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79年,是建德市第一所职业教育学校,隶属于建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学校在2008年9月被评为浙江省重点技工学校。是一所集全日制技工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以培养初、中、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技工学校。
学校现状
办学四十五年来,学校始终 “以学生为主体、以质量求生存、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以提升专业技能为重点,突出技工教育特色,强化素质教育。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级重点技工学校、杭州市职工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杭州市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示范基地、杭州市“十佳”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
同时,学校大力开展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学校是建德市农民培训中心、建德市职业技能鉴定站、建德市安全生产培训考核站、建德市再就业培训基地、建德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德市水库移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
学校主要有三大特色:
一、技工教育创品牌
学校现有在校生2012人,开设有机电技术应用、数控加工、化工工艺、电工电子、汽车钣金、电子商务、计算机动画制作无人机操控与维修,,8个专业。其中化工工艺、数控加工、机电技术应用三个专业被评为浙江省品牌专业。学校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办学层次,2009年,学校开设机电技术应用和数控加工2个专业的大专学历五年制高级工班,2010年增设化工工艺专业的高级工班,受到了当地企业和广大学生家长的认可。2009年,数控加工和化工工艺2个专业被评为浙江省技工院校品牌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被评为杭州市示范专业。2012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被评为浙江省技工院校品牌专业。
二、技能培训建平台
学校在办好技工教育的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培训功能,年社会培训量达6000余人次以上。建德市委市政府以学校为基地,将建德市各类培训进行整合。建德市农民培训中心、建德市职业技能鉴定站、建德市安全生产培训站、建德市残疾人培训中心、建德市水库移民劳动素质培训基地、建德市保安培训学校等均设在我校,为建德市社会培训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校先后被评为杭州市十佳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杭州市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示范基地、杭州市职工培训示范基地、建德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优秀组织奖、建德市残疾人事业先进单位和建德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2008年,学校开展返乡农民工培训,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浙江省电视台对此还进行专题报道。2009年,学校开办的舞龙艺术培训,舞龙队应邀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和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演出。2010年,学校自主研发的农民模拟创业实训软件和首创的“1+1”农民创业模拟培训模式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浙江省电视台《经济时空》栏目对此项目进行了专题报道。2011年1月,学校举办的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定单定向培训模式,受到了陈加元副省长的高度肯定,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大力推广,《
中国劳动保障报》分别在4月1日和8月2日连续两次进行了报道。
三、校企合作有成果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特色办学,品牌兴校和高就业率的办学方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新安化工、
农夫山泉、新化化工等建德市知名企业,
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杭州油漆有限公司、
杭州汽车发动机厂、杭州朝阳橡胶、杭氧集团、杭州娃哈哈等在杭大中型企业及部分省外企业成为我校学生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单位,充分体现了招生即就业的职教特色,学校三年来就业率均达98%,毕业生供不应求。学校积极探索校企融合办学,通过师资共享、设备共享、技术研发共享、校企文化共享的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共建实训机制,形成“厂中有校、校中有厂”的模式,企业和学校无缝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召开集团化办学研讨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产学研为一体的合作,做大做强优质职教资源,能够促进校企资源的集聚和共享,推动校企科技研发,缩短校企人才供需距离。
学校改革
该校于1979年4月经建德县革委会批准建立(县革<79>116号文件),并经省革委会批准,定校名为“建德县工业技术学校”(浙革<1979>53号文件)。归口建德县工交办公室、计委领导。校址设在寿昌区马坪庙,占地58亩,离寿昌镇五公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从工交系统抽调来的14名教职员工在县政府和工交办、县计委领导下,发扬勤俭办学,艰苦创业的精神,建校舍、整场地、置教具,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九月,首次向社会招收居民户口高中毕业学生48名,设汽车驾驶专业。10月,建德县革命委员会建革(1979)237号文件决定成立“中共建德县工业技术学校支部委员会”,隶属县直属支部,并任命张金为第一任支部书记,俞樟根为第一任校长,戴永清为副校长。
