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鹿岛,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广鹿岛柳条村,长山群岛西部海域。长10.1千米,宽2.68千米,海岸线长40.2千米,陆域面积26.39平方千米;最高点位于南台山,海拔251.6米。广鹿岛东北距大长山岛26千米,北与大连金州区相望,距大陆地最近12.4千米。它既是长海县距大陆最近的海岛,也是长海县境内的第一大岛,素有“大连门户”之称。行政上隶属于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广鹿乡,为广鹿乡政府的驻地岛。
位置境域
广鹿岛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柳条村,长山群岛西部海域,地理坐标为北纬39°09.7',东经122°19.9'。长10.1千米,宽2.68千米,海岸线长40.2千米,陆域面积26.39平方千米;广鹿岛东北距大长山岛26千米,北与大连金州区相望,距大陆地最近12.4千米。
地理环境
气候
广鹿岛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由于岛群四面环海,北临大陆,南接辽阔海洋,故常受大陆气团和海洋气流的影响,其气候既有大陆气候特征,又兼具海洋气候特征,有“夏不酷热、冬少严寒,春迟秋晚、季节拖后,风大频率高、雾多浓度大”的特点。广鹿岛历年平均气温为10.2℃,最高年份为11.7℃(2007年),最低年份为8.5℃(1969年)。历年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7.6℃;8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3.8℃;2~8月气温逐月上升,递增幅度以4~6月偏大,平均每月上升4.4℃~5.4℃;9月至翌年1月气温逐月下降,降温幅度以10~12月偏大,平均每月降7.2℃~8.3℃。多年来岛群气温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以冬季增温尤为明显。
地质地貌
广鹿岛在地质构造上位于中朝台地胶辽台降的复州台陷次级单元长海凸起部,新生代以来,受胶辽台隆影响,呈间歇性及差异性抬升持续隆起之势。海岛基底由太古代,元古代片麻岩,板岩、千枚岩构成,缺失第三纪,第四纪仅零星分布在太平湾沿岸,其发育时期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岛陆岩石以下元古界辽河群浪子山组分布范围广、出露面积大,主要岩性为绢云母片岩、石榴二云片岩夹薄层石英岩、大理岩扁豆体。岛东南边缘主婴分布太古界鞍山群董家沟组,岩性主要为糜棱岩化黑云片麻岩,糜棱岩化角闪片岩夹磁铁石英岩扁豆体、长英质(花岗质)片麻岩、白云母浅粒岩、变粒岩、角闪黑云片岩等。岛东南端及柳条湖湾口外西南沿岸出露的主要为董家沟组一段,主要为黑色中厚层-厚层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黑云变粒岩,浅粒岩;在其西北侧为董家沟组二段,岩性为灰色中厚层-厚层黑云斜长片麻岩夹白色白云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及灰白色浅粒岩。广鹿岛北部的多落母至北小圈、西南部的南台山和老铁山分布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钓鱼台组,主要为灰褂色铁质胶结石英杂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细砾岩、灰白色中-厚层石英岩夹板岩。因遭受轻微的区域变质作用,普逾具有塑性变形特征,并以角度不整合覆于辽河群浪子山组和鞍山群董家沟组之上。在广鹿岛东北部、多落母等处有花岗岩侵人体分布,受北东向构造控制,花岗岩侵人体以枝状侵入鞍山群董家沟组、青白口系钓鱼台组围岩,岩石类型以似斑状花岗岩为主。该花岗岩风化面呈灰白色、褐黄色,新鲜面灰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岩体表层经受了较强的风化作用。
广鹿岛地势自南向北逐渐平缓,吴家屯以北、王家屯以西地势平坦开阔,是重要的农用地,在小三官庙至南岸以西为冲海积平原。海岛南部和东部海岸多陡崖,岩壁直立,近岸水深变化较大,西北端礁体与葫芦岛相连。海岛地貌类型为侵蚀和堆积两大类型。
地质灾害
