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经天(1913-1998),原名廖兆祥,字经天,广东梅县水车镇小立村人。1926年在梅县学艺中学读书,加入共青团,投身革命。1927年5月12日参加梅县武装暴动。1931年流亡到南洋,先后创办了《嫩芽》、《摩登》等刊物,宣传马列主义,传播新文化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1938年2月抵延安,作为战地记者,采写了许多重要消息和通讯。1946年服从组织安排,克服困难,赴热中创办《热中报》。建国前后,参与筹建《新湖南报》,历任《新湖南报》副总编辑,《桂北日报》总编辑、社长,《广西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和社长。1952年冬出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文革”后创办《传记文学》。
个人简介
廖经天,1913年出生,梅县水车镇小立村人。1926年在梅县学艺中学读书。后加入共青团 ,经常帮助团地委秘书长肖向荣油印文件工作到深夜。
1927年5月12日,参加梅县武装暴动。暴动失败后,学艺中学被国民党当局封闭。
1932年廖经天流亡到印尼的爪哇、巴城,在巴城利用办《时报》工作之便,先后创办《摩登》、 《胡笳》周刊,号召和团结海外青年参加爱国救亡工作,推动爱国救亡运动的开展。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他正在日本留学。他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放弃了留学的机会,回祖国参加抗日战争。先到山西,1938年去延安。
1939年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副科长,后任延安日本问题研究员。并先后任解放日报研究员 ,河北日报副总编辑兼记者。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北京市委宣传部科长 、湖南新湖南报社副总编辑、广西桂北日报兼总编辑、广西日报社社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中苏友协党组副书记。
1957年整风“反右”斗争中,廖经天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曾上诉《万言书》说明问题 ,直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时,得到 平反改正,安排到国务院民政部任文史办公室主任(副部级) 。
1998年1月20日,廖经天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人物生平
文旗随战鼓 许国未惜身
廖经天原名廖兆祥,字经天,梅县水车镇小立村人,1926年在梅县学艺中学读书,加入共青团,投身革命。
梅县共青团建立的初期,工作十分困难,建国后曾任国防部办公厅主任、国防科委第一副政委的肖向荣将军当时任共青团梅县地委秘书,廖经天被组织上调去帮助他工作,常常工作到深夜。共青团梅县地委机关设在下市一家倒闭的“安昌”商店。这招牌后来就成了团地委机关的代号。1976年4月,当
肖向荣同志在“四人帮”掀起的
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再次遭到惨酷迫害而猝然病逝时,廖经天曾饱蘸着巨大的悲伤满怀深情地写下他的悼念:“凭谁共话‘安昌’,将火种点燃在故乡。数当年战友,几人健在?今朝俊秀,成队翱翔。老骥新驹,长驱并驾,扫尽妖氛日月光。安息吧,看槎游碧汉,震慑遐荒。”
1927年,梅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武装暴动,廖经天义无返顾地参加了革命武装斗争,后来革命受到敌人的残酷镇压,我们的罗永香奶奶就在一次大搜捕中惨死在敌人的刺刀下。1931年,廖经天被迫流亡南洋。在1932-1936年这段时间里,廖经天在日本、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团结一批革命流亡者和进步华侨青年,先后创办并主编了《嫩芽》《摩登》《胡笳》《大众之友》《大众世界》等周刊和《华侨月刊》,宣传马列主义,传播新文化运动。廖经天主编的这些刊物屡遭国民党驻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总支部的迫害,但停刊——再办,再停刊——再办,始终顽强坚持斗争。廖经天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曾说:“在印尼这一个时期编辑出版刊物,虽然不是公开打着‘文旗’、擂着战鼓前进,但也是听着党的号角,跟着党的步伐,在海外留下了几点革命报刊工作者的脚印。”
办报在马背 敌后笔作枪
1937年,“七七”事变震惊中外,廖经天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归国共赴国难,1938年2月抵达延安,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副科长、总政日本问题研究室和《
解放日报》国际问题研究室研究员,同时作为战地记者,采写了许多重要消息和通讯。1945年8月,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下旬,中央决定解放日报、新华社总社组织先遣队奔赴张家口和“晋察冀日报”合作成立总分社。这个先遣队共16人,由