1981年7月,首期学生毕业,分配在本县企事业单位工作。学校归口县劳动局领导。
1983年6月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县委<83>072号文件),决定在该校校址创办“建德县农业技术学校”,开设农学专业,由教育局主管。8月,中共建德县委组织部县委组(1983)055号文件任命张金为“中共建德县工、农业技校学校支部委员会”书记,俞樟根为校长,王增富、傅恭友(兼)为副校长。设一套班子,挂两块牌子,该校进入综合办学阶段。在校教职工总数为22名(其中专任教师12名),在校有烹饪、农学两个专业3个班级124名学生。1986年7月,“建德县农业技术学校”更名为“建德县工业职业中学”(建政<86>137号文件)改农学专业为工学专业。1987年10月,“建德县工业职业中学”被撤销(建政<87>187号文件)。此后,学校对外是一块牌子,即“建德县工业技术学校”,对内既招收技工班学生,又招收职高班学生。1992年8月,随着建德县撤县设市,该校更名为“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瞿兆明同志任校长,学校结构不变。
1983年――1994年,该校技工班和职高班并存。技工班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等级考核与鉴定、毕业生的分配均由劳动局负责;职高班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毕业生去向等均由教委负责。
1994年8月,针对技工学校职高班和技工班混在一起、学校行政管理隶属关系不明确的现状,为了有利于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争取上级劳动等有关部门的更多支持,建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组织召开了关于理顺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行政管理隶属关系的协调会议,明确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由市劳动局管理(建政发<94>144号文件)。此时学校建筑面积达4611.5m2,在校教职工38名(其中专任教师27名)。开设钳工、电工、汽车修理、机电一体化四个专业7个班级,在校学生276人。
从1995年开始该校不再以职高班名义招生,招生统一纳入市政府下达的招生计划(户口不限),而且省劳动厅每年给该校下达“农转非”招生指标,招收农业户口应届初中毕业生,录取后转为非农户口。学制三年,学生毕业后均由劳动部门统一发给技工学校毕业证书。毕业生进入劳务市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学校择优推荐就业。
1997年,为了更加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市劳动局决定在寿昌镇320国道旁征地26亩,筹建新校园。1998年5月,一期工程正式投建(投资714万元,建设教学楼、实习楼、宿舍楼、食堂和会堂大楼计9488m2),并于1999年6月竣工。
1999年8月,学校实现了整体搬迁,当年秋季招收新生209名,学校设有电工、电工电子、化工工艺、机电一体化、机械维修5个专业11个班级,在校学生535人,教职工38人(其中专任教师27名)。从此学校进入快速发展的兴旺时期。
2005年9月,在校24个班级1216名学生。有机电一体化、电工电子、电脑与电子技术、钳工与焊工四个专业。
。2008年9月,学校被评为浙江省重点技工学校;2011年12月,被评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012年9月,被评为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建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来校调研,为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2011年3月3日,时任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乐益民厅长来校调研,2012年2月22日,陈加元副省长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各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学校现占地109.3亩,建筑面积44057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硬件设施先进,教学质量优秀。2008年12月,在建德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下,学校以创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为目标进行扩建,项目总投资6995万元。2010年新(扩)建学生公寓、食堂,2011年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新建实验实训楼机电楼、信息楼和化工楼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2010年10月,建德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市工业技校扩建专题会议,会议要求学校按照技师学院的标准,高品位地推进学校的规划建设,将学校创建成一个占地面积达到408亩,在校生达3000人以上的技师学院。2012年,学校体育馆、田径场建设项目被列入杭州市、建德市重点项目,学校的扩建在顺利推进。2013年,田径场已基本完工,体育馆正土建工程已开始动工。
产学结合
2018年3月,学校和建德经济开发区(航空小镇)管委会、
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签订三方办学合作协议。同时,
浙江传媒学院航空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崇技共富班”是市工业技校与新安化工集团、建德市商会化工分会的10家化工企业持续深化校企合作,结合建德当地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的用工需求,为来自云南、贵州等地的贫困学子“量身定制”的定向培养技能人才的订单班。订单班采用“企业出资、学校培养”的模式,企校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量身打造精准技能人才,真正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该项班自2018年启动。
获奖荣誉
2021年6月28日,中共杭州市委表彰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党总支为“杭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地图信息