据大连地区地震资料年表记载,近年长山群岛曾发生过里氏2.5级以下地震18次。广鹿岛海区靠近辽宁大陆,而辽宁位于华北地震区,属于中等活动水平的震区,呲邻大陆的地震对广鹿岛也产生过影响。据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年)12月地震,震声如雷,自西北方向来,继则屋宇震动良久,有坍塌者,人皆露宿,翌年正乃止。1975年2月4日海城、营11发生7.3级地震,广鹿岛地震裂度为V度;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广鹿岛地震裂度则为Ⅴ~Ⅵ度。
广鹿岛重力滑坡主要分布在码头东侧、东金厂、多落母西端南北两侧以及广鹿山岛,其岩休多受断裂切割,坡面大于30°,甚至出现悬崖,其岩性以节理发育的石英岩、板岩、黑云片岩为主,在突发性外力尤其雨水及海水激浪的诱发下,发生倒石堆、碎石层等,其破碎岩崩体高度可达1~2米。
岛屿山坡地多已开垦为耕地,农田、菜地、果园连片。在雨水的作用下,砂土沿冲沟倾泻而下,水土流失较重,岛上多处可见泥石混杂物。
资源状况
自然资源
广鹿岛及周围的格仙岛、瓜皮岛、洪子东岛、葫芦岛各类土壤是在地势、母质、河流等多种因素和生物的长期作用下,由坚硬岩石发生质变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广鹿岛山势陡峻,地表起伏大,母岩差异性强、河沟发育、海湾多,故土壤类型较多月垂直分布显著,存在依地势而环岛分布趋势。广鹿岛共发育4个土类、6个亚类、13个土属,在6个土壤亚类中,棕壤(亚类)面积为625公顷,棕壤性土为1597公顷、草甸棕壤445公顷、草甸土(亚类)75公顷、海滨风沙土43公顷。
广鹿岛植物区系成分、种类绝大部分属于华北植物区系,其植被区划同长山岛群。各类群落中建群种有20余种,以分布于100~300米丘陵的松属种类最多,壳斗科居次,此外,尚有一些豆科、禾本科、无患子科等种类的植物。广鹿岛植被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丛、木本裁培植被和草本裁培植被6个植被型、20个群系。岛上树种主要有黑松,赤松、油松、刺槐、白榆、麻栎、槲树、栗树、花曲柳、核桃楸、臭椿、香椿、核桃、崖椒(山花椒)、酸枣、紫穗槐(棉槐)、胡枝子、短梗胡枝子、细叶胡枝子、多花胡枝子、叶底珠、盐肤木、小叶鼠李、荆条、榛、黄榆和山葡萄等。
野生淡水鱼类有宽鳍鳅、青鳉、麦穗鱼、白漂子、子陵栉鰕虎鱼、鲫鱼和泥鳅等,此外还有从岛外引进的鲤鱼、草鱼和白鲢等养殖鱼类;两栖动物有大蟾蜍、东北雨蛙、黑斑蛙、金线蛙和北方窄口蛙;爬行动物有蜥蜴、虎斑游蛇和枕纹锦蛇;常见鸟类有树麻雀(麻雀)、喜鹊、家燕(燕子)和普通燕鸥等;小型兽类有黄鼬、刺猬、褐家鼠、小家鼠、黑线鼠、黑线姬鼠、蝙蝠等;昆虫类有蜻蜓、蚂蚁、红蜘蛛、蚜虫、食心虫、金龟子、蝉、蚂蚱、螳螂、蝼蛄、蝎子、蟑螂、玉米螟、牛虻、萤火虫、蝈蝈、蚰蜓、苍蝇、蚊子等;此外,还有牛、马、骡、驴、羊、猪、狗、猫、兔、狐狸、貂、鸡、鸭、鹅、家鸽等动物。
2008年,广鹿乡土地面积总计3943公顷,其中林地862公顷,占21.9%;疏林地56公顷,占1.4%;果树地62公顷,占1.6%;草地321公顷,占8.1%;居民用地246公顷,占6.2%;工矿用地1公顷,交通用地46公顷,共占1.2%;水域占地831公顷,占21.1%;特殊用地24公顷,占0.6%:未利用地373公顷,占9.5%;耕地1120公顷,占28.4%;其中平坦土地466公顷,坡地635公顷,菜地16公顷,水田3公顷中。在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中,耕地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林地,而工矿、交通用地相对较少。
广鹿岛是长山群岛中淡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海岛,岛上淡水资源主要来自雨水和地下水。岛上最大的水源地为位于南台山村西海边的老铁山水库,该水库于1973年动工修建,1975年建成,此后又多次维修。水库坝长45米、坝高32米,库深32米,积雨面积为1平方千米,储水量可达11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40公顷。岛上分布有沙尖河、鸭沟河、吴屯河、塘洼河和南台河等六条河流,流域总长度5100米,流域面积总计7.85平方千米,其中沙尖河较大,该河流域长度和流域面积均为广鹿岛之最,分别为1910米和3.2平方千米。广鹿岛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修建方塘,以储存地下水和雨水。至2013年,岛上一次可灌溉30亩以上土地的方塘有17个,储水量为107620立方米,年出水量334600立方米,灌溉土地面积总体为113公顷,其中,最大的为位于塘洼村吴屯南的吴家方塘。该方塘1971年兴建,1976年建成,系石砌墙坝,坝长100米、宽100米、深4米,正常水位2.5米。储水量为4万立方米,年出水量1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为27公顷。受岛上地质地貌条件的控制,海岛浅井较少,水位23米,钻孔涌水量25吨/日,单井涌水量5~10吨/日,最大涌水量达30吨/日。降水人渗量每年约214万立方米,开采系数按0.30计算,则可开发地下水资源量为64.2万立方米。到2008年,岛上水井有201口,其中饮水井124口、农用淄溉井77口。
