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雄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庞雄奇,男,汉族,1961年生,湖北崇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履历
1978年至1982年就读江汉石油学院地质系本科。
1982年至1985年在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1985年至1995年在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任助教、讲师。
1988年至1991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系攻读在职博士学位。
1995年至1996年在美国南卡罗纳大学地质系访问学习,完 成 博士后 课题研究 ,1995年晋升教授,1996年底 调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作。
1996年至1998年任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
1998年至1999年任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9年至2001年任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主任。
2001年至2003年任资源与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
2003年至2005年任石油大学(北京)校长科研助理、资源与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2005年至2017年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
任免信息
2017年8月31日,教育部研究决定:免去庞雄奇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职务。
曾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
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理事和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理事和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国家863项目油气领域主题评审专家兼召集人。
社会兼职
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运移学组组长,《 Petroleum Science》英文杂志主编,《石油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国石油大学学报》、《天然气地球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等十余杂志编委。
人物荣誉
长期从事盆地分析、油气资源评价、油气成藏机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及油田企业科研课题26项。发表论文120余篇,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7部。作为主要贡献者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过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此外,还获得过大庆市劳动模范、国家学术带头人出国留学基金、全国优秀教师奖章等荣誉称号。
199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3年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2017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
科学技术奖
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3项。
完成的《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多元复合成藏富集规律与工业化应用》获得2022年度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基础研究类),排名第2
人物作品
一、专著(11部)
1.李丕龙,庞雄奇等著,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以济阳坳陷为例,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P426
2.李丕龙,庞雄奇主编,隐蔽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勘探实践,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P517
3.庞雄奇,曾溅辉,金之钧等编,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图集(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系列丛书,金之钧 张一伟主编,卷九),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P155
4.庞雄奇,金之钧,姜振学等著,油气成藏定量模式(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系列丛书,金之钧 张一伟主编,卷八),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P263
5.庞雄奇主编,地质过程定量模拟,北京市优秀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P486
6.戴金星,陈践发,钟宁宁,庞雄奇,秦胜飞等著,中国大气田及其气源,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P199
7.袁明生,梁世君,燕烈灿,闫玉,汤良杰,庞雄奇等编著,吐哈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实践,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P610
8.庞雄奇,Ian Lerche,王雅春等著:煤系源岩排烃门限理论研究与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P276.
9.庞雄奇著: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与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P270
10.庞雄奇,陈章明,陈发景等著:含油气盆地地史、热史、生留排烃史数模拟研究与烃源岩定量评价,地质出版社,1993,P160.
11.庞雄奇,付广,万龙贵,姜振学等著:盖层封油气性综合定量评价,地质出版社,1993,P101.
二、正式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51篇,第二作者64篇,其它26篇)
1.Pang Xiongqi,Li Sumei,Jin Zhijun and Bai Guoping,2004,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Hydrocarbon Expulsion of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Niuzhuang Sag,Bohai Bay Basin,East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78⑶:615-625(SCI收录)
