布有高等植物6658种,包括苔藓植物691种、石松类和蕨类植物588种、裸子植物29种、被子植物5350种。其中林业部门主管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0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数的10%,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仙湖苏铁、水松、南方红豆杉、紫纹兜兰、广东兜兰、杜鹃红山茶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白豆杉、厚叶木莲、杜鹃兰、八角莲、光叶红豆、紫荆木等101种。
截至2023年,广东省建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地达到1361个,数量居中国首位,也是中国自然保护地建立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还建有国际重要湿地6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有红树林1.06万公顷,且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同时,广东省建立了1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4个(南岭山地、罗浮山-大桂山、莲花山、云雾山-天露山)、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7个(潮汕-南澎列岛海域、红海湾-碣石湾海域、大亚湾-大鹏湾海域、珠江口海域、镇海湾-广海湾-川山群岛-银湖湾海域、阳江湾海域、湛江雷州半岛海域)。其中,已建立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英德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曲江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
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9年10月,位于珠江口海域内伶仃岛至牛头岛之间,总面积460平方千米。管护基地位于珠海市淇澳岛,集管理、救护、科研、宣传、教学实习基地等多功能于一体,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保护区于2019年获得共青团中央颁发的全国“青年文明号”和自然资源部授予的全国十大“海洋人物”荣誉称号,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公益一类正处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资源环境科、技术研究科、科普宣教科。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是中国南部最大的山脉,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中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保护区总面积58368.4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8%以上,植被茂密,是中国东南部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保存着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原生植被垂直带。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丰富,有野生脊椎动物622种,其中,兽类98种,鸟类316种,爬行类99种,两栖类44种,硬骨鱼类65种;已鉴定记录昆虫3195种,其中蝶类529种,蛾类2082种,鞘翅目昆虫584种。陆栖脊椎动物包括中国特有种4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1种,分别为熊猴、云豹、豹、华南虎、林麝、梅花鹿、黑麂、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蟒蛇和金斑喙凤蝶,国家Ⅱ级保护动物65种,省级保护动物26种。保护区有高等植物3890种,其中维管植物3539种,包括蕨类植物363种,裸子植物19种,被子植物3157种。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分别是南方红豆杉、伯乐树和莼菜,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9种。同时,也是广东省最大的物种基因库。
矿产资源
广东省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是中国具有丰富矿产资源的省份之一,有“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之乡”称号。分布有南岭成矿带、武夷成矿带和桂东-粤西成矿带等3条重点成矿区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禀赋居中国中等水平。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分布区域相对集中。
截2022年底,广东省发现矿产151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05种,矿产地2988处。查明资源储量排名位居中国前10名的矿种69种,主要有稀土、铌、钽、锆、油页岩、高岭土、玻璃用砂、锡、银、硫铁矿、铅、锌、钨等矿种。其矿产资源分布区域也相对集中。铅、锌、铜、钨、锡、钼等有色金属以及铁、锰等黑色金属主要分布在韶关、河源、梅州、肇庆、茂名等市;金、银等贵金属以及铌、钽等稀有金属主要分布在肇庆、茂名、佛山、惠州等市;稀土矿产地和稀土资源潜力区主要分布在韶关、清远、肇庆、河源、梅州、揭阳等市;优质高岭土、油页岩等主要分布在湛江、茂名等市;地热、矿泉水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广东省的有色金属、稀有稀土金属及建材非金属等矿产也具有较好的资源开发潜力。铅、锌、钨、锡、稀土、硫铁矿、高岭土、水泥用灰岩、建筑用花岗岩、玻璃用砂、地热、矿泉水等为省内优势矿产,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基础。煤、陆域石油及天然气等能源矿产以及铁、铝、磷等矿产资源成矿地质条件较差,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潜力有限。
海洋资源