岛上矿产资源主要有大理石、硅石、砂砾石、花岗岩、黏土和少量金砂。大理石矿主要分布于阎家沟以西及其北部和潘家沟南侧。矿体赋存于浪子山组中部,星大型扁豆体,控制矿体长400米、宽695米。分布面积约为2.78万平方米,理论成矿率为62.84%,估算储量可达400万立方米,已被开采。硅石矿主要分布在南台山——老铁山一带,矿体赋存于青白口系钓负台组和震旦系桥头组,矿体呈,层状分布,长2000多米、厚500多米。地质储量相对较大,硅石质量达到一定的工业要求。砂砾石主要分布于河床(河漫滩)和沿海堆积阶地,前者分布不连续,厚度变化大,质量欠佳,利用范围有限;后者分布在广鹿岛北海,是岛上砂、砾石的主要来源。砾石矿长3000米、宽300米、延深5米以上。砾石色纯白,似球状,品质极佳。金印化点仅见于广鹿岛西南约5下米的海边老铁山主峰的东侧一级海蚀阶地上,属构造破碎蚀变型,位于钓鱼台组,破碎蚀变带长约100米、宽约20米,其中挤压强烈部位宽近1.5米,金的品位变化较大,含金量一般为0.11~0.86千克/吨,最高为9.37千克/吨,但因矿化范围狭小,品位变化较大,不具工业开采价值。此外岛上还有少量花岗岩和黏上。
旅游资源
广鹿岛民俗展览馆位于广鹿岛镇沙尖村,是对原沙尖小学的原址进行翻新改造的,它于2019年7月18日正式建成开馆,占地面积8070平方米,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共3层。馆内有向社会征集的陈列品700余件,通过实物、模型、照片、版图等形式进行生动而客观地展示。陈列品从“淳朴生活”、“手工营生”、“沧海弄潮”等版块从不同侧面集中反映了海岛人民在不同时期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民俗、民风、民情和历史风貌。2021年6月,广鹿岛镇又在馆内增设了广鹿岛历史厅,进一步完善了广鹿岛的历史文化,丰富了馆内藏品和内容,并使其成为长海县的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马祖庙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后几经修缮。庙内供奉马祖像及童男童女和天、地、水三官。每逢马祖庙会,辽南民众争相进岛祭拜,马祖庙内香火不断,每年进香游览者万余人。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六,信男信女们纷纷登岛上庙,烧香祈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鱼虾满仓,人丁兴旺。
仙女湖位于广鹿岛老铁山景区内的高山峡谷中,湖水水质清澈,系长海县境内最大的山地型淡水湖。传说古时天上王母第七位公主常来这峡谷湖中游嬉洗浴,与一位牛郎相爱,并结亲生子,后被押回天宫,人们遂称这潭碧水为“仙女湖”。20世纪70年代兴修水利时拦坝蓄水,成为水库。湖的上游两条峡谷中的长流水汇入湖中,湖东西宽200米、南北长520米,最深处为30米,湖容量达112万立方米。仙女湖与外海只一岸之隔,每逢天文大潮,外海波涛汹涌,湖内水静无波,形成“山里湖水山外海”的景观。
月亮湾浴场位于广鹿岛中部,距广鹿岛柳条码头2.5千米。浴场沿岸为水泥刚性路面环岛公路,交通便利。景区西部三面靠山,东向大海,海岸线长1200余米,滩涂和沿海面积达20多公顷,海湾如月,故名“月亮湾”。浴场水质清澈见底,沙滩细软,向海里延伸200余米。此处海岸背靠青山,面朝东南,海湾中有险石岩礁,是境内适宜的“冲浪”海域。以海水、滩涂为主调,是游泳、划船、沙浴、阳光浴、森林浴、赶海、赏月、听涛、爬山等多种形式旅游度假的天然海滨浴场。
彩虹滩浴场位于广鹿岛沙尖村北海边。浴场西、北两面是海,陆地尖状凸出,有一块呈三角形的沙洲,系海浪淤积形成的伸入海中的尖状沙积平地,故名“沙尖嘴”。南北浅滩海域水清滩平,沙质细软,沙滩宽约100米,长约3000米,是天然的海水浴场。每当晚霞映照、海天交相辉映之时,常有道道彩虹形成于天水之间,故名“彩虹滩”。彩虹滩的西北角是一个伸向大海500多米的护沙防浪堤,又称为彩虹桥,现已成为游客和海岛居民的重要网红打卡地。
广鹿岛