2.◆Pang Xiongqi,Li Sumei,Jin Zhijun,Li Maowen Li Pilong Li Xue and Bai Guoping,2004,Origin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oils from Bamianhe Oilfield,Bohai Bay Basin,Eastern China,Science in China D Earth Sciences,47:177-189. (SCI收录)
3. Li Pilong,Pang Xiongqi,Chen Dongxia,Zhang Shanwen,Jun Zhijun,JiangZhenxue,2004,Formation mechanism and model for sand lens reservoifs in the Jiyang Sub-basin,East China,Science in China D Earth Sciences,47:167-176. (SCI收录)
4. ZhangJun,Pang Xiongqi,Liu Luofu,Jiang Zhenxue,Liu Yunhong,2004,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ilurian asphaltic sandstones in Tarim Basin. Science in China D Earth Sciences,47:199-208.(SCI收录)
5.Li Sumei,Pang Xiongqi and Jin Zhijun,Application of Biomarkers to Quantitative Source Assessment of Oil Pools.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78⑶:684-690. (SCI收录)
6.Shanwen Zhang,Yongshi Wang,Dishi Shi,Huaimin Xu,Xiongqi Pang,Maowen Li,2004,Fault-fracture mesh petroleum plays in the Jiyang Superdepression of the Bohai Bay,Eastern Chin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1(2004)651-668.(SCI收录)
7.宫广胜,庞雄奇,马新华,姜振学,金之钧,2004,深盆气圈闭判识方法与应用,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8,No1,PP13-18
8.秦长文,庞雄奇,蒋兵,2004,吐哈盆地煤层气富集的地质条件,天然气工业,Vol24,No2,PP8-11
9.李素梅. 庞雄奇. 金之钧. 马晓昌. 句礼荣,2004,牛庄洼陷南斜坡未熟-低熟烃源岩排烃特征探讨,沉积学报,Vol22,No1,PP161-168
10.秦长文. 庞雄奇. 姜振学,2004,露头油藏的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9,No3,PP323-326
11.武晓春. 庞雄奇. 周海燕. 于兴河,2004,塔里木盆地三叠系—侏罗系煤层排气门限研究与应用,天然气工业, Vol24,No4,PP1-4
12.陈冬霞. 庞雄奇. 姜振学. 苗盛. 田丰华.2004,砂岩透镜体成藏门限物理模拟实验,科学技术与工程,Vol4,No6,PP458-467
13.王显东. 姜振学. 庞雄奇. 张俊.2004,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盖层综合评价,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19,No4,PP49-57
14.李丕龙. 庞雄奇. 陈冬霞. 张善文. 金之钧. 姜振学,2004,济阳坳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因机理与模式,中国科学D辑,Vol29,No3,PP143-151
15.庞雄奇. 李素梅. 金之钧. 黎茂稳. 李丕龙. 李雪,2004,渤海湾盆地八面河地区油气运聚与成藏特征分析,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增刊Ⅰ)PP152-161.
16.张俊. 庞雄奇. 刘洛夫. 姜振学. 刘运宏,2004,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分布特征与石油地质意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增刊Ⅰ)PP169-174
17. 庞雄奇. 李素梅. 金之钧. 黎茂稳.2004,排烃门限存在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及其应用,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9,No4,PP384-390
18.姜振学. 庞雄奇. 金之钧. 关德范. 李玉喜2004,地层抬升过程中的砂体回弹作用及其油气成藏效应,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9,No4,PP420-426
19.李素梅. 庞雄奇. 邱桂强. 高永进. 孙锡年,2004,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稠油成藏机理与油气运聚特征,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9,No4,PP451-466
20.陈冬霞. 庞雄奇. 邱楠生. 姜振学. 张俊,2004,砂岩透镜体成藏机理,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9,No4,PP483-488
21. ◆Pang,XQ; Yu xi-Li;Zhen-Xue Jiang ,2004,Key geological controls 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for hydrocarbons derived from mature source rocks in Qaidam Basin,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41:79-95.
22.Pang,XQ; Lerche,I; Zhou,HY; Jiang,ZX,2003,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trol by pre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s,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Vol21,No3,PP167-186(SCI收录,No.727RV,EI收录,No,03427672015)
23.周海燕,庞雄奇,姜振学,2003,油气成藏门限及其研究方法,石油学报,24⑹:40-45
24.张俊,庞雄奇,陈冬霞,姜振学,2003,牛庄洼陷砂岩透镜体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剖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Vol.30,No.3,PP233-237
25.李丕龙,金之钧,张善文,庞雄奇,肖焕钦,姜在兴,2003,济阳坳陷油气勘探研究现状与问题,石油勘探与开发,Vol.30,No.3,PP1~4,(EI收录,No,03327584996)
26.陈冬霞,庞雄奇,翁庆萍,姜振学,张俊,2003,岩性油藏三元成因模式及初步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Vol.24,No.3,PP228-232.
27.◆庞雄奇,李丕龙,金之钧,张善文,左胜杰,陈冬霞,2003,油气成藏门限研究及其在济阳坳陷中的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Vol.24,No.3,PP204-209.
28.武晓春,庞雄奇,于兴河,王明,2003,水溶气资源富集的主控因素及其评价方法探讨,天然气地球科学,Vol.14,No.5,PP416-421.