广东省海域辽阔,滩涂广布,陆架宽广,港湾优良,岛礁众多,海洋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至2022年底,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千米,是陆域面积的2.3倍。大陆海岸线长4084.48千米,居中国首位。拥有海岛1963个,其中90%以上的海岛为无居民海岛,面积小于500平方米的海岛占50%以上。沿海港湾众多,适宜建港的有200多个,滨海湿地面积1.02万平方千米,红树林面积1.06万公顷。海洋生物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生物828种、游泳生物1297种、鱼类1200多种。南海可开采石油储量5.8亿吨、天然气6000亿立方米,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资源储量15万亿立方米。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127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万人,连续18年蝉联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583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42%,比上年末提高0.63个百分性别看,常住人口中男性为6689万人,占比52.64%;女性6017万人,占比47.36%。全年出生人口103万人,出生率8.12‰;死亡人口68万人,死亡率5.36‰;自然增长人口35万人,自然增长率2.76‰。从年龄构成看,0-15岁人口2437万人,占比19.18%;16-59岁人口8460万人,占比66.58%;60岁及以上1809万人,占比14.24%。
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新出生人口113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10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一,广东也因此成为去年全国唯一一个出生人口超百万省份,新出生人口数占全国新出生人口数的11.8%。自此,广东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
民族
广东省是56个民族成份齐全的省份。汉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98.16%。少数民族人口200万人。世居少数民族有壮、瑶、畲、回、满族。
截至2022年末,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441.71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49%。少数民族户籍人口118.93万人,世居少数民族有壮、瑶、畲、回、满族。壮族主要分布在连山、怀集、廉江、信宜、化州、罗定等县(自治县、市);瑶族主要分布在连南、连山、连州、阳山、英德、乳源、乐昌、仁化、曲江、始兴、翁源、龙门、阳春等县(自治县、市、区);畲族主要分布在乳源、南雄、始兴、增城、和平、连平、龙川、东源、丰顺、饶平、潮安、海丰、惠东、博罗等县(自治县、市、区);回族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肇庆、汕头、佛山、东莞等市;满族主要分布在广州市。改革开放后,因人才流动、婚姻、务工经商等迁移或暂住广东省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非户籍人口)322.78万人,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全省有县级范围(含县级)以上少数民族社会团体24个,并设立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3个自治县和连州市瑶安瑶族乡、连州市三水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阳山县秤架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7个民族乡。
语言
广东省语言状况较复杂,除粤北、粤东有少数民族语言瑶语、壮语、畲语及粤北不知名的土语,主要流行粤、客、闽三大汉语方言。除此之外,广东省境内使用人口较多、语言面貌特殊的汉语方言是“粤北土话”。粤北土话是分布在广东省北部地区的一群归属未明的汉语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称之为“韶州土话”。粤北土话大多与客家方言呈穿插交错状分布。
粤方言又称粤语、白话等,以广州话为代表。广东省以粤方言为主的地区分布在粤中和粤西南,包括广州市、佛山市、肇庆市、云浮市、东莞市、中山市、珠海市、江门市、阳江市、茂名市,粤方言大约居半的地区有清远市、深圳市、湛江市,粤方言仅占部分的有韶关市、惠州市。此外,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以粤方言为主要语言。
广东省是客话最重要的流行地,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地区在粤北和粤东,包括梅州市、河源市、韶关市、惠州市;与上述地区交接的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清远市、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也有部分地区使用客家方言(清远市尤其多);其他地区完全没有客家村落的县(市、区)很少,都有或多或少的客家方言岛。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和客家人的重要标志。
广东闽语属闽方言闽南一支,包括潮汕话、雷州话以及闽南方言岛。闽方言潮汕话俗称为“潮州话”或“潮语”,雷州话俗称“雷话”或“黎话”,而西江、北江、东江沿岸的不少闽南方言岛称为“连滩声”。广东省的闽方言主要分为粤东的“潮汕片”和粤西的“雷州片”。广东省的闽方言区分为粤东粤西两大片。粤东闽语称为潮汕方言,旧称潮州话。建国前以潮州府城话为标准。建国后,汕头市区话逐步取代了潮州府城话而成为潮汕方言的标准话。至90年代,汕头电视、广播都使用汕头市区话播音。粤东闽语分布于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及所辖各市县,人口约1450万人。粤西闽语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茂名阳江市部分县、镇。其中雷州半岛徐闻、雷州、遂溪及湛江市麻章区、廉江市部分乡镇通行的闽语称为雷州话,当地也称黎话;茂名市茂南区、电白县和吴川、阳西部分乡镇的闽语称海话。粤西闽语以旧雷州府所在地雷城话为标准。全片人口约450万人。除粤东、粤西两大片外,广东省内还有一些闽方言岛,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山闽方言岛,在中山市的沙溪、大涌、南萌三乡镇,在中山粤语的包围之中,大约有7万多人。此外,在广州市白云区的竹料镇,在属于客方言区的惠东县吉隆、稔山等镇,博罗县的龙溪、义和等乡镇和罗阳、仍图、泰美、观音阁等乡镇的一些村,龙门县左潭镇的一些村,清远市英德县浛光镇的一些村,肇庆市郁南县东坝镇的一些村也讲闽语。这些方言小岛的人口总共约有7万多人,与中山闽方言岛合起来约有15万人左右。
宗教信仰
广东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齐全的省份。截至2022年末,全省登记宗教活动场所3108处,其中佛教1682处、道教247处、伊斯兰教10处、天主教378处、基督教791处。宗教活动场所中寺观教堂2086处、固定处所1022处。认定备案宗教教职人员6677人,其中在广东省认定备案的宗教教职人员6483人,外省认定备案在广东省从事宗教活动的教职人员194人,包括佛教4052人、道教1237人、伊斯兰教34人、天主教203人、基督教1151人。还有宗教社会团体265个,其中全省性宗教团体7个、地市级范围宗教团体103个、县级范围宗教团体155个。宗教院校3所:广东佛学院,2011年7月设立,下设曹溪佛学院、尼众佛学院、岭东佛学院、云门佛学院4所分院;广东道教学院,2017年9月设立;基督教广东协和神学院,1986年复办。
岭南宗教文化