老铁山旅游景区陆域面积215.8公顷,海域面积200公顷,景区四面环山、三面临海,由16个主要游览景点构成,主体为两山一湖一庙,是集历史古迹、自然风光、人文美景和休闲与度假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老铁山旅游景区在2023年被评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也是东北亚大陆候鸟南北迁徙路线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被称为“老铁山鸟栈”,每年有上千万只候鸟经此迁徙。
柳条湾环海公园景区位于广鹿岛集镇中心街十字交叉口西南角。公园背靠乡中心街道,在大海与公园之间筑起一道自东向西长约200余米的防波堤,占地34000平方米的绿化风景带式的环海公园,以“海洋文化”为设计主题,以大自然生态绿色为基调,栽植了多种花木,建有太极广场及假山、仿木长廊等多处小品,彩砖铺路,成为集健身、游乐、欣赏、小憩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海岛景区。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研究人员在贝丘遗址(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剩馀抛弃的贝壳为特征)中发现了大量鹿骨堆积,印证了岛上居民们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唐朝时更有饲养贡鹿的记载,现也能在岛上偶遇梅花鹿;广鹿岛便因此而得名。
海岛历史
主要遗址
小珠山遗址位于广鹿岛中部吴屯西的小珠山东坡,距今6500年(亦有资料记载为距今7000年)左右,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聚落,系大连地区新石器时代(距今4000年前~7000年前)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该遗址南连丘陵台地,东临长寺山,西靠老虎山,南北走向,长100米,东西宽50米。遗址先后被大连市、辽宁省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立为重点考古项目。1978年以来,大连市、辽宁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考古单位多次到此地发掘。2008年该遗址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确认为“由东北地区土著文化授受外来文化
吴家村遗址位于广鹿岛中部吴屯东丘陵台地上,距今50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原始人聚落,发现于1973年。因遗址处原为吴家生产大队(村委会)所在地,故以吴家村命名。遗址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00米,距小珠山遗址直线距离为300~400米。1978年,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和长海县博物馆曾经对此遗址进行小规模调查和试掘。2006年5月至8月初、2008年4~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进行了发掘。吴家村遗址作为典型的贝丘遗址,文化层也是以贝壳堆积而成,分布范围较大。遗址的主体年代相当于小珠山遗址的中段,其延续使用的时间比较长,最晚已经到了辽金时期。主要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灶址、柱洞等遗迹现象和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人工制品。同时,还发现了保存较好的辽金时期房址一-座完整的石砌的火炕遗迹。它是目前辽东半岛辽金时期保存最完整、结构最清楚的火炕遗存,1979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蛎碴岗遗址位于广鹿岛西南的沙尖村王屯场院西北200米的南台山北坡,距今40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原始人聚落,遗址保护面积为5000平方米。1973年,旅大市文物队普查时发现了该遗址,并采集部分陶、骨、石器等。1978年10月,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考占队会同县文化馆专业人员对该遗址进行首次小规模发掘,发掘面积共116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贝器、陶器。石器主要为磨制,石料为辉绿岩、角闪岩、蛇纹岩等;器形有斧、锛、矛、镞、砥石等。骨、牙、贝器有骨锥、骨钓针、鱼骨饰、牙器、蚌刀、蚶饰、帽贝饰等。陶器以夹砂黑褐陶为主,夹砂红褐陶次之,还有少量夹砂红陶,泥制磨光黑陶和灰陶,多为手制;纹饰主要为划纹、乳点和少量弦纹及其复合纹,还有刺点纹、镂孔及鱼脊骨状的附加堆纹,黑陶多为素面;器形以折沿和卷沿罐为主。另有鼎、环足器、三足杯等。从出土遗物看,与小珠山遗址上层文化类型相似,应属于同一时期。