29.庞雄奇,金之钧,姜振学,宫广胜,王洪玉,2003,深盆气成藏门限及其物理模拟实验,天然气地球科学,Vol.14,No.3,PP207-214.
30.庞雄奇,左胜杰,金之钧,解国军,姜振学,2003,济阳坳陷构造变动破坏烃量反演模拟,石油勘探与开发,Vol.30,No.3,PP56-60.
31.解国军,金之钧,肖焕钦,庞雄奇,2003,成熟探区未发现油藏规模预测,石油勘探与开发,Vol.30,No.3,PP16~18,(EI收录,No,03327585000)
32.姜振学,陈冬霞,邱桂强,庞雄奇,曾溅辉,邱楠生,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透镜状砂体成藏主控因素,石油勘探与开发,Vol.30,No.3,PP44~47,(EI收录,No,03327585005)
33.罗群,庞雄奇,2003,断陷盆地群的含油气系统特征——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为例,新疆石油地质,Vol.24,No1,PP27-23
34.罗群,庞雄奇,2003,运用断裂控烃理论实现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大突破,石油学报,Vol24,No2,PP24-30
35.罗群,庞雄奇,2003,柴达木盆地断裂带特征与油气区带成藏规律,西南石油学院学报,Vol25,No1,PP1~6(EI收录,No.03307563679)
36.李玉喜,庞雄奇,姜振学,2003,应力、应变与构造超压关系及构造超压控制因素分析,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8,No.2,PP179-184 (EI收录,No.03307563834)
37.庞雄奇,罗群,姜振学,白国平,王英民,2003,叠合盆地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效应及成因机理,地质科学,38⑶:297-306
38.Li,SM; Pang,XQ; Li,MW; Jin,ZJ,2003,Geochemistry of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Niuzhuang South Slope of Bohai Bay Basin - part 1: source rock characterization,organic geochemistry,34 ⑶: 389-412 (SCI收录,No,661MP;EI收录,No03157429033)
39.Wang Tao,PANG Xiongqi,MA Xinhua,JIN Zhijun,JIANG Zhenxue,2003,Genetic Mechanism and Model of Deep-Basin Gas Accumulation and Methods for Predicting the Favorable Areas,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Vol77; No4,PP401-406 (SCI收录)
40.Pang Xiongqi,Li Maowen,Li Sumei,Jin Zhijun,Xu Zhonglong,Chen Anding. 2003. Origin of crude oils in the Jinhu Depression of North Jiangsu-South Yellow Sea Basin,eastern China. Organic geochemistry. V34⑷:553-573. (SCI收录,No664ZC;EI收录,No.03157434122)
42.马新华,王涛,庞雄奇,周海燕,姜振学,2002,深盆气藏的压力特征及成因机理,石油学报,23⑸, PP23-28
43.李素梅,庞雄奇,金之钧,2002,八面河地区原油、烃源岩中甾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应用,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7,No.6,PP712-717.
44.姜振学,庞雄奇,金之钧,周海燕,王显东,2002,门限控烃作用及其在有效烃源岩判别研究中的应用,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7,No.6,PP689-695.(EI收录,No.03177450527)
45.庞雄奇,李素梅,黎茂稳,金之钧,2002,八面河油田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探讨,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7,No.6,PP666-670. (EI收录,No.03177450523)
46.左胜杰,庞雄奇,周瑞年,姜振学,2002,柴达木盆地烃源岩生、排烃特征模拟研究,石油大学学报,Vol.26,No.5,PP23-27.
47.陈冬霞,王兴志,李凌,庞雄奇,2002,鄂尔多斯盆地佳县—子洲地区上古生界储层特征,古地理学报,Vol.4,No.3,PP93-100.
48. ◆庞雄奇,姜振学,左胜杰,2002,叠合盆地构造变动破坏烃量方法探讨,地质论评,Vol.48,No.4,PP384-390.
49.李玉喜,庞雄奇,姜振学,汤良杰,2002,圈闭勘探风险构成与评价方法探讨,油气地质与采收率,Vol.9,No.1,PP24-26.