吴文焘同志带队,成员中有后来的著名记者、担任过新华总社社长的穆青,担任过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的王揖等,廖经天也是这个先遣队的成员之一。1945年10月6日,先遣队告别延安,踏上了征途,历尽艰辛于11月14日到达张家口。刚要着手工作,
博古同志来电,要求先遣队要继续兼程东进,到沈阳去建立新华总分社, 因为中央为了建立稳固的东北根据地,以
彭真同志为书记的东北局已进驻沈阳。11月30日, 先遣队抵达热河省会承德,但此时国民党军队切断了热河至东北的交通,博古同志指示先遣队留在承德参加《大众日报》和新华分社的工作。12月中旬,承德-沈阳的交通线又被我军打通,12月21日,中央又来电决定先遣队继续去东北,冀热辽中央分局要求留下部分骨干帮助工作, 廖经天被分局留下,从此开始了在承德的战斗岁月。
先遣队赴
沈阳后,留下的爷爷没有丝毫怨言,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报社的工作中,采写了大量的新闻和通讯,报道了热河人民在日伪铁蹄下的苦难生活和反抗斗争,报道了人民群众对汉奸、特务、恶霸的愤怒清算和我军自卫反击战的胜利。1946年2月,《冀热辽日报》在李锐同志具体领导下创刊,廖经天和后来的著名作家黄钢、著名诗人
郭小川等同志先后参与了报社的领导工作,任副总编辑。
《冀热辽日报》是当时解放区仅有的几家大报之一。1946年春,蒋军开始大规模进攻热河。同年8月26日,蒋军向承德推进。8月28日,我党政机关全部撤出承德。在敌情严重、报纸一时不能正常出版的日子里,廖经天和他的战友们就每天支起电台,抄收新华社电讯稿,编辑出版《每日新闻》。有时敌机隆隆飞过来了,大家就隐蔽在树丛中,敌机一走,立刻照常工作。当时热中地区形势最为严峻,根据地没有一个完整的县,没有一座县城,周围被敌人占领的七百余里铁路线、一千多里的公路线和大大小小20多个据点团团围住。但热中紧挨热河省会承德,它的巩固和发展,不但直接威胁敌人对承德的占领,也牵制着东北战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积极参加热中的斗争,李锐社长和分局商量决定,由廖经天带领一个小分队赴热中,出版《冀热辽日报热中版》。廖经天到热中后,因地委已编辑出版了一期《热中报》,廖经天便和地委商量仍用《热中报》名称,发稿则用“新华社热中支社”名义。热中的敌情相当严重,热中地委、专署驻地往往离敌人据点不过百数十里,有时甚至不过十余里之遥,敌人完全可以在瞬息之间突袭。因此报纸只能用钢板刻写油印。每转移一处,立刻架起天线收发电讯,在炕上摆开钢板、蜡纸、油印机,一有敌情,立刻收拾摊子,把全部家当驮在马背上迅速转移。廖经天后来回忆这段经历,自豪地说:“热中根据地在马背上,我们就在马背上办报!”
《热中报》半年间在极为艰苦的环境里编发了37期,刊印大量新华社的重要新闻和本地区的重大战斗、重大事件,有力地鼓舞了热中军民的斗志和信心。1947年6月,
赤峰及热中周围各县相继收复,冀热辽中央分局已搬回赤峰办公,《热中报》便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6月28日,廖经天凯旋赤峰,和报社的老战友们会师了。
丹心留晚节 桑榆犹芬芳
1948年10月下旬,冀热辽分局奉命撤消分局建制,全体干部开赴平津前线。2月15日,廖经天和冀热辽分局南下干部队伍离开战斗了三年的洒过战友鲜血的土地, 向平津进发。1949年1月底,廖经天出任北平市委宣传部编审处处长。5月21日,中央通知在北平帮助接管的冀热辽干部立即在天津集中,编为“湘江大队”,南下武汉。此后,廖经天随着南下大军,饮马长江,进入长沙,参与筹建了《新湖南报》,创办了新闻干部训练班,任《新湖南报》副总编辑、《新湖南报》、新华社新闻干部训练班班主任,培训了大批新闻骨干。广西解放后,廖经天再次南下,历任《桂北日报》总编辑、社长,《广西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和社长。1952年冬出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1953年冬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兼第一副总干事(时
刘少奇主席任会长、文化部钱俊瑞副部长任党组书记),主持实际工作并分管《中苏友好报》。
1958年7月30日,廖经天被错划为
右派,下放到
贵州,任铜仁专区文教局副局长、铜仁师范学校副校长,从此,廖经天这个参加革命30多年的高级干部开始了“长流夜郎”的生活。1978年12月31日,中组部和中宣部推倒了一切不实之词,恢复了廖经天的政治生命、级别待遇和工作。廖经天平反后被安排到民政部担任革命史料研究室主任(享受副部级待遇)。他为了弥补20年损失掉的时间,以极大的热情忘我工作,不但从事革命史料的研究,还和一些老同志一起,创办了《传记文学》,任主编。现在《传记文学》蜚声海内外,这与廖经天初创时期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廖经天在新闻战线上呕心沥血,戎马一生,1986年,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向廖经天颁发了“为社会主义
新闻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的《荣誉证书》,充分肯定了廖经天对革命新闻事业的贡献。
廖经天的老战友肖向荣将军在“五七”干校劳动时,曾写下一本“五七生活素描”的诗集,廖经天读后写了七律两首题后。其中一首里有这样几句:华发未忘勤锻炼,锦篇长读贯初衷。箧中遗篇殷勤语,闪耀平生一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