朱家屯遗址位于广鹿乡塘洼村朱家屯东海岸,系新石器时代至两汉时期的遗址,距今最早4000年左右,年代为新石器,战国至西汉三个时代,其中有两汉时期海防土城一座,总面积1万平方米。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曾到此调查。1949年后,考古队多次对该遗址进行勘查。该遗址地表因多年耕种,遭到破坏,但下部保存完好。遗址分为上、下两层,采集有灰色绳纹陶器残片等文物标本,经鉴定下层为新石器时代。该遗址内出土的文物,对研究大连地区同时期及彩陶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1962年10月29日,该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6月7日,旅大市革命委员会公布该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处有两尊石碑,分别称为县碑和市碑。
南窑遗址位于沙尖村王屯西南、南台山北坡的台地上,是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聚落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遗址南北宽为15米、东西长约80米,海拔40米。据当地群众说,当年社员在修梯田翻土时,挖出被火烧过的房址红烧土块,误认为是窑址,故将这一带称为“南窑”。发现之初可从耕地拣拾到新石器和青铜时期的各式陶片。1978年10~11月对此遗址进行挖掘,发掘一座房址已经暴露在梯田田埂上。考古专家认为,此聚落系原始社会遗址,其管理方式应为家族、亲情、自由式管理,属原始的管理雏形——聚落。2008年4月,《广鹿乡志》编辑到此遗址调查,看到该遗址仍有大量红烧土块被弃于庄稼地边,在紧靠庄稼地埂下的山沟里,也有不少红烧土。这些红烧土、房址及遗物,是居住在广鹿岛的原始先民刀耕火种场景的见证。
文化活动
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六,马祖文化旅游节都会在长海县广鹿岛镇举行。马祖是中国北方沿海特别是长海地区渔民的“守护神”,相传农历六月十六是马祖的生日,每到这天,辽东半岛及长海诸岛的渔民及游客纷至沓来,在老铁山景区马祖庙前虔诚祭拜,祈求未来一年风调雨顺。
海参采捕文化节是广鹿岛镇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全面展示了广鹿岛镇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创新成果。广鹿岛镇充分发挥海参产业资源优势,成立了海参养殖协会,并与部分大连海参行业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实现了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广鹿岛海参优质品牌。
2023年7月2日上午7点,由大连市体育局、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和长海县人民政府主办、长海长山群岛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23大连广鹿岛山地马拉松赛,在广鹿岛鸣枪开跑。本次比赛分全程组、半程组、体验组三个组别。全程组线路长42千米,半程组线路长21千米。为了让更多的外地旅客参与到赛事之中,赛事方还特别设置了体验组,让游客在体验马拉松精神同时,亲身感受广鹿岛的人文风景。
社会生活
生产生活
广鹿岛原本属于长海县比较贫困的海岛,虽然全乡有大约5000公顷适宜浮筏养殖的海域,但多数农民依然靠种植业实现自给自足。2000年以来,为了摆脱贫困和落后,广鹿乡政府借鉴獐子岛等其他海岛发展的先进经验,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以海洋渔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全乡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教育、科技水平得到较快发展。在全乡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广鹿乡分别于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进人辽宁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行列,获2006~2007年大连市文明乡镇标兵、2008~2009年度辽宁省文明村镇的称号。