50.◆ Pang Xiongqi,Jin Zhijun,Zeng Jianhui and Ian Lerche,2002,Predic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Deep Basin Gas Accumulation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Turpan-Hami Basin,Energy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Vol.20,PP253-286. (SCI收录,No.593ET)
51.李素梅,庞雄奇,金之钧,黎茂稳,2002,苏北金湖凹陷混合原油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石油大学学报,Vol.26,No.1,PP11-15.
52.李素梅,庞雄奇,黎茂稳,金之钧,2002,低熟油、烃源岩中含氮化合物分布规律及其地球化学意义,地球化学,Vol.31,No.1,PP1-7.
53.◆庞雄奇,金之钧,姜振学,左胜杰,2002,叠合盆地油气资源评价问题及其研究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9,No.1. PP9-13. (EI收录,No.02176928621)
54.周海燕,庞雄奇,姜振学,周杰,2002,石油和天然气运聚效率的主控因素及定量评价,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9,No.1,PP14-18. (EI收录,No.02176928622)
55.周杰,庞雄奇,2002,一种生、排烃量计算方法探讨与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9,No.1. PP.24-27. (EI收录,No.02176928624)
56.李玉喜,庞雄奇,汤良杰,姜振学,周瑞年,将武明,2002,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系统及其控油作用分析,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9,No.1,PP65-68. (EI收录,No.02176928634)
57.左胜杰,庞雄奇,2002,台北凹陷侏罗系煤层残留气量数值模拟,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9,No.1. PP76-79.
58.李素梅,庞雄奇,金之钧,黎茂稳,2002,济阳坳陷牛庄洼陷南斜坡原油成熟度浅析,地质地球化学,Vol..30,No.1. PP50-56.
59.高世葵,庞雄奇,2002,经济边际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方法研究,油气地质与采收率,Vol.9,No.1,PP24-26.
60.陈冬霞,庞雄奇,姜振学,2002,透镜体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地球科学进展,17⑹:871-876
61.李丕龙,陈冬霞,庞雄奇,2002,岩性油气藏成因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油气地质与采收率,9⑸:1-3
62.左胜杰,庞雄奇,金之钧,袁明生,2002,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深盆气成藏地质条件,新疆石油地质,23⑶:193-198
63.王雅春,庞雄奇,卢双舫,2002,油气勘探经济评价中的风险系统,油气地质与采收率9⑸:68-70
64.马新华,王涛,庞雄奇,周海燕,姜振学,2002,深盆气藏的压力特征及成因机理,石油大学学报,23⑸:23-27
65.李素梅,庞雄奇,金之钧,2001,沉积物中NSO杂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地球化学,Vol.30,No.4,PP347-352.
66.庞雄奇,李素梅,黎茂稳,金之钧,2001,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沉积学报,Vol.19,No.4,PP586-591.
67.李素梅,曾凡刚,庞雄奇,金之钧,黎茂稳,许正龙,2001,金湖凹陷西斜坡油气运移分子地球化学研究,沉积学报,Vol.19,No.3,PP459-464.
68.左胜杰,庞雄奇,周海燕,2001,吐哈盆地三叠系小泉沟群泥质烃源岩排烃门限及排烃特征模拟研究.石油大学学报. Vol.25,No.4,PP20-24.
69.◆庞雄奇,金之钧,左胜杰.2000,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地学前缘,Vol.7,No.4,PP507-513.
70.石兴春,周海燕,庞雄奇,2000,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运聚散失烃量模拟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7,No.4,PP52-54. (EI收录,No.00115398438)
71. ◆庞雄奇,姜振学,李建青,周瑞年,2000,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地质门限及其控油气作用,石油大学学报,Vol.24,No.4,PP53-58
72.庞雄奇,周海燕,李建青,周瑞年,2000,判别混源气母质转化程度的定量模式及应用。石油学报,Vol.21,No.5,PP16-21. (EI收录,No.01015499279)
73.周海燕,庞雄奇,2000,应用排烃门限理论评价汤原断陷泥质烃源岩。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7,No.1,PP25-30. (EI收录,No.00095312870)
74.左胜杰,庞雄奇,2000,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烃源岩排烃模拟研究。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22,No.3,PP13-19. (EI收录,No.01015498892)
75.左胜杰,庞雄奇,李建青,周瑞年,2000,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泥质烃源岩初次运移烃量研究与远景评价。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7,No.4,PP55-61. (EI收录,No.00115398439)
76.姜振学,庞雄奇,黄志龙,2000,吐哈盆地鄯善油田油气运聚期次及成藏过程研究。石油大学学报,Vol.24,No.4,PP101-109.