岭南为外来宗教入传中国的第一站,同时又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岭南地区成为全国外来宗教势力最为强盛的地区之一。由于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包括宗教在内的外国文化得以最早进入岭南。交广海路则是佛教入传中国最早的途径之一(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佛教由交广海路传入中国较从西域陆路传入中国的时间更早),且影响更大。东汉末年,岭南的佛教已经相当兴盛。六朝时期,就有不少来自外国的僧人进入岭南后,又转而北上建康等地传教,其中见诸文字记载、较为着名的就有昙摩耶舍、求那罗跋陀、达摩、真谛等;至唐代;又有南天竺国密宗僧金刚智携徒不空由海路经广州北上洛阳传播密宗。天主教也是首先进入岭南,通过岭南向中国北方广为传播。第一个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教士利玛窦,就是先在岭南活动,然后北上传教的。
至清代及民国时期,广东的天主教、基督教势力,与河北、山东、上海等地同居于全国的前列,而基督教教派之多,更是他省无法相比。其中信义宗,广东的信徒人数居全国之首;浸礼宗,占全国信徒的六分之一;未分宗派的各教会,教徒人数以广东最多。
政治
经济
综述
广东省是经济大省和外贸大省,也是中国的南大门,处在南海航运枢纽位置上。清代,广州便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广东省成为引进西方经济的窗口。自1989年起,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居中国第一位,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中国的1/8,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中国第一。广东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
截至2023年,中国超126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中,广东省GDP占到10.8%,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继续稳居中国第一,有超过13万家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占中国比重超两成。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9年位居中国第一,占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7.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均居中国首位;全省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2023年还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35673.16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40.70亿元,增长4.8%,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4%;第二产业增加值54437.26亿元,增长4.8%,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0.0%;第三产业增加值75695.21亿元,增长4.7%,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5.6%。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1:40.1:55.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698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182美元),增长4.7%。
2024年,广东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474元。
2025年1月15日,在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预计广东GDP突破14万亿元、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增长9.8% ,总量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约7.4万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万亿元,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旅游总收入突破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经营主体净增98万户、突破1900万户,其中企业超830万户,总量均居全国第一。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城镇新增就业超143万人、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10万人年度任务。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41633.8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7.03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54365.47亿元,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81431.31亿元,增长2.8%。
第一产业
截至2023年,广东省第一产业增加值5540.70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92万亿元,同比增长5.0%。早稻播种面积3344.26万亩,与上年持平;糖蔗播种面积183.93万亩,下降2.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543.15万亩,增长1.9%;蔬菜播种面积2180.59万亩,增长1.8%;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11.67万亩,增长8.7%。粮食产量1285.19万吨,其中,夏粮产量、早稻产量分别增长3.0%、1.8%;糖蔗产量1087.43万吨,下降1.8%;油料作物产量121.01万吨,增长3.1%;蔬菜产量4099.33万吨,增长2.5%;园林水果产量2001.98万吨,增长5.6%,茶叶产量17.89万吨,增长11.2%,中草药产量增长6.1%,猪肉产量增长6.5%,禽肉产量增长2.7%,禽蛋产量增长5.7%。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98.91万吨,比上年增长4.9%。其中,猪肉产量298.00万吨,增长6.5%;禽肉产量194.54万吨,增长2.7%。年末生猪存栏2049.20万头,下降6.7%;生猪出栏3794.01万头,增长8.5%。全年水产品产量923.85万吨,比上年增长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