农林业
广鹿岛土质肥沃,淡水资源充足,是长海县众多岛屿中淡水最多的岛的,其农耕条件较为优越,占有“长山粮仓”之说。旧时,农业是广鹿岛的主要产业之一,农业收入高于海洋捕捞业。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对农业投人的不断加大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收人不断提高,至1978年,农业收入达334.6万元,成为全乡国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位居全乡各业之首。改革经营体制后,广鹿乡逐渐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全乡粮豆总产量不断增加。1978年,全公社粮豆总产量达3755吨。自1993年以后,玉米老品种全部淘汰,推广普及玉米新品种14个、大豆新品种7个、蔬菜品种37个,推行覆膜花生、覆膜西瓜、覆膜土豆、覆膜玉米等新技术23项,建塑料大棚27个,发展农业示范基地5个、农业示范面积37公顷。全乡有7个单位、110人领取了“绿色证书”。
广鹿岛林木种植始于20世纪初。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本侵占广鹿岛后,曾在吴家村尖家屯建起约0.5公顷的苗圃培育苗木。1950年,广鹿区政府组织发动群众上山采集树种;1951年,全区种树42400棵。1957年,开展“海防林植树活动”,其时营造海防林50公顷、植树15000棵。1958年,从外地引进板栗、大枣等树种,培育树苗10000余株,并进行栽植。“文革”期间,育苗生产停止,苗圃改为菜地。1974年,培育树苗得到恢复,其范固扩大到各个大队,全公社用于培育树苗的土地约2公顷,有苗种885千克。1979年以来,海岛林业发展速度较快,同时,对不宜耕种、坡度较大、粮食收成低的地块以及开荒造地占用的宜林地带,予以退耕还林。1984年,岛上从外地引进黑松苗15万株。1995年,全乡参加植树人数达4380人次,植树面积达约867公顷,育苗1公顷。1999年,引进高产板栗4000株。2000年后,引进各类苗木80万株。1998~2008年,岛上的植树造林向高层次迈进,以“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为目标,开展“花园式单位”、“园林式村庄”建设。
海洋产业
海洋捕捞业是广鹿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20世纪初叶,海洋捕捞业仅占全岛(含瓜皮岛、格仙岛)总收入的10%。1949年,广鹿岛总收入40.8万元,其中海洋捕捞业为10.5万元。1958年,广鹿公社总收入114.7万元,其中海洋捕捞业收入62.3万元。70年代,随着海洋捕捞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全面实现渔船动力机械化及导航、通信、探鱼仪器化,捕捞总收人有了大幅度增长。1981年,广鹿公社首次购置了两艘136千瓦钢壳渔轮,捕捞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还拉动了水产品加工业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由于渔业资源的锐减,广鹿乡开始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但海洋捕捞业仍为广鹿乡的一大支柱产业,1990~1995年,海洋捕捞业产值为2100万~3400万元;1996年,产权制度改革后,海洋捕捞业产值上升到4330万元。1989~1999年的11年间,海洋捕捞业产值始终位列全乡产业之首。2000年以后,面对中、日、韩渔业协定的实施和渔业资源衰减的严峻形势,广鹿乡开始重视合理开发沿岸渔业资源。2000~2007年,海洋捕捞产业为6700万~8000万元,呈缓慢小幅度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1.09亿元。2008年,全乡从事海洋捕捞的大小渔船共246艘,总功率为6810千瓦,总吨位为3820吨。在渔船总数中,近海捕捞渔船29.4~294千瓦钢壳渔轮共有74艘,沿岸捕捞的渔船共162只,海洋捕捞从业劳动力共840人,捕捞水产品总量为24564吨。