77.姜振学,庞雄奇,2000,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期次研究方法及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7,No.4,PP22-27. (EI收录,No.00115398431)
78.尹亚晖,庞雄奇,石兴春,2000,吐哈盆地前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史定量模拟与有利勘探区预测。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7,No.4,PP49-53. (EI收录,No.00115398437)
79.姜振学,庞雄奇,张金川,王德华,2000,深盆气研究现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Vol.15,No.3,PP289-292.
80.汤良杰,金之钧,庞雄奇,2000,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石油大学学报, Vol.24,No.4,PP67-71. (EI收录,No.01015502685)
81.张金川,金之钧,庞雄奇,2000,深盆气藏开发方式初探。西安石油学院学报,Vol.15,No.4,PP28-32. (EI收录,No.00115399940)
82.卢双舫,王雅春,庞雄奇,薛海涛,2000,煤系源岩排烃门限影响因素的模拟计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4,No.4,PP48-52.
83.Li R.F,Z.D Bao,X.Q.Pang,Z.J Jin,1999,Sequence stratigraphic features of weathered carbonate residuum reservoirs. 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Vol.17,No.3-4,PP269-276. (SCI 收录,No264HG;EI 收录No.01385484798)
84.Bao Z.D,R.F Li,X.Q.Pang,1999,Genesis of the massive Ordovician dolostones in the Odors Basin,North China,evidence from inclusions. 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Vol.17,No.3-4,PP259-267,(SCI 收录,No264HG;EI 收录No.01385484797).
85. ◆Pang X.Q,Lerche I,1999,Modeling primary hydrocarbon expulsion in a synthetic sedimentary section: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edge conditions and other geological factors,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Vol.17,No.2,PP123-160. (SCI 收录,No221RA;EI 收录No.99074728168)
86.Pang X.Q,Lerche I,F.J Chen,Z.M Chen,1998,Hydrocarbon expulsion threshold: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s to oil and gas exploration,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Vol.16,No.6,PP539-555. (SCI 收录,No175HF;EI 收录No.99044632210)
87.金之钧,庞雄奇,1998,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勘探家. Vol.3,No.4,PP66-68.
88.Pang X.Q,Z.Chen,Lerche I,1998,Retative Contribution of Geological Factors to Uncertainty of Hydrocarbon Expulsion from the Qingshahou Source Rock in the North Shangliao Basin,China. 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Vol.15,No.4&5,PP293-301. (SCI 收录,No395YQ;EI 收录No.98024063943)
89.庞雄奇,陈章明,Ian Lerche,1998,地质因素对源岩评价结果的影响及其相对贡献量大小模拟.沉积学报,Vol.16,No.1,PP52-57.
90.庞雄奇,Ian Lerche,陈章明,李凤军,1998,地质因素对源岩排烃相态的影响及其贡献评价.石油学报,Vol.19,No.2,PP12-20. (EI 收录No.98074298576)
91.李儒峰,金之钧,庞雄奇,1998,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层序地层学,长春科技大学学报,Vol.28,(专辑),PP73-79.
92.康永尚,庞雄奇,1998,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析原理及应用。沉积学报,Vol.16,No.3,PP80-84.
93.王雅春,庞雄奇,卢双舫,1998,地史过程中煤岩显微组分含量的恢复及其意义,沉积学报,16⑷:114-117
94.傅广,姜振学,庞雄奇,1997,盖层烃浓度封闭能力评价,石油学报,Vol.18,No.1,PP39-43(EI收录,No.97123975392).
95.Pang X.Q,Z.Chen,Lerche I,1997,Uncertainty Analysis and the Retative Contributions of Gelolgical Factors for the Qiongshankou Source Rocks in the North shongliao Basin,Northeastern China. Nornrenewable Resources,Vol.6,No.4,PP263-271. (SCI 收录)
96.Pang X.Q,Lerche I,1997,Constraints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from the Qingshahou source rock roch in the west of the North Shongliao Basin,China. Petroleum Geoscience,Vol.3,No.1,PP73-94. (SCI 收录,No,796WQ)
97.庞雄奇,陈章明,陈发景:1997,排油气门限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与应用.现代地质,Vol.11,No.4,PP510-521.
98.柳广弟,庞雄奇,郝石生,1997,盆地含气远景评价的可供聚集气法,石油勘探与开发,No.4,PP4-7.(EI收录,No.97113941543)
99.王雅春,庞雄奇等,1997,煤源岩综合定量评价探讨.见:油气成藏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PP18-22.
100.庞雄奇,陈章明,Ian Lerche,1997,地质因素对源岩排烃作用的影响及其相对贡献大小定量评价。见:油气成藏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PP242-246.
101.付广,姜振学,庞雄奇,1997,盖层烃浓度封闭能力评价方法探讨,石油学报,18⑴:39-43
102.Pang X.Q,G Fu; Z.X Jiang,Lerche I,1997,Establishment of a Quantitative Index for Evaluation of Caprock sealing,and Application to the Shongliao Basin,China,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Vol.15,No.4-5,PP369-387.(SCI 收录,No.395YQ;EI收录No.98024063945)
103.柳广弟,庞雄奇,郝石生,1996,塔里木盆地盖层封闭性及其演化史的定量评价,见:<<;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研究新进展>>.科学出版社,PP392-398.
104.柳广弟,庞雄奇,郝石生,1996,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流体封存箱初步研究.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研究新进展>>;.科学出版社,PP496-503.
105.付广,庞雄奇,丛金山,:1996,盖层封闭油气的相对性分析。小型油气藏,Vol.1,No.2,PP5-11。
106.付广,庞雄奇,1996,欠压实地层古地层压力恢复的统计模拟法及在松辽盆地中的应用。沉积学报,No.1,PP69-79.
107.庞雄奇,付广,姜振学,1996,利用声波时差资料研究泥岩盖层封闭能力的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Vol.31,No.4,PP521-528.
108.付广,庞雄奇,姜振学,1996,烃浓度封油气能力评价,石油学报,Vol.17,No.1
109.付广,姜振学,陈章明,庞雄奇,1996,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侏罗系天然气扩散损失量估算及其研究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3,No.1,P25-29.
110.付广,庞雄奇,姜振学,1996,大庆嫩二段泥岩盖层封气性综合定量评价,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0⑵:91-96
111.刘晓艳,王子文,庞雄奇,1996,褐煤前阶段煤气发生率数值模拟,石油勘探与开发,23⑵:5-7
112.庞雄奇,周永炳,1995,煤岩有机质演化过程中产油气量物质平衡优化模拟计算,地质地球化学,⑶:50-56
113.姜振学,傅广,庞雄奇,周相合,1995,利用地震层速度计算排替压力的方法探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0⑵:284-291
114.庞雄奇,付广,方祖康,1994,地震资料用于盖层封闭油气的综合定量评价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Vol.29,No.2,PP179-188.
115.庞雄奇,陈章明,陈发景,1994,非线性变化古热流回剥模拟计算方法探讨.大庆石油院学报,Vol.18,No.2,PP9-16.
116.庞雄奇,陈章明,陈发景,1994,油气源岩综合定量评价指数SRI及其应用.天然气工业, Vol.14,No.6,P6-11.
117.庞雄奇,方祖康,陈章明,1993,地震层砂泥含量的地质意义及其在应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石油地球物理勘探,Vol.28,No.1,PP84-90.
118.庞雄奇,陈章明,方祖康,陈发景,1993,源岩层排烃模拟研究及其地质模式探讨(张厚福编:油气运移研究文集).石油大学出版社,PP209-219.
119.周永炳,庞雄奇,李茂林,方祖康:1993,优化方法在煤显微组分产油量研究中的应用.天然气工业,Vol.13,No.3,PP10-16.
120.庞雄奇,付广,张唯聪,1993,油气盖层封闭性综合定量评价模拟系统的研制与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0,增刊,PP43-49.