广鹿岛的海水养殖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为了改变单一海洋捕捞的局面,在长海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广鹿公社开始发展海水养殖业。1959年春天,公社在庙东湾放养海带533台筏,单台产量0.34吨(淡干),海带养殖获得成功。1960年开始大规模养殖,共放养海带800台筏,单台产量0.4吨(淡干),总产量350吨(干品)。1961-1965年,由于海带菜长势不好、产品质量下降和经营管理混乱等原因,导致1963年,1964年两年亏损,海带养殖台筏规模大幅下降,到1964年下降为350台。1965年,经公社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养殖场停产。1967年放养海带300台筏,获总产量141吨(干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恢复了海带放养台筏并逐年增加养殖规模,至1980年,放养海带3692台,总产量1965吨(干品)。1983年后,由于海带长势不好,产品市场销路不畅,终止了海带养殖生产。除了养殖海带外,还不断增加贻贝、栉孔扇贝、牡蛎等新的养殖品种。1971年试养贻贝40台,取得成功;1983年,开始栉孔扇贝浮筏试养,取得成功;1984年,广鹿乡从金县大孤山引进4万千克大连湾牡蛎苗,在葫芦岛南(大礁)海域底播成功。1990年以后,广鹿乡海水养殖业进人迅猛发展阶段,海洋渔业生产结构由“以渔为主”逐步转到“以海水养殖为主”。1994年,海水养殖业总产量,总收入首次同时超过了海洋捕捞业。到2008年,形成以虾夷扇贝为主,栉孔扇贝、牡蛎、裙带菜、魁蚶、蛤子等品种养殖为辅的多元化养殖模式。全乡底播总面积为6600余公顷,管养滩涂面积近20公顷,网箱养鱼200箱,网箱养殖刺参60多箱,投入苗种350余千克,浮筏养殖规模稳定在66000台左右,承包业户28家,海水养殖业总户量实现5万余吨、总产值实现61075万元。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海水育苗业的发展,广鹿乡山“八无”期问仅有1座1300立方水体育苗室发展到“十五”期间9座育苗室、总计54000立方水体,年育苗量(含刺参)45600万枚。2008年,大垣育苗室成为刺参良种育苗基地,育苗总水体达5.4万立方米,培育刺参苗种1亿头,重点供应本乡需求。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前,广鹿岛的水产品加工,基本上以单船、家庭自行加工销售为主。日占期间,水产品加工由“小衙门”渔业组合控制,渔民们打上来的水产品不准自行加工或销售,一律卖给渔业组合,由渔业组合加工销售,从中牟取暴利。其时,岛内水产品加工基本上为盐渍品,偶有少量冰鲜品。新中国成立后,岛内水产品加工主要由国有企业水产供销站经营,加工方式仍以盐渍品为主,干品和冰鲜品数量很少。广鹿水产供销站在沙尖村西北海、南台村南海、柳条村大鱼皮沟、南窝铺、格仙村南海口、瓜皮岛后海等地设立加工点,建盐鱼池16个,每池容量为10~20吨。1978年以后,国家对水产品加工销售市场放开,至2008年,广鹿乡各类水产品加工企业和加工点近30个,年加工水产品产量达5000多吨。广鹿岛上的水产品加工企业除了“广鹿乡水产制品厂”外,广鹿乡政府还于1980年投资70余万元在柳条村南窝铺建成一座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冷冻量为500吨的冷库。
全乡共兴建旅游客货码头5座,大型浴场4处、海滨花园1处、修筑通往景区、景点的旅游道路60千米,建筑规模较大的宾馆、饭店、度假村20余个,兴办个体旅游旅社100余家(其中达到星级个体渔家酒店9户),有旅游钓船40只,修复了岛上文化遗址3处。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日本侵占广鹿岛后,对海上运输严格控制,岛上运输业日渐衰退。1955年12月,在瓜皮岛成立了长海县第个木帆船运输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了广鹿乡水上运输合作社;1958年,长海县成立了县人民公社联社水上运输大队,广鹿岛船队为第三中队:1966年,成立了广鹿公社航运队;至1980年,广鹿公社航运队39条运输船全部改造安装了机械动力;1983年,广鹿公社航运队更名为广鹿乡航运队;1990年,广鹿乡航运队从日本购进钢质客货滚装船一艘,当年该航运队年收人创历史最高水平,产值达220万元。1992年,广鹿乡航运队更名为广鹿乡航运公司。1996年,广鹿乡实行产权制度改革,航运公司解体,当时有运输船20条,全部被个人买断,广鹿乡海上运输业开始由私人经营。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