121.庞雄奇,苑学军,陈章明,方祖康,1993,可靠性研究在油气田勘探中的应用。石油学报,Vol.14,No.3,PP45-52。
122.方祖康,陈章明,庞雄奇等,1993年增刊,地史过程中地层砂泥含量的变化及其恢复计算,《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23.周永炳,庞雄奇等,1993,全煤及其显微组分产油气量优化模拟计算方法探讨,《天然气工业》,No.2
124.庞雄奇等,1993,生油气岩排油气史研究及其地质模式探讨,《全国第二届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选编》,石油大学出版社
125.庞雄奇,1992,地震资料用于地层古厚度恢复与剥蚀量计算的方法探讨,《大庆石油学院学报》,No.4。
126.庞雄奇,陈章明,1992,生油气岩排气(油)地质模式探讨,《天然气地质研究.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攻关成果汇编》,石油工业出版社.PP198-208.
127.庞雄奇,陈章明,方祖康,陈发景,1992,海拉尔盆地生油气岩排油气量计算及其定量评价,《石油学报》,Vol.13,No.4,PP10-19
128.庞雄奇,陈章明,陈发景,1992,干酪根演化过程中有机质转化产油气量物质平衡优化模拟计算,《石油勘探与开发》,Vol.19,No.1,PP23-30.
129.付广,庞雄奇,1992,岩石实测排替压力用于评价盖层封闭能力的局限性及其在实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天然气地球科学》,No.5,PP17-25.
130.付广,庞雄奇,姜振学,1992,影响岩石排替压力的因素及有关的校正方法,辽河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No.4,PP10-14.
131.庞雄奇,陈章明,方祖康,王俊玲,1991,用地震资料预测煤层的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No.15,PP86-92.
132.庞雄奇,陈章明,王江,1990,地震层速度精度分析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Vol.25,No.4,PP459-468.
133.陈章明,庞雄奇,1990,乌尔逊凹陷J3大磨拐河组的有机相研究,《大庆石油学院学报》,Vol.14,No.4,PP1-8.
134.庞雄奇,方祖康,陈章明,1988,地史过程中的岩石有机质含量变化及其计算,《石油学报》,Vol.9,No.1,PP17-24.
135.方祖康,庞雄奇,高春文,1988,煤型气、油型气的概念及其类型划分,《天然气工业》,Vol.8,No.1,PP13-17.
136.庞雄奇,白新华,1987,to资料空间归位校正方法探讨,《大庆石油勘探与开发》,Vol.6,No.4,PP63-70.
137.庞雄奇,陈章明,方祖康,1987,影响煤化产物特征的因素及煤化产物阶段划分,《天然气工业》,Vol.7,No.1,PP33-41.
138.卢双舫,庞雄奇,李泰明,陈章明,1986,干酪根类型数值化的探讨,《天然气工业》,No.3,
139.庞雄奇,陈章明,方祖康,1985,煤气发生率的数学模拟计算,《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No.1,.
140.庞雄奇,陈章明,方祖康,1985,煤化模拟实验中产物量与温度、时间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No.4,PP40-53.
141.方祖康,陈章明,庞雄奇,李敬波,1984,大雁褐煤在煤化模拟实验中的产物特征,《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No.3,PP1-9.
省部级以上获奖成果
⒈ 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勘探,2004,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8)
⒉ 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排名第三)
3.柴达木盆地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及资源评价,2003,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9)
4.排烃门限理论研究与应用,2002,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5.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200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部级)技术创新一等奖(排序第三)
6.柴达木盆地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及选区评价,2002,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序第五)
7.柴达木盆地天然气资源评价与有利勘探区预测,2001,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序第二)
8.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煤成烃评价及有利地区预测,1995,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序第三)
9.松辽盆地北部中小型气田群形成机理及地质条件研究,1995,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序第二)
10.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与应用,1994,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
11.含油气盆地地史、热史、生留排烃史数值模拟研究与烃源岩定量评价,1992,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奖(省部级)
12.海拉尔盆地天然气地质评价与有利区预测,1990,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序第四)
专利:压实成岩作用与油气生成和排驱模拟实验装置,专利号:01264260.6,发明人:庞雄奇 曾溅辉 王洪玉
出版图书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